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父子 编辑

1983年谢铁骊执导的电影

包氏父子包氏父子

《包氏父子》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电影,由谢铁骊执导,管宗祥刘昌伟主演,于1983年在中国内地上映 。

该片根据张天翼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听差老包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然而儿子不求上进,老包望子成龙的希望化为泡影的故事 。该片忠于原作的精神内核,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的同情,抨击腐朽传统下的病态心理以及社会的不公,并在细节处增加了更多人性的真实 。

剧情简介

编辑

包氏父子包氏父子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江南水乡某镇,生活着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包(管宗祥饰)。他性格忠厚、善良,但很懦弱。他在秦府当差三十多年别无所求,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从小失去母亲的独生子包国维身上。包国维(刘昌伟饰)是省立志诚中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老包平时省吃俭用,望子成龙,而儿子却不争气,整日与纨绔子弟厮混。寒假里,学校发来了通知,包国维因几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为了替儿子缴纳高昂的学杂费和制服费,老包四处奔走,最终在秦府下人们的帮助下,才勉强凑齐了费用。盼儿子能继续上学,日后出人头地的热望,又在老包心中翻腾。可是,当他在街上告诉儿子学费已经凑齐的喜讯时,包国维却不愿在众人面前认他这个穷酸父亲。

包国维追求虚荣,一味模仿阔少,甚至连头上抹的油也要和阔少的一样。为此,一生没做过亏心事的老包竟然做出了偷窃东家少爷头油的举动。开学第一天,包国维因在假期里拦截女同学而遭到训育主任的训斥。而在大年三十这个团圆的日子里,老包正忙于与上门讨债的人周旋时,学校又派人来通知:包国维在球赛中受阔少唆使打架伤人,被学校开除,还要罚交五十元医疗费。尽管老包还试图极力挽回,但一切为时已晚。他望子成龙的期望终究化为了泡影 。

演职员表

编辑

演员表

管宗祥 饰 老包
配音  -
备注  秦府听差

刘昌伟 饰 包国维
配音  -
备注  老包的儿子

锻炼 饰 胡大
配音  -
备注  秦府的厨子

宝珣 饰 郭纯
配音  -
备注  包国维的同学,阔少爷

葛存壮 饰 陈三
配音  -
备注  讨债人

周森冠 饰 报信人
配音  -

章健 饰 龚德铭
配音  -
备注  郭纯的同学

龚莹 饰 安淑真
配音  -
备注  包国维爱慕的女学生

蔡国庆 饰 郭纯的同学
配音  -
备注  帮郭纯写情书的学生

沈小妹 饰 吕等男
配音  -
备注  郭纯追求的女学生

黄素影 饰 秦府的老女佣
配音  -

苏政 饰 快嘴嫂
配音  -
备注  秦府的女佣

任申 饰 高升
配音  -
备注  秦府表少爷的听差

石冼 饰 高科长
配音  -
备注  秦府的朋友

刘钊 饰 老师
配音  -

王振荣 饰 校长
配音  -

王云霞 饰 
配音  -
备注  郭公馆的佣人

其他参演人员

宋汉培、蒋锡礽、赵万德、王彪李建国、沈兰芳、张弘、徐殿基、金风、沈世春、赵京豆、高博沈冰

职员表

制作人王学朴
原著张天翼
导演谢铁骊
副导演(助理)杜民、李少红(见习)、夏刚(见习)
编剧谢铁骊
摄影黄心一、刘斌(副摄影)
配乐王酩
剪辑朱小勤
道具郝广良
美术设计屠居华
造型设计范青山
服装设计刘惠萍
灯光张增祥、徐德生
录音吕宪
布景师李永亮(置景)、侯荣恒(置景)、王和根(置景)、穆朝元(绘景)
展开

孟宪英

演奏

中央乐团

指挥

李德伦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编辑

《包氏父子》海报

老包

演员管宗祥

配音-

秦府的听差,与儿子包国维寄人篱下相依为命。善良、勤劳、忠厚、老实,逆来顺受,又有点怯懦蠢笨。他一味地溺爱包国维,望子成龙,盼望着独子能出人头地,他能当老太爷。故而他节衣缩食供儿子上学,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忍受任何嘲讽侮辱。

包国维

演员刘昌伟

配音-

老包的独子,五岁时丧母,由父亲含辛茹苦拉扯长大,却不思上进,不肯好好读书。他天资笨拙,品行顽劣,趋炎附势,跟随纨绔子弟胡作非为,追求虚荣,嫌弃穷苦的父亲。终因在球场上帮富有的同学逞霸,打伤无辜者,被学校开除。

胡大

演员锻炼

配音-

秦府的厨师,与老包共事多年。善良且老于世故,当老包被儿子嫌弃时,他出于同情,百般为其宽心,甚至故意说些顺耳的假话为包国维的劣行找借口。

郭纯

演员宝珣

配音-

富豪家的少爷,包国维的同学,是包国维羡慕巴结的对象。他的父亲在外国留过学拿过学位,但他却不学无术,留过两次级,到处胡作非为。利用包国维为其传递情书、打架助威,但骨子里瞧不起包国维。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编辑

创作背景

创作

谢铁骊青少年时代就读过张天翼的小说《包氏父子》,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早就产生了有机会把小说搬上银幕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初,过分宠爱孩子的现象,以及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社会逐渐抬头,他认为此时改编张天翼的这部小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982年下半年,他正好没有拍摄任务,便着手改编原作。原作长度介于短篇、中篇之间,改成电影长度不太够,于是,谢铁骊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了补充,因为他读小学时,就与类似小包的人有过接触 。

险被叫停

谢铁骊的剧本完成后,得到张天翼的首肯,北京厂的领导汪洋、于蓝等也支持他拍摄。但是就在准备开拍时,当时的电影局局长却要求停拍,后来由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的干涉,停拍令才没有下达 。

影片创作

忠于原著

在风格方面,谢铁骊决定根据张天翼小说的风格来构建电影风格。导演还原了小说中过年的时间背景,将故事设定在江南水乡。影片开幕展示了汽车、人力车、马车的更迭;汽船与小木船的对比;农作物与洋货之间的冲击。通过电影空间的转换展示封闭的江南水乡小镇与新时代发展的碰撞,同时也暗示故事展开的社会背景、人物认知说明。用商铺外悬挂的年货字样、人们赶集采买红纸、蜡烛,交代“过年”这一时间节点。影片结尾,谢铁骊串联起片头交代的过年的时间节点:喜庆的街道、花灯,人们的欢声笑语,另一面则表现包氏父子相看无言的哀叹,以老包的两行泪拉下电影帷幕 。

小说中,包国维的出场为虚出,由他人谈到他的经历和特点。谢铁骊在处理包国维出场的戏时,尊重了小说的这一设定。影片中这场戏全程没有一句台词,而是以包国维的视角观察路人的鞋,展示包国维势利、自卑的性格:看到穿草鞋的农民,他便洋洋得意,看到穿皮鞋的路人,他便自惭形秽地瞄一眼自己的脏布鞋,不服气地离开 。

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为了展现人物生活的真实性、加强人物形象,谢铁骊也进行了情节补充。例如,老包与高科长交谈时做小伏低之态,送走高科长后转眼对上门乞食的小乞丐恶语相向,将老包作为“社会人”可恨的一面展现出来 。

再创造

虽然该片未对原作小说的人物及情节、故事走向做大幅度改变,但谢铁骊通过增加人物与调整情节进行了再创造。例如,“高科长”这一角色在全片中仅出场三次,每一次都起到助推情节的作用。他成为老包为小包设定的人生理想的具体目标,老包也因此更加坚定地溺爱儿子。他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包国维马上要被学校开除的时候,老包将其视作最后的救命稻草。然而老包向他求救却遭拒绝,老包的精神就此支柱崩塌。谢铁骊通过创造像高科长这样的小角色,试图表现复杂人性,展现黑暗社会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

与原作差异
《包氏父子》海报

下一篇 红粉

上一篇 金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