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驼背大麻哈鱼 编辑
驼背大麻哈鱼(学名:Oncorhynchus gorbuscha)是鲑科、大麻哈鱼属鱼类。一般个体重为1.5千克。体梭形,侧扁。口端位,尾叉浅。脂鳍位背部尾柄上,臀鳍基部末端之前,脂鳍末端游离成屈指状。侧线完全,体被圆鳞,鳞细小。与大麻哈鱼比较,驼背大麻哈鱼的头较短,繁殖期雌性的头则较尖。背鳍位于背部中央。繁殖期雄性个性变化显著,体高增大,头后背鳍前部似驼峰隆起成佝偻状;吻变窄向前伸的很长,上、下吻端向内弯曲成钳形,口不能闭合,颌骨向后延伸过眼后,上、下颚及犁骨上有发达的尖齿。繁殖期雌性个体除体色外形态变化不大。体背部青黑,体侧及腹部银白;背部及尾鳍上有椭圆、半圆等不同形状的黑斑点,也有的个体背部无黑斑点;繁殖期全体变黑。
驼背大麻哈鱼是大麻哈鱼属中生活周期最短的种类,仅在海域生活1年即性成熟溯河洄游,进入中国江河的是生殖产卵洄游群体,每年9月上旬溯河,9月中旬数量增加,9月末数量明显减少,至10月上旬结柬。主要以捕食小型鱼、虾类为食。驼背大麻哈鱼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在中国仅分布于绥芬河、图们江水系。
(概述图参考来源: )
外文名:Humpback
别名:细鳞大麻哈鱼、驼背鲑、罗锅子、小鳞齐目鱼
中文学名:驼背大麻哈鱼
拉丁学名:Oncorhynchus gorbusch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索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鲑形目
科:鲑科
属:大麻哈鱼属
种:驼背大麻哈鱼
亚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Walbaum,1792
背鳍Ⅲ~Ⅳ,10~12;臀鳍Ⅱ~Ⅲ。13~15;胸鳍13~14,腹鳍9~10。侧线鳞
驼背大麻哈鱼
体长为体高的3.7~6.9(4.6±0.3)倍,为头长的4.0~5.9(4.9±0.4)倍,为尾柄高的12.8~16.6(14.3±0.6)倍,为尾柄长8.9~10.8(9.7±0.6)倍;头长为吻长的2.3~3.7(3.0±0.4)倍,为眼径的5.4~7.8(7.4±0.4)倍,为眼间距的1.8~3.0(2.5±0.2)倍。
一般个体重为1.5千克。体梭形,侧扁。口端位,尾叉浅。脂鳍位背部尾柄上,臀鳍基部末端之前,脂鳍末端游离成屈指状。侧线完全,体被圆鳞,鳞细小。与大麻哈鱼比较,驼背大麻哈鱼的头较短,繁殖期雌性的头则较尖。背鳍位于背部中央。繁殖期雄性个性变化显著,体高增大,头后背鳍前部似驼峰隆起成佝偻状;吻变窄向前伸的很长,上、下吻端向内弯曲成钳形,口不能闭合,颌骨向后延伸过眼后,上、下颚及犁骨上有发达的尖齿。繁殖期雌性个体除体色外形态变化不大。
体背部青黑,体侧及腹部银白;背部及尾鳍上有椭圆、半圆等不同形状的黑斑点,也有的个体背部无黑斑点;繁殖期全体变黑。
驼背大麻哈鱼是大麻哈鱼属中生活周期最短的种类,仅在海域生活1年即性成熟溯河洄游,进入中国江河的是生殖产卵洄游群体,每年9月上旬溯河,9月中旬数量增加,9月末数量明显减少,至10月上旬结柬。溯河距离比大麻哈鱼短,仅洄游到江河下游河段。在黑龙江水系只洄游到下游河段。海洋生活阶段的水温在13℃以下;进入淡水产卵繁殖的水温8℃以下。幼鱼栖息水域条件同大麻哈鱼,以捕食小型鱼、虾类为食。
驼背大麻哈鱼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在中国仅分布于绥芬河、图们江水系。
驼背大麻哈鱼分布图
繁殖习性
驼背大麻哈鱼一生只生殖1次,性成熟年龄为1龄(即出生后第二年)。溯河生殖群体由1+龄(1周年)鱼组成,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长为43.5(43~45.5)厘米,平均体重为960(875~1100)克。生殖力为0.1~0.14万粒,乎均为0.12万粒。成熟卵径为5.9~6毫米,为沉性卵,性比为1:1,产卵期在9月上旬至下旬。产卵场位于河流下游,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深0.7米左右,沙砾底质。产卵行为同大麻哈鱼,产卵后将受精卵覆盖,雌雄亲鱼不久死亡。受精卵在冬季冰下孵化,至翌年2~3月份孵化仔鱼。稚鱼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5月初降河入海,降河期较大麻哈鱼稚鱼为早。
增殖放流
1.种苗:为获得增殖放流的种苗,世界各国都采用人工繁殖技术,方法同大麻哈鱼。采捕进入河流产卵的性成熟亲鱼(不成熟可短期蓄养),立即削腹取卵,同时挤压雄鱼腹部采精,给卵子授精。人工授精的雌雄鱼比例可采用3:1,受精率可达95%以上。受精卵在水中经1小时膨胀后,放入孵化器孵化,孵化器同大麻哈鱼。孵化密度为3000粒/0.3平方米,孵化水温控制在6~8℃,水流量控制在60~80升/分钟以上,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受精卵经480℃·日孵出仔鱼,孵化率可达95%以上。仔鱼经350℃·日上浮为稚鱼。 2.
稚鱼的饲养:为提高放流的回归率,必须将放流的稚鱼饲养到能抵抗敌害的规格。日本放流的稚鱼体长3.4~5.8厘米,体重0.34~1.94克。中国黑龙江所培育放流的稚鱼体长为6厘米,体重1.7克。稚鱼培育池水深0.5~0.7米,水温为4~6℃,溶氧量5毫克/升,流量80~100升/分钟。稚鱼行动机敏,不易摄食颗粒饲料,需采用强化饲养措施。饲养密度为1~1.5万尾/平方米,投饵量占体重2~3%,每日投喂4~6次。稚鱼经1~2个月饲养,于江河解冻流冰的5月初放流降河。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绥芬河和图们江水系中已很少见。在芬河原来无该鱼,在农业部渔业局的支持下,1987年10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从俄罗斯的萨哈林地区引进该鱼发眼卵93.3万粒,放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鱼试验站孵化并饲养到稚鱼;1988年2月运至绥芬河放流72万尾。放流稚鱼采用剪尾鳍上叶标志,以便检查和统计放流后回归的数量和效果。1989年6-8月有明显的回归效果,在中国境内河段的调查统计和从渔民和市场采集到的尾鳍标志的尾数占该年捕捞尾数的比例,计算出的回归率为0.023%(俄罗斯回归率为0.01~6.65%)。绥芬河放流前驼背大麻哈鱼数量很少,放流后其数量比放流前增加了30倍,放流增殖效果显著。
驼背大麻哈鱼是世界名贵经济鱼类,在北太平洋的大麻哈鱼属中,驼背大麻哈鱼是资源量和渔获量最多的种类。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