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古城遗址 编辑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浪古城遗址大浪古城遗址

大浪古城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大浪村,占地面积约为59000平方米,是汉代大型聚落遗址。

大浪古城坐遗址落在相对平缓的河边红土台地上,由城壕、城墙等构成,面积约5.9万平方米。古城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2002~2003年和2011~2012年曾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初步了解了城址年代和性质。2019~2021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再次发掘大浪古城。大浪古城北、东、南三面环绕城壕,西临古河道,城壕与古河道相通,北、东、南三面及西面南、北两段围筑城墙,南、北城墙居中各辟一门,形制一致。出土遗物有原始瓷器、印纹陶器、石器等。从空间位置及遗存特征看,大浪古城与双坟墩遗址应是同一聚落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出土遗物皆属“米”字纹陶文化遗存。综合历年考古发现及历史文献判断,大浪古城——双坟墩聚落应是战国中期浙江地区的越人南下所建的一处活动场所,连续使用到战国晚期,为汉代合浦设郡并成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重镇提供了基础。

2013年3月5日,大浪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大浪古城遗址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大浪村

所处时代:汉朝

占地面积:约 59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7-0394-1-394

历史沿革

编辑

大浪古城遗址挖掘现场大浪古城遗址挖掘现场

2002年9月,大浪古城遗址开始第一阶段的考古挖掘,发掘面积76平方米,发掘点两处。第一处在北城墙布一条33米的探沟,跨护城河、城墙和城内,其中护城河探沟的宽度为2米,其余为1米。第二处在城内布4×4平方米的探方各一个。主要是对遗址的规模以及出土的瓦片、青花瓷片、粮坛、瓮等残件进行的考证。通过考究分析,初步认为遗址城基呈正方形,长宽均约218米。开挖后,为了保护夯土船埠遗址,当地政府还建了一个保护棚用以覆盖保护开挖的遗址。

2003年6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向外界发布:大浪古城遗址是已发现的北海合浦第一个西汉中期前后与海上丝绸之路记载年代相吻合的大型聚落遗址。大浪古城遗址印证了文献中对汉代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记载,其城址、码头等遗存,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

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广西考古研究所及合浦县博物馆,对大浪古城遗址进行了挖掘,发现居址、码头遗迹等,并出土了一批遗物,对城址的年代和性质有了初步认识。

2012年,大浪古城遗址等“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列入了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大浪古城城中央建筑遗址局部大浪古城城中央建筑遗址局部

2019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会议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建议国家文物局将53处遗产点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预备名单,北海的大浪古城遗址、草鞋村遗址和合浦汉墓群位列其中。

2019~2021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再次发掘大浪古城。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呈四方型大浪古城分布图呈四方型大浪古城分布图

大浪古城遗址由城址、城墙、码头遗址、护城河、建筑遗址组成。城址基本呈正方形,边长约218米,占地面积约5.9万平方米,城垣夯土最宽约15米,残存最高约1.5米,两面依托西门江,其中三面有护城河环绕,并与古河道相连。

北城墙地层堆积

第1层:表土层。城墙位置为灰黄色土,顶部厚约0.1米。内外两侧的土略呈灰黑色,厚约0.2米。护城河位置的表土层下有淤积层,呈弧形分布,可分四小层,编号为YJ1~YJ4,均为灰黑色土,从土质看,应是城墙上方水土流失所致。

第2层:近代扰乱层。红黄色土,位于城墙的内外两侧,坡状堆积,最厚处约1米。护城河内的堆积为灰黄色沙土杂红土,最厚处1.1米。出土少量青花瓷片和几何形印纹硬陶片。

第3层:分布于城内及护城河底部。城内地层为灰褐色土,厚约0.2米。护城河底部的堆积夹杂少量淤沙和红土,中间最厚处0.6米。出土几何形印纹硬陶片。

TG 2北城墙剖面TG 2北城墙剖面

第3层以下为城墙和护城河。城墙的营造方式为:先用黑色黏土在平地上筑出宽14.65米、厚0.3米的墙基,黏土经拍打,致密结实。墙基内外两侧各内收约1.5米,往上再筑城墙。城墙的横剖面呈梯形,底部宽11.75米、残高1.4米。城墙土为纯净的黄土,局部夹杂有小河卵石,未出土遗物,偶见直径约0.1米的夯窝。护城河的两壁往下斜直内收,上面有较多脚窝。开口宽9.75米、底宽0.5米、中间最深处3.4米。

建筑遗迹

规整的建筑木桩柱洞规整的建筑木桩柱洞

发现柱洞48个,分布在城中部除IT0103和IT0205之外的其余8个探方内。柱洞平面多呈圆形,少量为椭圆形,壁直、斜直或分级内收,平底,部分用夹砂陶片或卵石垫底,有的填土中含炭屑。直径0.16~0.51米、深0.12~0.6米。有些柱洞两个紧靠,深度不一,或为维修加固所致。由于发掘面积有限,建筑规模和形制不详。

码头遗址

码头位于古城的西门,在考古开挖的一个长20米、宽10米的探方内,露出了轮廓。它是一个弧形的平台,有三级台阶下水,与平台台阶相连的船埠,长约8米,呈弧形伸入河道最宽处5米。在船埠的背水处,有两个相隔1米,直径20厘米的柱洞,为固定船舶的缆桩。柱洞内保存的木屑经北京大学作碳十四年代测试,其年代与古城(汉代)年代相吻合。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大浪古城遗址城址出土的完整器较少,仅发现带短流的陶匜和一些砺石,其余多为几何印纹陶片。文物的年代判断为西汉早、中期。

陶片

大浪古城汉代城址出土的陶片及纹饰

陶片可辨器形有罐、匜、釜等。绝大多数为几何形印纹硬陶,有灰色和红褐色两种,以灰色为主。纹饰以方框对角线纹居多,还有方格纹、席纹等。方框对角线纹由方框纵横连接组成,有单框、双框和四框三种,框内为交叉对角线纹。还有一种对角线交汇处为凸起的实心小方框。方格纹有粗、细之分,粗方格纹为红色夹砂硬陶,细方格纹为泥质硬陶。席纹由较细而密集的横、竖线交叉组成,部分和方格纹组合。此外,地表采集的一些印纹硬陶片的纹饰还有网格纹、水波纹加弦纹和复线菱格纹。少数为夹砂软陶,易碎,有灰黑色和淡红色两种,素面或饰方格纹。

陶匜

大浪古城遗址出土的陶匜大浪古城遗址出土的陶匜

陶匜,3件。几何形印纹硬陶,灰白色胎,灰黑色陶衣。其中IT0104③∶2仅存部分口沿,余2件均为敛口,口沿一侧带短流,腹部饰方格纹。IT0203③∶1,腹较深,上腹鼓,下腹斜直内收,平底内凹。内壁近底处有一圈水波纹,底部饰同心圆圈纹。口径20.7、底径14.2、高8厘米。H2∶1,浅弧腹,大平底。陶衣多已脱落。器内底部饰密集的同心圆圈纹,内壁有刻划符号。口径23.6厘米、底径19.3厘米、高4.4厘米。

砾石

砾石砾石

砺石4件。IT0104③∶1,紫红色砂岩。扁条形。一面磨光。长13.3厘米、宽5.9厘米、厚4.5厘米。IT0102③∶1,灰白色页岩。扁条形,一端略宽。三面磨光。长19.8厘米、宽4.1厘米、厚3~4厘米 。IT0202③∶1,灰褐色砂岩。柱形,中部略宽,向两端均匀变窄。通体磨光。长9.9厘米、宽2.5厘米 。IT0202③∶2,灰褐色砂岩。扁条形。一面磨光。长10.5厘米、宽2.9厘米。

研究价值

编辑
经过文物工作者研究和测定,大浪古城遗址年代属西汉早中期遗址,对汉代合浦郡的历史变迁、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历史都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大浪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大浪古城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大浪村。

大浪古城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大浪古城遗址,路程约16.5千米,用时约33分钟。

下一篇 草鞋村遗址

上一篇 北海近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