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编辑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川瑶族风雨桥群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富川瑶族风雨桥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桥群分布在各个瑶家乡镇,主要在朝东、麦岭、城北和石家等镇中,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光绪年间。

富川境内共有各种类型的风雨桥75座,保存至今的风雨桥有27座。 瑶族风雨桥,基本上都是跨河而建,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阁为一体,在群山环绕、湿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中,能够屹立400余年,至今依然能遮风挡雨,方便往来的行人,点缀乡村田园景色,风雨桥是瑶族地区最有特色的公共建筑。同时,这种自然生态环保的理念,更彰显了瑶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境界 。

2013年3月5日,富川瑶族风雨桥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天

气候条件:亚热带气候

门票价格:免费

著名景点:迴澜风雨桥、青龙风雨桥、瑞光风雨桥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1286-3-584

历史沿革

编辑
富川瑶族风雨桥群按建造年代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明代,有6座,以石拱桥和木梁桥为主,以廻澜风雨桥和青龙风雨桥为代表;第二期为清代早中期,有11座,以石梁桥和木梁桥为主,以鸬鹚塘澜通风雨桥和高桥风雨桥为代表;第三期为清代晚期,有10座,以木梁桥为主,以龙湾风雨桥和钟灵风雨桥为代表。

登瀛桥

富川境内最早的风雨桥是位于朝东镇的登瀛桥,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是富川古代的第一座风雨桥。1983年春节,登瀛桥毁于一场大火。

迴澜风雨桥

迴澜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修。

20世纪80年代,再次维修。

青龙风雨桥

青龙风雨桥始建于明天启年间。

瑞光风雨桥

瑞光风雨桥始建于1990年。

建筑特色

编辑
富川境内共有各种类型的风雨桥75座,保存至今的风雨桥有27座,桥群分布在各个瑶家乡镇,主要在朝东、麦岭、城北和石家等镇中。其中,风雨桥最多的是朝东镇油沐乡,仅黄沙河上就有迴澜、青龙、锦桥、社尾岗、钟灵、毓秀、集贤、环涧等8座风雨桥。其次比较有名的还有朝阳、福寿、石槽、龙归、卓坛、东辕、黄侯泉、回龙、兴龙、高桥、双溪等风雨桥, 而最具代表性的是迴澜风雨桥和青龙风雨桥。迴澜、青龙两座风雨桥皆为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以石券桥、桥亭和楼阁三者组合而成,并配以彩墨绘画艺术造型,乃是集中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以及本地的廊桥,四者造型特点于一物的组合体。这就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种——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独特的。

从迴澜、青龙风雨桥建筑形象来看,他们都是跨河而建,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下部的墩台,中部的垮桥游廊,上部的廊亭和阁楼。底层石作与主体木作搭配相结合。二者的主要形制区别在于圆拱数量和阁楼屋檐的做法上面,总体差异不大。建筑材料为下层墩台外部均采用条形方块青石饰面,内填料石的做法,其中迴澜桥墩台为缓解水体山石的冲刷以锐角倒三角形制建造为3眼圆形石拱桥。

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主要建筑

编辑

迴澜风雨桥

迴澜风雨桥迴澜风雨桥

迴澜风雨桥位于中岗村与油草村之间,横跨在黄沙河上,为三孔石桥全长37.5米,宽4.6米,高4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70平方米。桥体长30.43米,桥体有3拱,桥拱两墩台跨度6.22米,圆形桥拱高3.5米。桥上的开间为11间。桥屋山墙为硬山屋顶,通高5.60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6.70米,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制作。桥亭采用36根水杉圆木柱建造;位于桥头的阁楼采用砖木结构建造,为高二层的重檐歇山顶样式,通高10米,有三门和桥相通,砖墙绘制彩色图案,屋檐四面八角起翘。

迴澜风雨桥有石拱、桥亭和阁楼三部分,桥面以青石板铺就。桥上有长条的木凳,可以供来往行人休憩、躲风避雨。

青龙风雨桥

青龙风雨桥青龙风雨桥

青龙风雨桥位于油草村,横跨黄沙河区域距离迴澜桥下游500米,河面较窄,与迴澜风雨桥遥相呼应,人称“鸳鸯桥”或“阴阳桥”。全长度为34.4米,宽度4.7米,占地面积125.49平方米。廊桥通高5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5.5米。桥台阁楼通高14.5米,高三层,同样为砖木结构的三重檐歇山顶,共有近100余个木质花窗,游廊上的桥亭采用28根水杉圆木建造而成,做法与迴澜桥一致,均为穿斗式木构架体系。

青龙风雨桥以单眼圆形拱的形制石拱桥,中部主体形制均为穿斗式木架构游廊呈现,木料为当地水杉木,长廊式通道两侧均建造护栏和凭栏而坐的木质长条坐凳,且均以大块条形青石铺地,上部均建有亭和楼阁,整体形制呈现廊、屋、亭、阁于一体的立面造型,屋顶天际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瑞光风雨桥

瑞光风雨桥瑞光风雨桥

瑞光风雨桥坐落在瑞光公园的东面,是富川瑶乡的新八景之一。其施工与迴澜、青龙风雨桥一样。只是门的两边分别用花岗岩方片镶嵌有一幅长联,东门的对联是:“俯瞰越地珠江流悠悠东逝富水有迴奔南海,极目楚天秦皇古道迢迢北去萌岭无欄通长安。”西门的对联是:“金凤东鸣一塔凌空慈云古刹经风雨,玉龙西来三桥飞渡富阳明城历春秋。”对联气势铿锵,非同凡响。桥上的立边柱24根,中立桥柱8根,分桥的南北两边而立。桥的中柱镌刻有八副对联,细细品鉴也十分耐人寻味。

历史文化

编辑

传说轶事

关于迴澜风雨桥和青龙风雨桥的修建,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明万历年间,富川才子何廷枢爱上了河对岸的瑶族姑娘盘兰芝。两人青梅竹马、真心相爱,却在婚期将近的时候遇到皇宫选秀,盘兰芝被皇宫中派来的钦差大臣选中,不得不入宫。何廷枢为能够见到所爱,便进京赶考,结果高中进士,被皇帝钦点为八府巡按,代天巡守。他在任期间,屡立功勋,除奸抗倭。而盘兰芝进宫之后,却历经多舛,最终被遣出皇宫,回到家乡。兰芝回到富川,常常驻足在黄沙河岸边,期待与爱人的重逢。不料,等来的却是爱人战死沙场的噩耗,兰芝悲痛欲绝,便在黄沙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在桥落成当天,她高喊着爱人的名字,纵身跃下黄沙河,殉情而死。然而,何廷枢却并没有真正死去,当他回到家乡,听闻盘兰芝为他建桥殉情,悲痛难忍,于是在兰芝建桥的五百米之外修建了另一座桥以纪念自己的爱人。“迴澜”即“会兰”,“青龙”即“情浓”,寓意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研究价值

编辑

功能性艺术

迴澜、青龙风雨桥历经400余年的变迁,至今依然能够保持其使用功能,与其设计和建造之初对功能合理性的考虑密不可分。富川瑶乡地处广西东北,群山环绕,溪涧众多,是湿热的亚热带海洋气候和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的集结地,常年多雨,石材和木材资源相对富足。迴澜、青龙两座风雨桥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阁于一体的风雨桥横跨黄沙河上,成为其遗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迴澜、青龙风雨桥桥面条石铺地,地面十分平坦,是村寨之间联系和沟通的纽带,是人畜共同行走的交通建筑,是人们的休闲娱乐场所。在功能上满足了瑶乡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田间遮阳游雨,农闲休憩、对歌的功能性需求。坐在廊桥休息的长凳上,透过廊桥稀疏的栏杆扶手欣赏田间美景一一廊桥上的扶手和长凳简单粗陋横纵线条对比,更符合瑶乡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体现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的艺术升华,使迴澜、青龙风雨桥更具艺术美感。

审美性艺术

迴澜、青龙风雨桥的设计符合地域特色,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条件,构思巧妙,造型别致,在桥与自然,桥与当地风俗、文化等方面的运用都有体现远眺如凝固的音符,天际线高低错落与周围山川树木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近观其单体建筑的内部装饰都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迴澜、青龙风雨桥以石拱木作,廊、屋、亭、阁于一体,设计符合地域特色,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条件,构思巧妙,造型别致,在桥与自然,桥与当地风俗、文化等方面的运用都有体现远眺如凝固的音符,天际线高低错落与周围山川树木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近观其单体建筑的内部装饰都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迴澜和青龙风雨桥的用材上,全部取自富川当地(廊桥上和链接廊桥与屋亭的长条青石,桥与村寨连接用的花石铺路,桥面主体采用的水杉木材)自然生态环保的理念更是彰显了独特的审美情趣,更易于用美的环境来吸引人们观光驻足。

迴澜和青龙两座风雨桥,其装饰虽质朴、简洁,但不失精美。其建筑礼制虽用于乡野,但也不失工艺的精湛。两座姊妹桥的整体装饰集石雕,木雕,碑刻和楹联字画于一体,朴实轻盈,造型简洁,内涵深邃。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屋基,檐口,宝顶,墙壁,窗棂等处。在工艺制作上,注重以柱、梁、凛、枋的穿插和接应,聚散开合,张弛有序。彩墨绘画,屋基兽吻,碑刻诗句,榫卯的桥是彰显地域文化和风土民俗传说的再现,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人工美的诠释。

民族性艺术

富川瑶乡风雨桥,体现的是瑶族本民族的桥梁、楼阁、街亭的布局,融桥楼建筑于一体,集中展示了桥梁兴建时期的建筑水平;青砖绿瓦,起翘的飞檐,马头墙等建筑构件都是中原建筑文化结合瑶乡本民族特色的具体运用,集汉瑶建筑工艺之手法;桥柱下的芦笙和长鼓的装饰纹样,正是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节”的历史见证,凝结瑶乡文化和风土人文,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瑶乡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富川瑶族风雨桥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址

富川瑶族风雨桥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

富川风雨桥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

免费开放

交通信息

富川1路-电影院站步行786米到达

富川2路-百货大楼站步行462米到达

富川2路-二小站步行443米到达

富川1路-大转盘站步行780米到达

下一篇 贺州江氏客家围屋

上一篇 马殷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