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希格斯 编辑
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1929年5月29日—2024年4月8日),出生于英国泰恩河畔纽卡斯尔诺森布里亚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物理学会会士,英国物理学会荣誉会士,生前是爱丁堡大学名誉教授。
彼得·希格斯于1940年至1941年就读于伍斯特郡的哈莱索文文法学校;1946年至1947年就读于伦敦市学校;1947年至1954年就读于伦敦国王学院;1950年获得物理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1951年获得伦敦国王学院硕士学位;1954年获得伦敦国王学院博士学位;1954年至1956年担任爱丁堡大学高级研究员;1956年至1957年担任伦敦大学工业化学研究院研究员;1957年至1958年担任帝国理工学院工业化学研究院研究员;1959年1月至1960年担任伦敦大学学院数学系临时讲师;1960年至1970年担任爱丁堡大学数学物理讲师;1965年至1966年休假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1970年至1980年担任爱丁堡大学数学物理副教授;1974年当选为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1980年至1996年担任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教授;198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91年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士;1996年成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当选为伦敦国王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荣誉会士;20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24年4月8日在苏格兰爱丁堡逝世,享年94岁。
彼得·希格斯致力于粒子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基本粒子质量起源的理论。
中文名:彼得·希格斯
外文名:Peter Higgs
国籍:英国
出生地:英国泰恩河畔纽卡斯尔诺森布里亚郡
出生日期:1929年5月29日
逝世日期:2024年4月8日
毕业院校:伦敦国王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91年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士1998年当选为伦敦国王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荣誉会士2013年当选为苏格兰皇家艺术学会荣誉会士展开
- 主要成就
- 198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91年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士1998年当选为伦敦国王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荣誉会士2013年当选为苏格兰皇家艺术学会荣誉会士20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收起
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
1930年—1941年,居住在伯明翰。
1940年—1941年,就读于伍斯特郡的哈莱索文文法学校(Halesowen Grammar School)。
1941年—1946年,居住在布里斯托尔,就读于布里斯托尔的科塔姆文法学校(Cotham Grammar School)。
1946年—1947年,就读于伦敦市学校(City of London School)。
1947年—1954年,就读于伦敦国王学院。
1950年,获得物理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
1951年,获得伦敦国王学院硕士学位。
1954年,获得伦敦国王学院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分子振动理论中的一些问题》(Some Problems in the Theory of Molecular Vibrations)。
1954年—1956年,担任爱丁堡大学高级研究员。
1956年—1957年,担任伦敦大学工业化学研究院研究员。
1957年—1958年,担任帝国理工学院工业化学研究院研究员。
1959年1月—1960年,担任伦敦大学学院数学系临时讲师。
1960年—1970年,担任爱丁堡大学数学物理讲师。
1965年—1966年,休假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1970年—1980年,担任爱丁堡大学数学物理副教授。
1974年,当选为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
1976年10月—12月,休假于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1980年—1996年,担任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教授。
198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991年,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士。
1996年,成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教授。
1998年,当选为伦敦国王学院院士。
1999年,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荣誉会士。
2013年,当选为苏格兰皇家艺术学会荣誉会士,同年与弗朗索瓦·恩格勒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4年4月8日,在苏格兰爱丁堡逝世,享年94岁。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彼得·希格斯的早期研究集中于分子物理学,尤其是计算分子的振动光谱。1956年,他开始研究量子场论。1964年,希格斯发表了两篇论文,描述了后来被称为“希格斯机制”的理论。希格斯的理论指出,这种场的存在导致粒子获得质量,这是通过自发对称破缺的过程实现的。希格斯做出了一个重要的补充,理论预测了一个重玻色子的存在。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通过实验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这一发现被认为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不仅验证了希格斯提出的理论,也巩固了“标准模型”作为描述自然界基本构成和力量的一个核心理论的地位。这一成就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一大里程碑。
彼得·希格斯与罗伯特·布劳特(Robert Brout)和弗朗索瓦·恩格勒共同提出了一个称为布劳特-恩格勒-希格斯(BEH)场的理论,是希格斯机制的核心部分。
学术论文
发表时间 | 文章标题 | 刊物名称 |
---|---|---|
1951年 | Theoretical Determination of Electron Density in Organic Molecules | 《自然》(Nature) |
1953年 | Perturbation Metho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Molecular Vibration Frequencies I | 《化学物理杂志》(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
1953年 | A Method for Computing Zero-Point Energies | 《化学物理杂志》(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
1953年 | Vibration Spectra of Helical Molecules | 《皇家学会会刊 A》(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
1953年 | Vibrational Modifications of the Electron Density in Molecular Crystals I | 《晶体学报》(Acta Crystallographica) |
1955年 | Perturbation Metho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Molecular Vibration Frequencies II | 《化学物理杂志》(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
1955年 | Perturbation Metho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Molecular Vibration Frequencies III | 《化学物理杂志》(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
1955年 | Vibrational Modifications of the Electron Density in Molecular Crystals II | 《晶体学报》(Acta Crystallographica) |
1955年 |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rmal Vibration Amplitudes from Spectroscopic Data | 《晶体学报》(Acta Crystallographica) |
1956年 | Vacuum Expectation Values as Sums over Histories | 《新赛米兰托》(Il Nuovo Cimento) |
1957年 | On Four-Dimensional Isobaric Spin Formalisms | 《核物理》(Nuclear Physics) |
1958年 |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Constraints in Quantized General Relativity |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1959年 |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Constraints in Quantized General Relativity |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1959年 | Quadratic Lagrangians and General Relativity | 《新赛米兰托》(Il Nuovo Cimento) |
1964年 | Broken Symmetries, Massless Particles and Gauge Fields | 《物理通讯》(Physics Letters) |
1964年 | Broken Symmetries and the Masses of Gauge Bosons |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1966年 | 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down without Massless Bosons | 《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 |
1974年 | 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 | 《学术出版社》(Academic Press) |
1979年 | Dynamical Symmetries in a Spherical Geometry I | 《物理学杂志 A》(Journal of Physics A) |
1990年 | Inventing an Elementary Particle | 《国际高能物理学会会刊》(Ettore Majorana International Science Series) |
1991年 | 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 25 Years Ago | 《次核系列》(The Subnuclear Series) |
1994年 | SBGT and All That | 《美国物理学会会议纪要》(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
1997年 | Panel Session “Spontaneous Breaking of Symmetry” | 《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2年 | My Life as a Boson: The Story of ‘The Higgs’ | 《世界科学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 |
2007年 | Prehistory of the Higgs Boson | 《法兰西科学院学报》(Comptes Rendus Physique) |
参考资料: |
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彼得·希格斯的学生Lewis Ryder,1966年从爱丁堡大学博士毕业,于1967年作为第一批物理人员加入肯特大学坎特伯雷分校,于1997年退休。David Wallace1970年从爱丁堡大学博士毕业,曾任拉夫堡大学副校长达12年,于2006年移居剑桥,担任剑桥大学内森·迈尔·罗斯柴尔德父子公司数学科学教授兼艾萨克·牛顿研究所所长至2011年,并担任丘吉尔学院院长至2014年,后出任爱丁堡皇家学会副主席和剑桥研究应用学会主席。
荣誉表彰
获奖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74年 | 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 | 爱丁堡皇家学会 |
1981年 | 英国皇家学会休斯奖章 | 英国皇家学会 |
1983年 | 英国伦敦皇家学会院士 | 英国伦敦皇家学会 |
1984年 | 英国物理学会卢瑟福奖章 | 英国物理学会 |
1990年 | 苏格兰科学奖 | 盐渍学会与苏格兰皇家银行 |
1991年 | 物理学会会士 | 英国物理学会 |
1993年 | 詹姆斯·斯科特奖 | 爱丁堡皇家学会 |
1997年 | 英国物理学会保罗·狄拉克奖章和物理研究所奖 | 英国物理学会 |
1997年 | 欧洲物理学会高能粒子物理奖 | 欧洲物理学会 |
1997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布里斯托大学 |
1998年 | 伦敦国王学院院士 | 伦敦国王学院 |
1998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爱丁堡大学 |
1999年 | 英国物理学会荣誉院士 | 英国物理学会 |
2000年 | 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皇家奖章 | 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 |
2002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格拉斯哥大学 |
2004年 | 沃尔夫物理奖 | 沃尔夫基金会 |
2009年 | 斯德哥尔摩科学院奥斯卡·克莱因纪念奖章 | 斯德哥尔摩科学院 |
2009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伦敦国王学院 |
2010年 | 美国物理学会樱井奖 | 美国物理学会 |
2010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伦敦大学学院 |
2012年 | 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希格斯奖章 | 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 |
2012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剑桥大学 |
2012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赫瑞-瓦特大学 |
2013年 | 苏格兰皇家艺术学会荣誉院士 | 苏格兰皇家艺术学会 |
2013年 | 盐渍学会荣誉会员 | 盐渍学会 |
2013年 | 伦敦科学博物馆荣誉院士 | 伦敦科学博物馆 |
2013年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诺贝尔委员会 |
2013年 | 当代人物诺尼诺奖 | 诺尼诺基金会 |
2013年 | 爱丁堡国际科学节爱丁堡奖章 | 爱丁堡国际科学节 |
2013年 |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技术和科学研究奖 |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基金会 |
2013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达勒姆大学 |
2013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的里雅斯特国际高级研究学院 |
2013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曼彻斯特大学 |
2013年 | 布里斯托尔市自由勋章 | 布里斯托尔市 |
2014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圣安德鲁斯大学 |
2014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
2014年 | 纽卡斯尔市自由勋章 | 纽卡斯尔市 |
2014年 | 爱丁堡市自由勋章 | 爱丁堡市 |
参考资料: |
彼得·希格斯是位杰出的人物——一位真正有天赋的科学家,他的远见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认识了周围世界。他的开创性工作激励了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他的贡献仍然激励着诸多后辈(Peter Higgs was a remarkable individual—a truly gifted scientist whose vision and imagination have enriched our knowledge of the world that surrounds us.His pioneering work has motivated thousands of scientists, and his legacy will continue to inspire many more for generations to come)。(爱丁堡大学时任校长Peter Mathieson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