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鲳 编辑

长鲳科刺鲳属动物

刺鲳刺鲳

刺鲳(学名:Psenopsis anomala)是长鲳科、刺鲳属鱼类。体短而高,极侧扁,呈椭圆形;头稍呈圆形。吻钝。眼中大。口裂中大;上颌末端延伸至眼前缘之下方;下颌略短于上颌;齿细小,单列;无锄骨齿及腭骨齿。鳞被圆鳞,极易脱落,体表面分泌有粘液;侧线完全,略呈弧形,。背鳍基底长,具分离之硬棘Ⅵ~Ⅶ,皆极为短小,前方软条最长,向后而渐短;臀鳍基底较短,硬棘Ⅲ;具腹鳍,起点在胸鳍基底下方;胸鳍略呈镰刀状;尾鳍叉形。体浅灰蓝色,外罩以银白色光泽,幼鱼则呈淡褐或黑褐色;鳃盖上方有一模糊黑斑。

主要栖息于砂泥沙质海域,幼鱼成群漂流在表层,有时还躲在水母的触须里,靠水母保护,等长成成鱼后就生活在底层,只有晚上才到表层找食物吃,以浮游性生物及小鱼、甲壳类动物为食。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朝鲜半岛、中国、日本。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台湾海域(西部、南部、北部、东北部及澎湖海域)及南海。

(概述图参考来: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刺鲳

外文名:Japanese Butterfish

别名:肉鲫、肉鱼、蛏鲳、南鲳、瓜核、玉鲳、海仓

拉丁学名:Psenopsis anomal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鲳亚目

科:长鲳科

属:刺鲳属

种:刺鲳

亚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 & Schlegel,1844

保护级别:(IUCN 2009年 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

编辑

成鱼

背鳍Ⅵ~Ⅶ-28~29;臀鳍Ⅲ-25~26;胸鳍19;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55~60。鳃耙6~7+12~14。椎骨25~26个。体长为体高2.1~2.2倍,为头长3.2~3.4倍。头长为吻长3.8~3.9倍,为眼径3.3~4.2倍,为眼间隔1.8~3.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9~1.0倍。

刺鲳

体长卵圆形,侧扁,背面与腹面圆钝,弧形隆起;尾柄短,侧扁,长与高约相等。头较小,侧扁而高,背面隆凸,两侧平坦。吻短钝,等于或稍小于眼径。眼大,侧位,距吻端较距鳃盖后上角为近。眼间隔宽,凸起,约为眼径1.5倍。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裂缝状。口小,前位,微倾斜。上下颌约等长,无辅上颌骨,上颌骨后缘伸达眼前缘下方。两颌各具1行细齿,排列紧密;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鳃孔大前鳃盖骨边缘完整,鳃盖骨后缘具2扁棘。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η.具假鳃。鳃耙细,排列稀疏。

体被薄圆鳞,易脱落。头部无鳞。背鳍、臀鳍及尾鳍基底被细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

背鳍1个,鳍棘部和鳍条部连续;鳍棘部具独立、短小鳍棘,多隐于皮下,不明显;鳍条部的基底较长,第五鳍条最长,其后各鳍条依次渐短。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同形,起点在背鳍鳍条起点稍后下方;鳍棘短小;鳍条部基底较长,前方数鳍条最长,其后各鳍条依次渐短。胸鳍中大。腹鳍较小,始于胸鳍基底稍前下方,可折叠于腹部凹陷内。尾鳍分叉。

体背侧青灰色,腹部浅色。鳃盖后上角具一黑斑。各鳍浅灰色。

幼鱼

全长3.45毫米的仔鱼,下领前缘、颅顶及腹囊上下缘均有小星状黑色素分布,鱼体后缘和尾部腹缘各有数个小星状器色素分布,肌节13+11~12对;全长4.64毫米仔鱼,腹鳍芽已出现,下颌前缘有小星状黑色素分布,胸鳍基部上方及消化管背缘有数个星状黑色素分布,肛前鳍膜下缘有7~8个星状黑色素细胞,背部和肛后尾部腹缘有3个大型星状黑色素细胞,尾下首形成,肌节12+13对;全长5.53毫米仔鱼,体呈长椭圆形,尾鳍下叶有部分鳍条,腹鳍芽位于腹囊前缘腹囊下缘的肛前鳍膜仍有7~8个星状黑色素细胞;全长8.10毫米稚鱼,背鳍具Ⅵ棘、24鳍条,臀鳍棘发育不明显,具24鳍祭背、臀鳍后缘均有鳍膜与尾鳍相连,尾鳍圆形,腹囊上菊花状黑色素分布较密;全长9.80毫米稚鱼,体呈长椭圆形,头圆吻钝,前鳃盖骨后缘有8~9个小棘,肛门位于体中部下方,眼上方头顶、鳃盖至胸鳍上部体侧具菊花状黑色素,腹囊上菊花状黑色素仍较密集,各鳍膜间除腹鳍外均无黑色素分布。

近种区别

编辑

刺鲳

银鲳

淡水白鲳

特征

体短而高,极侧扁,呈椭圆形;头稍呈圆形。吻钝。眼中大。口裂中大;上颌末端延伸至眼前缘之下方;下颌略短于上颌;齿细小,单列

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口小微斜,无腹鳍,尾储分叉颇深;下叶较上叶长,似燕尾;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黄灰色;圆鳞甚小,多数鳞片上有细微的黑色小点

体形侧扁,呈盘状,背高肉厚;头较小,眼中等大;背部有一脂鳍,尾分叉;体被细小圆鳞。幼鱼体表有黑色星斑,随鱼体长大逐渐褪去

图片

刺鲳刺鲳

银鲳银鲳

淡水白鲳淡水白鲳

生活习性

编辑

刺鲳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45~120米泥沙底质的海区,常在水母触角下游泳。生殖季节自深海向浅海洄游,在40米以内浅海产卵,产卵后游返外海。在东海北部从济州岛、南至台湾海峡均有分布。每年2月左右位于北部的刺鲳开始逐步南下,3月有部分鱼群巳可到达福建的台山列岛附近海域;4~6月在北从沙埕港南至浙江的温州湾沿岸一带进行产卵;7月起又转而北上至鱼山列岛附近海域,然后再沿近片逐步地向北至济州岛方向移动。摄食水母、假磷虾、幼鱼、泥沙屮的原生动物和少量底栖硅藻,而桡足类及端足类仅偶有发现。

分布范围

编辑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朝鲜半岛、中国、日本。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台湾海域(西部、南部、北部、东北部及澎湖海域)及南海。

刺鲳分布图刺鲳分布图

繁殖方式

编辑

刺鲳的产卵期为4~8月;未满1龄的雌鱼很少能达到性成熟,基本从3龄开始才加入产卵群体,产卵场可能在浙江象山港以南的沿岸海域。卵圆形,彼此分离,浮性。卵膜较薄,无色透明,卵径为0.92~1.05毫米,油球1个,球径为0.22~0.25毫米,在水温29℃时,受精后5小时30分钟,受精卵开始发育为囊胚期;受精后12小时,原口封闭,克氏泡出现,视囊形成,胚体出现肌节7~8对;受精后19小时,尾芽形成,胚体围绕卵黄约1/2周,晶体出现,听囊形成,头部黑色素为分散型,颈部较集中,尾部背面成较规则的两行。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编辑

刺鲳是南海、东海次要经济鱼类,是底拖网、流动张网和围罾网的兼捕对象。在中国东海区没有形成对刺鲳进行专业捕捞的渔业,只在拖网及流动张网和围罾网中偶尔有所兼捕,渔期为9~12月,盛渔期为9~10月。 为大众化且常见之食用鱼,几乎全年都可以吃到,清蒸及油煎两相宜。

食物营养成分

编辑
食物名称刺鲳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49 千卡
蛋白质16.4 g
脂肪8.5 g
胆固醇57 mg
脂肪酸6 g
饱和脂肪酸2.2 g
多不饱和脂肪酸1.2 g
单不饱和脂肪酸2.7 g
水分74 g
灰分1.1 g
叶酸7 μg
αE0.7 mg
190 mg
30 mg
160 mg
280 mg
41 mg
0.01 mg
0.5 mg
0.03 mg
0.8 mg
维生素A95 μg
维生素B1(硫胺素)0.04 mg
维生素B2(核黄素)0.19 mg
烟酸(烟酰胺)4.7 mg
泛酸0.57 mg
维生素B60.29 mg
维生素B122.7 μg
维生素C(抗坏血酸)1 mg
维生素D2 μg
维生素E0.7 mg
展开

下一篇 大泷六线鱼

上一篇 沙氏刺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