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法善 编辑
叶法善(616年~722年),隋大业十二年丙子十一月十二生 ,字道元, 号太素、罗浮真人,括州 括苍县(今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卯山 后村)人,祖籍南阳郡叶县。唐朝道教符箓派茅山宗天师 ,歙州刺史叶慧明之子。
好古学文,诗书礼乐,精研周易,耽味老庄。师从天台茅君、青城赵元阳与嵩山韦善俊,传习符箓,厌劾鬼神。 一生经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七朝,发扬道教音乐,传承道家法脉,深得尊宠,累授金紫光禄大夫、员外鸿胪卿,册封越国公、景龙观主,加号“元真护国天师”,建设“淳和仙府”。
开元十年(722年),去世,时年一百零七岁,追赠越州都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亲撰《叶尊师碑》作为祭奠。有诗一首《留诗》。
中文名:叶法善
外文名:yefashan
别名:叶道元 叶净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永嘉郡-处州-松阳县
出生日期:616年
逝世日期:722年
职业:道教天师
出生地:括州松阳县
信仰:道教
代表作品:《留诗》
性别:男
叶法善像
亦言青童引朝太上,太上颔而留之。
弱冠身长九尺,额有二午。
性淳和洁白,不茹荤辛。
常独处幽室,或游林泽,或访云泉。
自仙府归还,已有役使之术矣,遂入居卯酉山。
其门近山,巨石当路,每环回为径以避之。师投符起石,须臾飞去,路乃平坦。
众共惊异。
常游括苍白马山,石室内遇三神人,皆锦衣宝冠,谓师曰:“我奉太上命,以密旨告子。子本太极紫微左仙卿,以校录不勤,谪于人世,速宜立功济人,佐国功满,当复旧任。以正一三五之法,令授于子。又勤行助化。宜勉之焉”。
言讫而去。自是诛荡精怪,扫馘凶妖,所在经行,以救人为志。
叔祖靖能,颇有神术,高宗时,入直翰林,为国子祭酒。
武后监国,南迁而终。初高宗征师至京,拜上卿,不就,请度为道士,出入禁门。
乃欲告成中岳,扈从者多疾,凡噀咒,病皆愈。二京受道箓者,文武中外男女弟子千余人。
所得金帛,并修宫观,恤孤贫,无爱惜。
久之,辞归松阳,经过之地,救人无数。
蜀川张尉之妻,死而复生,复为夫妇。
师识之曰:“尸媚之疾也,不速除之,张死矣”。
师投符而化为黑气焉。相国姚崇已终之女,钟念弥深,投符起之。
钱塘江有巨蜃,时为人害,沦溺舟楫,行旅苦之。投符江中,使神人斩之。
除害殄凶,玄功遐被,各具本传。于四海六合,名山洞天,咸所周历。
师年十五,中毒殆死,见青童曰:“天台苗君,飞印相救。”于是获苏。
又师青城山赵元阳,受遁甲。与嵩阳韦善俊传八史,东入蒙山,神人授书。
诣嵩山,神仙授剑。常行涉大水,忽沉波中,谓已溺死,七日复出,衣履不濡,云:“暂与河伯游蓬莱”。
则天徵至神都,请于诸名岳投奠龙璧。
中宗复位,武三思尚秉国权。
师以频察袄祥,保护中宗相王及玄宗,为三思所忌,窜于南海。
广州人庶,夙仰其名,北向候之。师乘白鹿,自海上而至,止于龙兴新观。
远近礼敬,舍施丰多,尽修观宇焉。岁余,入洪州西山,养神修道。
景龙四年辛亥三月九日,括苍三神人又降,传太上之命:“汝当辅我睿宗及开元圣帝,未可隐迹山岩,以旷委任”。
言讫而去。
时二帝未立,而庙号年号,皆以先知。其年八月,果有诏徵入京。
迨后平韦后,立相王睿宗,玄宗承祚继统,师于上京,佐佑圣主。
凡吉凶动静,必予奏闻。会吐蕃遣使进宝函封,曰:“请陛下自开,无令他人知机密”。
朝廷默然,唯法善曰:“此是凶函,请陛下勿开,宜令蕃使自开”。
玄宗从之。
及令蕃使自开,函中弩发,中番使死,果如法善言。
俄授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景龙观主。
祖重,精于术数,明于考召,有功于江湖间,谥有道先生,自有传。父慧明,赠歙州刺史。师请以松阳宅为观,赐号淳和,御制碑书额,以荣乡里。
明·年正月二十七日,忽友云鹤数百,行列北来,翔集故山,徘徊三日,瑞云五色,覆其所居。是岁庚申六月三日甲申,告化于上都景龙观。弟子既齐物、尹愔,睹真仙下降之事,秘而不言。
二十一日。
叶法善造像
春秋百有七岁。
所居院异香芬郁,仙乐缤纷,有青烟直上烛天,竟日方灭。
师请归葬故乡。
敕度其侄润州司马仲容为道士,与中使监护,葬于松阳。诏衢、婺、括三州助葬。
供给(给原作终,据明抄本改)所须。
发引日,敕官缟衣祖送于国门之外。
开元初,正月望夜,玄宗移仗于上阳宫以观灯。
尚方匠毛顺心,结构彩楼三十余间,金翠珠玉,间厕其内。楼高百五十尺,微风所触,锵然成韵。
以灯为龙、凤、螭、豹腾踯之状,似非人力。
玄宗见大悦,促召师观于楼下,人莫知之。师曰:“灯影之盛,固无比矣;然西凉府今夕之灯,亦亚于此”。
玄宗曰:“师顷尝游乎”?
曰:“适自彼来,便蒙急召”。
玄宗异其言,曰:“今欲一往,得乎”?
曰:“此易耳”。
于是令玄宗闭目,约曰:“必不得妄视,若误有所视,必有非常惊骇”。
如其言,闭目距跃,已在霄汉。俄而足已及地。
曰:“可以观矣”。
既睹影灯,连亘数十里,车马骈阗,士女纷委。玄宗称其盛者久之,乃请回。
复闭目腾空而上,顷之已在楼下,而歌舞之曲未终。
玄宗于凉州,以镂铁如意质酒,翌日命中使,托以他事,使于凉州,因求如意以还,验之非谬。
又尝因八月望夜,师与玄宗游月宫,聆月中天乐。
问其曲名,曰:“《紫云曲》”。
玄宗素晓音律,默记其声,归传其音。
名之曰《霓裳羽衣》。
自月宫还,过潞州城上,俯视城郭悄然,而月光如昼。
师因请玄宗以玉笛奏曲。
时玉笛在寝殿中,师命人取,顷之而至。
奏曲既,投金钱于城中而还。
旬日,潞州奏八月望夜,有天乐临城,兼获金钱以进。
玄宗累与近臣试师道术,不可殚尽,而所验显然,皆非幻妄,故特加礼敬。
其余追岳神,致风雨,烹龙肉,祛妖伪,灵效之事,具在本传,此不备录。
又燕国公张说,尝诣观谒,师命酒。
说曰:“既无他客”。
师曰:“此有曲处士者,久隐山林,性谨而讷,颇耽于酒,钟石可也”。
说请召之,斯须而至。
其形不及三尺,而腰带数围,使坐于下,拜揖之礼,颇亦鲁朴。
酒至,杯盂皆尽,而神色不动。燕公将去。师忽奋剑叱曲生曰:“曾无高谈广论,唯沉湎于酒,亦何用哉!”因斩之,乃巨榼而已。
尝谓门人曰:“百六十年后,当有术过我者,来居卯酉山矣”。
初,师居四明之下,在天台之东,数年。忽于五月一日,有老叟诣门,号泣求救。
门人谓其有疾也。
师引而问之,曰:“某东海龙也”。
天帝所敕,主八海之宝,一千年一更其任,无过者超证仙品。
某已九百七十年矣,微绩垂成,有婆罗门逞其幻法,住于海峰,昼夜禁咒,积三十年矣。
其法将成,海水如云,卷在天半,五月五日,海将竭矣。统天镇海之宝,上帝制灵之物,必为幻僧所取。
五日午时,乞赐丹符垂救。至期,师敕丹符,飞往救之,海水复旧。
其僧愧恨,赴海而死。
明·日,龙辇宝货珍奇以来报。师拒曰:“林野之中,栖神之所,不以珠玑宝货为用”。
一无所受,因谓龙曰:“此崖石之上,去水且远,但致一清泉,即为惠也”。
是夕,闻风雨之声,及明,绕山麓四面,成一道石渠,泉水流注,经冬不竭。至今谓之天师渠。
又一说云,显庆中,法善奉命修黄箓斋于天台山,道由广陵,明晨将济瓜州。
是日,江干渡人,舣舟而候,时方春暮,浦溆晴暖,忽有黄白二叟相谓曰:“乘间可以围棋为适乎”。
即向空召冥儿。
俄有丱童擘波而出,衣无沾湿。
一叟曰:“挈棋局与席偕来”。
须臾,丱童如命,设席沙上。
对坐约曰:“赌胜者食明·日北来道士”。
因大笑而下子。
良久,白衣叟曰:“卿北矣!幸无以味美见侵也”?
旷望逡巡,徐步凌波,远远而没。
舟人知其将害法善也,惶惑不宁。
及旦,则有内官驰马前至,督各舟楫。
舟人则以昨日之所见具列焉。
内官惊骇不悦。
法善寻续而来,内官复以舟人之辞以启法善。
法善微哂曰:“有是乎?幸无挂意”。
时法善符术神验,贤愚共知,然内官洎舟人从行之辈,忧轸靡遑。
法善知之而促解缆,发岸咫尺,而暴风狂浪,天日昏晦。
舟中之人,相顾失色。
法善徐谓侍者曰:“取我黑符,投之鹢首”。
既投而波流静谧,有顷既济。
法善顾舟人曰:“尔可广召宗侣,沿流十里间,或芦洲菼渚,有巨鳞在焉,尔可取之,当大获其资矣”。
舟人承教,不数里,果有白鱼长百尺许,周三十余围,僵暴沙上。
就而视,脑有穴嵌然流膏。舟人因脔割载归,左近村闾,食鱼累月。(出《集异记》及《仙传拾遗》)
唐显庆年间,信奉道教的唐高宗闻听法善的名声之后,诏他入京,留在宫中奉为法师。当时,高宗曾下令广召天下方术之士,准备合炼“神丹”,以求长生不老。法善深知金丹含有毒素,对身体无益,于是竭力劝谏。高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命他裁办此事,法善遣退了90余人,合炼长生不老神丹之事就此停止。叶法善自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历时50年,始终未曾失掉皇帝的尊宠。唐玄宗执政后,更加信任叶法善,称他“有冥助之力”。唐先天二年
大历钟铸成后,其工艺一直让后人赞叹不已。它外型匀称端庄,厚实稳重,通高1.28米,腹径0.88米,壁厚5厘米。乍看简素,其实复杂。自上而下有七匝箍径,拦腰环束七线宽带,中有葵状锤脐,加上多道垂竖径线,形成块状框栏。总体是细线经纬,质地光润细腻;具有道家素雅超俗、而又不失高贵的风格。可惜很难考证这钟在何处、是何人制造。一千二百多年来,大历钟几乎一直被当成叶法善的遗物,是宣阳观的象征,让后人崇爱有加,单看历代诗文多多就可明白。如赵魏的《游冲真观观大历钟》:“巍然悬金钟,款敕大历造。道士叙官阶,唐业无乃小。摩挲发浩叹,往事忆天宝。玉鱼泣春寒,铜驼没秋草。”又如清康熙年间富阳来的宣平教谕章綎的《大历钟》:“碑题形解开元日,钟乳明镌大历年。斑驳剑痕非实録,摩挲履印亦疑传。”从诗中可以看出,那时既有人在流传“剑痕鞋印”说法,也有人在分辨它的疑窦。到了光绪十六年,湖南人贺允璠来任知县,在他的《宣平任中纪事诗》中写道:“天师道法更谁侔?想见当年人物盛,铜钟金榜各千秋。”诗中“殿撰文章”指宋朝嘉定癸未年,登科状元、宣平下乡人蔡仲龙的诗文。将它与大历钟并论为第一。当然,千余年来大历钟同样遭逢过无数劫难。大的就有黄巢、方腊、陶徳二、洪秀全等部属在宣平一带与朝廷官军作战,社会动乱时的遭遇。如当地志书记载:由于大历钟的精美,邻县乡民曾经合伙三四十人前往盗窃,后被发现,准备敲碎盗走,结果化大力气也只能砸掉钟的鼻纽。声震三十里,四乡之人纷纷赶来救护,盗贼窜逃。但其留下的缺憾至今令人抚触不已。清咸丰十一年战乱时,冲真观败毁,大历钟有幸被移置到隔溪遥望的愍慈寺。愍慈寺又被毁,钟被附近村民放置于郑回村内。直到冲真观兴建成了,才物归原主,百姓无不念念有词:“真是叶法善天师在天有灵!”解放后土改,僧道还俗,寺观庙宇被没收。之后,大历钟被移至柳城设在原天妃宫内的文化(馆)站内,放在电影队房边走廊的角落,用丁丁碑横拦着。但它和另一口存放在楼上左侧的大铁钟,还是挡不住顽童们的攀爬和以石乱击。八十年代初被当成县级文物,移放到桃溪延福寺,直到至今。
大历钟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光是作为唐代道观的产物,连名噪香港、金华等地的黄大仙祠里也不见有此类铜钟,可以肯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因此珍惜和保护好它,既是责任,更具有意义。
法善自高宗、则天、中宗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尽礼问道。然排挤佛法,议者或讥其向背。以其术高,终莫之测。
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依旧为道士,止于京师之景龙观,又赠其父为歙州刺史。当时尊宠,莫与为比。
法善生于隋大业之丙子,死于开元之庚子,凡一百七岁。八年卒。诏曰:“故道士鸿胪卿、员外置、越国公叶法善,天真精密,妙理玄畅,包括秘要,发挥灵符,固以冥默难源,希夷罕测。而情栖蓬阆,迹混朝伍,保黄冠而不杖,加紫绶而非荣,卓尔孤秀,冷然独往。胜气绝俗,贞风无尘,金骨外耸,珠光内应。斯乃体应中仙,名升上德。朕当听政之暇,屡询至道;公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谋参隐讽,事宣弘益。叹徽音之未泯,悲形解之俄留,曾莫慭遗,歼良奄及。永惟平昔,感怆于怀,宜申礼命,式旌泉壤。可赠越州都督。”
《新唐书·叶法善传》:高宗时,又有叶法善者,括州括苍人。世为道士,传阴阳、占繇、符架之术,能厌劾怪鬼。帝闻之,召诣京师,欲宠以官,不拜。留内斋场,礼赐殊缛。时帝悉召方士,化黄金治丹,法善上言:“丹不可遽就,徒费财与日,请核真伪。”帝许之,凡百馀人皆罢。尝在东都凌空祠为坛以祭,都人悉往观,有数十人自奔火中,众大惊,救而免。法善笑曰:“此为魅所冯,吾以法摄之耳。”问而信,病亦皆已。其谲幻类若此。
历高、中二宗朝五十年,往来山中,时时召入禁内。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诋毁,议者浅其好习,然发卫高,卒叵之测。睿宗立,或言阴有助力。无天中,拜鸿庐卿,员外置,封越国公,舍景龙观,追赠其父歙州刺史,宠映当世。开元八年卒。或言生隋大业丙子,死庚子,盖百七岁云。玄宗下诏褒悼,赠越州都督。
叶法善
唐朝是道教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唐高宗曾令乐工制作道调,唐玄宗曾命道工、天臣献道曲,并亲自研作和教授道乐。《混元圣记》卷八曰:“二月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献太清宫,贵异于九庙也。”《册府元龟》卷五十四记有:“
原文
唐玄宗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门望殿门,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洞照宫室,荧煌如昼。时尚方都匠毛顺心多巧思,结构缯采,为灯楼二十间,高百五十尺,悬以珠玉金银,每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仍以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有道士叶法善在圣真观,上促命召来。既至,潜引法善观于楼下,人莫知者。法善谓上曰:“影灯之盛,天下固无与比,惟凉州信为亚匹。”上曰:“师顷尝游乎?”法善曰:“适自彼来,便蒙召。”上异其言,曰:“今欲一往,得否?”法善曰:“此易耳。”于是令上闭目,约曰:“必不得妄视,若有所视,必当惊骇。”上依其言,闭目距跃,身在霄汉,已而足及地。法善曰:“可以观览。”既视,灯烛连亘十数里,车马骈阗,士女纷杂,上称其善。久之,法善曰:“观览毕,可回矣。”复闭目,与法善腾虚而上,俄顷还故处,而楼下歌吹犹来终。法善至西凉州,将铁如意质酒肆。异日,上命中官托以他事使凉州,因求如意以还。法善又尝引上游于月宫,因聆其天乐,上自晓音律,默记其曲,而归传之,遂为霓裳羽衣曲。法善生隋大业丙子,终于开元壬申,凡一百七十年矣。宁州有人,卧疾连年,求法善飞符以制之。令于居宅井南七步掘约五尺许,得一古曲几,几上有十八字歌曰:“岁年永悲,羽翼殆归。哀哉罹殃苦,令我不得飞。”疾者遂愈。案孔怿会稽记云,葛玄得仙后,几遂化为三足兽。至今上虞人往往于山中见此案几,盖欲飞腾之兆也。《金陵六朝记》曰:“吴帝赤乌七年八月十七日,葛玄于方山上得道,白日升天。至今有煮药铛,山有洗药池,见在。又白仲都,葛玄弟子,亦白日升天。至今祠坛见在白都山下。又姚光亦葛玄弟子,自言得为火仙,吴大帝积薪焚之,光安坐火中,手阅素书一卷。法善尽传符箓,尤能厌鬼神。先是高宗曾检校诸术士黄白之法,遂出九十余人,曾于东都凌空观设坛醮,士女往观之,俄有数十人自投火中,人大惊,师曰:“皆鬼魅,吾法摄之也。”卒谥越国公。(出《广德神异录》)
译文
唐玄宗在正月十五日夜晚,于上阳宫内大摆彩灯,庭院里也点起火,自禁门到殿门都点起蜡烛,连绵不断,光照宫室,灯火辉煌如同白天。
时尚方都匠毛顺心多巧思,利用彩绸打结,做成灯楼二十间,楼高一百五十尺,上面悬挂金银珠玉等物,微风吹来,铿锵悦耳,又以灯光照射,呈现出龙凤虎豹飞腾跳跃的形状,这些奇幻多彩的景观,好像并非人力所为。
道士叶法善正在圣真观中,皇上催促命人将他召来。
法善来到后,玄宗便悄悄带领他到楼下观看,周围的人谁也不知道。
法善对皇上说:“彩灯之盛,天下无比,只有凉州可以排在第二位”。
皇上说:“法师刚才曾去游览过吗?”法善说:“刚刚从那里来,便蒙皇上召见”。
皇上听了他的话甚为惊异,说:“我现在想去看看,办得到么?”法善说:“这很容易”。
于是让皇上闭上眼睛,约法道:“一定不要擅自偷看,如果看到什么,肯定使你惊怕”。
皇上依照他的话,闭上两眼一跳,身体便飞入云霄,过了一会儿又两脚落地。法善说:“可以睁眼观看了”。
放眼看去,只见灯烛连绵十几里,车马拥挤,男女纷杂,皇上连连称赞。看了很长时间,法师便说:“观看完毕,可以回去了”。
于是又闭上眼睛,与法善一起腾空而飞,不一会儿就返回原处,此时楼下的歌唱声和乐器声还没有结束。
法善到西凉州,将自己的铁如意抵押在酒店之中。又一天,皇上命中官借办理别的事情为由出使凉州,顺便取回如意还给法善。
法善还曾领着皇上去月宫游览,从而聆听到天上的音乐,皇上本来通晓音律,便默记天乐曲谱,回来予以传播,于是成为霓裳羽衣曲。
法善生于隋代大业丙子年,死于唐代开元壬甲年,寿高一百七十岁。
宁州有个人连年卧病不起,请法善利用飞符给他治疗。
法善让他在住宅水井南面七步处挖五尺左右深,此人照法善说的去做,得到一个古曲几,几上有一首八字歌:“岁年永悲,羽翼殆归。哀哉罹殃苦,令我不得飞”。
那个卧病不起的人便痊愈了。
据孔怿《会稽记》说,葛玄成仙后,这只小几便化为三脚兽。
直至今天,上虞这个地方的人,往往把在山中见到这一案几,看做要飞黄腾达的预兆。
《金陵六朝记》记载:吴帝赤乌七年八月十七日,葛玄在方山上得道,白天升天。
时至今天,仍有葛玄炼丹修道时煮药用的锅,山上还有洗药的水池子。
又载:白仲都,是葛玄的弟子,也于白天升天。至今尚有当年仲都修道时的祠坛在白都山下面。
又载:姚光也是葛玄的弟子,他自己说得为火仙,吴大帝堆积柴草烧他,姚光安然坐在火中,手捧无字书一卷阅读。
法善尽传符箓,尤其能够降伏鬼神。
在这之前,唐高宗曾检验各位术士的炼丹之法,于是来了九十余人,他们在东都凌空观设坛打醮,许多男女前往观看,立刻有数十人自投入火中,人们大为吃惊,法善法师说:“这些都是鬼魅,是我施法摄他们来的”。
法善死后,谥号越国公。
第一,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立祠庙加以祭祀,首开唐王朝统治者给老君册封尊号之先河。
第二,尊《老子》为上经,令王公百僚皆习,规定为科举考试之内容。
第三,提高道士地位,优宠道士。据《佛祖统纪》卷三九载:仪凤三年,高宗令道士隶属宗正寺,班列于诸王之次。唐代的宗正寺是管理皇宗族事务的机构,高宗将道士划归宗正寺管理,实是将男女道士视为自己的本家。如此,道士的地位得到大大地提高。在优宠道士方面,高宗不仅优礼在世道上,而且对已逝道士亦加以追封。受高宗优宠的道士主要有:万天师、刘道合、潘师正、尹文操、叶法善等人。叶法善,世为道士。显庆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城,将加爵位,因辞不受,求为道士。 弘道元年(683),令叶法善封南岳,辟地四十里充宫观长生之地。
第四,兴建道观。高宗时,兴起修建道观高潮。
叶法善道教宗教领袖的地位的确立始于高宗一朝,在后续的睿宗李旦(710-712),玄宗李隆基(712-756)得到了巩固和逐步走向顶峰。
睿宗李旦,是位佛、道二教皆信奉的皇帝,认为:“释典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教别功齐。”但睿宗尤崇信道教。据史书记载,他不仅对道教理身理国理论十分赞赏,以此作为他的理国之要,而且其登上帝位也与道教有关。《新唐书·叶法善传》载:“睿宗立,或言(叶法善)阴有助力。”《旧唐书·方伎传》曾载:“……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
唐玄宗对叶法善亦宠幸有加,先天元年(712),认为叶法善有“得包贞素,学究无微”的学问与道行,以及“预睹衅萌,亟申忠款”的美德,因此加以封赏,封叶法善为越国公。开元八年(720),在叶法善仙逝后,唐玄宗在《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中还肯定其:“天真精密,妙理幽畅,包括秘要,发挥灵符。因以冥默难原,希夷罕测;而情栖蓬阆,迹混朝伍”的高超道术,而且进而表彰他“保皇冠而不拔,加紫绶而非荣。卓尔孤芳,冷然独往。胜气绝俗,贞风无尘。金骨外耸,珠光内映”的崇高美德,以及对唐皇朝“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谋参隐讽,事宜宏益”的政治作用,表达了自己“何莫懋遗,歼良奄及。永惟平昔,感怆于怀”的悲痛心情,最后表示要“宜申礼命,式贲泉壤。”赠叶法善以“越州都督”的封号。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还思念仙逝的叶法善,特为之亲撰《叶尊师碑》以祭奠之。
从以上的材料和李唐皇朝自高宗李治始,继睿宗、玄宗对叶法善的持重和封赏以及所记述之事迹而言,叶法善应当为当时大唐社会的著名宗教领袖和政治活动家之一,并且对唐朝的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他的独特的作用与影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