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牛图 编辑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 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荆棵蹭痒,一翘首前仰缓步前行,一纵峙而鸣,一回首舐舌,一络首而立。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中文名:五牛图
作者:韩滉
创作年代:唐朝
画作类型:设色画
现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规格: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材质:黄麻纸本
地位: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别名:《唐韩滉五牛图》
创作
唐朝中期,韩滉绘制《五牛图》。
年南宋流转
南宋时期,《五牛图》被收入内府。
年元朝流转
元代时期,该画先后经赵伯昂、赵孟頫、元太子等人收藏。
年项元汴收藏
项元汴收藏此画并在画上加盖自己的收藏印。
展开全部
五牛图
此作品白麻纸,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在横卷上画了五条神态、性格、年龄各异的牛。从右至左,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
《五牛图》画卷上无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后纸上有赵孟頫、孔克标、项元汴、弘历、金农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题记。《清河书画舫》、《珊瑚网》、《郁氏书画题跋记》、《六研斋笔记》、《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篇》等书均有著录。《五牛图》的身份家世当是清晰而明确的。乾隆在画中的题诗是“一牛络首四牛间,弘景高情想象间;舐龁讵唯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唐代初期,以牛、马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的画家逐渐多起来,到中晚唐达到高潮,不少画家专以画牛、马而著称于世。 《五牛图》相传为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韩滉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韩滉遂命随从取出纸笔,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韩滉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并为这幅画取名为《五牛图》。
主题
韩滉 《五牛图》局部
形象
五牛图
画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荆棵蹭痒,一翘首前仰,一纵峙而鸣,一回首舐舌,一络首而立。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没有其他的背景,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技巧
在技巧的运用上,画家用粗壮有力的墨线勾勒牛的轮廓,表现出牛的强健、沉稳和行动迟缓。尤其是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的着意渲染,更凸显出牛有力劲健的筋骨和质感真实的皮毛,画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点,深褐色、黄色、黑白,代表着最典型的牛的毛色,虽然只用了两种颜色,却给人丰富多彩的感觉。
“点睛”是牵动全局的关键,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传神,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画者着重刻画牛的眼睛及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观者分明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的五牛。
构图
乾隆题字
《五牛图》打破了汉代只画牛侧面和平面的装饰性格局,生动地表现了牛的各种动态。尤其是中间一头牛,正对观画者,角度独特,由于画家准确画出了牛的透视关系,立体感强,因此也是形神毕具。
元代画家赵孟頫:“五牛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五牛图》)虽着色取相,而骨骼转折筋肉缠裹处,皆以粗笔辣手取之,如吴道子佛像衣纹,无一弱笔求工之意,然久对之,神气溢出如生,所以为千古绝迹也。”
韩滉 《五牛图》局部
清朝末年,画作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
《五牛图》几经辗转,被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买下。20世纪50年代初,吴氏企业濒临破产,吴蘅孙自知无法再完好地保存这幅名画,便忍痛决定出售《五牛图》。
消息传出后,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
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经过淋洗脏污,画心洗、揭、刮、补、做局条、裁方、托心等步骤,接着补全了画心破洞处的颜色,再经镶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八个月后,验收的专家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图卷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观,达到了较高的装裱修复水平。
2021年2月11日中国农历除夕,《五牛图》和全国人民见面。
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五牛图》在故宫武英殿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中展出。
2019年11月,《五牛图》在辽宁省博物馆“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中展出。
韩滉(723~787年),字太冲,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经历玄宗至德宗四代,是唐代宰相韩休的儿子,在唐德宗时期历任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公。是一位拥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擅画人物和畜兽,写牛、羊、驴等走兽神态生动,尤以画牛“曲尽其妙”。他画的牛,姿态真切生动,具有一种浑厚朴实的风格。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
明朝项元汴收藏《五牛图》时,画有《临韩滉五牛图》。清朝大学士蒋廷锡,又有《摹项元汴临韩滉五牛图》。这两件作品在乾隆年间跟韩滉《五牛图》一起,置于丰泽园春耦斋内。
日本大原美术馆亦收藏一卷《五牛图》,可能是宋朝的摹本,现存最古老的《五牛图》摹本。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