-
大岩遗址 编辑
大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区临桂镇临二塘村委小太平村下岩门山北麓,面积约300平方米,是一处史前洞穴文化遗址。
大岩遗址,早期体系完整,是岭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于1999年被首次调查发现,遗址年代跨度达1万多年。丰富的文化内涵构筑了桂北古代文化发展的序列并填补了以往研究不足而留下来的文化缺环。通过对遗址的科研可以揭示桂北古代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面貌,并将揭示桂北地区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直至夏商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展示了古代文化与古代文明。大岩遗址成为桂北古文化的一个标尺,学术研究价值重大。
2019年10月7日,大岩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大岩遗址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区临桂镇临二塘村委小太平村下岩门山北麓
所处时代: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约 30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119-1-11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大岩遗址挖掘现场
大岩遗址
考古人员发掘到墓葬所在地,采用仰身和侧身屈肢葬的方式埋葬死去的亲人,并且在头部及肢骨处压放数件未经加工的石块。
大岩遗址出土的文物以陶器碎片为主。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制作技艺相对成熟的圜底陶器,年代距今约10000多年。其中,一些陶器内外都有绳子的纹路,估计制作年代在约10000~11000年前。
文化时期
第一期为灰黄色粘土堆积,并夹杂少量碎螺。
大岩遗址出土穿孔蚌器
第三期堆积仍以螺壳为主,出土物包括砾石打制石器、骨器、蚌器及陶器等文化遗物以及较多的水陆生动物遗骸。
大岩遗址出土陶片
第五期仍为含螺壳的堆积,但地层中螺壳数量较少,出土物抱括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
第六期为棕红色粘土堆积,仅分布在洞口一带,出土遗物较少,仅见陶器和石器两种。
通过对大岩洞穴功能区划分的了解,也解答了甑皮岩遗址研究过程中一些没能解决的谜团。甑皮岩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政策上不允许研究人员继续大范围开挖。在加强保护的同时,研究人员很难了解生活在甑皮岩中的古人类使用洞穴时怎样对空间进行布局。“洞穴中哪些地方有什么专门用途?”研究人员只能借鉴同类型遗址的考古研究结果或史料进行解答。2000年,大岩遗址的西侧发现了古人类的墓葬区,但没有找到生活区。考古人员找到了一些用火的痕迹,却没有找到灰坑(即古人类开挖后用于丢废品、垃圾的坑)以及灶台等生活遗存。结合两次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同一时期的文化层中,既找到了墓葬所在地,也找到了生活痕迹,用最直接的考古证据印证了古人类“生死同穴”的情况。
大岩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构筑了桂北古代文化发展的序列并填补了以往研究不足而留下来的文化缺环。通过对遗址的科研可以揭示桂北古代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面貌,并将揭示桂北地区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直至夏商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展示了古代文化与古代文明。大岩遗址成为桂北古文化的一个标尺,学术研究价值重大。
大岩遗址遗址碑
地理位置
大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区临桂镇临二塘村委小太平村下岩门山北麓。
小太平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区临桂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大岩遗址,路程约12千米,用时约28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