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秀 编辑
神秀(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
别名:北宗神秀
所处时代:唐
出生日期:606年
逝世日期:706年
主要成就:北宗禅创始人
本名:神秀
师承:弘忍
籍贯: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
年轻时博览群书,隋朝末年出家当和尚。后来碰上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和尚弘忍,以每天定时静坐、排除一切杂念、使得心神恬静自在的“坐禅”为修行功课,就赞叹佩服说:“这才真正是我的师父。”于是就去侍奉弘忍,专门用打柴挑水来自己磨炼自己,来学弘忍的佛法。
神秀
方云禅画 神秀禅话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东山法门,起源于四祖道信,完成于五祖弘忍。四祖的东山法门禅法,也就是“念佛禅”,念佛禅的修行模式为“甚深般若、一行三昧、念佛者谁”。 念佛禅的历史使命就是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通过有佛经文字,有修行模式,成为让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禅宗法门,史称北渐。
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学,忠实地继承了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丝毫没有变化,所以当年弘忍禅师曾赞叹道: “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六祖嫡传的并不是自四祖、五祖的东山法门,而是嫡传了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法。六祖脱离如来的一切经教,还原出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本色,史称南顿,这是六祖的责任,也是五祖选择六祖为衣钵的缘由。
《景德传灯录》记录,神秀作偈示众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坛经》记载惠能问神秀的弟子志诚,神秀如何示众,志诚说:“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常坐不卧。”
武则天问90多岁的神秀禅师:“大师所弘法之长,是谁家的宗旨?” 神秀回答:“贫僧是秉乘的东山法门。” 武则天问:“东山法门所据何种经典?” 神秀禅师答:“《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 神秀禅师的北渐禅法实质上就是自四祖道信以来“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的参“念佛者谁”的念佛禅。
自四祖道信以来“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的参“念佛者谁”的念佛禅。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把一个“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通过有佛经文字,有修行模式,成了让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禅宗法门。也就是从印度来的正宗禅门,倒成为被多种有相文化熏陶的中土人们能接受的中间跳板。 正因为这个跳板,才留下了一个东山法门。
神秀禅师弘扬四祖道信的念佛禅达80年之久,门人甚多,其中“入堂七十,味道三千”(要知道五祖弘忍亲自认定得法者,也不过10人,当然有的记载13人)。
尤其神秀禅师灭寂后,嵩山普寂禅师(651—739年)、西京义福禅师(658—736年)两大弟子在帝王的支援之下,继续阐扬四祖道信的念佛禅的宗风,盛极一时,有“两京之间,皆宗神秀”,“北宗门下,势力连天”之感概。普寂的弟子道璇还把神秀的北宗禅法传到了日本。
直到南禅马祖道一出现后,北渐念佛禅的法门一统天下的地位才被动摇,直到唐末“安史之乱”还有人弘扬,但日后渐绝。
尤其当人们的根器渐渐变得粗重,这时出现了净土法门,众多临终往生的榜样,眼见弥陀现身,亲听天乐梵音……使得这个“不取相貌,心系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谁’”的北渐念佛禅,更加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虽在元、明、清时期,偶见有禅师弘扬,但也如日月下的米珠之光了。
当时这段“南顿北渐”之争的历史,上至朝廷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纵横几百年,明争暗斗,空前绝后。慢慢的,众生的因缘选择了六祖惠能的顿教禅法,北渐念佛禅的禅法也就逐渐退出了这个时空程序舞台。
这里的退出,并不是断绝,而是深深地埋在这个时空程序中、人们的心中,如蛰伏的金刚如来的种子,只要时机成熟,定会爆发,发扬光大,泽被末法众生。
以上师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神秀禅师,及神秀门人等的北渐神秀法嗣,也就是主要讲“不取相貌,心系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谁’”的北渐念佛禅法门。 虽有变化,但这毕竟是老祖宗。
(以上“相关故事”、“禅法传承”两部分内容,摘自回家人著《如何修证念佛禅》)
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达摩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摩不说。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衣履而已。达摩传慧可,慧可尝断其左臂,以求其法,慧可传璨,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
弘忍姓周氏,黄梅人。初,弘忍与道信并住东山寺,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神秀既师事弘忍,弘忍深器异之,谓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
弘忍以咸亨五年卒,神秀乃往荆州,居于当阳山。则天闻其名,追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敕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伏,日以万数。中宗即位,尤加敬异。中书舍人张说尝问道,执弟子之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庞眉秀耳,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
初,神秀同学僧惠能者,新州人也。与神秀行业相埒。弘忍卒后,惠能住韶州广果寺。韶州山中,旧多虎豹,一朝尽去,远近惊叹,咸归伏焉。神秀尝奏则天,请追惠能赴都,惠能固辞。神秀又自作书重邀之,惠能谓使者曰:“吾形貌短陋,北土见之,恐不敬吾法。又先师以吾南中有缘,亦不可违也。”竟不度岭而死。天下乃散传其道,谓神秀为北宗,惠能为南宗。
神秀以神龙二年卒,士庶皆来送葬。有诏赐谥曰“大通禅师”。又于相王旧宅置报恩寺,岐王范、张说及征士卢鸿一皆为其碑文。
神秀卒后,弟子普寂、义福,并为时人所重。
四祖道信时,在西山双峰寺院中,就有几百人的修学,加之四祖的徒弟弘忍与牛头山法融禅师的弘扬,加之唐太宗李世民多次下诏请四祖道信进京(虽没去,但也足以在俗世人眼中是个不得了名声),加之,禅宗经过演变,已经符合当时人们的修行习气……使得甚深般若、一行三昧与“念佛者谁”的参禅模式,已深为当时人们所接受。
但毕竟引经据典,不是当年佛陀传大迦叶的正宗。
当惠能禅师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子出现在五祖弘忍的眼前时,他果断地选择了惠能禅师为嫡传六祖。六祖惠能嫡传的并不是自四祖、五祖加上甚深般若的如来禅,(也就是一行三昧,“念佛者谁”的修行模式,)而是嫡传了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法。
神秀禅师(605—706年)不愧为五祖弘忍认可的十大得法弟子之一。在常人看来,到东山不过几年的一个南方不识字,厨房打杂的,“抢”走了佛陀的衣钵。加之神秀禅师,精通儒道大义,饱学老庄玄学,尽得五祖真传。当年弘忍禅师曾叹道:“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
加之神秀禅师一直是五祖门下的首座,既有崇拜他的师兄弟,也有自己徒弟,就连《楞伽师资记》也把神秀认为七祖。(《楞伽师资记》将《楞伽经》译者求那跋陀罗认为初祖,菩提达摩为第二祖,慧可为第三祖,僧璨为第四祖,道信为第五祖,弘忍为第六祖,神秀为第七祖。)
尤其五祖弘忍入灭后,门下“堪称人师”的禅师将禅法遍弘大江南北,而神秀一支最大,范围最广,且在京师腹地,影响极大。在700年,武则天迎神秀禅师入京,亲加跪拜之礼。而那时六祖惠能还不曾闻名。
因以上种种,摆在神秀禅师面前一个问题:他领的这些学禅的修行者,是不是正宗嫡传禅宗?这并非单纯是不是“六祖”的个人名利问题,而是众生慧命,与禅宗内部是否分裂的问题。
当武则天要请神秀禅师为国师时,神秀禅师却说:“我没有这个资格,传承衣钵是师弟惠能禅师。”(也就是说,自己非正宗传人。)这是六祖惠能的名字第一次传到统治者耳中,这样就为南顿的禅法后来一统中国奠定了外相上的理论基础。就凭这份心量,神秀禅师堪称“六祖” 也不为过。
师(六祖)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六祖坛经顿渐品第八》——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南能北秀”,惠能得到了神秀禅师的认可与敬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