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鳍马面鲀 编辑

硬骨鱼纲动物

黄鳍马面鲀黄鳍马面鲀

黄鳍马面鲀(Navodon tessellates Günther),隶革鲀科(Aluteridae)马面鲀属(Navodon),为暖水性近底层鱼类,分布于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我国产于南海、东海,以南海北部的数量较大,为底拖网作业的大宗捕捞对象之一。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学名:黄鳍马面鲀

拉丁学名:Thamnaconus hypargyreus(Cope,1871)

别名:羊鱼、迪仔、沙猛、羊仔、剥皮牛、孜孜鱼

二名法:Navodon xanthopterus

界:动物界

门:Chordata:脊索动物门

纲:Osteichthyes:硬骨鱼纲

目:Tetraodontiformes:鲀形目

科:Monacanthidae:单角鲀科

属:马面鲀属

分布区域: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

形态特征

编辑

黄鳍马面鲀 体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2.6~3.0倍。尾柄短而侧扁,尾柄长为尾柄高1.1~1.5倍。头中大,侧视三角形,背腹缘微凸或斜直。吻长而尖,雄鱼背缘微凸。眼中大,侧位而高,眼间隔圆突,眼间隔宽约等于或稍大于眼径。鼻孔小,每侧2个,位于眼前方附近。口小,前位。上下颌齿楔状,上颌齿2行,外行每侧3枚,最后1个宽大,内行每侧2枚,窄小;下颌齿单行,每侧3枚,较宽大,中央齿最大。唇较薄。鳃孔中侧位,斜裂,鳃孔长约等于眼径,鳃孔位于眼后半部下方,上端不超过眼后缘,前下端在眼中央下方,鳃孔约有2/3~4/5在口裂水平线之下。

鳞细小。每一鳞的基板上长有少数鳞棘,一般仅3枚棘,少数为2或4枚,排成1或2行。头部鳞棘有的排成2行;躯干背部鳞较大,鳞棘多排成单行,少数为2行;躯干腹部鳞棘少,棘数不稳定;尾部鳞棘单行排列。无侧线。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2鳍棘,第一鳍棘长大,位于眼中央的上方或稍后方,鳍棘前缘及后侧缘共具4行小的倒棘,前缘的2行棘每行约40枚,下端10枚左右极小,后 侧缘的棘稍大,每行29~31枚左右,鳍棘上端棘不明显,头长约为第一鳍棘长1.0~1.4倍;第二鳍棘短小,紧位于第一鳍棘后方,常隐于皮膜下。第二背鳍延长,起点在肛门上方,前部鳍条高起,以第八至第十鳍条最长,其长短于第一背鳍棘。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六至第八鳍条下方,前部鳍条也高起。胸鳍短圆形,侧中位。腹鳍合为1鳍棘,由2对特化鳞组成,连于腰带骨后端,不能活动。腹鳍棘后的鳍膜小,不超过腹鳍棘。尾鳍圆形,上下缘第一至第二鳍条略突出,致使上下端附近各有一浅凹。

体色雌雄鱼有差异,新鲜雄鱼标本淡灰色,头体密布小形黄色圆点,体每侧有4~5纵行不规则的云状暗褐色斑;腹部有时有波状黄纹;头侧在吻部及眼下方约有5~7条波状黄纹;各鳍淡黄色,尾鳍边缘黑色,尾鳍中部有1暗色横纹。雌鱼头体上黄色圆斑不及雄鱼明显,具暗色斑纹多行,尾鳍边缘及中央的暗色斑纹色较浅。

体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 9~11厘米,体重15~25克。背鳍二个,分离。第一背鳍的第1鳍棘很粗大,约为头长的1.3~l.6倍。第2背鳍鳍棘很短小,藏于背部凹沟内。臀鳍与第二背鳍近似。胸鳍侧位,小刀状。左右腹鳍退化,只剩下一个短棘不能活动。尾柄细,尾鳍后缘截形。除吻前缘外,头、体全部被小鳞,并有细短绒状小刺,小刺大部排成横纹状。通体桔黄色。

分布

编辑

日本以及中国南海、东海等海域。我国南海产量较多。主要渔场在北部湾和海南岛以东的陆架区。

食物营养成分

编辑
食物名称羊鱼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10 千卡
蛋白质23.2 g
脂肪1.9 g
胆固醇61 mg
饱和脂肪酸0.9 g
多不饱和脂肪酸0.2 g
单不饱和脂肪酸0.7 g
水分74 g
叶酸9 μg
97 mg
29 mg
290 mg
375 mg
50 mg
0.11 mg
1.1 mg
0.1 mg
0.88 mg
80.8 μg
12.2 μg
维生素B1(硫胺素)0.06 mg
维生素B2(核黄素)0.06 mg
烟酸(烟酰胺)3.7 mg
泛酸0.36 mg
维生素B60.38 mg
维生素B124.74 μg
维生素D2.7 μg
维生素E0.74 mg
展开

下一篇 黄鮟鱇

上一篇 绿鳍马面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