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驮岩遗址 编辑
感驮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城北约500米处的后龙山中部山脚,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遗址,面积约1.8万平方米。
感驮岩遗址是一处岩溶洞穴,洞穴前方有狭长的冲积平原和低矮丘陵。该洞穴内发现有多处用火遗迹,出土完整的石、骨蚌、陶器4000余件,墓葬3处 ,横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文化早期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出土的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独特的牙璋、炭化粟等在广西史前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牙璋的发现,证明感驮岩遗址与中原地区古代文化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2006年5月25日,感驮岩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感驮岩遗址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城北约500米处的后龙山中部山脚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
占地面积:18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171-1-171
1997年8月至1998年1月,广西文物工作队(现为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正式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80平方米,发现墓葬、灰坑等遗迹,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蚌器、铁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人类食用后遗弃的动物遗骸及炭化编织物、炭化稻、炭化栗等。文化遗存分为两期,第一期的年代为距今47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二期的年代为距今3800~2800年,属于青铜时代早期。
感驮岩遗址
感驮岩遗址
综述
感驮岩遗址出土的遗物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独特,牙璋、炭化粟等在广西史前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
陶器
牙璋
感驮岩遗址发现的牙璋系用动物的角料制作,呈暗红灰黑色,夹杂白色斑点,整体作弧向扁长条状,端刃斜直,器身宽短,腰部微束,柄和身的界限分明,柄上有细小穿孔,柄部两侧有前阑和后阑,一侧阑间有残存小齿。璋通长5.8厘米、身长4.1厘米、刃端宽1.4厘米、柄宽0.7厘米。 为广西地区考古发现中仅有的一件。
牙璋
炭化稻与炭化粟
感驮岩遗址出土炭化稻经过鉴定为驯化栽培稻,炭化粟经鉴定为鸭掌粟,它们出土时均埋藏比较集中。
炭化稻与炭化粟
牙璋的发现,证明感驮岩遗址与中原地区古代文化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感驮岩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广西史前文化空白,为研究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古代社会面貌及古代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了较为珍贵的资料。 也为越南北部冯原文化牙璋的来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
上一篇 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