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乙本 编辑
程乙本是红楼梦的一个版本,是前一年出版的程甲本的修订本。程乙本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高鹗与程伟元用活字印刷术,将120回,名曰《红楼梦》的书排印出来,时间在程甲本印刷完的大约70天后,故名程乙本。
程乙本《红楼梦》存世不多,保存完好的更少,有些收藏机构或私人收藏的程乙本,其实混入了程甲本或其他抄写本、刊刻本。
中文名:程乙本
版本:红楼梦
作者:高鹗与程伟元
印刷时间 :1792年
程乙本与程甲本的版式插图等完全一样,但文字上有两万多字的差异,且多出一篇由程伟元和高鹗联合署名的“引言”。此书现存数量多于程甲本,如国家图书馆、中国书店、山东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绍兴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一些私人均有收藏。
人间天上总情痴,湘馆啼痕空染枝。
鹦鹉不知侬意绪,喃喃犹诵葬花诗。
程乙本《红楼梦》(北师本)“林黛玉”绣像及诗赞
纵观有清一代百馀年的《红楼梦》传播史,随着活字、木刻,到石印、铅印,印刷技术不断更新,读者对《红楼梦》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由白文本,到增评、汇评本,版本内容的逐渐丰富,亦见读者对《红楼梦》理解程度在不断加深。而诸多印本,都是以一百二十回本的形式出版刊行的。这些刊本的源头,应为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木活字初刊的“程甲本”,和次年再版的“程乙本”。
程甲本、程乙本之说,现知其较早见于胡适一九二七年的《重印乾隆壬子(一七九二)本红楼梦序》(《红楼梦》,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七年发行,第二至三页):
程伟元的活字本有两种。第一种我曾叫做“程甲本”,是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排印,次年发行的。第二种我曾叫做“程乙本”,是乾隆五十七年改订的本子。
程甲本,我的朋友马幼渔教授藏有一部。此书最先出世,一出来就风行一时,故成为一切后来刻本的祖本。南方的各种刻本,如道光壬辰的王刻本等,都是依据这个程甲本的。
但这个本子发行之后,高鹗就感觉不满意,故不久就有改订本出来。程乙本的《引言》说:“……因急欲公诸同好,故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惟识者谅之。”
马幼渔先生所藏程甲本就是那“初印”本。现在印出的程乙本就是那“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的本子,可说是高鹗、程伟元合刻的定本。
这个改本有许多改订修正之处,胜于程甲本。但这个本子发行在后,程甲本已有人翻刻了;初本的一些矛盾错误仍旧留在现行各本里,虽经各家批注里指出,终没有人敢改正。
胡适在命名程甲本、程乙本的同时,指出程甲本“间有纰缪”,程乙本的“许多改订修正之处,胜于程甲本”。这些判断,宏观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从微观角度看,值得关注的是,人们在翻刻程甲本的时候,是否完全忽视了程乙本?胡适在文中还提及“马幼渔先生所藏程甲本就是那‘初印’本”,据笔者考察,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马幼渔先生送给胡适的一部程甲本,扉页手书“东观阁原本,绣像红楼梦,本宅梓行”,在此程甲本上有多处贴改的文字,与东观阁木刻本相同,而且改文中,不乏与程乙本相同的文字。东观阁书坊在翻刻程甲本的过程中,同时参考了程乙本,也可以从这部书中找到较为重要的证据(曹立波《“东观阁原本”与程刻本的关系考辨》,《文学遗产》二〇〇三年第四期)。在对《红楼梦》木刻本的版本研究中,程乙本的影响因素也应给予考虑。
二、程乙本的改订工作在文学文献上的意义
程乙本对程甲本的改订,大致可从三个视角加以考察,即文学的、文献的,以及文学与文献兼顾的角度。
(一)文学角度:或更换词语,让骈偶句前后呼应;或调整木活字,以求得文通字顺;或对全文加以通盘考虑,瞻前顾后,有所取舍,以避免重复;或对小说情节矛盾加以斟酌,增订字句,以疏通文意。
例如第二十七回《葬花吟》“独把花锄泪暗洒”一句,程乙本将程甲本“泪暗洒”改作“偷洒泪”,从平仄角度看,由“仄仄平平仄仄仄”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更合乎平仄规则。查其他抄本,甲戌本作“独倚花锄泪暗洒”,列藏本作“独把香锄泪暗洒”。庚辰、蒙府、戚序、舒序、甲辰等本为“独把花锄泪暗洒” ,与程甲本相同。诸抄本皆为“泪暗洒”,此处杨藏本底文作“泪暗洒”,改文作“偷洒泪”,与程乙本同。综上,程乙本此处的改动,或参考杨藏本,或属独创。又如第三十七回探春写给宝玉的书信,程甲本“忽思历来古人处名攻利敌之场”一句,“名攻利敌”程乙本作“名攻利夺”,己卯、庚辰、蒙府、戚序、舒序、列藏、甲辰等本同程甲本。杨藏本底文作“名攻敌”三字,改文作“名攻利夺”,同程乙本。程乙本将“敌”改为“夺”,名与利、攻与夺,词性对应更为紧密。
第九十四回贾母解释十一月海棠开花的原因时,程甲本作“应着小阳春的开花也天气因为和暖是有的,程乙本作“应着小阳春的天气因为和暖开花也是有的”。程甲本“开花也天气”,语句不通,显然属于活字排版的时候摆放不当所致。到程乙本中,把“天气因为和暖”六字,挪到“开花也”之前,成为:“应着小阳春的天气,因为和暖,开花也是有的。”这样一调整,句子就通顺了。
第八回写宝玉眼中的薛宝钗的一段文字,程乙本的改动较大。程甲本2b页9行至3a页3行:
宝玉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䰖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程乙本2b页9行至3a页3行:
宝玉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䰖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因程甲本这里与第二十八回描写宝钗面庞眉眼的两段文字重复,程乙本将程甲本上的四句“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删掉。而在第二十八回,对程甲本上的四句,略作增改。程甲本为“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程乙本前两句同程甲本,后两句改为“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与“红”“翠”相比,“含丹”“横翠”,虽增“含”和“横”两个字,却变为动宾结构。前两句为四字句,后两句改为六字句。词语和句式,与程甲本相比,都较为典雅。这是对全文加以通盘考虑,有所取舍,避免重复,以求文字精练。
(二)文献角度:“聚集各原本”的痕迹。
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第五回妙玉
程乙本《红楼梦》第五回妙玉判词页面
(三)文学与文献兼顾的角度。
程乙本对程甲本的校订,既有尊重版本文献方面的“聚集各原本”来“广集核勘”的努力,也有通过 “准情酌理”加以“补遗订讹”之类文学上的推敲工作。有不少异文,应属于文本上字斟句酌,与版本上有所依傍的双重思考。在文学与文献兼顾的基础上,校订字句,疏通文意。
程甲本《红楼梦》第三回页面
又如第三回宝玉初见黛玉时,写宝玉眼中的黛玉,程甲本11a页5至10行:
却说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娘之女,忙来作揖。相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湾似慼非慼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程乙本12a页5至10行:
却说贾母见他进来,笑道:“外客没见,就脱了衣裳了,还不去见你妹妹呢!”宝玉早已看见了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归了坐细看时,真是与众各别,只见:
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此处程乙本的改动较大,与之前的各种版本在行款格式和文字上都有差别,但在具体细节当中又有在程甲本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抄本的迹象。首先行款格式上,程乙本比程甲本多出一页,从11a变成12a,但具体行数还是5至10行;黛玉眉眼描写以韵文的形式单独成段,每行开头都空两格,在木活字排版上与程甲本不同,程甲本为接排上文。
程乙本《红楼梦》第三回页面
值得一提的是,程乙本上“袅袅婷婷的女儿”这句对林黛玉增加的描述,体现出修订者对黛玉进贾府时年龄的看法。黛玉进贾府时到底几岁?现知的版本存在六七岁和十三岁两种情况。多数版本都没有直接写黛玉当时的年龄。第三回凤姐问黛玉:“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一连串的问题,黛玉没有回答,似乎不合常理。刚进贾府的黛玉到底是幼女还是少女呢?
我们从前文对黛玉、宝玉年龄的介绍推知,第三回黛玉的年龄应为六七岁。第二回初次介绍“乳名黛玉,年方五岁”,接着写“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可知,丧母时黛玉六岁。第二回写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第二、三两回贾雨村的故事是连续的,而黛玉比宝玉小一岁,所以,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应是六七岁。
黛玉进府时十三岁之说的依据是,少数版本写了黛玉对凤姐问话的回答,如己卯本、杨藏本在“妹妹几岁了”后边,写有:“黛玉答道:‘十三岁了。’”六七岁与十三岁之说的矛盾,从小说艺术结构来看,第三回与第四回在写作上不同时,但改订时又力求统一。第二回宝玉七八岁,第三回写黛玉六七岁,与前一回宝玉年龄一致。第四回宝钗十四岁(第二十二回写宝钗过十五岁“将笄之年”的生日),第三回写黛玉十三岁,则与后一回的宝钗年龄保持统一。
程乙本在此写宝玉看见了“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显然黛玉是已入豆蔻年华的妙龄少女,而不是十岁以下的儿童。唐代杜牧写过:“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也说明袅袅婷婷的女儿应在十三岁左右。
程乙本在程甲本上的改订工作,除了文学文献上的意义之外,还有一些异文,属于活字摆印的局限性问题。有时候,一个字在同一页内频繁出现,难免会有同一个字的字模短缺的尴尬现象。以第一百二十回贾雨村的“村”字为例,程甲本10b页3、4、6、7行都有雨村的名字,3、4、6都作“雨村” ,而第7行雨村的“村”字作“材” ,程乙本改订为“村” 。同回程甲本14a页10行贾雨村的村字作“忖” ,程乙本改成“村”。可见,当”村”字频繁使用,字模不够时,程甲本用了“材”和“忖”等字形相近的字,程甲本上这种用形近字替代的现象时有发生。程乙本在改订时,也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加以改善。当然,在纠正错误的时候,也难免出现新的疏忽。如第九十七回1a页4行,紫鹃的“鹃”字倒置,成为程乙本上的特征之一。
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程乙本的版本特色
北师大图书馆藏程乙本《红楼梦》卷首程伟元序首页
(一)书之首尾与序、像、目的完好无补。
天津图书馆藏程乙本《红楼梦》卷首程伟元序首页(利器双钩)
北师本、绍兴兰藏本的扉页和一百二十回终,均能见到“萃文书屋”和“萃文书屋藏板”的字样和牌记。津图本没有扉页,但有“一百二十回终,萃文书屋藏板”之页。而杭桐本首尾皆缺失,结尾到“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正文结束,却没有“一百二十回终,萃文书屋藏板”一页。中国书店本也缺少首尾,第一百二十回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结束,缺少“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一行,也就是一页。当然,“一百二十回终,萃文书屋藏板”一行字,自然也缺失了。相较而言,北师本、绍兴兰藏本书首和书尾完好无损,颇为难得。
北师程乙本的版本面貌,在正文之前的各项,与一粟《红楼梦书录》对程甲本的描述相同。即封面题:“绣像红楼梦”,扉页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萃文书屋”。首程伟元序,次高鹗叙。其后为程乙本的特点,即“程伟元、高鹗引言”。一粟《红楼梦书录》对程乙本的介绍: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萃文书屋活字本,一百二十回。首高鹗序,次程伟元、高鹗引言,正文每面十行,行二十四字。
引言:“一、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今得后四十回合成完璧……壬子花朝后一日小泉、兰墅又识。”
值得注意的是,一粟所著录的程乙本,没有书名页,也没有程伟元序,其中高鹗叙,以及程高引言等部分尚存。这些特征与津图本相似。津图本的程伟元序是“利器双钩”,即王利器用“双钩”的笔法增补上去的。程伟元(小泉)和高鹗(兰墅)的引言,比照几个版本,绍兴兰藏本与北师本一样完整,其他藏本还是有不完善之处的。如杭桐本,存在补写的文字。第七行“准情酌理”,“准”字因缺失,补写成“斟”。第八行“阅”字缺失,补写了“览”。第十行后六字“稿繁简岐出前”缺失,补写成“本其中不免前”。
综上可见,从书之首尾,序言、引言来看,北师程乙本的版本面貌与绍兴兰藏本相同,与其他版本相比,这两个版本是较为完好的。
(二)初印程乙本第四十七回缺页与后补。
程乙本(北师本)保存有书名题签的封面
第一种是用木刻本增补,如北师程乙本,用东观阁本此页附夹补阙,共第十三页、第十四页,两页四面,开本较小,颜色也较深。每行字数二十二字,也比每行二十四字的程乙本字数少,所以,还是明显能看出是插页的,在当时也是无奈之举(本书第一一六三页至一一六六页为东观阁本补页,因无法与原书完全接榫,第一一六三页开头缺“熏坏了我”四字)。北师本增补页,从正文、重点与句读来看,与东观阁嘉庆辛未重镌“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即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评点本相同。北师本的插页,应源自东观阁这一评点本的第十三页正反面,以及第十四页正反面。北师程乙本此处增补的时间应该在嘉庆十六年之后。
第二种增补,是用活字本补的。如上文所述津图本的补页,实际增补的是程甲本的书页。
第三种增补,是用手写体补抄的,这种情况见于杭桐本。第四十七回第十二页正面手写体补抄的文字与程甲本比较,每行首尾、起讫文字基本一样(除第一行略异),正文有少许异文,大致同程甲本。但这一页的反面,与程甲本的文字差异较大。
(三)北师本为印刷时间较早的程乙本。
关于北师程乙本的版本面貌问题,总体印象是,北师本和绍兴兰藏本为初版先期印刷的可能性较大。以第九十七回第16b面的版本面貌加以比较,容易看出,即使是版面相同,北师本与中国书店本相比,字迹更为清晰。从第二行第六字“进”的共同缺墨,以及第七行第三字“日”相同深浅度来看,这两个版本的印刷次序相距应该不会较远,但就保存的完好程度而言,我们从第一行前四字”两眼直视”可见,北师程乙本的优长之处较为突出。
又如第七十一回第4a面第八行,南安太妃便告辞说:“身上不快……”绍兴兰藏本、杭桐本皆为“身上不快”。查程甲本,为“身上不快”。而津图本、中国书店本则为“身上不爽”。北师程乙本与社科院程甲、国图程甲相比,同程甲本也作“身上不快”(其他与程甲稍异的是“著”“畧”的写法,与程甲的“着”“略”不同)。不“快”的版本,应早于不“爽”(曹立波《北师大藏程乙本及乾隆壬子初刊图版考溯——兼谈绍兴兰藏本、津图本等程乙本的印行次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二〇一八年第六期)。
四、有关北师程乙本入藏的时间信息
北师程乙本收藏情况。在北师程乙本首册封底贴有一张方框签章,书名为“活字本红楼梦”,册数为“24”,议价为“350.00”。章下有“北京市图书业同业公会印制”字样。
北师大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后亦有“北京市图书业同业公会印制”字样,并有“前门区议价组”议价小章一枚,议价二百四十元。相同的字样表明了二者都是通过“北京市图书业同业公会”,从琉璃厂一带古旧书店购入的。笔者二〇〇一年请教中国书店出版社总编辑马建农先生得知,“北京市图书业同业公会”成立议价小组的时间“上限为一九五五年下半年,下限为一九五八年一月六日”(曹立波、张俊、杨健《北师大〈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版本来源查访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二〇〇二年第一期)。
北师大藏程乙本的价签只有“北京市图书业同业公会印制”,而无“前门区议价组”的议价小章,是否与“前门区议价组”终止业务有关二〇一八年十一月马建农先生补充道:“一九五八年三至四月,前门区、东四区私营古旧书店铺申请联营并店,归属中国书店,北京市私营古旧书店(摊)八十七家均先后完成第二次清产核资和定股定息工作。至此,前门区议价组终止业务,全部改为中国书店业务科审读组定价。”
由此可见,北师程乙本标价售卖的时间在一九五八年三至四月或稍早的概率较大。当然除了这一证据,我们还找到了一张报纸作为购藏时间的辅证。
有幸的是,十二张小纸片显示出馆藏的时间信息。北师本每册册首均钤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印章。在加盖这些印章时,为了防止墨色沾污其他纸张,就用一小块方形碎报纸覆盖于上。有十二册书的印章处共发现十二张小纸片,将这些零落的纸片重新拼接后,发现是一篇文章的一部分。其中一块纸片上的日期为“星期二,夏历丁酉年,十一月十八日”,并有阿拉伯数字“7”。经查,“夏历丁酉年十一月十八日”为农历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公历一九五八年一月七日,星期二。也就是说,此书入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且正式盖上图书馆藏书章的时间应为一九五八年一月七日或稍后。
这张方块纸上是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也体现了某些与“大鸣大放”“大字报”有关的时代信息。如“鸣放高”和“更深更透”字样的小标题,“三个地区已”“形成了鸣放高潮”,某“地区共有小学19558人,已贴出“大字”报28752张”等信息。由此可见,报纸的时间在一九五八年初,与历史背景是相关联的(北师程乙本的价签与藏书章衬纸照片,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二〇一八年第六期封三)。
综合上述信息,这部程乙本由琉璃厂出售,入藏北师大图书馆的时间距一九五八年一月七日较近。在北师本四个函套的后面都有期限表,上钤红色的数字印章,印着“1958.4.28”,共有四处。时间数字表明,在此日之前,这部程乙本已经入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室。
通过上述几点分析可见,程乙本在《红楼梦》传播史和版本研究方面有重要价值,北师大图书馆藏程乙本《红楼梦》是程乙本早期印本,甚至可能是初印本。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保持原版框大小(高十七厘米、宽十一点六厘米)、四色彩印的方式将珍藏了六十多年(或云六十二年)的北师大程乙本《红楼梦》完整影印出版,相信对于相关学术研究将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北师大图书馆藏程乙本
《红楼梦》影印本实体书细节一览
程乙本《红楼梦》是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萃文书屋木活字本《红楼梦》”的简称,是在乾隆五十六年首次以木活字方式摆印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程甲本)基础上,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后再次摆印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程乙本是《红楼梦》传播史上重要的版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所倡印的“亚东图书馆重排本”,就是据程乙本排印的。20世纪50年代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也是据“亚东本”印成,故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程乙本流传于世。二十世纪以来,学界对程高本为代表的《红楼梦》刊印本研究越来越重视,经过胡文彬、曹立波等专家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的程乙本《红楼梦》是目前已知保存较为完好的、纯正的初刊本,其版本价值在现存的二十多部程乙本《红楼梦》中是较高的一部。此次影印出版,以高清扫描底本,以保持原底本尺寸、全彩方式印刷,完好呈现了程乙本《红楼梦》初刊本的原始面貌。
底本卷首序言、绣像完整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