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懋功 编辑
袁懋功,字九叙,乃香河县延福屯人,后举家迁入香河县城内。然功祖上袁婴(字和叔)乃宋朝淳熙年间进土,曾官至礼部侍郎。袁家祖籍乃浙江鄞县,后廷余姚,于明初又迁至香河。懋功父亲袁邦化(号敬事)曾在明末崇祯年间做过山西沁水县丞,明清交替之际代理过沁水知县,后于清顺治初年辞职归家。袁邦化膝下有二子,长子懋德,曾于清初做过通政使,次子便是懋功。
袁懋功为人温良易宜,生平无疾言遽色。遇疑事,剖以一言立解。讲习吏治,务在休养生息。对待属吏严而不刻,推诚接物,人罔敢以欺售者。条上便宜,前后以什百计,皆关国家大计。抚滇九载,政绩为诸省冠。性尤孝友,与兄袁懋德敬爱甚挚。兄弟卒后并祀乡贤。与其父袁邦化并在县志有传。
全名:袁懋功
字:九叙
谥号:清献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1612年
逝世日期:1671年
主要成就:治理云南
籍贯:顺天香河(河北省香河县)
官职:户部侍郎、云南巡抚、山东巡抚
合并图册
上述记载较为简略。其实袁懋功在外任巡抚之前担任过很多官职,并且两次被降官降级。其在顺治三年任礼科给事中,五年任刑科给事中。顺治十年,以集议总兵任珍罪,坐党附镌级。不久就擢任太常寺少卿,累迁至通政司通政使。顺治十二年,擢刑部侍郎,寻调任吏部侍郎。十三年,以议免员外郎朱世德亏税事,降光禄寺少卿。十六年,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年底又擢户部右侍郎。
顺治十七年,滇中初定,特简袁懋功为云南巡抚,赐袍、马并帑金三千以俾治装。清朝封疆大吏一般都有兼衔,袁懋功任云南巡抚时领兵部左侍郎衔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袁懋功至滇后,宣布恩信,整治疮痍,恢复生产,加强治安,并令土官子弟赴学宫训课,其优者并许应试。行之九载,颇有成效。时吴三桂骄横有异志,袁懋功镇之以静,其部曲皆爱重之,无敢犯其法者。
康熙六年,以父忧归。九年,起授山东巡抚。圣祖召见,询问慰劳,赐蟒服、鞍马。在任仁慈廉静,正己率下,一如抚滇时。十年五月,黄河决口,济南大水,五十六州县卫新垦地皆被淹,袁懋功疏请展限一年起赋,格于部议。袁懋功于病中口占遗疏,犹剀切争之,疏中有“臣即填沟壑,死无恨”之语,圣祖感动,如所请行。康熙十年秋九月卒,年六十,赐祭葬如例,谥清献。
合并图册
山东巡抚袁懋功与浙江巡抚范承谟都是康熙初年著名的清官,有“南范北袁”之称。袁懋功不仅为官清廉,而且确为地方经济之才。其抚山东时,浙江巡抚范承谟因病请辞,朝廷拟以袁懋功改任浙江巡抚,山东各界通过官府奏请将袁懋功留任山东,诏下之时,袁懋功已积劳成疾,康熙特在诏书御批令袁懋功“卧治山东”。
康熙十年(1671年),与袁懋功齐名的两浙巡抚范公因病请求辞职,朝廷打算派袁改任,巡抚两浙。圣旨下后,山东地方各界纷纷通过督河制府和驻山东大帅府奏请朝廷将袁留任,朝廷准奏。下诏之时,袁已因辛劳成疾,康熙帝在诏书上批了“卧治山东”之语。
袁懋功国辛劳加中暑,背起毒疮,痛苦异常,因留任圣旨已下,他不好再上辞职奏章,只好带重病卧床处理政务。到了这年秋季,他病情稍减,又亲自下各州府调查处理案件数日,以至;日病复发,日益严重,医药已难再治。临终前,他口述道疏,言山东省内灾荒还未能根除,农业还未有大的发展,请求朝廷给沂水、金衣新城等地百姓以宽厚政策,使逃荒农民得以回归安居。在整个遗流中,末谈及任何私人请求。袁终时正值康熙十年(1671年)9月(公历10月),享年60岁。遗流传至朝廷,内外震动,悲恸、惋惜之情不绝朝野。
袁懋功卒后归葬之时,山东沿途哭拜者不绝于路,有数百人护送灵柩到香河。袁懋功被安葬于香河县大王庄村前的袁家祖坟内,墓前有石碑,上面刻着保和殿大学士李霨撰文、兵部尚书朱之弼书丹的《袁清献公墓志铭》。
袁懋功与魏象枢为同榜进士。袁懋功卒后,魏象枢曾作《挽袁九叙同年巡抚山左卒于官》诗曰:节钺重开抚二东,清操惠政许谁同。百年鼎望归梧凤,数载深劳起泽鸿。风雨漫催双鬓老,弟兄真惜此人空。回思滕馆分襟日,萧索秋心寄野蓬。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