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文·赫定 编辑
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年2月19日~1952年11月26日),瑞典人,世界著名探险家,他从16岁开始,一生从事探险,因为探险,他终身未婚,与姐姐相依为命,走完他的人生之路。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国,不但路人皆知,而且为人们所热爱崇敬,与诺贝尔有齐名之誉。
中文名:斯文·赫定
外文名:Sven Hedin
国籍:瑞典
出生日期:1865年2月19日
逝世日期:1952年11月26日
职业:探险家
出生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代表作品:《亚洲腹地探险八年》《我的探险生涯》
斯文·赫定在各地的探险路线
15岁时,他在瑞典目睹了极地探险家诺登舍尔德从北冰洋航行中凯旋。从此之后,他受到激发,决心成为探险家。
19岁时(中学刚毕业),诺贝尔投资沙皇俄国中亚巴库油田,当地一位工程师想为儿子聘请家教,他就毫不犹豫的踏上了离乡之路。1886年春天,合同期满,赫定南下做纵贯波斯的旅行,为广袤的亚洲腹地深深吸引,终生事业方向由此确定。此后长时间的探险生活,甚至使他无暇娶妻。他说:我已和中国结婚了。
1886年,他师从德国地理学家和中国学专家李希霍芬。这段求学生涯唤起了他对德国的热爱,并且促使他下决心到中亚探险,将亚洲地图上那片无人走过的未知区域了解清楚。
斯文·赫定
1894年到1908年之间,在中亚的高山和沙漠中三次勇敢的探险中,他研究了中国的新疆(新疆建省于1884年)和西藏的部分地区,并绘制了地图。这是从未有人探索过的区域。
1909年,他返回斯德哥尔摩,受到了如同当年诺登舍尔德那样隆重的欢迎。其实在1902年,他已经被推举为瑞典最后一个无冕贵族。他被认为是瑞典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为他未婚且无子女,他的家族支系不存在了。他是两个科学学院的成员,因此他在诺贝尔奖的科学和文学两项评选中有发言权。
赫定的记录为绘制中亚的精确地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第一个在探险过程中聘用当地科学家和研究助手的欧洲科学探险家。尽管他主要是探险家,但他也是发掘中亚古代佛教废墟的第一人。他对考古的主要兴趣是发现古代城市,而不想进行彻底的发掘。尽管身材矮小,戴着眼镜,一副学究气的外表,赫定却证明了他是一个坚定的探险家。在其长期探险生涯中,有好几次他从敌对武装力量和大自然的狂风暴雨中逃生。他的科学文献和夹杂着自己的照片,水彩画,素描的旅行记录,他为年轻人撰写的历险故事和他在国外的演讲使他成为世界知名人物。
作为中亚和西藏的专家,他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接近欧洲和亚洲的君主和政治家以及地理组织和学术协会。他们不但在运输和资金上帮助他的探险,还以钻石镶嵌的精美十字架,金质奖牌,名誉博士学位和豪华热烈的接待宴请来换取他对那片处于权力真空的地区的独特见解。
斯文赫定是一个坚持自己见解和工作方法的人,在二十世纪也是如此。这一点使他不去考虑二十世纪的社会和政治动荡,想法和行动始终一致。
“赫定从未见到一个新瑞典:他对于移民风波,劳工运动和贸易联盟的进展,工业化进程和大众宗教复兴都很陌生。他也不赞成普选投票,特别是君主政权下的民主选举。赫定是一个坚定的保皇党,反对议会制,他是民族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他相信只有一个国家准备保卫自己直到流尽最后一点血才配享有自由。”–Eric Wennerholmloc.cit.pp142f
考虑到斯堪的纳维亚的安全问题,他赞成建造瑞典号战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发表文章拥护德国君主和战争行为。由于这次政治问题,他在德国的战时敌对国丢失了科学声誉,不再是地理组织和学术协会的会员。同时也失去了未来探险计划的支持。
1923年他到美国和日本演讲。在这次不太成功的演讲之后,他旅行到北京,打算考察突厥斯坦。但是不稳定的政治态势阻碍了这次活动。他只好坐汽车游览了蒙古并且乘坐西伯利亚火车穿过这片地区。
在瑞典和德国政府的资金支持下,他领导了在1927年到1935年间的中国瑞典联合科学考察。这是一次在蒙古和中亚地区的国际性,跨学科的科学调查,其中包括从六个国家来的37位科学家。尽管这次考察遭到了示威,但是经过几个月的谈判还是成行了。他也要求签署合约保障旅途自由,因为他们的枪支,300头骆驼和行为在战争时期很像武装部队。不过,筹措资金仍是赫定的个人责任。
1926年冬,第五次抵达中国,受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委托,为开辟经中亚通往中国的航线做气象探险,带来一支由不同学科科学家组成的大规模远征队--所谓的“中瑞探险”(部分经费来自德国政府及德国汉莎航空),探险队主要探索戈壁沙漠和蒙古等地。
1927年1月30日,在北京西郊张作霖大帅府,得到了北洋政府的许可。后遭到中国国内舆论反对。3月9日,斯文·赫定致函沈兼士,请沈带向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转达:将此行所获历史文物全数由随行中国学者带回北京,3月10日,与北京学术界进行谈判和沟通。4月26日,双方达成一致,签订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为组织西北科学考察团事与瑞典国斯文·赫定博士订定合作办法”19条。5月29日,西北科考团出发。
由于每况愈下的健康,突厥斯坦地区的内战和长期的监禁,七十岁的赫定在大萧条时资金贬值导致探险支出上升之后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供给考察的后勤处于战争区域,考察队的研究区域的道路上也发生着激烈的军阀混战。无论如何,这次考察是一次科学上的胜利。考古发掘的物品被送到瑞典评估。按照签订的合约,三年后必须送还中国。
1935年,赫定以演讲的方式使瑞典还有中国国民政府和纳粹德国政府了解了他对中亚地区的独特观点。并且和蒋介石和希特勒的政治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
从1937年开始,考察汇总的科学材料由斯文赫定和其他考察成员发布,总共超过50本书。这使得世界各地可以研究东亚地区。当他为印刷成本用尽所有资金之后,他典当了自己颇有价值的好几件房屋那么多的藏书,将剩下的材料出版了。
虽然不是国家社会主义者,历来亲德的他却极为天真地轻信了纳粹德国将会保护斯堪的纳维亚免遭苏联侵犯。这种幻想使他陷入了与国家社会主义党成员接近的危险。后者利用他发表言论。这一点损坏了他的名誉,在社会上和科学界被孤立了。不过,通过和纳粹的通信和面谈,他成功的营救了十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解救了许多从德国集中营释放的犹太人。
大战后期,美国军队故意没收了赫定计划的中亚地图集。后来,美国陆军制图局寻求赫定的帮助并且资助印刷出版他的毕生成果——中亚地图集。任何人,只要比较一下1891年的阿道夫·希特勒地图集,就不能不佩服斯文·赫定在1893年到1935年所取得的成果。这套地图被美国陆军用于解释卫星图像和美国空军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时用于导航。
因为他和纳粹德国的接触并且在德国滞留了几十年,他的研究在德国和瑞典都成为了禁忌。不过,他的科学文章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翻译成中文,被评估并吸收进中国的研究。根据他在1935年向中国政府所做的建议,他选择的路线被用于建设街道和铁路,以及在塔里木盆地和延吉盆地修建水坝和运河灌溉新型牧场。中瑞联合考察队发现的铁矿,磁矿,石油,煤矿,金矿将公开开采。考察的发现还包括许多尚未发现的动物植物,以及恐龙和灭绝的有角动物的化石。所有这些都以科学后缀hedini命名。只有一种发现中国研究者等到千禧年后才命名:在1933年和1934年斯文·赫定发现的楼兰沙漠中的信号塔的遗迹。这点证明长城曾经延伸到新疆。
从1931年到1952年逝世,斯文·赫定居住在斯德哥尔摩一处地理位置极佳的现代化高层建筑中。在楼梯间的入口,可以看到装饰性的水泥浮雕地图,展示了他在中亚的研究领域。还有喇嘛寺庙的浮雕,这是他带到芝加哥参加1933年世界博览会的复制品。
1952年10月25日,赫定在遗嘱中表示,他的书籍版权和大量私人财产归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有,后来成立的斯文·赫定基金会接管了所有权利。1952年12月1日,举行了赫定和哀悼仪式,参加者包括瑞典王室的代表,瑞典政府,瑞典的学术机构。他的墓碑放置在斯德哥尔摩AdolfFredrik教堂的墓地。
两项成绩使赫定名满天下。一个是发现楼兰古城,一个是填补地图上西藏的大片空白。(当然这都是从欧洲人的角度来说,赫定通过精确的描述,第一次把它们纳入西方知识体系。赫定因此成为世界级偶像,激励了包括斯坦因等一批人步其后尘)在一次宴会上,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对赫定的介绍者说:你该不是说,这就是那个赫定吧?而当时很多西方国家领袖以结交赫定为荣,英国驻印度总督寇仁勋爵亦曾允诺提供一切条件帮助赫定探险西藏。可惜他旋即去职,英国政府的态度也完全转变——禁止赫定从印度入藏,使得他只能绕道克什米尔。
斯文·赫定
1896年1月,他在塔瓦库勒装备了驼队,向东穿越沙海,1月23日黄昏,驼队来到一片久无生机,死树枝全脆得像玻璃的废墟,也就是当地人所谓的丹丹乌里克——象牙房子,整个遗址气势恢宏,建筑规格不同寻常。这个远离近代绿洲带的往古沙埋古城,曾是古国于阗的重镇,后来,斯坦因、特林克勒等人都在这儿作过发掘,所获颇丰,它的存在至少证实,千年之前塔里木的沙漠绿洲格局与今天迥然不同。丹丹乌里克对再现中国古代西域文明发展程度最高的塔里木河流域精彩纷呈的古城邦具有里程碑意义,后来赫定还探访了通古孜巴斯特的原始村落,初次由南向北纵穿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证实了野骆驼乐园的存在,抵达罗布荒原,使“罗布泊位置”这个“世纪之争”迈出了一大步。
1899年,斯文·赫定又在瑞典国王经诺贝尔的资助下,在新疆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险。1900年,由于一个偶然机遇,他发现了楼兰古城。1907年,斯文·赫定第四次来中国,他的主要目标是西藏。
斯文·赫定再次踏上中国的大地,是1926年的冬天。这次他不是单枪匹马前往中国,而是带来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但考察还在筹备中,就遭到北京学术界的一致反对。经过近六个月的谈判,斯文·赫定终于和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就即将进行的考察达成了协议。协议的最重要部分是:本次考察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类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另一些吸收了五名中国学者和四名中国学生;考察团采集和挖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等,都是中国的财产。
斯文·赫定
整个考察活动从1927年开始到1935年结束,这八年当中的经历、甘苦、成败得失,都忠实地记录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当中。
赫定自认为是一个信守诺言的绅士,但这似乎只对个人有效。欺骗一个国家,从未使他良心不安。大概这也是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新疆和西藏只是中国的势力范围,而不是中国本身。对于中国主权的尊重,那是很久以后的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把他归于殖民主义探险家并不算冤枉。
当时,赫定的确没把中国护照放在眼里,甚至打算一烧了之。这也不能完全怪他,因为这本护照在整个行程中基本上都压箱底了。即使行踪暴露,西藏地方官员照例对他阻拦,也从没有怀疑他是否非法入境,更不曾要求验看护照。这说明当时的中国虽已表面上接受国际规则,但并不能推行到基层。在地方上,还是老办法。
赫定的护照只发生过一次效用,班禅因此确认他是客人,决定接见他。护照的概念,及于班禅的身边人而止。
斯文·赫定
在《我的探险生涯》中,赫定都是从西部进入中国,前一次是翻越帕米尔高原,后两次通过克什米尔。返回的路线比较多,除了走原路,一次是从北京向北穿过蒙古经西伯利亚回国,还有一次是直接翻过喜马拉雅山进入尼泊尔回到印度。除了走蒙古那次,这些路程都非常艰险,如果不是久经考验,仅高山反应就不容易对付。
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
作者名称 斯文·赫定
作品时间2009-11-1
《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地理学家,也是被后人誉为“西域探险之父”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撰写的一部有关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中国西部考察的纪实探险游记。
帝王之都
作者名称 斯文·赫定
作品时间2008-04
《帝王之都》是中信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瑞典)斯文·赫定。该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热河承德探险时的所见所闻。
戈壁沙漠之谜
作者名称 斯文·赫定
《戈壁沙漠之谜》是2005年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瑞典)斯文·赫定。
马仲英逃亡记
作者名称 斯文·赫定
作品时间2003-04-01
《马仲英逃亡记》是2003-04-01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瑞典)斯文·赫定。
我的探险生涯
作者名称 斯文·赫定
作品时间2010-4
《我的探险生涯》是由斯文·赫定编写 ,孙仲宽翻译的2010年4月份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图书。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1885年开始的亚洲之旅,并发现了楼兰古城,界定罗布波。
新疆沙漠游记
作者名称 斯文·赫定
作品时间2016-8-1
新疆沙漠游记》是斯文·赫定一部记述其赴新疆沙漠探险的纪实文学作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亚洲腹地探险八年1927-1935
作者名称 斯文·赫定
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在那个时代,整个欧洲都在不断地为各种层出不穷的地理大发现而兴奋不已。探险家们不断向地图中的一个个空白点迈进,由于测绘了一个无人区、一个水系,一座山峰的高度而名扬世界
亚洲探险之旅-失踪雪域750天
作者名称 斯文·赫定
作品时间2000-10
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旅游类书籍。本书为“亚洲探险之旅”丛书之一,记述的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西藏神秘之旅。在这里,有持敌对态度的人对作者的追捕,有比原先知道的要高得多的亘古雪山以及怎样翻越这些雪山。
亚洲腹地探险八年
作者名称 斯文·赫定
作品时间1992-8-1
《亚洲腹地探险八年》是1992年8月1日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瑞典)赫定。本书主要介绍了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段是自1928年夏到1933年秋的科学考察,一段是从1933年秋到1935年春所进行的汽车考察活动。
查看更多书籍
斯文·赫定
19世纪英国和沙皇俄国在中亚竞争甚烈,但都承认中国政府对新疆和西藏的控制权,除了势力均衡的考虑,也是因为从外部进入那里实在太过困难。中国以当时的弱势地位,仍能维持在新疆和西藏的统治格局甚至有所进取,交通相对便利当是决定性因素。
地理因素是自然天成的,很多时候,它本身也就是一种无法逾越的宿命。
斯文·赫定
1890年12月,他由沙皇俄国进入中国新疆,抵达中亚名城喀什。1891年1月初,斯文·赫定离开中国,返回瑞典。
1894年2月斯文·赫定曾试图攀登慕士塔格山这个著名的"冰山之父"。
1899年,斯文·赫定前往新疆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险。1900年,由于一个偶然机遇,他发现了楼兰古城。1901年曾前往藏北探险考察,被西藏地方政府阻拦,1902年经印度返国。
1907年,斯文·赫定第四次来中国,他的主要目标是西藏。他从克什米尔进入西藏西部,途经藏北抵达西藏腹地,会见班禅喇嘛。对西藏部分山川地形绘制了地图。
1926年冬天,斯文·赫定带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再次来到中国。但考察还在筹备中,就遭到北京学术界的一致反对。经谈判,斯文·赫定与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就即将进行的考察达成协议。协议的最重要部分是: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类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察团采集和挖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都是中国的财产。1927年5月,斯文·赫定和徐炳旭教授率领科学考察队离开北平,前往中国西北。
1933年10月,斯文·赫定等受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铁道部门委托,勘测修建一条横贯中国大陆的交通动脉的可行性(即后来的兰新铁路)。整个考察活动到1935年结束。
世事福祸相因,此后的探险途中,他用铅笔速写代替照相,竟然造就了一个极具个人特点的画家,一生留下了5000多幅画;因缺水“败走麦城”,导致此后40年探险生涯铭心刻骨的教训,他的一大发明就是选择冬天,携带冰块进入沙漠。在无边沙漠夺路而走,却将他引导到了一处处重要古城遗址:丹丹乌里克、喀拉墩、玛扎塔格戍堡……直到发现楼兰古城。
新疆之旅
·1890年4月,出使波斯
·1890年12月-1935年2月,先后5次进入中国
·1894年4-8月,几次攀登慕士塔格峰,达到6300米处
·1895年4月-5月,从西向东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1896年1月-2月,从南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两处遗址
·1896年2月-4月,考察塔里木河,进抵罗布泊
·1896年7月-11月,上青藏高原,穿越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
·1899年12月-1900年2月,从东向西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1900年3月,考察罗布泊,3月28日发现楼兰古城
·1900年4月-5月考察罗布泊,漂流塔里木下流
·1900年7月-12月进入藏北高原考察
·1901年1月-3月,考察罗布泊,挖掘楼兰遗址
·1901年5月-12月,考察了西藏广大地区
·1907年9月,考察神山冈仁波齐峰,发现恒河源头
·1934年4月-6月,考察罗布泊,助手考古学家贝格曼发现了小河墓地
·1934年10月-12月,考察新疆到敦煌的线路,并探查丝绸之路的线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