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食肉目熊科动物的统称

熊

熊(学名:Ursidae)是食肉目熊科动物的统称。包含5个属,共8个现存物种 。它们体型差异较大,但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头部宽大,颌部突出,骨骼强壮,四肢粗壮有力,并长有锋利的爪子。体表覆盖着浓密的毛发,毛色因物种而异,例如北极熊的毛色为白色,而大多数其他物种的毛色则为黑色、褐色或黄棕色。野生熊的平均寿命约为15至20年 。

熊科动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很广,除澳洲和非洲南部以外,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它们主要栖息于山区、温带或热带森林等生态环境中 。作为杂食性动物,熊的食谱十分广泛,包括啮齿动物、鱼类、有蹄类动物(如鹿、野猪和羊)等。许多熊类尤其偏爱蚂蚁和蜂蜜,部分物种还会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例如种子、植物根茎、坚果、浆果和昆虫幼虫等 。熊具有冬眠的习性。在秋季,它们会大量进食以积累脂肪,并寻找合适的洞穴作为冬眠场所,冬眠时间可长达2至6个月。 除交配季节外,熊通常独居。它们在3.5至4岁左右达到性成熟,妊娠期约为6至9个月。 母熊通常在冬季(1月至2月)产崽,每胎产1-3只幼崽 。

2015年至2020年间,所有熊科物种都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其中,大熊猫、懒熊、马来熊、眼镜熊、亚洲黑熊和北极熊被列为“易危(VU)”物种,而棕熊和美洲黑熊则被列为“无危(LC)”物种 。中国于2021年更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大熊猫和马来熊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懒熊、棕熊和亚洲黑熊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熊

拉丁学名:Ursidae

外文名:Bears

国际濒危等级:易危(VU)(大熊猫、懒熊、马来熊、眼镜熊、亚洲黑熊、北极熊)

中国动物保护等级: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马来熊)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食肉目

科:熊科

分布区域:除澳洲和非洲南部地区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命名者及年代: G.Fischer von Waldheim,1817

栖息环境:栖息在山地、温带或热带森林,还有的栖居在北极圈

动物学史

编辑

进化史

化石记录表明,最早的熊科动物大概率出现在北美洲,直到中新世才在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出现。这可能与当时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海平面低潮期有关,其间不少动物穿越白令海峡从而发生了种群迁移,此过程一直持续至渐新世早期 。

发现与命名

1817年,Gotthelf Fischer von Waldheim 首次描述并命名了熊科动物(Ursidae) 。

形态特征

编辑

熊科动物的体型因物种而异。例如,成年北极熊体长约1.8-2.5米,体重150-800千克 ;而成年马来熊体长约1.2-1.5米,体重27-65千克 。所有熊均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头部宽大,颌部突出;四肢粗壮;口鼻部尖形;骨骼硕大;前后肢均具 5 趾,爪长而弯曲,强壮有力,不可伸缩;毛被浓密,毛色通常全身一致;尾巴短小,隐藏于毛发中 。

北极熊北极熊

栖息环境

编辑

熊科动物多栖息于山地和温带或热带森林中 。例如,马来熊偏好植被茂密的低地森林 ;眼镜熊则更喜欢云雾森林或灌木林 ;北极熊则栖息于北冰洋浮冰之上,依靠冰脊作为狩猎场所 。

分布范围

编辑

除澳洲和非洲南部地区外,熊科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但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历史上,其分布范围最南可达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和巽他大陆架地区 。

生活习性

编辑

食性

熊是杂食性动物,食物来广泛,包括植物、昆虫和动物。多数熊偏好蚂蚁和蜂蜜,也会取食蜜蜂、种子、植物根、坚果、浆果和幼虫等。肉食性食物包括啮齿类、鱼类、鹿、猪和羔羊等。不同种类的熊在食性上存在差异,例如灰熊和阿拉斯加棕熊偏好鲑鱼,白熊主要捕食海豹,而眼镜熊则几乎完全以植物为食 。

大熊猫大熊猫

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

熊主要营地栖生活,擅长游泳和攀爬,也能在冰雪环境中活动 。除交配季节外,熊通常独居。大部分熊是夜行动物,但也有一些种类,例如北极熊,主要在白天活动。熊利用洞穴、空心原木和树根等作为庇护所。马来熊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树上,并搭建平台休息。熊的移动速度通常较慢,但必要时可以快速奔跑、用后脚站立和行走、以及攀爬。为了满足新陈代谢需求,大多数熊的活动范围很广。北极熊雌性会在深秋离开浮冰,寻找巢穴产仔 。

感知沟通

与发达的嗅觉相比,熊的视觉和听觉相对不发达。它们利用敏感的嘴唇来定位和移动食物。研究表明,美洲黑熊具有色觉,可以通过视觉在近距离区分食物。大多数熊能发出咕噜声、呻吟声和吼叫声,幼崽在痛苦时会发出“汪汪”声和尖锐的嚎叫声。棕熊通过“呼噜”声互相问候,雄性则可以通过化学线索定位雌性。熊利用抓痕、尿液和粪便等视觉和化学信号来标记领地、宣示个体信息和性别状态 。

冬眠行为

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的熊会冬眠,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黑熊通常不冬眠。熊的冬眠时间可持续4-5个月。冬眠期间,如果受到惊扰,熊会立即苏醒,并可能离开洞穴活动。熊通常选择向阳避风的斜坡或枯树洞作为冬眠场所。除冬眠期外,熊没有固定的栖息地 。

防御与攻击行为

一般情况下,熊性情温和,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和其他动物,并倾向于避免冲突。然而,当熊认为自身、幼崽、食物或领地受到威胁时,它们会变得极具攻击性 。

生长繁殖

编辑

生长特性

熊的性成熟时间普遍在2-3年左右,通常雄性幼体的性成熟时间相对较晚。熊科动物在性成熟之后仍会继续生长,雌性个体发育至5岁左右可以达到成年体型,而雄性个体要发育至10-11岁时才能达到成年体型 。野生熊的寿命约为15-20年 。

繁殖方式

交配与妊娠

熊的交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制,交配行为短暂。雄性熊会监测栖息地内雌性的发情状态,并在雌性愿意交配时与其保持数日的亲密关系,期间进行多次交配 。熊的妊娠期通常为6-9个月,受精卵存在延迟着床现象。雌性熊通常在冬末或早春于洞穴中产仔,每胎产仔2只,最多可达5只。野生条件下,雌性熊科动物每隔一或二年繁殖一次;而在动物园饲养条件下,其繁殖没有严格的周期限制,如果将断奶的幼崽及时与母熊隔离,则母熊可年年繁殖 。

幼崽发育

熊幼崽出生时体型很小,体重仅为90-680克,眼睛和耳朵闭合,全身赤裸或仅有少量胎毛。幼崽生长迅速,体重可在4个月内从出生时的600克增长到10-15千克。断奶发生在3.5-9个月之间。幼崽会与母熊一起生活3年,但大多数种类的幼崽会在18-24个月后离开母熊独立生活。雌性熊对其幼崽保护性极强,幼崽在与母熊共同生活的较长时期内可以学习生存技能,例如获取食物和寻找住所 。

下级分类

编辑

数量与种类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命名者与年代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 1869

懒熊

Melursus ursinus

Shaw, 1791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Raffles, 1822

眼镜熊

Tremarctos ornatus

F. G. Cuvier, 1825

亚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

G. Cuvier, 1823

北极熊

Ursus maritimus

Phipps, 1774

棕熊

Ursus arctos

Linnaeus, 1758

美洲黑熊

Ursus americanus

Pallas, 1780

参考资料:

形态与分化

中文名称

形态特征

分布区域

图片

大熊猫

头体长1.5米-1.8米,体重85-125kg。头宽大,吻短。身体为均一的白色,四肢和肩部呈黑色,眼大而黑,眼周黑色,鼻子黑色明显。

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四川的北、中、南部。为中国特有种。

大熊猫大熊猫

懒熊

头体长1.5米-1.9米,体重55-140kg。皮毛蓬松;鼻略长,鼻孔可以随意张开和闭合;臼齿宽而平,脸部呈灰色。胸部有浅色的“U”或“Y”形斑块。

主要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以及更北的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

懒熊懒熊

马来熊

头体长1.2米-1.5米,体重27-65kg。皮毛粗糙;耳小而圆;鼻吻部较短,颜色比体色更淡;鼻垫向下,与唇结合;四肢行走时向内弯曲。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部至中国四川,向南延伸至缅甸、印度支那部分地区和马来半岛。

马来熊马来熊

眼镜熊

头体长1.3米-2米,体重60-200kg。体型中等,通常全身呈黑色,脸上呈现白色或棕褐色斑纹,这些斑纹在眼睛周围形成环状;耳朵小而圆,脖子短而粗,口鼻粗壮;尾巴较短,通常完全被毛皮遮住;具有跖行姿势,前肢比后肢长。

原产于南美洲的熊。分布在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脉山区,也可能出现在阿根廷西北部和巴拿马。

眼镜熊眼镜熊

亚洲黑熊

头体长1.2-1.8米,体重65-150kg。头大而圆,眼睛小。耳朵大,身体沉重,腿粗壮,爪子宽。姿势为跖行。尾巴短,在长而粗糙的被毛下几乎看不见。黑色毛皮在胸部呈浅米色到白色的“V”形。

亚洲黑熊分布广泛,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越南北部、中国南部和泰国均有分布。

亚洲黑熊亚洲黑熊

北极熊

头体长1.8-2.5米,体重150-800kg。身体大而结实,头较小,脖子细长;毛皮通常呈白色,但由于氧化,在夏季可能会变黄,甚至可能呈现棕色或灰色;前爪宽阔,在游泳时可以很好地划动。

北极熊分布于北极圈,遍布北极周围的北极地区。

北极熊北极熊

棕熊

头体长1-2.8米,体重80-600kg。皮毛通常为深褐色,但颜色从乳白色到近黑色不等。落基山脉的个体肩部和背部有长长的毛发,上面有白色的霜状毛发,呈现出灰白的外观

分布在西欧和巴勒斯坦、西伯利亚东部和喜马拉雅地区,可能还有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和北海道。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的北美种群数量保持相当稳定。

棕熊棕熊

美洲黑熊

头体长1.2-2米,体重39-409kg。通常呈黑色,尤其是在北美东部。浅色的口鼻与深色皮毛形成鲜明对比,有时胸部会有白色斑点。

分布于阿拉斯加北部东部,横跨加拿大至拉布拉多和纽芬兰,以及阿拉斯加大部分地区、几乎整个加拿大和美国大部分地区至墨西哥中部。

美洲黑熊美洲黑熊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

2015年至2020年,熊科所有物种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大熊猫、懒熊、马来熊、眼镜熊、亚洲黑熊、北极熊被列为易危(VU)等级,棕熊、美洲黑熊被列为无危(LC)等级 。

2021年,中国将大熊猫、懒熊、马来熊、棕熊、亚洲黑熊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大熊猫、马来熊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懒熊、棕熊、亚洲黑熊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

2023年,熊科所有8个物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附录II中 。

种群现状

现存熊科动物中,近一半种类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例如懒熊、眼镜熊、马来熊、亚洲黑熊 。眼镜熊种群数量相对较少,全球种群数量约为1.3-1.8万只 。亚洲黑熊虽然在印度、日本、中国等国的种群数量较多,约有5-6万只,但在伊朗和韩国的种群数量较少,仅约100-200只,韩国黑熊种群几乎灭绝 。部分地区生活的北极熊种群数量则处于稳步增长中 。

濒危原因

偷猎捕杀

商业偷猎和捕杀是导致熊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熊体型较大,其毛皮、熊掌、熊胆,甚至幼熊都具有直接且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以亚洲黑熊为例,尼泊尔当地人猎杀亚洲黑熊,利用其肉、内脏和胆汁作为食物、药物和驱鬼用品 。

中国、俄罗斯、印度和东南亚等熊类分布国家均存在偷猎行为。商业偷猎与伐木和栖息地侵占同时发生时,会产生严重的协同效应,增加偷猎者的机会,并将熊类集中在日益狭小且分散的区域。偷猎者主要猎取熊胆和熊掌。随着越来越多富人能够消费熊掌这种昂贵食材,熊掌市场需求不断增长。2013年,曾有两次行动在两个月内查获了81只亚洲黑熊的尸体 。

此外,野生马来熊及其身体部位的活跃贸易也是马来熊种群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在马来熊分布的大部分地区,野生动物诱捕现象十分普遍。例如,老挝东北部猎人使用专门针对熊的诱捕方法,威胁到当地熊群的生存。在当地许多保护区都发现了大型和小型哺乳动物诱捕器 。

栖息地丧失

森林滥砍滥伐、林区人口增加导致栖息地大面积消失,以及某些清林措施导致熊类失去冬眠场所,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熊的生存 。以大熊猫为例,边缘效应、人类干扰和小规模种群带来的威胁在这些小型、孤立的种群中尤为严重。道路、水电站、采矿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加剧,进一步威胁着大熊猫种群 。

在整个巽他地区,人为火灾降低了马来熊的栖息地质量和数量,尤其是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期间,这些火灾的范围更加广泛。1997年至2006年间,婆罗洲共有1620万公顷的陆地(占陆地总面积的21%)受到火灾的影响。在婆罗洲,长期干旱扰乱了果实生长模式,再加上农业、伐木和火灾导致马来熊栖息地减少 。

气候影响

种群数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明显的主要是眼镜熊和北极熊。眼镜熊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脉,该地区是全球范围内较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2013年前后,热带干燥的气候导致潮湿灌木丛面积减少了24%。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栖息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模式,并增加人与熊相遇和冲突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将其视为对眼镜熊日益严重的威胁 。

即使是轻微的气候变化也可能对北极熊的海冰栖息地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如果北极的冰山继续融化,北极熊可能无法继续在洞穴中生活,这会影响北极熊及其幼崽的生存。因为冰层变薄,巢穴的顶部及四壁不够厚,可能会导致巢穴坍塌,同时也会影响海豹的生存,进而减少北极熊的食物来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也对北极熊构成威胁 。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针对熊科动物中一些受威胁程度较严重的种类,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保护计划和法规。其中,针对野生大熊猫的保护,1963年,中国在四川的卧龙、白河、王朗、喇叭河等地建立了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1992年实施“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进一步加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限制大熊猫分布区森林采伐力度,强化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经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2个,有效地保护了超过57%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71%以上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也针对马来熊建立了保护区,清除栖息地内的捕猎装置,以降低马来熊的死亡率 。

法律法规与管理政策

在大多数国家,亚洲黑熊被列为受保护物种。例如,中国将亚洲黑熊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印度将其列入《野生动物保护法》附表一,韩国将其指定为国家古迹(第329号)内的文化财产,受《文化财产保护法》保护,同时也被列为濒危野生动物,日本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需可证的法律》对其进行保护,阿富汗将亚洲黑熊列为受保护物种,禁止在其境内进行任何狩猎和贸易活动 。1973年,加拿大、丹麦、挪威、美国、前苏联共同签署了《全球北极熊保护协定》,以保护北极熊 。在国内和国际上,马来熊在其大部分分布区内都受到法律保护,严禁猎杀和交易。印度还制定了马来熊国家保护行动计划 。

相关文化

编辑

古代文献记录

“熊”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其象形字描绘了熊类雄壮的体态,本义即指代熊这种动物。《说文·熊部》记载:“熊,兽,似豕,山居,冬蛰。”这表明古人已观察到熊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宋代诗人陆游在《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中写道:“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诗中将熊罴比喻为勇猛的军队,展现了熊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

民间传说

中国古代传说中,熊的形象也占据一席之地。例如,殷商末年,周文王梦见黄熊投怀,后得姜子牙辅佐,最终建立周朝。这则传说将熊与祥瑞征兆联系在一起 。

文艺作品

熊的形象在现当代儿童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依然备受欢迎。英国作家迈克尔·邦德创作的《一只叫帕丁顿的熊》以及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电影《小熊维尼历险记》都是其中的经典例子。这些作品塑造了性格鲜明、深受人们喜爱的熊的形象,进一步丰富了熊在文化中的内涵 。

下一篇

上一篇 清流溪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