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近代建筑 编辑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近代建筑北海近代建筑

北海近代建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民国24年(1935年)间建成。

北海近代建筑为一层或多层砖石木结构或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布置多为方正形,设有回廊、地垅,屋顶多为四坡瓦顶,室内有壁炉,门窗多为券拱形式,是典型的西洋建筑风格。北海近代建筑根据其使用功能可分为教会、办公楼、商务洋行、学校和医疗卫生建筑等五大类型。这些建筑具有采光好、利于防雨和通风防潮的特点,北海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工艺技术和当地建筑材料的使用,说明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2001年06月25日,北海近代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2日,北海近代建筑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北海近代建筑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门票价格:免费

著名景点:大清北海邮政分局旧址、德国森宝洋行旧址、涠洲天主堂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V—31

历史沿革

编辑
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先后有英国、德国、奥匈帝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美国、比利时等八个国家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教堂、医院、海关、洋行、女修院、育婴堂、学校等一系列机构。在当时城区南面东西长2600米、南北宽800米、面积约为2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修建了一批西洋风格的建筑。

清光绪三年(1877年),英国在北海租民房设立领事馆。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始建英国领事馆办公楼。

清光绪三年四月(1877年4月2日),北海海关成立,海关税务官由外国人担任,故又称洋关。清光绪九年(1883年)始建北海海关大楼。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差会派遣柯达医生来华创建北海普仁医院和麻风分院,并于同年4月医院动工建设。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德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机构,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撤出,历时23年。德国领事馆旧址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法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从建馆至1950年撤出,历时64年,是外国驻北海时间最长的一个领事馆。法国领事馆办公楼旧址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原为一层,有回廊。1973年加建一层。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德国森宝洋行成立,并在北海建有洋楼及仓库数处。德国森宝洋行旧址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

建筑特点

编辑

格局

北海近代建筑为一层或多层砖石木结构或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布置多为方正形,设有回廊、地垅,屋顶多为四坡瓦顶,室内有壁炉,门窗多为券拱形式,具有典型的西洋建筑风格。由于形式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迥异,人们称之为“洋楼”。

北海近代建筑主要分布在北海市中心的解放路、中山路、北部湾路和涸洲岛盛塘村,共16座,其中15座建筑保存至今,分别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民国24年(1935年)间建成。

特点

北海近代建筑保存完整,类型丰富,数量较多,是中国国内保存较为完整的近代西式建筑群之一。这些建筑具有采光好、利于防雨和通风防潮的特点,采用典型的西洋式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

主要建筑

编辑
综述

北海近代建筑根据其使用功能可分为教会、办公楼、商务洋行、学校和医疗卫生建筑等五大类型。

教会建筑:是北海现存最早、数量最多的近代建筑,分别包括德国信义会旧址、会吏长楼旧址、女修会吏长楼旧址道院旧址、主教府楼旧址、渊洲天主堂、涸洲城仔教堂、北海天主教堂和双仔楼旧址。

商务洋行建筑:近代北海曾出现法商开地洋行,德商森宝洋行、捷成洋行,英商的永福公司、太古洋行、怡和分公司等多所洋行,但仅德国森宝洋行旧址得以保存至今。

学校建筑:英、法、德、美等国的教会都曾先后在北海开设了各自的教会学校,贞德女校是现存的唯一一座洋学旧址。

医疗卫生建筑:有普仁医院旧址医生楼和八角楼旧址。

英国领事馆旧址

英国领事馆旧址英国领事馆旧址

鸦片战争后的清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其条款之一把北海辟为通商口岸。北海从此被沦为半殖民地。

清光绪三年(1877年),英国在北海租民房设立领事馆。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英国领事馆办公楼。该楼是一座二层、长方形的西式建筑。长47米,宽12米,建筑面积1154平方米,主体建筑保存较完好。附属建筑有宿舍、接待室、小礼拜堂等,面积为419平方米。馆址四周有百年樟木树围绕其间,英文阴刻的奠基石至今尚存,是中英《烟台条约》在北海的历史见证物,民国13年(1924年)馆址卖给法国天主教北海教区作圣德修院,后按原风格在东端扩建,包括后来扩建这一部分,总面积是1154平方米。1999年10月初,因开通解放路工程的特别需要,将旧址往东北方向平移55.8米,即现址。

德国领事馆旧址

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国领事馆旧址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德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机构,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撤出,历时23年。当时在航运和商贸方面,德国商船在北海的活动最为频繁。

现存的德国领事馆旧址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主体建筑长23.1米,宽18.5米,二层,建筑面积953平方米。正门有门廊,门廊两边各有长10米的弧形台阶,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法国领事馆旧址

法国领事馆旧址法国领事馆旧址

法国领事馆是外国驻北海时间最长的一个领事馆,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馆至1950年撤出,历时64年,该馆有段时间还兼代理葡萄牙的领事事务和兼代理中越边境东兴领事的业务。

该馆旧址位于现在北海市迎宾馆内。主体建筑原一层,平面呈“凹”字形,长34.5米,宽20.7米,建筑面积636平方米。是北海市迎宾馆的贵宾楼,曾接待过几十个国家的外宾。胡耀邦、江泽民、乔石、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该楼下榻过。该旧址是法国在北海建立外交据点的历史见证物。(该办公楼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原为一层,有回廊。1973年加建一层)。

北海关大楼旧址

北海关大楼旧址北海关大楼旧址

北海海关,解放前称北海关。是广西“四大关”中最早建立的海关。因海关大权操纵在洋人手里,故又称洋关。

现存旧址位于北海市海关大院内。是一座边长为18米的方形西洋建筑,高三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保存尚好。该旧址是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关税主权外丧的典型物证。

德国森宝洋行旧址

德国森宝洋行旧址德国森宝洋行旧址

德国森宝洋行是德国在北海设立的商务机构。成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是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北海设立的最大洋行之一。并在北海建有洋楼及仓库数处。现位于北海市文化大院内,专办煤油贸易及代理招工等业务。

德国森宝洋行旧址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这是一座主体为二层券廊式建筑,主楼长18米,宽13.5米。附楼的建筑风格与主楼旧同,只有一层。主附楼总建筑面积563平方米,该楼保存较好。该旧址是外国商人在北海建造多座商务洋楼中仅存的一座。它是外商在北海经营商贸、开办贸易机构的历史见证物。

德国信义会旧址

德国信义会旧址德国信义会旧址

信义会原叫长老会,是基督教新教派的主要宗派之一。该教会在北海建立的教堂,成为长老会在北海和合浦的总堂,各地都有它的分堂。

该教会除在北海传教外,还开办德华学校和一所北海最早的活字版印刷所。学校的书本和该会创办的《东西新闻》报刊,都是在该所印刷,为北海市早期的文化教育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现存的信义会楼旧址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传教士居住楼。该楼长30米,宽17米,一层,建筑面积506平方米,主体建筑保存尚好。现为北海市公安局使用。它是德国长老会在北海开展传教的历史见证物。

双孖楼旧址

双孖楼旧址双孖楼旧址

双孖楼原是英国领事馆的附属建筑,民国11年(1922年)英国领事馆撤出后交由英国“安立间”教会使用,供英国传教士居住。民国20年(1940年)后,双孖楼曾先后为五所中小学的校址。抗战期间,广州教会学校“圣三一”中学曾转道香港迁到双孖楼办学。现为北海市第一中学的教师宿舍。

双孖楼是两座相距32米的券廊式西洋建筑,两楼建筑面积各393平方米。因两楼造型相同,似孪生兄弟,故名双孖楼,是北海最早的西洋建筑之一。为英国在北海建立外事据点和传教的历史见证物。

会吏长楼旧址

会吏长楼旧址会吏长楼旧址

民国15年 (1926年)大革命时期,北海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从此,北海的“安立间”教会便改为“中华圣公会”。以后一些华籍教会会员也被加入教会的管理机构,但实际上,教务、经济大权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该旧址约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主体建筑长19.86米,宽10.48米,二层,建筑面积206平方米,主体建筑尚好。是当年神职人员会吏长居住和办公的楼房。该旧址是基督教会在北海设置管理机构的历史见证物。

女修道院旧址

女修道院旧址女修道院旧址

女修道院是天主教区的附属机构,十九世纪末期设在涠洲岛盛塘村的天主堂右侧。主要培养合格的修女帮助做教区内各堂口的管理。

1925年北海天主教会为女修院另在北海建新院舍。至民国15年(1926年)春,女修道院由涠洲迁至北海,至1958年停办。

女修道院旧址现存两座房子。一座为长方形的两层楼房,长31.45米,宽8.7米。另一座为小礼拜堂式的建筑,长12.3米,宽6米。两座房子建筑总面积347.4平方米,主体建筑保存尚好。该旧址现为北海市机关幼儿园使用。它是法国天主教在北海建立女修道院的历史见证物。

主教府楼旧址

主教府楼旧址主教府楼旧址

北海教区成立于民国9年(1920年),是广东七大天主教区之一。负责管辖广东高、雷、廉、琼、钦、防等12个县市的天主教事务。主教府楼是北海教区“主教”的办公楼。“主教”是天主教的高级神职人员,有任免神父的权力。

北海教区设有圣德修道院、女修院、育婴堂、广慈医院等附属机构,其活动经费直接由罗马梵蒂冈经香港寄来。

主教府楼建于民国23年(1934年)至民国24年(1935年)。主体建筑长42米,宽17.84米,二层,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因该楼建筑漂亮,北海人把它称为“红楼”,是北海有名的洋楼之一。

该楼旧址保存尚好,是法国天主教在北海设置教区管理机构的历史见证物。使用单位于六十年代在该楼加建了第三层,使原貌有所改变。

普仁医院旧址

普仁医院旧址普仁医院旧址

普仁医院又称英国医院,位于北海市人民医院大院内。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英国“安立间”教会的传教士柯达医生创建,是北海第一所西医院,也是中国县、市一级最早的西医院,其附属医院有普仁麻风院。1952年,普仁医院改名为北海市人民医院。其旧址仅存八角楼和医生楼。

八角楼为八边形三层楼建筑,高13.2米,边长2.75米,是北海当时的最高层建筑。八角楼下原有门诊部、候诊室、手术室、病房等建筑,现已无存。

医生楼为二层的西洋建筑。长26米,宽12.9米,建筑面积671平方米。现为北海市人民医院库房。

普仁医院为西方医学文化传入北海的历史见证物,是上一世纪末英国“安立间”教会创办北海最早的西医院的历史遗迹,很有历史价值。

贞德女校旧址

贞德女校旧址贞德女校旧址

贞德女校的前身是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英国女义学,始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专教授女童班。课程有经书、地理、信扎等。民国13年(1924年)正式命名为贞德女子学校,也是北海最早的小学。

该旧址位于北海市人民医院大院内。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二层,券拱结构,主体建筑长16.3米,宽8.65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现为市人民医院图书馆。

在近现代,英、法、德、美等国的教会曾先后在北海开设了各自的教会学校,现仅剩贞德女校一座。它是西方教会在北海开办教会学校的历史见证物。

涠洲岛城仔教堂

涠洲岛城仔教堂涠洲岛城仔教堂

涠洲岛城仔教堂,约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法国天主教李神父负责筹建,这座教堂称“圣母堂”。

该教堂前面是一座宽4.5米,高14米的三层方形钟楼。钟楼正面雕有“圣母堂”三字。钟楼后面为建筑面积265平方米的长方形教堂。与教堂后角相连的是一座二层,建筑面积405平方米的神父楼。

城仔圣母堂是一座较典型的欧洲乡村哥特式小教堂,是北海地区仅有的一座圣母堂,是近代法国天主教传入涠洲岛的历史见证物。

涠洲天主堂

涠洲天主堂涠洲天主堂

位于涠洲岛盛塘村的天主堂,是清末“雷廉”地区一座最为宏伟的教堂。它的建造与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法国人有机会上岛传教有关。清同治八年(1869年),法国天主教会在盛堂村,花了十年时间,用岛上特有的珊瑚石,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教堂。

该天主堂主体建筑长51.6米,宽12.2米,高15米。钟楼高21米。附属建筑有女修院、神父楼等。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

涠洲天主堂当时属法国“远东传教会广州天主教区”管辖,但又下辖雷州、钦州、防城、灵山、合浦等地的教堂,成为广东陆地西南地区天主教会的“首府”。该天主堂是近代法国天主教传入北海地区的历史见证物。现由涠洲天主教爱国会管理。

大清北海邮政分局旧址

大清北海邮政分局旧址大清北海邮政分局旧址

清光绪三年(1877年)英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同年清政府在北海设立海关。为办理外国使团官员,外交使节眷属往来信函、包裹等业务的需要,北海海关附设“海关寄信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创办“大清邮政”。翌年,北海“海关寄信局”被转为国家开办的“大清邮政北海分局”,成为中国最早开办的邮政分局之一。

大清邮政北海分局原址是一座单层、券拱、长方形的西洋教堂式建筑,长18.6米,宽6.75米,高4.35米,建筑面积126平方米,地垅1米,主体建筑保存较完好。

价值意义

编辑
北海近代建筑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经济史、建筑史、宗教史及对外开放史等领域的历史见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的文物景观。

北海近代建筑是《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北海成为通商口岸城市和英国等列强国家近代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和掠夺而设立各种机构的重要实物例证。

北海近代建筑是近代西方先进建筑技术和文化传入中国的例证。同时,北海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工艺技术和该地建筑材料的使用,又说明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保护措施

编辑
2001年06月25日,北海近代建筑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北海近代建筑大清邮政北海分局旧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海近代建筑合并。

2017年12月2日,北海近代建筑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17年,北海市文物局对北海近代建筑17处28座建筑进行了维修。

旅游信息

编辑

名称

地址

交通

门票

开放时间

北海英国领事馆旧址

北海市北部湾中路17号(北海一中校园内)

乘坐1路、2路至北海一中站下车,步行即可

免费

周一至周五

07:00-17:00

双孖楼旧址

北海德国领事馆旧址

北部湾中路6号

免费

全天

北海法国领事馆旧址

北部湾中路32号(原北海迎宾馆8号楼)

乘坐1路、3路、4路、7路、8路、15路至二小站下即可。

免费

全天

北海关大楼旧址

北海市海城区海关路与珠海东路交叉口东北50米

免费

全天开放(仅限外观)

大清邮政北海分局旧址陈列馆

北海市中山东路204号

乘坐10路,109路至二小站下车,步行可达

免费

09:00-12:00,14:30-17:3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三-周日)

涠洲天主堂

北海市海城区涠洲岛盛塘村

乘坐3路,5路至北海国际客运码头站下车,搭乘游船到涠洲岛码头,然后坐公交到盛塘村或者骑行。

免费

08:00-17:3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至周日)

城仔圣母堂

北海市海城区涠洲岛城仔村

全天

贞德女校旧址

北海市海城区和平路83号

乘坐公交车5路、23路、6路、普渡寺公交专线到人民剧场下车,步行即到

免费

全天

普仁医院医生楼与八角楼旧址

免费

全天

会吏长楼旧址

免费

全天

德国森宝洋行旧址

北海市海城区解放路19号

乘坐公交车10路,2路公交车至北海一中站下车,步行即到

免费

全天

德国信义会教会楼旧址

北海市海城区中山东路213号(北海市老公安局院内)

免费

全天

北海教区主教府楼旧址(天主堂)

北海市海城区公园路1号

乘坐1路、2路、10路、12路、23路至北海一中站下车,步行即到

免费

全天

天主教区女修院旧址

北海市机关幼儿园内

免费

不对外开放

下一篇 大浪古城遗址

上一篇 合浦汉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