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舜徽 编辑
张舜徽(1911年7月-1992年11月)湖南沅江县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等。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之学。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由父亲自授业,后又转益多师,从小到大,走的是自学之路。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40年之久,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一生完成学术著作24部共计八百万字。精于“小学”,博通四部,成为一代“通人”大家。其学术著作全部由毛笔撰写完成。
中文名:张舜徽
出生日期:1911年7月
逝世日期:1992年11月
出生地:湖南沅江县
代表作品:《广校雠略》
父亲:张淮玉
17岁写成《尔雅义疏跋》一文,指出《尔雅》《说文》的异同和郝氏《义疏》不足之处,这是他考证文字的开端。 1928年,其父去世。他负笈出游,寻师访友,初到长沙,后到北京。在北京他认识了不少通人硕学,得到多方指教。
1932年回到长沙,在文艺、雅礼、兑泽等高级中学担任语文、历史教师。在此期间,仍矢志自学,精读了《史记》《汉书》《三国志》,又通读了《资治通鉴》正续编,还仔细涉猎了“全史”——《二十四史》。
1941年起,先后在国立师范学院、民国大学、兰州大学任教。
1946年写成《皇明经世文编选目》,在《兰州大学学报》上发表。
1950年起任教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
十年“文革”时期,撰写《劳动人民创物志》《中国社会之分析》《史学三书平议》《说文解字约注》《广文字蒙求》《郑学丛著》《清人笔记条辨》等10部学术专著,共370多万字。
1979年,创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任会长10年。
1981年被评为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同时创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并任所长10年。
1988年出版了100余万字的巨著《中华人民通史》。
1992年11月,他将著述、藏书捐赠湖南图书馆。
1992年11月27日逝世,终年81岁。
张舜徽《郑学丛书》
张舜徽自七岁发蒙,其父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课本,稍长即读《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说文解字释例》都是他这一时期的常备书。十六岁后,他开始研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并于十七岁时撰写了《尔雅义疏跋》,这是他一生上千万字的浩博著作中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张舜徽对文字和训诂的兴趣与功底就是这时培养起来的。
张淮玉虽然深恶八股,但对四书五经还是非常看重,在张舜徽具备了文字基础之后,即开始让他读经。因为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治学观念,他并不要求儿子死记硬背;张淮玉认为,不知天文,不足以读《诗经》和《尚书》,因此引导他学习天文与历算。《尚书》佶屈聱牙,于是指导他对照《史记》阅读。我们由此可知,由于父亲的治学旨趣和张舜徽本人的气质,他从一开始读书就偏重学问,而不是文章,这一点对他以后几十年的治学生涯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清人文集别录》中,他推重的是学问湛深之人,对纳兰性德、龚自珍这样的文章尔雅之士倒不甚在意。
民国初年的沅江,依旧还很闭塞,尤其是僻处乡下的长岛。但张淮玉崇尚新知,非常留心各种新出版物,并为张舜徽订购了《东方杂志》《学衡》《少年杂志》,还把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和历史教材买来给他看。也是在这个时期,张舜徽接触到了梁启超的新著《清代学术概论》,这本书对他影响至巨。他在《庭闱受学记》中曾说:“生平服膺乾嘉诸儒之学,盖自此始。”
除了父亲张淮玉,在张舜徽的学术生涯中,有三个人对他有尤其深刻的影响:早岁姑父余嘉锡,自北平南归直到中岁,杨树达,晚岁顾颉刚。
张舜徽
爱晚庐随笔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5-12
《爱晚庐随笔》是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舜徽。
广校雠略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13-11
《广校雠略》是张舜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文献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著作。全书共五卷计一百篇,另有附录三种。作者对校雠学定义进行了辨析。叙述了古代著述标题的变迁、著作人署名的原则等。宏观通论汉、唐、宋、清学术大势,增广并丰富了校雠学的内容。
后汉书辞典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1994-08-01
《后汉书辞典》是1994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舜徽。《后汉书辞典》是一部专书辞典,为“二十五史辞典丛书”之一。编写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阅读《后汉书》提供方便。
经传诸子语选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6-9-27
《经传诸子语选》是2006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舜徽,周国林。本书主要收集了古代先贤的著作,既弘扬了他们的思想,也能让读者受益。
清人笔记条辨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4-09-08
《清人笔记条辨》是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舜徽。
清人文集别录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4-3
《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著,中华书局于1963年初版。该书录存清人文集六百家,每篇之前均有作者生平的内容,在所撰作者行事中,注重其家学、师承或交友,注重反映作者学术成长发展的脉络。该书是清代文献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性成果。该书另有1982年台湾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版;收入2...
讱庵学术讲论集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8-12
《讱庵学术讲论集》是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舜徽。
霜红轩杂著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9-12
《张舜徽集:霜红轩杂著》内容简介:张舜徽,1911年出生,湖南沅江县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等。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之学。出生书香世家,自幼由父亲自授业,后又转益多师,从小到大,走的是自学之路。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
张舜徽学术论著选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1997-12-1
《张舜徽学术论著选》是1997年12月1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舜徽。
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1-9-1
《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是2001年9月1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舜徽、周国林 。
张舜徽壮议轩日记
作者名称 张舜徽
《张舜徽壮议轩日记》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舜徽。
郑学丛著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5-12
《张舜徽集:郑学丛著》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05年12月1日出版的图书。
中国文明的历程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11-7-1
《中国文明的历程》是2011年7月1日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舜徽。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普及读物。
中国文献学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9-7-1
《中国文献学》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9年7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舜徽。本书为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为今后的工作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顾亭林学记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1963-12
《顾亭林学记》是现代张舜徽编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清代扬州学记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4-12-1
本书是作者所撰《中国近百年学术史》的一部分。当时着重阐述扬州学派,原名《扬州学记》,是用文言文写的,现在重新整理、补充、修订,写为语体文。并改用今名。
说文解字导读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8-6
《说文解字导读》是张舜徽编著,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于2008年6月出版的书籍。本书为《国学大讲堂》丛书中的一种,《国学大讲堂》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国学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本书...
说文解字约注 1册-4册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9-12
《说文解字约注1册-4册》是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舜徽。
周秦道论发微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1982-11
《周秦道论发微》是现代张舜徽编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4-10-1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是200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舜徽。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4-11-1
张舜徽先生(1911-1992),湖南沅江人,著名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生前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张舜徽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在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造诣精深,留下大量论着
艺苑丛话
作者名称 张舜徽
本书包括“品书画”“评工艺”“论图书”“谈武术”四个部分,有《最早之文字》《赵孟_书画》《周寿昌书》《由架木为巢进为建造房屋》《帝王贵族所乘之车》《历代名砚》《八段锦之功用》等篇目,文字古雅,知识丰富,趣味盎然。 张舜徽(1911—1992),著名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张舜徽集:中华人民通史(上下册)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2008-4
《张舜徽集:中华人民通史(上下)》开宗明义就介绍地理环境的变迁,记载了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其历史变化,民族,水利及建筑工程,六大古都,行政区划和人口,重要城市,交通运输和远古重要文化遗址等。在社会编中,首列统治阶级的改朝换代,以此作为中国古代王朝变更的线索,次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腐朽和罪...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作者名称 张舜徽
作品时间1956-11
查看更多书籍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
余之治学,始慕乾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群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中年以后,各有所述。爰集录治小学所得者,为《说文解字约注》;集录治经学所得者,为《郑学丛着》;集录治周秦诸子所得者,为《周秦道论发微》《周秦政论类要》;集录治文集笔记所得者,为《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而平生精力所萃,尤在治史。匡正旧书,则于《史通》《文史通义》皆有《平议》;创立新体,则晚年尝独撰《中华人民通史》,以诱启初学。至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平生致力于斯,所造亦广。若《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汉书艺文志释例》《四库提要叙讲疏》诸种。固已拥慧前驱,导夫先路。此特就平生著述中较费心力者,约略言之。至于薄物小书,不暇悉数也。
少时诵陶靖节诗,即想慕其为人。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斯又仰止高贤,情符曩哲。加以生长洞庭之滨,处山水清胜之境,观鱼跃鸢飞,天机活泼,以为人生当适性自乐,安能降志辱身,与时俯仰。由是胸怀恬淡,不慕荣利。升沉宠辱,委之自然。平生服膺老庄,有轻世之志。等穷达,壹寿夭。惟视读书为性命,终其身寄情于卷帙。于世俗荣枯亨困,未数数然也。当余晚岁闭门沉思,独造《通史》时,尝取范蔚宗论班叔皮语「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书为楹帖,悬左右以自策励,亦可以见吾志趣矣。
张舜徽
余自一九三一年与君婚后,迄于今秋,适已六十周年。方拟暑退凉生,约集亲属小叙,以为百年偕老之祝,不意八月五日(阴历六月二十五)清晨,君忽患脑溢血,入院急救无效,竟于八月七日下午四时弃世,终年七十有八。余衰龄丧偶,顿失所依,自此茕茕在疚,痛可言耶!后君之殁三日(八月十日,即阴历七月初一),为余八十诞辰,因追忆往事,述为此篇。深感六十年中,若无贤妻襄助,吾家亦无以至今日。乃兼叙其懿德多能,昭示子孙。而吾终亦无以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勤也,可胜悼哉!亦惟拭吾老泪,振作精神,黾勉成吾未竟之业,以不负吾妻所期望于我者,斯实所以报之也。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张舜徽记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中国史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9月出版。
《顾亭林学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出版。后又由中华书局1963后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7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人文集别录》(上、下)中华书局1963年11月出版。台北明文书局,1982年翻印。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周秦道论发微》中华书局1982年11月出版。含《道论通说》《道论足征记》《老子疏证》《管子四篇疏证》《太史公论六家要指述义》等,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1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史学三书平议》(含《史通平议》《通志总述平议》《文史通义平议》),中华书局1983年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说文解字约注》(上、中、下)中州书画社1983年3月出版。
《郑学丛著》(含《郑学叙录》《郑氏校雠学发微》《郑氏经注释例》《郑学传述考》《郑雅》《演释名》)齐鲁书社1984年6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物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文献学论著辑要》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
《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出版。 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旧学辑存》(上、中、下)齐鲁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说文解字导读》巴蜀书社1990年1月出版。
《张舜徽集》
《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爱晚庐随笔》(含《学林脞录》《艺苑丛话》两种)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11月出版。并收入《张舜徽集》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訒庵学术讨论集》岳麓书社1992年5月出版。
《张舜徽学术著作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经传诸子语选》周国林注译本,岳麓书社1997年出版.。
《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
《广文字蒙求》华中师范大学古籍所编。
又有《霜红轩杂著》《秉烛余论》《周秦著作政论类要》《汉语语言声系》《中国校雠学叙论》等著作未正式出版。且其中有不少著作,为台湾多家出版社多次翻印,现其版次不一一注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