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殷庙 编辑
马殷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富溪村,是为祭祀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而修建的庙宇,全庙占地一亩多,进深17.5米,宽20.8米。
马殷庙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 是由120根木柱采用穿孔式和抬梁式结构建造的古代寺庙,也是南方瑶族地区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建筑梁架由月梁、穿斗、托峰、托脚、扶手榫枋等构件组合而成,带有较多宋式风格。 马殷庙不仅反映了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和部分瑶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而且是集力学、美学、艺术、史学于一体的古代建筑精品。对研究广西古代建筑工艺,特别是瑶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2006年5月25日,马殷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马殷庙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富溪村
所处时代:明至清
占地面积:约 1 亩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天
别名:百柱庙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689-Ⅲ-392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马楚都督庙
马楚都督庙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以砖墙式寺庙结构呈现。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改建成全木柱的大庙。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马楚都督庙落成。
清康熙十五年(1617年),重修建造。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修。
清嘉庆十年(1806年),马楚都督庙作边修葺。
清同治六年(1867年),马楚都督庙扩建南北两侧穿斗式耳房,庙周围增设柱栅。
“文革”期间,马楚都督庙戏台损坏坍塌。
2002年,戏台修复。
马楚大王庙
马楚大王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6年),原址在现址前50米的小竹林处。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搬迁至现址。
清光绪七年(1881年),对庙的围墙作改造。
钟灵风雨桥
钟灵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马殷庙马殷石像
马殷庙的大木柱
马殷庙在建筑工艺上沿袭宋代风格,釆用月梁、驼峰、托脚、叉手、榫卯组建屋架,重脊歇山,两旁突出厢廊。设置两个天井,既方便排泄雨水,又利于防范火灾。在选址、规划、设计以及祭祀礼仪等方面,都按照中国古代八卦阴阳学、五行风水学等要求实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象征。大木构架由抬梁式和穿斗式整合共用,进间的勾斗式月梁榫卯,既有中原早期建筑文化的风格,又体现出南岭地区和瑶族文化的特色,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整合体。
马殷庙是南方瑶族地区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
马楚都督庙
马楚都督庙
钟灵风雨桥
钟灵风雨桥
该桥为单孔拱桥,桥面为木质与砖瓦结构相合而建,与周家祠堂“濂溪祠”相隔不远。桥设两门,其中南门与村中光滑的青石板路相连,便于村中行人往来。从桥的两门看,装饰精美,绘画生动,圆拱形的墙檐,看着很有西方风格的味道,当地百姓也戏称其为“中西合璧”的产物。南门外,是矗立于村中处处可见,受村民顶礼膜拜的生根石,很多孩童在上面嬉戏玩耍,北门通往村民的菜园子,故而该桥是村民们重要的往来通道。不管何时,往桥上看去,总能看见悠闲的村民们在桥上歇憩、闲谈,孩子们在桥上追逐玩闹,抑或趴在桥栏上静静地看着溪水,抑或凭栏远佑,好像在凝思着什么,又好像在赏琢着什么。
相关人物
马殷庙中所供奉的马殷是汉代名将马援的后人,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官至伏波将军。马殷字霸图,原籍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县),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的开国君主。南楚立国五十五年,传二世六王,后被南唐大将边镐所灭。唐天成二年(927年),唐明宗命尚书右丞李序为册礼使,持节册封马殷为楚国王。
马殷为王以后,上尊中原王朝,下抚黎民,保境安民,奖励农桑,发展商业、茶场,与中原积极通商,减少战争,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在马殷统治时期,湖南经济繁荣,百姓安定。后马殷撤谢沐、冯乘二县,将二县划归富川,因匪盗之患,马殷亲征谢沐关,督促当时任岭南兵马大都督的马彬将军平定匪乱。
传说轶事
富川瑶族自治县村民的先祖因为马殷将领平叛匪寇后带来的安定生活,人们心存感激,知恩图报,于是大兴土木,以资纪念。
地理位置
马殷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富溪村。
福溪村福溪竹苑农家乐
开放时间
全天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