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尾猴 编辑
短尾猴是灵长目猴科猕猴属哺乳动物,又称红面猴、断尾猴。 体形浑圆、憨实,四肢粗壮。 体背毛一般呈黑褐色,头毛颜色随年龄增长与性别差异稍不同,有的几乎全黑,有的为褐色,胸腹部及四肢内侧毛稀疏且色泽较淡,肩部、颈部和背部的毛较为粗糙,胼胝周围基本裸露无毛。 年老者颊部毛长似胡须。颜面褐红色;尾呈弯钩型。
短尾猴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马来西亚。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广东以及福建南部。常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中山针阔叶混交林中。 昼行性、树栖动物。喜群居,多在地面活动。 以野果、种子、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等为食。 公猴6岁左右、母猴5岁左右性成熟。每年7月至翌年2月为交配期。妊娠期为180天,每胎1仔。可连续2-3年产仔。
短尾猴的许多生物学和行为学特性与人类相似,常用于生殖繁育、行为学方面的研究。 现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易危(VU)物种。
外文名:Stumptail Macaque
别名:红脸猴,桩尾猴,人熊,断尾猴,大青猴,红面猴
中文学名:短尾猴
拉丁学名:Macaca arctoide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兽亚纲
目:灵长目
亚目:简鼻亚目
科:猴科
亚科:猕猴亚科
属:猕猴属
种:短尾猴
亚种: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Geoffroy, 183
同义学名:Macaca brunneus
保护级别:易危(VU)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短尾猴是体型较大的一种猕猴,短尾猴的颜面宽阔,头骨相对较宽,有明显的眉脊。体形浑圆、憨实,四肢粗壮,雄兽的体长为52-65厘米,体重9.9-10.2千克;雌兽的体长为48-59厘米,7.5-9.1千克。前额部分裸露无毛,几乎全部秃顶,呈灰黑色,颊部的毛也较为稀少。胸部、腹部,以及四肢内侧的毛稀疏而且颜色较浅,肩部、颈部和背部的毛较为粗糙。胼胝的周围也是裸露无毛。尾巴短得出奇,还没有后脚长,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而且被毛稀少,因此又有“断尾猴”之称。
短尾猴
短尾猴繁殖
短尾猴喜群居
短尾猴
短尾猴
短尾猴
短尾猴
短尾猴的长相和藏酋猴十分相似,以至于很多书中都把它们混为一谈,也有人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种的不同亚种。但是,它们之间明显的不同之处也有不少,例如短尾猴比藏酋猴的体形小,体毛较长而稀疏,为黑褐色或朱古力色,所以在华南地区俗称为“黑猴”或者“泥猴”。另外,短尾猴雄兽的生殖器也与众不同,阴茎扁而长,呈矛状,长度约为40毫米,还会发出会一种难闻的藓臭气味。但是短尾猴与藏酋猴不同的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成体的面部均有鲜红色的斑块,有些老年个体还转为紫红色或者黑红色,所以又叫红面短尾猴、红面猴、红脸猴等。
短尾猴 | 藏南猕猴 | 藏酋猴 | |
---|---|---|---|
体量 | 雄兽的体长为52-65厘米,体重9.9-10.2千克;雌兽的体长为48-59厘米,7.5-9.1千克 | 体重15千克,总体长824毫米,头体长560毫米,尾长264毫米 | 雄兽的体长为61-72厘米,体重14-17.5千克 |
特征 | 前额部分裸露无毛,几乎全部秃顶,呈灰黑色,颊部的毛也较为稀少。胸部、腹部,以及四肢内侧的毛稀疏而且颜色较浅,肩部、颈部和背部的毛较为粗糙 | 藏南猕猴具有独立的形态特征,与熊猴和藏酋猴一样,藏南猕猴似乎属于该属的中国种群。然而,该物种在相对尾长上是独特的,它介于藏酋猴和熊猴之间,而生活在与它同域的熊猴是熊猴的一个亚种。 | 身体粗壮;尾巴短,不超过体长的1/10;体被疏而长的毛发,背部色泽较深,腹部较浅,头顶上的长毛从中央向两侧披散开;在面颊上和下巴上都生有浓密的须毛 |
图片 |
|
|
|
短尾猴
迁徙
短尾猴受气候和植物物候期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迁移时成年雌猴在前,成年雄猴压队,仔猴吊在母猴腹下,响声小,速度快,日活动距离为1-2千米,夏季最长,秋季居次,春、冬季大致相等,在一处滞留天数为1-5天不等。游荡路线常较固定,在河边、竹林中运动时,常呈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行走或逃跑,可在地上形成猴路。
聚群
喜欢群居,每个群体的数量为10-30只不等,有时可多达80只左右。与中国其他猕猴类比较,地栖性更强,特别在受惊后多沿地面逃窜。
活动
短尾猴喜多岩石的疏林山坡。短尾猴比较畏惧寒冷,昼行性、树栖的动物。除采食和夜宿多在树上外,白天大多在地面或矮树上活动。成年猴不甚活泼,饱食后常将颊囊中贮存的食物翻回口中慢慢咀嚼,或互相理毛,冬天喜欢依偎在石壁上晒太阳,第1顺位雄猴即猴王有时爬在高树上摇晃枝头。幼猴十分爱动,攀抓树枝互相打闹几无休止,常见4-5只幼猴吊成一串然后再由下而上翻回横枝。夜间坐在石壁上分成几个小堆挤在一起睡眠,幼猴多夹在大堆的中间,猴王和第1顺位雌猴在一起,但猴王和第2、3顺位雄猴常分堆睡眠。夏季(6-8月)分散在几棵相邻的大树上睡眠,以适应炎热的气候。猴群在一处活动几天后,便在巢区内漫游。
食物
短尾猴的食物主要为植物的鲜枝嫩叶、花芽、野果、竹笋、竹叶、果实、种子、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经常到农田搜寻玉米、稻谷和马铃薯。像其他猕猴一样,它们也有觅食时贮存食物的颊囊。也在河谷地带捕捉螃蟹、青蛙等小动物。觅食在全天的活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觅食占全天总活动(含休息、各种行为)时间的44.5%。
攻击
1个个体对另1个个体进行瞪眼、拍地、恐吓、追赶、抓毛和撕咬等威胁性行为,攻击的强度依次增强。攻击行为不仅有着保卫领域、防御其它短尾猴群或动物入侵的作用,而且通过争斗中的输赢确定了各个体的社会顺位,这在猴王的产生和更换过程中,达到高潮。通常可见年轻力壮的第2、3顺位雄猴向猴王挑衅或撕咬,有时连打几天,皮开肉绽,直到胜者为王,败者屈服,1986-1993年在黄山观察的一群猴已发生6次“政变”,也就是更换了6次猴王,每次争夺王位的场面都甚为残酷和惊险,敢于争夺王位的个体年龄一般都在7-8岁。
理毛
理毛是指1只猴用手分开另1只猴的毛发,并不时去除后者毛发或皮肤上异物的一种友好行为方式。通过理毛不仅清洁对方身体,而且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社会交往,还可以消除个体间由于竞争带来的紧张关系,因此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理毛多,特别是母亲与女儿之间,其次是姐妹之间。在交配期,形成配对关系的雌雄对之间频繁地相互理毛,以此增加了接触和交配的机会。此外当某一个体受到攻击或惊吓时,其它个体常前来为其理毛以缓和紧张气氛,也经常看到低顺位猴为讨好高顺位猴而小心翼翼地前去为其理毛。
礼仪
也是常见的一种友好行为。当低顺位猴从高顺位猴身旁通过或到高顺位猴附近坐下时,一般低顺位猴先要对高顺位猴作出施礼姿态,以表示对高顺位猴的尊敬或屈服,否则常会遭到攻击。短尾猴的个体空间配置较为密集,个体间经常接触和交涉,由生态环境带来的紧张压力,造成了较为丰富的礼仪,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常见的礼仪行为如:
1.低顺位猴睡倒或翘起后腿露出阴茎让高顺位猴摸一下。2.
低顺位猴慢慢接近到2-3米时,等待高顺位猴前来拥抱,待彼此拥抱后有时大叫或反向扭转身体互相吸对方阴茎,然后立即分开。3.
低顺位猴为了接近高顺位猴,怀抱婴猴送到高顺位猴面前让其用嘴吸婴猴的阴茎,这是短尾猴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4.
低顺位猴让高顺位猴进行无性爬背,这种行为有时发生在共同追赶其它猴后,高顺位猴作为“感谢”域“安慰”而向低顺位猴身上爬跨,但也常见低顺位雄猴或小猴在群体兴奋时爬跨高顺位雄猴。
抱子
在猕猴属的大多数种,只有母亲表现对其后代的精心照顾,在短尾猴则不仅是雌猴对其后代的精心照顾,而且雄猴对幼猴,特别是对未满周岁的婴猴也表现出极大的关心。雄猴常抱幼猴于怀中、腹下或为其理毛,或以幼猴为媒介与其它雄猴进行社会交往。抱子行为常见于以下两种情况:(1)猴群处于安静状态时,一雄猴接近并抱起某一幼猴,吸其阴茎,然后为其理毛,或某成年猴抱起一幼猴后,靠近另一雄猴,然后两只成年猴吸幼猴阴茎,于是两成年猴通过幼猴为媒介,发生了社会联系;(2)猴群处于不安静或激烈争斗状态时,成年雄猴若把一幼猴抱在怀中,可以阻止其他个体的继续攻击,缓解群内的紧张性,使猴群恢复到安静状态。
交配
包括雄性检查雌性外阴行为和交配行为,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即繁衍后代,而且通过性行为也加强两性间的社会联系。猴王几乎占有群内所有性成熟的雌猴,但有1只最喜爱的雌猴在一定的时间内与其成对,一起理毛、活动并频繁交配,曾观察到在顺位关系不稳定时,力量强大的第2顺位雄猴敢在猴王面前与第1顺位雌猴交配,但在通常情况下,猴王在其视野内不准其他雄猴与雌猴交配。交配次数的最高记录,1992年9月猴王一天最多发生18次。交配行为发生时,雄性较为主动,当接近雌猴后,先向雌猴龇牙咧嘴表示,然后抓住雌猴身体检查外阴再爬跨交配,持续时间10-54秒,故短尾猴属单次爬跨射精型,抽动兴奋时可发出叫声,并常有几只其他猴聚集周围欢叫,交配完成后坐在地上用手抓食阴茎上的精液,最后,交配过的雌猴常为雄猴理毛。
原产地: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
可能灭绝:孟加拉国。
引进:中国香港。
中国分布:主要在西南部和南岭以南的华南地区和福建南部,包括云南,广西,贵州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广东以及福建南部。
短尾猴分布图
每年7月至翌年2月为交配期,但9-10月份为交配的旺季,雌兽发情时性皮肤变红,但肿胀的程度甚微。怀孕期大约为6个月,第二年的3-4月份产仔,一般为隔年生育一次,每胎产1仔。
刚出生的幼仔的面部为肉色,体毛为乳白色,3月龄时首先从背部开始生长出棕色的毛,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深,但面部则需要在1年以后才开始变为红色。短尾猴的寿命大约为20年左右。
短尾猴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产仔方式为产仔节律型。雌猴性成熟年龄为5-6岁,可连续2-3年产仔,每胎产1仔,7-12岁为雌猴的最佳生育年龄。仔猴在半年后逐渐离开母猴独立活动。雄性个体7岁左右达到性成熟后离开母群而进入邻近群,同时也有外群雄猴单个地迁入本地群,有时几只雄猴同时迁入本地群,这可能是从外群分群而来。迁入本地群的个体其顺位高低决定于体力状况,这种换群现象减少了近亲繁殖,加强了基因交换,对种的生存适应是十分有利的。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分 布 | |
1 | 短尾猴指名亚种 | Macaca arctoidesarctoides | 印度、越南,老挝、柬埔寨 |
2 | 短尾猴马来亚种 | Macaca arctoidesmelanotus | 马来半岛北部,泰国 |
3 | 短尾猴中国亚种 | Macaca arctoides melli | 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四川西北部和广东省 |
(注:黄山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 huangshanensis)亦称黄山猴,不是短尾猴的亚种,是藏酋猴的亚种。)
影响该物种的生存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被破坏,包括伐木、烧炭、修建公路、水坝、铺设电源线和渔业,也包括纵火、栖息地碎片化、水土流失。这些动物被猎杀和当作食物买卖,传统的“药疗”和当地的骨头商品、肉食品和宠物动物。在贩卖过程中意外死亡。
在印度,很多栖息地被农垦耕种侵占,也被肆意捕杀而濒临灭绝。在越南,这个物种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中国的传统“药疗”贸易。在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用于食猎而捕捉的程度也非常高。与栖息地的损失相比,狩猎威胁相对较低。在缅甸,伐木和木材采伐是主要威胁。商业橡胶种植园,狩猎,和与中国的贸易是该品种的主要威胁。在泰国,栖息地丧失是一大威胁,狩猎也很普遍,但不是显著受到威胁的物种。
在中国,狩猎和栖息地的丧失减少了该物种的种群,在一些地方局部灭绝。短尾猴是中国猕猴属中除猕猴外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个种,其种群数量估计有7万只,其中70-80%分布在云南和广西两省区;广东和福建已非常稀少,在广东,仅分布在惠水一带;福建和贵州南部的可能已接近绝迹。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活跃着一群短尾猴,经常和进入武夷山保护区旅游的游人嬉闹,与人和谐相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所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猴群越来越多,短尾猴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据武夷山保护区管理人员介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短尾猴已达到数千只。
保护措施建议:
1.保护好现有的森林特别是自然保护区,使短尾猴的栖息生境得以保存。2.
加强集市场的管理,制止短尾猴的非法贸易。3.
严格审批野外捕捉数量的申请,数量已很少的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和贵州实行禁止捕猎。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