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城 编辑
龙城,古城名。亦称“和龙城”、“黄龙城”、“龙都”。故址在今辽宁朝阳。龙城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建造的都城。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和冯氏建立的北燕,这三个封建割据王朝,均以龙城为都,统称“三燕”,前后达百年之久。
现存三燕龙城遗址。2019年,三燕龙城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古遗址第20号,编号8-0020-1-020) 。
中文名:龙城
别名:黄龙城、和龙城、龙都
释义: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都城
位置: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
遗迹:三燕龙城遗址
前燕时期: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前燕慕容皝在汉柳城之北筑龙城,营建宗庙、宫阙,置龙城县。次年自大棘城迁都于此,号新宫为和龙宫。 慕容儁迁都蓟城后,建留台于此。
后燕时期:永康三年(397年),慕容宝复以龙城为都。建始元年(407年),灭亡于高云、冯跋。
北燕时期:太平二年(410年),冯跋在龙城建立北燕。太兴六年(436年),灭亡于北魏。
南北朝时期:北魏置和龙镇,后置营州 。龙城成为营州、昌黎郡以及龙城县治所。
隋朝时期:改龙城县为龙山县,复改为柳城县,设柳城郡。龙城亦改名为柳城。
唐朝时期:于柳城设营州 ,成为唐朝控制东北地区的前沿重镇。
前秦时期龙城
后燕早期龙城
北燕时期龙城
北魏时期龙城
据《晋书》和《十六国春秋》记载,公元341年1月,前燕王慕容皝派大臣阳裕、唐柱,在“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筑造新都,改柳城为“龙城县” 。公元342年10月,慕容皝自大棘城迁都于龙城。后因见黑白二龙在城东龙山(今凤凰山)顶戏翔,皝设坛祭祀,并派人在龙山上建造了一座壮观的龙翔佛寺,又把新宫命名为“和龙宫”。慕容皝除在龙城内建造承乾殿、祖庙之外,又建一座能容纳千余名学生的皇家学府——东庠。
龙城北门瓮城及内城和龙宫
龙城北郊龙腾苑
三燕时期龙城(今朝阳老城区)格局示意图
龙城(今朝阳老城区)考古发现的城墙
据史料记载,龙城到了后燕时已形成为一个规模宏伟的都城。当时龙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直对南门里面是仿照邺郡凤阳门修建的和龙宫宫门弘光门 (又名洪光门),和龙宫东面为皇家学府东庠,东庠前东南角有一处园林名为东园,后改为白雀园。此外还有东堂和慕容氏的祖庙,以及祭祀天地神祗的社坛等,城中央有承乾殿、新昌殿、承光殿、承华殿等华丽的皇宫建筑。
而在龙城的北门外,又建筑了龙腾苑。据史书记载,龙腾苑“广袤十余里”,苑内筑有“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的“景云山”,还有“逍遥宫”、“甘露殿”、“连房数百、观阁相交”。又凿有“天河渠引水入宫”,修“曲光海”、“清凉池”等,山光水色尽收一园。
《晋书·慕容皝载记》:“使阳裕、唐柱等筑龙城,构宫庙。”
《晋书·慕容皝载记》:“咸康七年,皝迁都龙城。”
《读史方舆纪要》营州故城:“咸康七年,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为福德之地,乃营制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八年,遂迁都焉。寻号新宫曰和龙宫,宫门曰弘光门。”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永和八年:“(慕容儁)改司州为中州,建留台于龙都,以玄菟太守乙逸为尚书,专委留务”。
《资治通鉴·卷一百〇八》太元十九年:“昔石虎伐龙都,太祖(慕容皝)坚守不去,卒成大燕之基。”
三燕龙城故址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现存三燕龙城遗址(包含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和龙腾苑遗址等) 。此外,在龙城南郊还发现了汉柳城遗址(辽宁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印证了史书中慕容皝在汉柳城之北筑龙城的记载。
2004年,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
2005年,陆续发现龙城北门遗址、龙城东门遗址,以及宫城东北角、东南角等遗迹。
2014年,龙腾苑遗址、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入选辽宁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名列第48、49号 。
2019年,三燕龙城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古遗址第20号,编号8-0020-1-020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