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比特虫 编辑
博比特虫(学名:Eunice aphroditois)是矶沙蚕科、磷沙蚕属动物。博比特虫的身体具有环节,平均身长为1米左右,长有5个触须, 博比特虫的体色从暗褐色到金红色都有,身上有一条惊人的彩虹带。与其他矶沙蚕一样,博比特虫的第4体节也有一道淡色的环。博比特虫的学名叫矶沙蚕,但更常见的名字是“真正的地狱虫”。
博比特虫分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海域中,主要生活在10-40米深的海底。博比特虫常在夜间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将自己埋在海底的沙子里面,仅把身体的一小部分伸在水里,能灵敏地感知猎物,有很强的攻击性较快的速度,能将鱼类瞬间撕成两半。 博比特虫为杂食性,鱼类或海底生物都是它的猎物,如果猎物稀少,也会取食海草和藻类。 博比特虫的寿命很长。
博比特虫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是一道菜。 博比特虫作为顶级捕食者在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控制其他动物的种群,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蠕虫的挖洞行为可以帮助沉积物通气并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中文名:博比特虫
拉丁学名:Eunice aphroditois
别名:拟鳞磷沙蚕、真正的地狱虫、矶沙蚕
外文名:The Bobbit Worm
界:动物界
门:环节动物门
纲:多毛纲
目:矶沙蚕目
科:矶沙蚕科
属:磷沙蚕属
亚纲:足刺亚纲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 1788)
名称来源
体色从暗褐色到金红色都有,身上有一条彩虹。博比特虫的学名叫矶沙蚕,但更常见的名字是“真正的地狱虫”。 博比特虫这个名字来源据说和一则新闻有关。美国男子博比特和厄瓜多尔女子罗伦娜是一对夫妇。1993年1月,这对夫妇一夜间登上美国许多媒体的头条新闻:在博比特熟睡时,罗伦娜竟然用一把刀子切下了丈夫的“命根子”;随即,博比特的“命根子”通过手术被接回。据说,一位水下摄影师目睹了“真正的地狱虫”在水下攻击猎物时的恐怖场景,他认为这与罗伦娜的做法很有可比性,于是把这种可怕的虫子称为“博比特虫”。博比特虫的咽头的确有些像剪刀,从逻辑上讲,叫它“罗伦娜虫”才更贴切。科学家指出,博比特虫的名字来源仍然是个谜。
博比特虫
博比特虫的体色从暗褐色到金红色都有,身上有一条惊人的彩虹带。与其他矶沙蚕一样,博比特虫的第4体节也有一道淡色的环。它没有眼睛,头上长有感知灵敏的五个触角,以及一对如捕兽夹般的捕食颚。平均身长为1米左右,发现的最长纪录为3米左右,但科学家们相信,如果生存环境适宜,并且没有天敌的干扰,博比特虫有可能长到5米长。
博比特虫
前端附近有灰色斑点图案和白灰色交叉带。这些节段在侧面有短的附属物(副足),其形状沿身体的纵轴逐渐变化,没有急剧的过渡。车身在前端附近最宽(大约是第十节的高度),并向后明显变窄。前端肌肉发达,用于移动大型可伸缩钳口矫治器。
身体的前部几乎是圆形的,顶部凹陷成凹槽状,下侧平坦,肌肉较少的中央部分略微扁平。细长的后部显示了段的简化结构。气孔在该物种中相当短,有两个裂片,有五个长的触觉附属物(触角或触须)和较短的卷毛,这些在物种中基部扁平。在气孔上,靠近后端的一侧有一对圆形的深色眼睛。唇较宽,覆盖顶部气孔的基部。唇一分为二,后环有两个延长部分。
颌骨器官很复杂,由一对具有锋利边缘的下颌骨和四对粗锯齿状的上颌骨组成。下颌的强度足以穿透人体皮肤。一个肌肉发达、有弹性的咽部位于下巴之间。体节在所有节段上都有梳状的伪足和管状鳃(鳃),直到后端。
旁伪足有两个分支,其分支带有线状卷毛,其内部由骨骼针(针)支撑。此外,下神经足中存在两点肌下钩。在该物种中,针状物向尖端呈深色,卷毛向后部的大小不会减小。随着身体整体变窄,它们相应地更大且更明显。第二个分支(神经足)分为几个叶。
博比特虫主要生活在10-40米深的海底。 博比特虫在海水温度较高的所有海域都有生活。 栖息在各种环境中,包括珊瑚礁、水族馆和活岩石。
博比特虫
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温暖水域中。常见于印太地区,包括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太地区的珊瑚礁。它也分布在大西洋,包括伊比利亚半岛和台湾东北部地区。
博比特虫分布图
行为
博比特虫常在夜间活动,下半身埋在沙中,上半身在水里。 大部分时间都将自己埋在海底的沙子里面,仅把身体的一小部分伸到水里;这些美丽的虫子伸出来的部位上长有5个触须,能够灵敏地感知猎物,通常是小型的蠕虫和鱼类。
捕食
博比特虫为杂食性,鱼类或海底生物都是它的猎物,如果猎物稀少,也会取食海草和藻类。 它还会给猎物注射一种毒素,以帮助分解食物,使其更容易消化。
博比特虫
博比特虫的胃口极大,肉类、海草和大型藻类都在它的食谱中,为躲避博比特虫的攻击,鱼群会聚集起来形成“方阵”,干扰博比特虫判断猎物的方向,甚至会掀起海底砂石,让博比特虫无处遁形。
博比特虫
博比特虫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几年后达到性成熟,通过将卵和精子释放到水中来交配。受精卵孵化成幼虫,幼虫最终定居在海床上并长成成虫。博比特虫还可以通过将它们的身体分成两个或多个部分来无性繁殖,每个部分都可以再生成新的蠕虫。
博比特虫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是一道菜。 博比特虫作为顶级捕食者在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控制其他动物的种群,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蠕虫的挖洞行为可以帮助沉积物通气并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博比特虫
博比特虫
在2009年3月,英国康沃尔郡水族馆就发生过观赏鱼神秘受伤和珊瑚神秘受损事件。为查明原因,该水族馆每晚在事发水箱里放置诱饵和鱼钩。结果,不仅诱饵不见了,就连鱼钩也消失了。该水族馆员工最终不得不拆卸这个水族箱,结果发现了一条长度超过1.2米的博比特虫。他们将它命名为“巴里”。
2009年,一条博比特虫在日本濑户市的一个海上浮子里被发现。当时这个浮子已在港口附近海面上漂浮了13年,这条博比特虫何时进入这个浮子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它进入浮子时是幼虫还是半成虫。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条虫在这个浮子里已经舒舒服服地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然它不会长到体长2.99米、体重433克,并拥有673个体节,这让它成为已知最大的博比特虫之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