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靛厂 编辑
蓝靛厂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部,现为四季青镇下辖村。东至京密引水渠,西为昆明湖南路,南依远大路,北跨蓝靛厂路,历史上因生产蓝靛而得名。
明永乐年间,这里地洼水清,宫内派力役在此种植大片的蓼蓝、山蓝和菘蓝草,草出后,将其叶子铺在板上,渍之以水,使起酵发热,待至干燥,上下搅和,又渍水发酵,如是多次,至酵全息,则成暗青黑色,谓之蓝靛。该地因加工蓝草制作颜料,故称靛园厂、打靛厂和蓝靛厂。当年“蓝靛厂靛户三名,每名银四两”(见《宛署杂记》)。万历三十六年(1608),在此建护国洪慈宫,后改广仁宫(即西顶娘娘庙)。“城西蓝靛厂碧霞元君庙地低,年年男女抱土袋往祀,名进士”(见《燕都杂咏注》)。清代,这里不再种蓝草和造办染草,但这里古刹庄严,营房林立,铺面毗连,久经不衰,正像震钧在《天咫偶闻》中所描写的“蓝靛厂,火器营驻此,街衢富庶,不下一大县”。
蓝靛厂的老字号如“德源成”、“德源兴”的酱菜,“月盛斋”的糕点,“永利斋”满汉饽饽铺,“仁昌”绒线铺,“德丰聚”的木工房和西门当铺,这些店铺直到五十年代还很红火。
中文名:蓝靛厂
外文名:Landianchang
年代:明永乐年间
位置: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
地区:北京
西顶庙也称碧霞元君庙又叫广仁宫,是属于道教的庙宇,里面供奉的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娘娘,是广泛流传于北方民间地位高权至高无上的女神,她掌管人间的善恶,有护国庇民之责,普济众生之任,是一位无所不庇护保佑的女神。关于碧霞元君产生的传说很多,有汉代民女修道成仙说,有东岳大帝之女说,有华夏祖先黄帝之女说等等,但这已经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民俗信仰是人类社会群体固有的传承性文化现象,每一种说法都有着政治的、思想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多因素,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千百年来碧霞元君作为道教里的一位无所不能的女神已经深深植根于北方民间文化当中。
火器营
北京的城西北有一座古镇蓝靛厂,提到蓝靛厂的起源还要从不大出名的火器营说起,据记载在清乾隆35年也就是公元1770年,清帝下旨在北京城建了两个专门演练使用火枪火炮的火器营,一个建在城里,称内火器营,另一个就建在城外西北的清水河(昆玉河)畔,即今蓝靛厂的北侧,称外火器营。后来内火器营撤除就只剩下一个,也就没有内外火器营之说了。火器营的建设甚为规矩严整,大营内建房有1700余间,驻扎着全部由满蒙两族组成的正红、正黄、正蓝、正白和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八旗营兵,大营四周修有四公里长的厚厚围墙,墙外是排水的壕沟,东南西北四面各设有一个营门,俨然是一座完整的小城。由于当时这里的驻军连同家眷有一万余人,而且都是拿银饷吃俸禄的旗人,故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小贩和手艺人聚集在火器营的南门外做起了生意,逐渐的便在那里形成了一条商业街。也就是即今的蓝靛厂,至于为什么街名叫蓝靛厂呢?据说当初在南门外商业买卖中有一个开染布作坊的,这个染坊专以染兰色、靛青色为主,店主经营有方,价格公道质量又好,远近十里八村都到这里来染布,名声也就越来越大越传越远,故而慢慢也就成了火器营南门外商业街的代名词了。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没有史料记载无从可考,姑妄听之。
西顶庙
西顶庙
立马关帝庙
立马关帝庙
清朝晚年宦官信教的很多,大太监刘诚印原名叫刘三多,后拜白云观道长张宗睿为师取法名刘诚印,道号素云道人,后来继任白云观第二十代道长成为一代宗师,曾自捐白银在昌平县购置良田十五倾作为白云观的庙产。宦官们之所以信奉佛道教,并且年老后在庙观里了却余生,说法虽然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想通过信奉佛道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这些宦官宫刑后心理和生理上都严重失衡,需要在心理和感情上寻找到心灵寄托,因此信奉佛道也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他们相信因果报应,认为自己阉割为宦是受戒出家修行,这样他们心理上可以得到平衡,以求得可怜的一丝安慰,只有如此他们才能正视自己的阉人身份和中性人格。由此可见宦官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悲凉与脆弱。其次现实的原因是这些宦官多出身于贫苦家庭,有的是被拐卖来的,连自己的家在哪都不知道,为生活所迫才走上了断子绝孙这条路,年轻时服役于宫廷衣食不愁,一旦年老体衰失掉服役能力就会被驱逐出宫,他们除了服侍人之外没有自我谋生的能力,也没有安身立命之所,即便有老家的也因为宦官的身份低贱,家族认为出了个不男不女的“老公”是家族的耻辱死后也不许入祖坟,所以晚年栖身庙观里也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些王朝为了避免泄露后宫的隐私,规定年老的宦官不许回家,一概迁至寺庙,每日烧香度日,由宫中供给柴米,终其天年。当然地位极特殊的大太监除外,如晚清的大太监李莲英、刘诚印、崔玉贵以及后来的小德张等,依仗着他们的特殊地位搜刮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出宫后成为富甲一方享用不尽,象李莲英死后的财富白银竟有四百三十万两之多,珠宝玉器古字画古玩不计其数。
听老人说解放前立马关帝庙里还住着很多老太监,相传庙的西配殿和西跨院是太监们的‘宝库’,里面堆满了他们服役时巧取豪夺的不义之财,宝库的各个房间不得有窗,每年正月初一的黎明,太监们便聚集到正殿祭拜武财神关公,然后按辈分进入宝库,不点灯火,不论是一般物品还是无价古玩摸着一件就走,叫做“摸造化”。解放后1950年经北京海淀区教育局就建立在这里,并设立了蓝靛厂中学班,52年中学班又改制成十九中学的临时学校,1953年十九中新校舍在万泉庄建成,立马关帝庙遂改为学校家属宿舍。至于这里曾经生活居住的太监们究竟迁到哪里去了已无从可考。关帝庙位临长河西侧,河上有一座桥叫作长春桥,过了桥河东是一片水田,不远处有一座不高的土山叫“老公”山,据说这一带都是庙产。解放初期五十年代,老公山那里的院落还能看见老态龙钟不男不女的太监,是不是住在立马关帝庙里的太监迁到了那里就不得而知了。北京的关帝庙甚多,但比较著名的且规模如此之大,建筑如此之辉宏而又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实属不多见。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蓝靛厂一带的拆迁建设,北京海淀区政府于2001年11月将此庙列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立碑公示。至此这一历史建筑及文化遗产终于确定保存下来。
西顶庙会与妙峰山的庙会
在北京的西山北麓有一座山峰名曰妙峰山,海拔1200多米,山顶上有数十座明末清初建成的庙宇,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就是碧霞元君祠,俗称娘娘庙,供奉着以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为首的五位娘娘,其余四位分别是子孙娘娘、送生娘娘、斑疹娘娘、眼光娘娘,该庙背山面谷,建筑规模宏大。建庙300多年以来香火不断,而且被民间演绎得越来越兴盛,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妙峰山开山半个月,京都的信男善女都去进香朝顶,京城西北大道上香客日以万计络绎不绝,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妙峰山“每届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人计之,共约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妙峰山进香是民间自发的活动,后有民间社团参与协作,这些组织便形成了“香会”。香会又分为“文会”、“武会”两种,尤以武会最为兴盛显赫,“武会”又称“花会”、“走会”,这方面《京都风俗志》中有详细的描述:“城内诸般歌舞之会,必于此月登山酬赛,谓之‘朝顶进香’,如开路、秧歌、太少狮、五虎棍、杠香等会。其开路以数人扮莲头涂面,赤脊舞叉;秧歌以数人扮陀头、渔翁、樵夫渔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锣,足皆登竖木,谓之‘高脚秧歌’。太少狮以一人举狮头在前,一人在后为狮尾,上遮阔布,彩色绒线,如狮背皮毛状,二人套彩裤作狮腿,前直上、后伛偻,舞动如生,有滚球戏水等名目。五虎棍以数人扮宋祖、郑恩等相,舞棍如飞,分合中式。其杠香一人,扮☆头玉带,横跨杠上,以二人肩抬之,好事者拦路问难,则谑浪判语,以致众人欢笑。凡此等会,以曾经朝顶进香者为贵。”京都的“走会”且走且练,文场在前,鼓钹齐奏。后有大车数辆,上载被褥、芦席、粮米、炊具、水桶、壶碗等。走会的眷属多坐在车上压车。车前有多面三角杏黄旗迎风招展。并多有壮汉,各穿黄色号坎,上缀某某老会字样,黄布套裤,白布袜,青布洒鞋,光头,精神百倍地挑着圆笼,行走在大车前头。沿途遇有庙宇,文场就打起“参拜”的鼓点,然后,再打“起驾”的鼓点。遇有茶棚,会头便上前打招呼,互相高喊“您多虔诚”。沿途市民围观,热闹非凡。到了民国时期,依然如此。据《旧都文物略》记载:“四月妙峰山之娘娘顶,则香火之盛,闻于远迩,环畿三百里间,奔走络绎,方轧叠迹,日夜不止。”山道还时常延伸到依山而建的其他寺院或散居的民房之中。道旁两边有条式茶棚、商摊以及集市,行商击鼓敲锣,以招来客。各路山道都有为香客服务的各种善会。每距五六里即有茶棚、粥棚,可供临时食宿。妙峰山开庙期间,各条香道两侧,以及香客经过的村庄,到处还有出售香、纸、蜡烛的小贩。山上山下还有很多卖桃木拐杖、草帽、草编玩具、红绒福字、蝙蝠以及当地土产品的农民。朝顶后回家的香客都要买根桃木拐杖,据说桃木能驱邪。买一朵红绒福字戴上叫“带福还家”。
蓝靛厂的西顶庙会与妙峰山的庙会一脉相通,只是规模小多了,无法与妙峰山的庙会相比。听老人们讲也是到了每年的旧历初一至十五,西顶庙里人头窜动香烟缭绕,有求子的、有求福的、有求消灾去病的、有求一家平安的。庙外有一片空地,对面是一个戏楼,有唱戏的,有舞狮的,有练五虎棍的,有划旱船踩高跷的,都是粉墨登场五彩纷呈,围观百姓的捧场喝彩声,周围小贩叫卖的吆喝声连成一片,象过节一样好不热闹。有好事者也组织了蓝靛厂进香“花会”,一路鼓钹开道,后有武把势耍练枪、棒、飞叉、流行锤、九节鞭等兵器,再后有旱船等民间表演,浩浩荡荡向妙峰山进发。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恍惚我小的时候还看见过走花会的。据说妙峰山娘娘庙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八十年代末又得以修复,1993年起开始恢复庙会,已经举办过了五届,真是一件幸事,但要恢复当年的盛况也绝非那么容易了。我出生在蓝靛厂,小时候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没过于过春节了,每当旧历腊月到了腊月初八,过节的气氛便一天天浓厚起来,外面做工的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赊帐的开始收帐,欠帐的盘算怎样度过年关,所以民间有个说词:“好过的年节,难过的腊八”。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俗称的小年了,这天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灶王爷是天上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护老百姓生活的神,是家家必供的,神龛一般设在锅灶的上方。这天都要把旧的取下来,把新的贴上去,神龛两边写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并且烧香祷告,是谓祭灶神。从这天起就开始过大年了,宰猪杀鸡,购买年货,添置新衣,有钱人家还要请厨子到家里专门做年饭。此时蓝靛厂大街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做小生意的摆地摊的沿街都是,卖年画的、卖对联的、卖小玩意的、卖各种干鲜果品和小吃的等等五花八门做什么生意都有,特别招人的是卖鞭炮的大棚,沿街好几个都围着大人小孩一大帮,并且不时的响起鞭炮声,此起彼伏,这种喜庆热闹的场面一直延续到旧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些天也是孩子们最高兴最快乐的日子,因为在过年的日子里孩子犯点小错误大人为了图吉利也不会打骂。当然过去穷人家的孩子却也不都是很幸福的,记得父亲跟我讲过,那时为了能挣几个钱除夕夜十二点前不得不抱着一大叠财神挨门挨户的“送”财神,不管人家有没有只要一喊“送财神来了”主人就要赶紧出来接,图吉利呀,给你送财神谁敢说不要呢?所以有多少都能“送”出去,富人也乐得出钱买个吉利,所以钱赚的也比较容易些。几十年过去了,过年留给孩童时代的印象总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难忘,无论过了多少年时间有多么久远,回忆起来都那么清晰历历在目。
金源时代购物中心
站在高处望着这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世纪城社区,为五年来蓝靛厂一带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震惊,曾几何时这里还都是一片低矮破旧的民房,窄小的街道,如今倏然间上百座高大的楼房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来往汽车川流不息,两边酒搂饭店及各种商店彼比皆是,尽显一派现代化都市的景象,再也寻找不到昔日蓝靛厂古镇的踪影。骤然间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不知道是为眼前的一切巨变感到骄傲还是为一座京城古镇的消失而感到惋惜,也许是出自于对古朴的民风和传统民俗的消亡感到隐隐的一丝失落,也许更是对童年时代带给我种种快乐的故土一丝怀念吧。
交通:地铁长春桥站、地铁蓝靛厂站(建设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