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洛阳城 编辑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时期的帝都 ,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五代、北宋相继沿用长达530余年。
隋唐洛阳城初名东京,大业五年(609年)改称东都;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称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东京。
隋唐洛阳城是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唐高宗称其“中兹宇宙,均朝宗于万国”,是当时世界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隋唐洛阳城遗址占地47平方公里,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东城、含嘉仓城、圆璧城和曜仪城等小城构成。城西还有西苑 ,全城共有109个里坊和三个市场。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鼎盛时期的都城,其形制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模式在中国古代都城和城市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是中国中古时期的建筑范例,为以后中国历代都城所沿袭,同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典范之作,对当时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含明教坊、宁人坊)入选首批“丝路”申遗点名单 2021年9月,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及近郊,2019年成功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文名:隋唐洛阳城
别名:神都、帝都、东京、东都、洛阳宫
行政区类别:古代都城
所属地区:中国华中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阳市
面积:51.9 km²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紫微城、上阳宫、定鼎门、天津桥、天枢
方言:河洛话
隋朝始建
隋唐洛阳城平面图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丁未,隋炀帝迁都洛阳,命杨素、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每月役丁200万人,迁徙洛州居民和各州富商大贾数万户充实新建的东京城。 在营建东京洛阳时,宇文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辛亥,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征调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挖通济渠,从西苑引谷水、洛水通向黄河,从板渚引黄河水通向淮河。
大业二年(606年),春正月,东京洛阳建成,“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大业二年(606年)冬至,隋炀帝开创我国历史上首次万国来朝,在东京洛阳皇宫紫微城正殿——乾阳殿接受万国朝贺,设九宾之礼。隋炀帝作《冬至乾阳殿受朝诗》:“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
隋唐洛阳城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春,改东京为东都。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上元节,隋炀帝召集各国君王到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奏乐者18000人,声传数十里,通宵达旦,端门灯火照耀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元宵节赏灯习俗由此产生。
大业十三年七月(公元617年),瓦岗军李密、翟让猛攻东都洛阳,攻陷洛口仓,洛阳求救的文书雪片般飞到江都。炀帝不得已,调全国各地精兵救援洛阳,命王世充继任援洛大军的总指挥。
大业十四年三月(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乱,隋炀帝被弑。洛阳城被李密重重包围。六月,洛阳留守“七贵”拥立隋炀帝次孙越杨侗为帝,即隋哀帝;宇文化及的叛军到达洛阳城郊外,意图攻克洛阳作为根据地。
公元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隋哀帝,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王世充自立称帝,国号郑,定都洛阳,年号开明。
盛唐荣光
唐太宗时期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击败王世充,郑亡。李世民忌洛阳紫微宫太奢华,于是焚东都紫微宫乾阳殿、则天门。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欲重修洛阳宫殿,被戴胄以“户口单弱、帑藏空虚”为由劝止;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考虑到“洛阳土中,朝贡道均”,便再次发兵修缮,但被张玄素谏言:“袭亡隋之弊,恐甚于炀帝。”只好罢役停工。
贞观六年(632年)改东都为洛阳宫。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始幸洛阳宫,听说14岁的武则天“容止之美”,召入后宫封为才人。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驻跸洛阳,在紫微城仪鸾殿接见取经归来的玄奘。
唐高宗时期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称“二京之盛,其来自昔。此都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我名今而改后,式表宸居。”实行两京制。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从东都紫微城出发,前往泰山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国王和使节。
上元二年(675年),唐高宗于城西建上阳宫,列岸修廊,大致面积约8平方公里,万方朝谒,无不睹之。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于东都紫微城贞观殿。
武则天时期
光宅元年(684年),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改洛阳“东都”为“神都”,又将紫微城号为“太初宫”。 “神都”意为“神州大地之都”,标志着洛阳正式成为唐朝首都。“太初”,表示新的起点,象征着一个新的时代——武则天时代正式开始。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于洛阳紫微城则天门登基称帝,改唐为周,定都神都。她在洛阳紫微城修建了明堂、天堂、集仙殿等建筑。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天册万岁元年(695年)腊月,武则天从神都紫微城出发,登嵩山,封神岳,赦天下,改元万岁登封。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四月,武则天铸成九鼎,列于洛阳紫微城明堂内。这是隋唐时期唯一的天子九鼎,是中国古代国家象征和最高礼制。
唐中宗时期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丙午,武则天还政李唐,唐中宗李显即位于紫微城通天宫。次日武则天徙居上阳宫;翌日,帝帅百官诣上阳宫观风殿,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唐中宗复神都名为东都。
神龙二年(706年)七月,唐中宗返都西京(长安),任命李怀远为东都留守,以东都(洛阳)为留都。
唐玄宗时期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于洛阳应天门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玄宗认为“三秦九洛,咸曰帝京”,而“帝业初起,崤函为金汤之固;天下大定,河洛为会同之府。”故多居东都接见万国来使,并形成“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朝贡惯例。
开元年间,上元节,唐玄宗移仗上阳宫,大陈影灯,当时有个工匠名叫毛顺,巧思结创,制出大灯楼30间,高150尺,规模之大堪称古代灯楼之最。
开元十三年(726年)十月,唐玄宗率百官、贵戚及外国君王,从东都洛阳出发,至泰山封禅。返回洛京后在紫微城广达楼大宴群臣,宰相苏颋作诗赞曰:“灯火还同不夜城。”
天宝元年(742年),改东都为东京。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改元圣武。
唐末五代
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年)前,朱温准备迁唐都于洛阳,命张全义“缮治洛阳宫城,累年方集”。又命罗绍威等重修五凤楼、朝元殿。
天复四年(904年)正月,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毁长安城,取材沿渭河运至洛阳。四月,朱全忠奏洛阳宫室已成,唐昭宗抵达洛阳,御紫微城正殿受朝,改元天佑。同年八月,朱全忠谋杀唐昭宗,矫皇后令,太子李祝于柩前即位,是为唐哀帝。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
五代时梁、唐、晋曾都在此建都。宋时称为“西京”。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都城由开封迁往洛阳。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定都洛阳。
后晋元年(936年)定都洛阳。
北宋沿用
北宋以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的宋太祖巡幸西京,下令修缮洛阳。修缮后,洛阳”宫室合九千九百九十余区“。次年,“上至西京,见洛阳宫室壮丽,甚悦”,下旨“定鼎洛邑,我之西都”,但经过激烈争论,最终放弃迁都。
宋太宗以后 ,洛阳 “因山陵在焉 ”,仍不失其政治地位。宋真宗以后 ,西京因帝王不再巡幸而地位衰微 。宋徽宗重修西京城 ,洛阳迎来再次辉煌 。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金兵南侵,“尽焚西京而去”,于是,包含紫微城在内的隋唐洛阳城整体毁于战乱,前后历时530余年。
当代保护
195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城址进行全面的勘测,1959年开始对城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一直持续。
196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世纪90年代,洛阳市在编制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时,确定隋唐洛阳城城南半部约22平方公里遗址作为绿地保护起来,创造了在市中心黄金地段保存超大面积文化遗址的范例。
2005年,国家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隋唐洛阳城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首批36处大遗址之一,被列入重点保护。
2019年,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成功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历史价值
在历史价值方面,隋唐洛阳城作为帝国东都(东京),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并列为隋唐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是中国7~10世纪帝国时期具有国际影响的大都市之一,其遗址当属中华文明史上昌盛繁荣时期的重要物证。
隋唐洛阳城的整体格局中包含了诸多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模式,如空间布局轴线、城郭制度、里坊制度等,是中国农耕文明中期传统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对我国北方和东亚各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产生过深远影响。如:渤海国的龙泉上京与中京、东京以及日本7世纪后半叶到8世纪后半叶修建的藤原、难波、平城、长冈、平安五座都城的规划设计,都明显受到隋唐洛阳城的影响。隋唐洛阳城的洛南里坊遗址区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目前仅存的具备系统地进行考古研究的里坊遗址区,是中国农耕文明时期城市住居模式的最佳范例。
洛阳城皇城鸟瞰图
原因
必然原因
运河与丝路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 ,隋炀帝帝下诏令杨素、杨达、宇文恺营建东都,论刑政得失时,所提到“关河重阻,无由直达。联故建立东京,躬亲存问”,仍是在强调炀帝君临天下的中心地位,只有建都居天下之中的洛阳, 他才能通过巡游有效巩固自己至中、至尊的地位。
必要原因
都城的确立,虽要考虑历史的、政治的、军 事的、 文化的、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但首要考虑的还是经济因素。没有充足的物质供应,就不可能形成全国的经济中心,也就不可能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隋唐大运河
至隋代,特别是灭陈统一中国后 ,“ 地狭人繁 ”的关中渭河的粮食,已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中央政府增多的官吏、驻军和增加的人口需要,供应极端困难。东南粮食可以转输于洛阳,但转输至长安得改用陆路绕过三门天险,既运粮有限,又耗费耗时,得不偿失。开皇十二 年(592年),“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 ,人民吃饭穿衣的问题已无法解决。一遇灾荒,连长安中央政府的官员吃饭都出现了问题。如开皇十四年(594年),“ 关中大旱人饥 ” ,隋文帝只得亲“率户口就食于洛阳 ”,到富庶的关东经济区的洛阳解决吃的问题,并 “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粮贩给,不以官位为限”,成为名副其实的“逐粮天子”,这些都显示出当时洛阳的经济地位已远远超过长安。临近山东河北与江南等产粮区的洛阳更是交通、经贸的中心。 统一以后,仅靠584年修的广通渠之遭运山东之粮已无法解决关中的粮食问题,还必须充分利用江南的物质,把东都洛阳作为经济政治中心,以保证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 。
主观原因
隋炀帝
《资治通鉴--隋纪四》亦有类似记载。“不可久往”之义,胡三省注:“木旺在卯,雍州在西,酉位也,故为破木之冲。洛阳为中土之地,适合木命人居住。“
理念
隋唐洛阳城是宇文恺设计建造的。宇文恺将隋唐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完美地与洛阳的山川地貌结合在一起,真正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
隋唐洛阳城与天界星象对应图
宇文恺果断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方式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使这座城市别具风韵,把城市的各部分与天子联系在一起。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天汉银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宫”,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叫“天津桥”。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而洛阳的定鼎门大街,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
隋唐洛阳城的皇城中轴最南正对龙门伊阙,使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的正南门,与龙门、伊阙相对,将宫城布置在都城地势最高的西北,象征居于天之中央的北极星,故而隋唐洛阳城宫城又被称为“紫微宫”。
外城城垣的四面共开辟有8座城门,南墙定鼎门城门宽28米,东西两门宽7米,中门道宽8米。
城内街道纵横相交,宽窄相配,由街道分割成众多的里坊,形成棋盘式的城市布局。
定鼎门大街是城的主干道,这是隋唐洛阳城中最重要的街道,宽度达到116米,最宽处达到147米。
根据《唐六典》记载城内分布有103坊,现已探明的有64坊。坊的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00—580米不等,每坊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墙的正中辟有门,坊的正中设有十字街。城内还设立三市,三市是全国著名的贸易市场,以南市最为繁华,市内纵横街道各有3条,四面各辟有3门,交通十分的便利。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及近郊,地跨洛河两岸。南对伊阙,北依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据勘查,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势高亢处,宫城在皇城之北,宫城北面有曜仪城、圆璧城前后重叠,又有东。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东厢有东城,其北有含嘉仓城。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现存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51.9平方千米。
宫城
主词条:紫微城
紫微城复原图
紫微城因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而得名,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建筑形制惊世骇俗,影响到了东亚各国的宫殿建设。尤其在武则天时代修建的明堂、天堂使其别具特色。紫微城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被誉为“万宫之宫”。紫微城正门为应天门,正殿为明堂;三大殿依次为乾阳殿、贞观殿、徽猷殿,具备最高礼制的天子五门。唐太宗接见玄奘、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第八次日本遣唐使等仪式均在紫微城举行。
隋唐洛阳城
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后宫殿建筑的范本,被宋代皇宫、元朝皇宫、明清故宫所仿效,甚至影响到日本、朝鲜和韩国等东亚国家。
宫城遗址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内外砌砖。已经勘查出南墙正中的应天门(隋名则天门)、东边的明德门(隋名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名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门、西墙的嘉豫门。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发掘出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
东宫
东宫在宫城南隅,自为一城,东西330米,南北约1000米。宫城北部有陶光园,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宫城内中轴线上,由北向南有延续不断的大片夯土基址,应是中央各殿的殿址。
应天门
应天门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门上有两重观,上题“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宛若空中楼阁。城门东西长达137米,约是丹凤门的2倍,亦大于紫禁城午门(120米)。其中两侧阙高120尺,按1唐尺为30.33厘米来算,这座恢弘的城楼高约36.4米,有十三层楼高,比北京天安门(34米)还要高。
洛阳皇宫紫微城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两重观”、“天子三出阙”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三出阙城门遗址,这种建制对北宋汴梁的宣德门和明清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堂
主词条:天堂
天堂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礼佛堂,是武则天命薛怀义负责主持修建的皇宫内礼佛的重要场所。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堂位于明堂北面,共五层,其三层即可俯视明堂(高约90米),可见其高大,其内供养有大佛像。
天堂
天堂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武则天当政时期所建的明堂、天堂是东都洛阳宫城内最高大的两个建筑,它们一改皇宫中轴线主殿为单层的传统,使洛阳宫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
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处于宫城轴线区域西侧,是一处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圆形承重基础的建筑基址,形制非常独特,是武则天命薛怀义主持建造的用以贮佛像的佛堂建筑。
天堂遗址遗迹可分为五期,其中第一期(隋至初唐)、第三期(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遗迹由东西步廊、东西向水渠和隔墙,仅第二期(武周时期)为大型建筑基址天堂遗址。
明堂
主词条:明堂
明堂为武则天时期洛阳太初宫的外朝正衙主殿。由应天门,进入宫城,便可见宫中最高大壮丽的皇宫建筑——明堂。它相当于北京明清故宫里的太和殿。象征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
唐睿宗垂拱三年( 687 年)二月,武则天下诏拆除了正殿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初号“万象神宫”。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 年)三月,明堂被毁之后的第二年,重新建造的明堂重新落成,重建后曰“通天宫”。
明堂
诸小城
隋唐洛阳城宫城区
圆璧城的北墙即外郭城北墙西段。已勘查出这两座小城的断续城垣以及两城中部相通之门道和圆壁城北墙正中的龙光门。在皇城东侧发现有东城,城址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米。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面积较小的东西隔城。
从考古发现看,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面的含嘉仓城。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东门)、仓中门或圆壁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德猷门经发掘为单门道,宽4.9米,进深17米,门道留有车辙。东北部和南半部,已探出粮窖287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后发掘了12座粮窖,其中9座出有铭砖,有唐代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等年号,记载着粮窖在仓城中的方位,储粮的品种、数量,粮食来源、入窖年月、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第160号窖还保存有约25万千克的炭化谷物。含嘉仓城的发掘,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九洲池
九洲池,为紫微城的禁苑。位于宫城西北部,东西长约205米,南北宽约130米。其入水口在北侧,总渠流经陶光园南墙附近后分为东西两分渠,各宽4—5米,南行注入九洲池,出水渠则在池的东南角。池的西南,北距池岸7米处发现两排东西向,南北并列长达43.5米的大型廊房建筑,廊房之间设有明暗水道和砖砌甬道;在九洲池内探出五座椭圆形或近圆形小岛,并在其中三座小岛上发现亭台建筑遗迹。
皇城
皇城,名曰太微城。是按照天宫“三垣”中的太微垣命名的。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在北斗之南。太微城是唐王朝的中央机关办公所在地,为都城的外朝。皇城长千八百一十七步,广千三百七十八步,周四千九百三十步,城墙高三丈七尺,为隋唐两京面积最大的皇城。
都城建筑群最为壮丽者是皇城和宫城,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皇城位于洛河北都城的西北角地势最高亢的地方,南起今洛河桥,北至今烧沟村,东起今老城北大街,西至今西工电影院这个方形区域内。它区别于西京长安皇城在都城正中北部的布局,其原因之一是自然地理条件,皇城轴线“七天建筑”要对准伊阙,使其符合风水格局。
皇城正南对准定鼎门和天津桥的端门。城中南北向有四条街,东西向有四条街。宋代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环溪”园中曾说:“以北望,则隋唐宫阙楼殿千门万户,延亘十余里。”
皇城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其东西两侧与宫城之间形成夹城,西墙保存较好,长约1670米,宽约14—16米,夯筑,内外砖砌。唐时又在夹城南端添筑了南墙,宽约9米余。 。由于洛河北移,皇城东南部被冲毁,南墙仅存西段,长约540米,东墙现存长约1115米,西墙长约1670米。已勘查出东墙的宣耀门、西墙的宣辉门和南墙西部的右掖门。右掖门已发掘,残高2.15米,进深17.5米,为一门三道,每个门道宽6米,左右门道外侧各有13根立柱,采用上架过梁的形式,其上盖筑门楼,内有宽1.25米的车辙。皇城内发掘了隋代的子罗仓。
外郭城
隋唐洛阳城外郭示意图
郭城,隋时只有短垣,唐时筑高约5.22米。外郭有八门,通过郭城正南门—定鼎门与天津桥、皇城和宫城轴线贯通,形成唐洛阳城中轴线。根据陆机《洛阳记》的记载,唐洛阳城外廓共十二门,城内有三条大道,居中一条为官道,是文武百官平日着官服晋朝面圣的专用通道,而平常百姓只能通过左右两侧的大道进入城中,且左出右进。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一字阙”定鼎门
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
外郭城的城墙用夯土筑成,基址宽15—20米。东城墙长约7312米,南城墙7290米,西城墙长6776米,北城墙长6238米,东西两墙下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设8个城门。
定鼎门
主词条:定鼎门
定鼎门及遗址图
定鼎门为隋唐洛阳城的郭城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原名建国门,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定王世充后改称定鼎门。定鼎门三门道过梁式建筑结构,门址系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 以一字型阙楼,其间以城垣相连接的建筑群。整个遗址由门址墩台、门道、阙楼、飞廊、马道、过水涵道、郭城南垣、门外道路和水渠等遗迹组成。由隋唐至北宋,定鼎门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门是一门三道,带有双阙,东西长150米。 定鼎门门址宽28米,东西两门道各宽7米,中门道8米。
街道
城内街道纵横相交,宽窄相配,形成棋盘式布局。据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条,东西向街道6条;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街道两旁有水沟遗迹。其中定鼎门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干大道,又称天街,现存的宽度尚有147米。
定鼎门大街是城的主干道,亦称天街,这是隋唐洛阳城中最重要的街道,宽度达到116米,比北京长安街还宽。考古人员对这条道路延伸出定鼎门外的部分进行发掘,发现最宽处达到140余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宽的古代都城道路。而且其路土多达16层,最早为隋代路土,最晚的为新中国建立前后的路土,说明自隋唐洛阳城建设之初,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条道路一直在使用,时间长达1300多年。
天街
里坊区
里坊区
城市居民的住宅区:隋称“里”,唐称“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长宽在500—580米之间。周围有坊墙,墙正中开门,坊正中设十字街“四出趋门”。据《唐六典》及《旧唐书》记载,洛阳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余一部分为今城所占压,一部分为洛水冲刷无遗。文献记载城中设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内有纵横街道各3条,四面各开3门。
里坊是居民宅院、各宗教寺庙以及中央或当地行政机构的所在地。里坊的街巷布局包括:东西南北大街、环坊墙内侧的街巷和其他一些小的巷、曲。这样十字街再加上小的巷、曲相隔,就构成了隋唐洛阳里坊的内部结构,居民住宅就分布在诸巷、曲之内。郭城内三分之一的里坊分布洛河以北,大抵贫寒人家居多,其余分布于洛河以南,多为达官显贵的邸宅,不少被精心营建为园林,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白居易履道坊宅院、李贺在仁和里的住宅、牛僧儒归仁园和午桥庄绿野堂。
其中,白居易履道坊宅院,在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唐城队 ,对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作了考古发掘 ,历时 6个月。发掘的遗迹有宅院、庭园、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贵文物1000多件 ,揭示了与这位伟大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白居易故居位于洛阳市区东南郊 ,今属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北130米的一片田野 ,东经112°30′,北纬 34°40′。这里正是唐东都洛阳城的“履道坊”;而狮子桥村,则位于“集贤坊” ;狮子桥村正北的军屯 ,则是位于“尊贤坊” ;狮子桥村正东的何村,则是位于“永通坊” ;何村南面 ,则应是“永通门”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发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后庭院的两进式院落。
上阳宫
上阳宫
上阳宫是唐代重要的宫廷政治活动场所,大致面积约8平方公里, 是唐大明宫的2.5倍,但尚未开展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具体面积暂无法确定。上阳宫由司农卿韦弘机所建。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均曾于此设朝听政,唐代宗李豫出生于此;安史之乱时,上阳宫被严重破坏。此后大唐政治中心迁回长安,东都洛阳地位随之下降,上阳宫亦逐渐荒废,直至唐德宗时废弃。
禁苑
隋西苑周200里,唐126里。西苑是隋炀帝创建的禁苑,因地处洛阳宫城(紫微城)之西而得名。隋名会通苑,即唐代的东都苑。又名上林苑,武德初年改称芳华苑,武则天号为神都苑。周回200里,面积约400平方公里 ,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被誉为“天下第一苑”。 这座禁苑的规划、设计仍有汉遗风,苑址地势起伏,外围有丘陵屏障,涧水、谷水,洛水流经这里。
太仓
含嘉仓
主词条:含嘉仓
含嘉仓遗址
含嘉仓城亦呈长方形,东西约615米,南北725米。仓城中粮窖密集,已探出259座。第160号窖中还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了的谷物,绝大部分仍保持颗粒状。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长方形的小城址各一座,东隔城南北约275米,东西约520米;西隔城南北约275米,东西约180米。
回洛仓
主词条:回洛仓
回洛仓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外郭城外西北1公里左右,今瀍河河区小李村、马坡村西。2004年在该区域约36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道路4条,仓窖71座。这些仓窖排列规整,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共11排9行,仓窖间距在8—10米之间。在且一座仓窖内出土一块刻有“大业元年”的铭文残砖,据此推定该处仓窖的时代为隋代。
隋唐洛阳城出土文物
1955年,老城区北郊M30唐墓出土了17枚波斯银币。银币正面为脸向左侧、头戴王冠的王者半身像,背面中央为一莲花座的祭祀火坛,两侧为祭司。正面王者像前后和祭司的后面都有文字。经考证,这是波斯萨珊朝卑路斯时期的银币。卑路斯执政时期为公元457年至公元484年,和中国的北朝为同一时期。这些银币在洛阳出土,说明了北朝时期众多来自波斯的西域人经由丝绸之路来到洛阳。
杨国忠进银铤
隋唐洛阳城处于都城变革转折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中国中古史、古代都城史、古代建筑史以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研究的代表性珍贵资料。
隋唐洛阳城遗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在规划布局、建筑技术等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中国中古时期的建筑范例, 同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典范之作。
1988年1月,它又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城端门遗址保护展示效果图
2008年12月1日,洛阳市颁布实施了《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为该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可靠保障。
2005年,国家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首批36处大遗址之一,隋唐洛阳城保护展示的脚步更是明显加快,这一千年遗迹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
复原展示
定鼎门展示工程
2007年3月,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当时累计拆除不协调建筑物、构筑物5万余平方米,搬走企业6家。该工程计划10月完成,今后将作为一个新的文物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晚唐诗人禇载曾赋《定鼎门诗》一首:“郏鄏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届时市民可现场一睹其风采。
皇城天枢广场遗址保护展示效果图
洛阳市还启动了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环境整治工程,在市印刷厂一带实施明堂、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计划对17家企事业单位、595户居民实施拆迁安置,拆迁面积约7.8万平方米。天堂、明堂展示工程已经于2014年底完工并对外开放。
应天门展示工程
据洛阳市文物局大遗址办工作人员介绍,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北城墙、应天门、南城墙等保护展示工程已通过立项,隋唐洛阳城遗址将建成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城市遗址公园。在原洛阳日报社一带实施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计划对8家企事业单位,167户居民拆迁安置,拆迁面积约1.7万平方米。2015年6月份有关拆迁工作已开始进行。
应天门展示工程规划
随着各项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这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古代都城将逐渐走出象牙之塔,让更多的世人通过它触摸历史,感受历史,大遗址保护的成果也将惠及社会大众。
根据概念性展示方案,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共投资3.5亿元,将采用原状模拟的形式展示,包括应天门遗址的门楼、朵楼、阙楼、廊庑及其周边环境都将“全唐风”打造,建筑造型与隋唐洛阳城天堂遗址、明堂遗址、定鼎门遗址相协调,最大限度保持历史建筑的造型比例、尺度与色彩。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体共分为三层,首层及夹层为遗址展示和展览区,二层及三层为隋唐洛阳城相关历史展示区。应天门建成后时,游客可登上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俯瞰洛阳城,感受隋唐古城风韵。
2015年7月13日应天门复建工程指挥部通知,应天门复建工程将开工建设,定鼎路施工路段将全部封闭。
遗址公园
主词条: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宫城核心区
2005年,隋唐洛阳城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首批36处大遗址之一,被重点保护。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洛阳市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东的城市中心区,是隋、唐、北宋洛阳城宫城的核心区域,占地10.59公顷,是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角
明堂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是宫城的正殿,也是隋唐洛阳城历史上地位最显赫的建筑。现存的明堂遗址是明堂的中心基址,对其保护采取跨空结构建筑方式对原建筑进行复建,是集遗址保护、文物陈列、考古发掘、模拟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天堂遗址的保护,在外观上将清晰地再现唐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内部功能设置上,完全按照现代人居环境要求设计,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隋唐文化。
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公交车路线,景区到达路线:公交:5、8、9、18、21、26、41、48、49、56、59、65、86、101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东北交叉口下车即到景区南门;22、30、34路到唐宫东路定鼎路口站下车即到景区北门。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
外地乘坐铁路:洛阳站乘坐5、、48、41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东北路口站下车即到景区南门;
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公交车路线,乘坐高铁龙门站乘坐33路换乘5、8、26、48、49、53、65路到中州中路定鼎路口站下车即到景区南门。
为乘车方便,准备好1.5元零钱
1.5元收费公交:15路、34路、54路、56路、58路、59路、60路、62路、63路、65路、66路、69路、81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