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重质 编辑
董重质(?-834年9月7日 ),唐朝中期将领,淮西节度使吴少诚之婿。
董重质原为淮西牙将,勇悍有谋。蔡州刺史吴元济发动淮西之乱时,董重质作为谋主,参与其事,并率淮西精锐驻守洄曲,屡挫官军攻势。 元和十二年(817年),唐邓节度使李愬夜袭蔡州,董重质被劝归降,经李愬力保,被免死贬为春州司户参军。后历任左神武将军、盐州刺史、右领军大将军等职。南诏入侵西川时,董重质被授为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军救援。后改任夏绥节度使,他练兵立法,使羌戎畏服。晚年入朝为右龙武统军。
太和八年(834年),董重质去世,册赠尚书右仆射。
本名:董重质
所处时代:唐朝中后期
民族族群:汉族
逝世日期:834年9月7日
主要成就:治军有术,使羌戎畏服作为淮西谋主,挫败唐军进攻
官职:右龙武统军
追赠:尚书右仆射
淮西谋主
董重质本为淮西镇的牙将,是淮西节度使吴少诚的女婿。他为人勇猛强悍,久在行伍,能识军机,擅长用兵。
元和四年(809年),吴少诚死,其部将吴少阳夺位,迫使唐宪宗承认自己为淮西节度使。董重质与吴少阳之子、摄蔡州(今河南汝南)刺史吴元济交好,深受其倚信。
元和九年(814年),吴少阳死去,吴元济匿不发丧,伪造父亲遗表,自请任留后。 在此时间前后,作为吴元济谋主的董重质力劝其谋反,并提出了自己的进兵方略:
以精兵三千自寿州间道袭取扬州,东约河朔藩镇中拥地最广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水师袭占润州;
派奇兵突袭商、邓二州,擒获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进而据守襄阳,“以摇东南”,岭南各地,“传一矢可定”,进而取得整个南方;
以轻兵五百人,自崿岭出兵,三日可夺取东都洛阳,可以达到使“天下骚动”的效果,淮西军“可以横行”。
此计因吴元济犹豫不决,而无法实施。
吴少阳死后,还一度有董重质杀死吴元济,族灭吴氏的消息传至朝廷。 此后不久,因宪宗不许袭位一事,吴元济遂决意举兵叛乱(其中或有董重质劝诱的作用 ),是为淮西之乱。董重质作为淮西镇的大将,率淮西精兵“骡子部”驻守洄曲 ,屡次抵挡官军进攻,使得淮西之乱数年无法平定。
归顺朝廷
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于郾城大败淮西军,收降郾城。吴元济便将所有亲随和守城部队都交给董重质,让他尽力抵御李光颜等部。 吴元济眼见形势对己方愈加不利,曾在六月初上表谢罪,企图投降,但被自己的亲信以及以董重质为代表的诸将控制,不能离开蔡州(《新唐书》称吴元济向董重质索取行营马三百匹,董重质没给,使得吴元济拖延未降 )。 八月,宰相裴度亲临前线,指挥平定淮西。一次,裴度亲率僚佐在沱口观看修筑城墙,董重质率骑兵从五沟出发,大叫着前进,意图截击裴度。淮西军兵锋已经接近裴度,幸亏李光颜及御史中丞田布奋力抵御,才使裴度得以躲入沱口城中。淮西军撤退时,遭田布伏击,又摔死一千多人。
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十六日,唐邓随节度使李愬采纳降将李祐的建议,乘虚直袭蔡州。当李愬趁雪夜入城时,城中叛军仍认为有董重质作为淮西屏障,官军不可能攻到蔡州。到李愬开始进攻牙城时,吴元济才披甲登城,等待董重质的援救。而此时董重质在蔡州的家属被俘,李愬意识到董重质的重要性,于是前往其家安抚,并派董重质之子持书信召他归降。董重质见大势已去,遂抛弃锐卒一万余人,自洄曲单骑向李愬投降。十七日,吴元济被俘,淮西之乱平定(关于董重质何时归降,史书记载不同,参见“人物争议”目录)。
董重质归降时,“白衣叩伏”,李愬以客礼相待。唐宪宗本想将董重质处死,但因李愬之前已允诺“(董重质)以不死而来降”,并请求让他受自己差遣,这才恕董重质死罪,于十二月二十五日将他贬为春州(今广东阳春)司户参军。
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一月,应时任武宁节度使李愬的请求,宪宗授董重质为太子少詹事,加金紫之服,命他供武宁军驱使。 李愬任命董重质为武宁军的牙将。
历授外镇
元和十五年(820年),董重质奉诏入朝,被任命为左神武军将军,主持军事,兼御史中丞。朝廷赐予他“与有功者等”的金帛。 不久后出任盐州刺史。
大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南诏清平官蒙嵯颠(即王嵯巅)入侵西川,攻陷成都外城。唐文宗命时为右领军卫大将军的董重质为左右神策及诸道剑南西川行营节度使、检校左散骑常侍,与各道军队共同援救。 十二月,东川节度使郭钊与南诏议和,董重质奉诏回师。
大和四年(830年)二月,山南西道节度使李绛被乱卒杀害,文宗命尚书右丞温造接任节度使,允许其便宜行事,征调当时仍留在川中的董重质等部弹压叛军。 同月,董重质被任命为夏绥银宥(治今内蒙白城子)节度使。 次年(831年),朝廷加授董重质为检校工部尚书。
在任内,董重质训练士卒,确立法规,使得“羌戎”等外族畏服。 后入朝担任右龙武军统军。
逝世
大和八年八月初一(834年9月7日) ,董重质逝世。文宗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
在淮西:董重质辅佐淮西强藩吴元济时,作为谋主,提出东据扬、润,阻断运河,西陷商、邓,占据襄阳,南控江淮,北下洛阳,取唐而代之的计划。 淮西之乱爆发后,他亲率主力守卫洄曲,抵挡官军数年,使得叛乱迟迟不能平定。
降唐后:降唐之后,董重质在夏绥银宥节度使的任上练兵立法,使外族畏服。
五代刘昫、赵莹等主编《旧唐书》评价:性勇悍,识军机,善用兵。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主编《新唐书》评价:勇悍,久将,善为兵,元济倚之……。
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述前人评价,认为“重质为元济谋主,屡破官军” ,后又将其与背叛昭义叛藩刘稹的降将郭谊相比,评价道:“董重质之在淮西,郭谊之在昭义,吴元济、刘稹,如木偶人在伎儿之手耳。彼二人者,始则劝人为乱,终则卖主规利,其死固有馀罪。”
大和二年(828年),时任校书郎的杜牧曾询问董重质,淮西为何能“以三州之众四岁不破”。据杜牧所记,董重质除自夸“勇敢多算”之外,认为官军之所以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朝廷征发各镇兵力太杂,从远地调来的兵卒(客军)人数较少,不能独挡一面,因而,必须依附于当地的藩镇。这样,官军各路兵马势单力弱,众心不齐,就经常招致失败。所以,在最初交战的两年中,淮西每战必胜,主要是杀伤客军。两年后,客军人数减少,淮西只与陈许、河阳两镇作战,即使李愬不能率唐州兵乘虚攻取蔡州,淮西军也难于继续和官军抗衡。
妻子:吴氏,淮西节度使吴少诚之女。
关于在淮西之乱中,董重质何时归降李愬,史书记载稍有出入,今各列异说,以备参考:
《新唐书》认为,李愬攻至淮西内城时,吴元济仍等待董重质的援救。而董重质已经归降,而后数日内城被攻破,吴元济被俘。《资治通鉴》同此说,并将董重质归降置于元和十二年十月十六日李愬攻至蔡州牙城及十月十七日吴元济被俘之间,给出了“元济所望者,重质之救耳”的理由;
《旧唐书》则认为吴元济被擒后,董重质见到被派来劝降的儿子,知道蔡州城破,吴元济已沦为阶下囚,这才“弃洄曲军,入城降(李)愬”。
《旧唐书》卷161《董重质传》
《新唐书》卷214《吴元济附董重质传》
《资治通鉴》卷240、244、248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