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氏刺鲅 编辑
沙氏刺鲅(学名:Acanthocybium solandri)是鲭科、刺鲅属鱼类。体长可达2米,体重40千克以上;一般渔获体长1.2米左右,体重10-15千克。体很长,呈纺锤形,稍侧扁。尾柄细,每侧各有一大的隆直嵴,其上下方均有一小的隆起嵴。吻长而尖,成喙状,其长为眼径的5倍,下颌比上颌略长。尾鳍略呈半月形,分叉较其他马鲅为浅。体背蓝青色,体下侧银灰色,体侧具深蓝的横带约30条。
沙氏刺鲅为大洋性洄游鱼类,游泳迅速。通常不集成大群而成对栖息于近海表层或礁岩附近的开阔海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移动,在温暖的夏季进入凉爽的水域。以鱼类、枪乌贼和乌贼为食。分布范围广,三大洋热带和亚热带各海区及近岸水域都有。中国产于南海、东海、广东、海南岛和台湾沿海;在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海域均可捕获,以西沙和中沙群岛岛礁附近海区比较密集。
(概述图参考来源: )
拉丁学名:Acanthocybium solandri
别名:马交、棘春、土拖、刺鲅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鲈亚目
科:鲭科
属:刺鲅属
种:沙氏刺鲅
亚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Cuvier,1832
保护级别:(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中文名:沙氏刺鲅
外文名:Barracuda、Wahoo
沙氏刺鲅最初是由居维叶(Cuvier)于1831年对其进行描述并将其命名为Cybium solandri。同年晚些时候,居维叶(Cuvier)将其更改为Acanthocybium solandri。属名Acanthocybium源自希腊语单词“akantha (意思是刺)”和“kybion”“-ou” (意思是金枪鱼)。
沙氏刺鲅
体长可达2米,体重40千克以上;一般渔获体长1.2米左右,体重10-15千克。刚孵化出的幼鱼的体长为2.5毫米。体极为延长,呈纺锤形,稍侧扁;尾柄细,两侧在尾鳍基处各具3条隆起脊,中央脊长而高,其余二脊短而低。头中大,稍侧扁。吻尖突,成喙状,其长为眼径的5倍。眼较小,位近头的背缘。口大,端位,略斜裂;上下颌等长,上下颌齿各具齿一列,齿强大,侧扁,三角形,略具锯齿缘;腭骨及锄骨亦具齿,舌上无齿。第一鳃弓上之鳃耙缺如。体被细小圆鳞,易脱落,侧线鳞较大,腹部大部分裸露无鳞;侧线完全,无分枝,沿背侧延伸至第一背鳍中部急降至体侧中部,再几平直地伸达尾鳍基。第一背鳍具硬棘ⅩⅩⅢ-ⅩⅩⅦ,与第二背鳍起点距离近,其后具7-10个离鳍;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尾鳍新月形,分叉较其他马鲅为浅。体侧蓝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约30条黑色横带。
沙氏刺鲅为大洋性洄游鱼类,游泳迅速。通常不集成大群而成对栖息于近海表层或礁岩附近的开阔海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移动,在温暖的夏季进入凉爽的水域。以鱼类、枪乌贼和乌贼为食。主要渔场在西沙群岛的中建岛、盘石屿、羚羊礁、珊瑚岛、金银岛、浪花礁、滨湄滩、湛涵滩、东岛等礁盘海域。主要渔汛期为11月至翌年2月。
海域范围
分布范围广,三大洋热带和亚热带各海区及近岸水域都有。在大西洋中,从北美海岸到大约西经40°,从大约北纬35°到南纬38°。在北大西洋的卡罗莱纳州(美国)和百慕大附近,该鱼的丰度是高度季节性的,在温暖的夏季更为丰富。它分布在墨西哥湾和中美洲西海岸。也出现在地中海和印度洋,从非洲东海岸到斯里兰卡附近海域。此外,在印度洋至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经度约为西经150°也有分布。中国产于南海、东海、广东、海南岛和台湾沿海;在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海域均可捕获,以西沙和中沙群岛岛礁附近海区比较密集。
国家地区
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博内尔岛、圣尤斯达修斯和萨巴岛(圣尤斯特歇斯岛、萨巴、博内尔岛)、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巴西、佛得角、喀麦隆、开曼群岛、中国、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塞浦路斯、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斐济、法国、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希腊、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肯尼亚、基里巴斯、黎巴嫩、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纳哥、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尼日利亚、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波多黎各、团圆、圣海伦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岛(法国部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舌尔、圣马岛(荷兰部分)、斯洛文尼亚、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里南、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托克劳、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美国、瓦努阿图、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越南、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也门。
沙氏刺鲅分布图
在加勒比海和佛罗里达附近的地点,产卵似乎会持续很长时间。在不同的成熟阶段同时出现沙氏刺鲅可能表明某些地区全年都有产卵。在大西洋中部西部,产卵期在5-8月之间,6-7月的活动高峰。每只产卵的雌性平均产卵量为6000万。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沙氏刺鲅为各沿岸国重要之食用鱼,一般渔法以围网、定置网、流刺网、一支钓、延绳钓等等。 肉近白色,脂肪多,肉味鲜美,除鲜食外,可制成干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