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 编辑

2007年上映的校园青春剧

聚沙聚沙

故事围绕着西江大学电视艺术学首届8位研究生的生活展开:为了完善电视艺术学的教学方式,电视艺术学点长白芒教授勇于创新带领8研究生加强影视实践课,拍摄出的电视片多次在电视台播放,获得好评。即便这样,学校拘泥于陈腐的学术成果评判标准对学生实践并不支持,为此,白芒和院领导水梦舟冲突不断,年轻老师虽各自为政,但都站在白芒一边,对院长也偶有不恭。课堂之外,来自革命老区的乡村教师秋月儿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巧入了同学沈佳琪的家庭,引出了一段隐藏20多年的身世之谜……

基本资料

编辑

片名:聚沙

聚沙聚沙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国语

集数:24集

类型:校园青春剧

总导演、总编剧、总策划:胡辛

导演组:郑鹏,张千山,刘海峰,丁振海,方驰环,曲洪,赵怀勇,曾庆欣,何剑波

编剧组:何静,何剑波,王小娥,郭敏秀,郭莹,林岚

摄像:赵怀勇,曾庆欣,何剑波,丁振海

剪辑:邓煜,何剑波,赵怀勇,王小娥,徐娅丹

报备机构:江西音像出版社2006年11月许可证号:(赣)字第023号

序号

剧名

编剧

导演

题材

体裁

集数

拍摄日期

制作周期

联合制作机构

备注

一般

喜剧

戏曲

1

聚沙

胡辛、何静

胡辛

当代青少

-

-

23

2006.11

2个月

南昌大学胡辛工作室、影视艺术研究中心

-

内容提要:金秋9月,西江大学电视艺术学硕士点迎来了首届8位研究生。来自革命老区且家庭贫困的秋月儿在学习和生活中屡屡受挫,外冷内热的张一弛努力保护她,但自强的秋月儿并不接受。秋月儿勤工助学到一位老教授家,却不知他是同学沈佳琪的外公!秋月儿替代沈佳琪在舞台上出色的表演,反而遭到同学们的误会。秋月儿的养母殷山红到省城来看病,说出了秋月儿的身世真相,秋月儿为养母的高尚情操所感动,做出了退学回村小教书的决定,同时拒绝了张一弛的求爱。此举引起师生反思,她们真诚地从山里找回秋月儿。在电视台实习的沈佳琪主动帮秋月儿寻找生母,没想到她们竟然是姐妹!张一弛决定为母亲捐肾。手术前夕,师生来到医院,秋月儿勇敢地冲向张一弛作了爱的表白。散开的沙子,在历经了人性真情的磨砺之后终于聚到了一起。

省级管理部门备案意见

同意备案

相关部门意见

-

角色简介

编辑

秋月儿:西江大学首届电视艺术学研究生。来自井冈山深处的山村教师,红军后代,纯朴、知难而进、不屈不挠。后来才知晓她只是养女,有着身世之秘。

张一弛:西江大学首届电视艺术学研究生。入学前已在音像公司干过五年摄制的工作,技术好。貌似粗犷,实则外冷内热。因牵扯到家庭、情感、人际等纠葛而行踪诡秘,常为人误解。

沈佳琪:西江大学首届电视艺术学研究生。出身书香门弟,外祖父是西江大学著名植物学家,父母在美国工作。生活优裕,单纯热情,但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觉,既娇更骄,一位典型的现代大小姐。

顾言:西江大学首届电视艺术学研究生班长,委培生,在行政单位工作多年,在班上年龄最长,为人老练世故。在情感问题上常患得患失。

江鸿:西江大学首届电视艺术学研究生副班长,端庄大方,清纯简单,恪守传统,有正义感,但待人接物较幼稚,看问题常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

韦小北:西江大学首届电视艺术学研究生。性格善良、遇事爱做和事佬,胖乎乎地被人称为“皮球”。他敏感且有好奇心,但因胆怯常常陷于可笑的尴尬局面。

涂芃芃:西江大学首届电视艺术学研究生。是一女胖胖。她糊涂又精明,蛮横又卑躬,根深蒂固的嫌贫爱富。她刻薄又多嘴多舌地挑起了种种事端,但秋月儿的退学让她反省,后来有所转变。

薛哲:西江大学首届电视艺术学保送研究生。他来自农村,珍惜学习时光,是一勤奋好学的书呆子。但他对理论联系实践有抵触,认为那跟种田差不多。

演员表

编辑
角色演员配音
张一驰曾庆欣-
沈佳琪闻 艺-
秋月儿邱 蕊-
顾言曲洪禹-
韦小北何剑波-
江鸿肖 怡-
涂芃芃魏芳芳-
薛哲王春-

剧情介绍

编辑

聚沙聚沙

故事围绕着西江大学电视艺术学首届8位研究生的生活展开:为了完善电视艺术学的教学方式,电视艺术学点长白芒教授勇于创新带领8研究生加强影视实践课,拍摄出的电视片多次在电视台播放,获得好评。即便这样,学校拘泥于陈腐的学术成果评判标准对学生实践并不支持,为此,白芒和院领导水梦舟冲突不断,年轻老师虽各自为政,但都站在白芒一边,对院长也偶有不恭。课堂之外,来自革命老区的乡村教师秋月儿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巧入了同学沈佳琪的家庭,引出了一段隐藏20多年的身世之谜;外冷内热的张一弛面对秋月儿的窘境始终以保护者的身份出现,但自己也麻烦不断,为母治病筹钱惹上了黑社会不得脱身;班长顾言虽然为人老练,但和张一弛的矛盾,以及副班长江鸿,沈佳琪之间的情感纠葛也让他手足无措;书呆子薛哲和小胖子韦小北遇事胆小却偏爱掺和,发动四大美女对神秘的张一弛进行跟踪,惹出笑话不断;涂芃芃为人势利刻薄,遇事爱分析推敲,自认为精明仔细确总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挑出矛盾无数……

在短短的一年里,这八位不同性格的年轻人既让我们感受到了研究生群体或丰富多彩或枯燥沉滞的学习生活,又或多或少地体验了温馨又不乏伤感的情感波折。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上下求索与浑浑噩噩的抵牾,分明的正义与模糊的邪恶的较量等等诸多寻常与不寻常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青春偶像剧之校园青春剧,它折射出时代骄子研究生生活图景,积淀又迸发出当今教育问题的种种思考,以及对知识青年新一代素质的拷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勇敢的尝试作品。在大浪淘沙、沙里淘金、聚沙成塔的追寻中,以学院派对电视艺术的探求,从主题立意、故事编织、雅俗对白、画面创意等诸方面流淌了辛勤的汗水。让人感奋,让人思考。

分集剧情

编辑

21 -24

第1集
  9月,南方某省的一所高校——西江大学——研究生院正在迎接新来的研究生,电视艺术学硕士点第一年开始招生,共8位学生(四男生,四女生)。保送生薛哲和本校生沈佳琪迎新到最后一天下午,仍不见六位新生身影。北方的顾言和江鸿、南方的涂芃芃总算到了,本地的张一弛和本省的韦小北也姗姗来迟,性格各异已初见端倪。而农村学生秋月儿却误了报到时间!这引起大家的各种猜测。  穿着土装肩挑扁担的秋月儿终于出现在大学门口,然而,却受到城里人的嘲笑和小孩的戏弄,为捡拾一竹筒咸菜,她差点被出校门的轿车压着!轿车上坐着的美籍华人林芳菲正是沈佳琪的母亲。林芳菲心慌意乱,欲付给秋月儿美钞,可崴了脚的秋月儿倔强地拒绝。挪进校门后秋月儿才发现钱包已不翼而飞!她的狼狈像被同学张一弛看见,这才喊来班主任小罗子。经过一番周折后,回到407寝室时,秋月儿却发现自己的扁担和包袱皮被扔在了407门口……


第2集
  遍地油菜花金灿灿,秋月儿和哥哥志刚收到录取通知书兴奋不已——秋月儿惊醒,却原来是个梦。她悄悄起床洗衣被,上到楼顶平台晾时,却见平台边缘坐着一黑影——在外兼职打夜班的张一弛回不了寝室307!两人相对,默默无语。张一弛帮助秋月儿,像大兄帮助小妹妹。清晨,407的三女与307的三男各各整装待发,张一弛却凶神恶煞般回宿舍倒头就睡,顾言发现他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课堂上秋月儿全神贯注地听课,涂芃芃却因听错韦小北告知的上课地点,经上下楼又上楼21层的折腾才找到教室。薛哲打电话通知张一弛来点到,被顾言奚落。  食堂里,班主任小罗子与学生共进午餐,女胖胖涂芃芃言语中总是管着皮球韦小北。顾言喜欢端庄大方的江鸿,沈佳琪却又毫不掩饰自己对顾言的喜欢。法律系的栗子来到,讲述张一弛昨天晚上的过激举动,引起小罗子的注意。  307室正在议论张一弛,张一弛踢门而进,大骂薛哲小人!  秋月儿去到小老乡郭兰英打工的“麻雀香餐馆”,想找一份打工的活解决生计。407室众人午睡醒来,涂芃芃发现自己用来买电脑的钱不见了,大呼小叫,407室大乱。


第3集
  郭兰英帮秋月儿找了份在麻雀香餐馆洗碗的工作,签合同时牛老板知道秋月儿是研究生,怕人家说他不尊重知识而变卦。郭兰英后悔自己多嘴。  涂芃芃在财务处听说秋月儿已经交了几千块钱的学费,立即怀疑秋月儿偷走了自己的钱。涂芃芃对秋月儿冷嘲热讽,秋月儿忍无可忍,不得不守护自己的尊严。  在校门口的斑马线上,一位两手提满食品菜蔬的老人面有倦色,秋月儿将其送回家,却不知他就是沈佳琪的老外公、著名植物学教授林中觉。林教授觉得沈佳琪极端个人主义渐行渐远,让沈佳琪帮自己做口述史,沈佳琪一百个不愿意,祖孙俩总是谈不拢。林芳菲飞回美国前夕去水杉林里散步,与水梦舟副院长不期而遇,26年天各一方,此刻相逢,却空留无语怅惘。  拉片室里, 张一弛和顾言为电脑技术之事发生正面冲突。  秋月儿到学工处找勤工俭学的工作,无奈总是不成功。沈佳琪主动追求顾言,顾言倾心的似乎是江鸿,三人关系变得复杂。


第4集
  秋月儿的英语开口难,这让她倍觉尴尬和孤单。吃饭时,她独坐在一隅,吃着自家带的咸菜,被张一弛撞见,出于怜悯,他为秋月儿送上一份四喜丸子,不想这一举动深深地伤害了秋月儿脆弱的自尊心。为了度过生活难关,秋月儿在学工处找了两份工作:打扫校园和食堂清洁。秋月儿主动打扫宿舍,找到了涂芃芃掉的钱,涂芃芃不感激反而更加怀疑秋月儿,她告诉沈佳琪,秋月儿考上研究生可能走了白老师的后门,这些话被正好经过的水梦舟听了去……  张一弛和小西在网吧里干活,张一弛似有难言之隐。在答应不暴露研究生身份的前提下,牛经理同意秋月儿在麻雀香餐馆洗碗干杂活。牛经理在麻雀乡还搞了个绿色蔬菜基地,林中觉教授是他们的义务科技顾问。林教授认出了秋月儿,但秋月儿否认了自己的身份,林教授误以为她不诚实。


第5集
  为理论联系实践,白芒老师请来电视台的资深摄像师给学生上实践课,水梦舟对白芒的“多此一举”很不满意。编辑室里,因为顾言的错误操作,张一弛再一次和顾言剑拔弩张。  白老师的课上,沈佳琪又闹笑话,把对作业的牢骚话都写在了作业上。夏天博士的课上沈佳琪又被第一个点将要作专题发言,全班同学对沈的“悲惨”遭遇回以爆笑,沈佳琪倒也不恼。  课后大家互相交换新手机号码,两手空空的秋月儿失落地离开,去食堂打扫。课外,大家各自上图书馆或在宿舍自习。沈佳琪被《一江春水向东流》感动得泪流满面。韦小北和薛哲边做电影课件,边议论着张一弛与顾言的矛盾。顾言和张一弛的矛盾似乎越积越深,在浴室里也差点赤膊动武……


21 -24

幕后制作

编辑

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将首播中国首部由该研究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同时也是反映研究生生活的24集电视连续剧《聚沙》。

自编:有“背景”的创作当然不一样

2005年开学不久,中国著名女作家、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胡辛就鼓励该中心2004、2005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自己创作一部反映他们自己生活状态的剧本。该剧创作小组总共20人,分成两个大组,2004级研究生和2005级研究生各为一组,单独进行创作,每写一集,大家再碰头开会进行讨论。就在这样的写作方式下,不出一个礼拜,同学们就拿出了一部新鲜的作品。而正当他们为自己的作品感到得意之时,中心主任胡辛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她认为这份剧本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一一给同学们指出问题所在。

首先在整体上,同学们的作品分叉太多,基本走向为横向发展,而无纵向发展。其次在剧本要求上,同学们的作品不能构成剧本作品。因为剧本作品要求的拧绳式故事情节在同学们的作品中并无鲜明体现。另外在细节上,同学们的作品过于琐碎,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在一些情节上过于天真幼稚。但是,对于这些中肯的批评,有些同学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胡老师的要求太高甚至有些挑剔。对此胡老师并不生气,她还是苦口婆心从一个专业作家的角度对同学们的创作进行指导并给予有效的建议。在闲暇之余,胡老师经常找同学们进行个别交谈,并无私的把自己以前的创作手稿展示给同学们,和他们交流创作中的细节问题。另外,胡老师还总是把一些名家名作借阅给同学们,让他们从中吸取经验。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该部作品终于得到完善,电视剧的文本也初步得到确定。此时的创作组同学才心服口服。而当这样的作品摆在大家面前,所有的同学都不禁为之赞叹,大家在传阅之时,都纷纷说着一句话,有“背景”的创作就是不一样!

自导:逆境出人才

剧本定下来,接下来就进入到实战阶段。《聚沙》正式开机的日子为2006年3月31日,那天的天气很晴朗,而同学们的心情却各不一样。有喜悦兴奋者,有跃跃欲试者,同时也有紧张不安者,也有怀疑质疑者。就在这样复杂的情绪中,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的2004级和2005级的三十多位同学上路了。但无论如何,在拍摄的初期,同学们的状态基本都到位了。在第一集“秋月进城”那场戏中,同学们都配合默契,把作品中描写的状态都如实的用镜头表现出来了,秋月“农村女教师”的形象刻画的很成功。

但到了4月中旬,问题出来了。电视剧已经拍摄半个月了,却一直还停留在第一集上。这离拍摄要求的“三天一集”的要求相差太远。而此时的同学们早已过了兴奋期,他们心里一个个在怀疑和退缩。我们真的能拍摄电视剧吗?这样的心理势必导致工作中要出问题。大家对于工作你推我,我推你,几十个人都各自为政,磨洋工,开小会,剧组陷入一片混乱。

就在此时,又是中心的老师站出来鼓励他们。胡辛立刻做了决定,剧组必须成立导演组,由导演组来进行具体工作的安排协调。其他同学也要各自分工,整个剧组必须分工明确,奖惩分明。胡老师特别抓导演组,她三番五次找导演组同学谈话,并给予他们技术上的大力指导。而其他老师则日夜陪着同学们进行拍摄,并分别下蹲到各个小组进行知道。所以就在这样的环境中,2004、2005级中好多同学迅速成长,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导演。整个导演组同学在坚持统一的拍摄风格的原则下轮班进行导演,采取导演负责制,所有同学都必须服从值班导演的协调分配。这样既结束了开拍阶段“一片混乱”的局面,又给同学们给予良好的休息时间养精蓄锐。

自古谓逆境出人才,《聚沙》就在混乱的境况中培养了一批导演之材。他们或许就是明天在社会上发光发热的影视人才。

自演:要的就是这份原生态

如果说《聚沙》中导演组的压力是横空而降,那么演员组受到的压力更是前所未有的。从未有过表演经验的一群研究生来演戏,这听上去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事实上很多外界人士对他们的表演表示质疑,有人干脆建议让表演系的学生进入剧组。怎么表演,怎么顶住外界的压力,这是演员组遇到的最大问题。同学们都困惑了。

“怎么表演?你们平常在生活中是怎样就怎样,这本来写的就是你们自己,这就是本色演出嘛!”这是胡辛当时的原话。也正是这句话让同学们恍然大悟,拨开云雾终见天。

男主角曾庆欣,剧中张一驰的扮演者,拍戏伊始却是腼腆有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演男一号,那真是赶鸭子上架!”但胡老师并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这部电视剧要的就是这份原生态,要的就是同学们的纯真劲。也正是她如此的鼓励,让曾庆欣走出自卑的状态,放开去演,去表现。

沈佳琪,《聚沙》中的女主角,一位养尊处优,可爱、可恼的现代大小姐,她的扮演者是2004级的闻艺同学。对于这个人物形象,闻艺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因为这个角色与其本人的性格特点简直如出一辙。散漫、骄傲、任性,闻艺在剧里剧外都在演绎着。可以说,在《聚沙》的拍摄中,闻艺成了一个最让大家头疼、挨老师骂最多的一个演员。在都市频道做出镜记者的她,常常让剧组一班人马苦苦等待;可惟一一次到达最早而没戏拍的她,居然会急不可耐地冲着老师发脾气。回想着自己的任性和胡辛毫不客气的批评,干练、时尚的闻艺再次向剧组致歉。她坦言:“我现在明白,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不等于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人一定要有集体观念,只有环境和谐了,个人的生存空间也才会更大。”

这就是沈佳琪,这就是闻艺,这就是《聚沙》要的原生态。

这就是《聚沙》要的深意。

从2006到2007,从出现问题又到解决问题;无论是在明媚的春天,还是炎热的酷暑,我们总能在南昌大学的校园里看到一群快乐的“表演者”,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着他们的生活,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当下的研究生是怎样的生活着,烦恼着,快乐着。

自拍:技术无非就是要吃苦

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其涉及的问题实在太多。一个部门的失败,就能影响整个剧的走向。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很重要的拍摄问题。

关于拍摄,在在影视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之初,该中心主任胡辛就着力在考虑这个问题。中心第一届研究生,2004级的三位男生从入学开始就跟着胡辛学技术,老道执着的教诲,加上他们肯学勤学的精神,到《聚沙》开机之时,拍摄已经不是一个大问题了。关键是他们肯否在拍摄中用心而已。事实上,在拍摄阶段中也曾出现过摄像不尽职的现象。2006年5、6月份,天气越来越热,人长时间趴在机子上,心情难免浮躁,摄像师对待镜头就不像以前那么细心了。而只要胡辛看到了这些不合格的镜头,她绝对不放过,必须重拍。当时同学们都有怨言,而到如今,同学们回顾以前,大家都特别感谢胡老师,大家都为她的这种艺术热情和谨慎佩服,如果没有她执着的专业精神,或许今天的《聚沙》将是另一个样子。

技术无非就是要吃苦,这是中心胡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正是她的这个要求让拍摄组的同学尝尽了苦头,更学到了技术。如果说导演组的同学还是导演的好材料,那拍摄组的同学已经成就了摄影的本领,拍摄组的三位男同学毕业之后完全可以胜任摄像的职位,他们已经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自制:要的就是精品

2006年7月,暑假即将来临。《聚沙》终于拍摄完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后期的剪辑制作了。众所周知,剪辑要的就是对艺术的感觉和对艺术负责认真的态度。关于这两点,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同学们真是收益匪浅。

一个镜头剪了?不流畅,再剪。一段话录了?还有杂音,还要重录。一行字幕校了?位置不对,又校。

在后期制作中担任字幕校对一职的徐娅丹同学就曾为了一集中出现的几个错别字重新上机,甚至熬通宵把字幕重新输入。而事实上,为了让剪辑更流畅无误,剧组还特别成立了一个夜班组,其中包括剪辑组、导演组和演员组的负责人,也包括剧务组的许多同学,甚至中心老师包括胡老师亲自带队熬通宵,对白天的剪辑工作进行校对。他们首先对白天的剪辑出来的作品看了又看,提出意见,做好记录,对每一个细节大家都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做到不放过一个失误,不放过一个闪失。

这就是全体剧组对待制作的态度。这也是中心胡老师严格要求下的工作方式。正是为了将《聚沙》顺利制作完成,正是大家心中怀揣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正是有了胡辛精益求精的要求,同学们哪怕一个夜班加一个夜班,哪怕夏天穿棉袄,都毫无怨言。

从《散沙》到《聚沙》,从春到冬,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的灯一直在亮着,影视中心的人一直在奔跑着。

他们在寻梦,寻找一个中国教育史上从未上演的梦想。

他们在创造,创造一个让中国影视界刮目相看的神话。

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中国当代的研究生有梦想!有追求!更有实力!

所获奖项

编辑

2007年五一黄金周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播出。

2008年春节期间江西电视台第五频道播出。

2008年江西红星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

2008年《聚沙》(小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8年10月《聚沙》获中国高校影视创作奖。

2009年10 《聚沙》获江西首届“翠竹奖”最佳校园题材奖、评委特别奖、最佳学生女演员奖。

2009年11月《聚沙》入围四川国际电视节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金熊猫奖”最佳剧情奖。

下一篇 王学仲

上一篇 向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