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南皮影戏 编辑
皖南皮影戏起源于安徽省宣城市,流行于宣城市一区一市五县及周边地区。被称为“太平戏”,反映了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由于影人、道具携带便利,且不受场地限制,皖南皮影戏又被称为“一担挑”的戏。虽然东西能一担挑,但它的内涵丰富、分量不轻。皖南皮影戏是美学范畴的,也是戏剧的、民俗的;它有北方皮影的影子,更有南方的气息;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生活基础。
中文名:皖南皮影戏
别名:太平戏
地理标志:安徽省宣城市
剧种:戏曲
皖南皮影戏
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皮影戏。唐宋时期,皮影戏很流行。从南宋开始,中国的皮影戏传入东南亚诸国,此后又远播欧美等地。如今,德国柏林博物馆等至今还收藏有中国古代的皮影。皮影融有古代壁画、帛画、画像石、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剪纸等艺术精髓,当下皮影收藏和研究热在一定范围内兴起。
据记载,清中期江南发生了一场瘟疫,十室九空,之后湖北、河南、浙江等地陆续有移民迁进来,以湖北荆州一带移民为多。移民们不但给这里增加了人口,也将当地的皮影戏带了过来。
如此说来,皖南皮影戏的根子是在北方,只不过后来本土化了。而从声腔流派上划分,本土化的皖南皮影戏,当属南方影系。
清代朝庭为了奖励移民南迁,规定移民来此可以“插标划田,立山为界,居室为家。”开恳的田地“三年不纳皇粮”。于是湖北、河南等地的穷苦移民大批南迁过来,使荒芜沉寂多年的皖南山村,渐渐有了生机,所谓“一担箩筐下江南”。
移民在迁入时,不但给皖南增加了人口,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湖北随州)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如《湖北下江南》、《逃水荒》等戏,就是描写当时灾民南迁历史情况的。
皮影戏传入皖南地区后,与当地的民间歌舞融合演变,慢慢发展壮大,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皮影戏艺人农忙时种田种地,农闲时便挑着一担皮影戏箱走乡串村演出,一为养家糊口,二为丰富民间人民的业余生活,它的演出形式轻装简便,影人、道具全部装在两个长方形的木箱里,用一根扁担挑着即走,所以当地人也叫其为“一担挑的戏。”演出且不受场地限制只需四人一台戏,舞台要求随遇而安,无论庙台、场院、村头树下、大到容纳二、三千人的 场,小到农舍的堂屋都能演出。人少易于接待,收费低廉,百姓出得起钱,看得起戏。演出的剧目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民间,深受民众喜爱,有青苗戏、青山戏、谷梅戏、愿戏、接年戏、拜年戏等,百姓统称为“太平戏”。这些影戏剧情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皖南劳动人民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
清中晚期,皖南地区农村中富豪旺族,宅门大户依其财富势力,纷纷请名师刻制影人,私养皮影戏班,供其家族消遣娱乐。
日军入侵时,致使盛极一时的皖南皮影戏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皖南皮影戏
皖南皮影戏
何泽华表演皮影戏
何泽华长得瘦高瘦高的,眼睛很特别,脸上的那种笑意似乎就是从眼睛里漾出来的。为了和外面的人打交道,何泽华还印了名片,名片正面印有“皮影收藏家”、“中国南方民间皮影收藏社”等字样,背面则是简介皖南皮影以及他的皮影社收藏情况,并且注明:对外承接大、中、小皮影展览与演出活动。
在何泽华家里的堂屋墙壁上,用透明胶布粘了两张皮影,其中一张是老寿星皮影。何泽华说,这张老寿星皮影是清代的,人物身上的衣服团花镂刻得比较细,市场价在5000元以上。这么贵的东西怎么随随便便就粘在墙壁上呢?何泽华对此不以为然地说:这是展示给外人看的,比这更好的皮影多呢。
何泽华说,去年他曾卖出1万多件皮影,卖了有70多万元。2004年,他卖出第一批皮影,获得19万元;2005年则卖有30多万元。3年来,他仅卖皮影毛收入就有100多万元。不过,他也捐出不少精品皮影。何泽华透露,中国皮影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等所藏的皮影,都有他提供的。
何泽华说,以前一套(五六十张)皮影,能卖四五千元,现在可能卖一万多元。而如果是外国人来中国买一套品相一般的皮影,则要花费两万到八万元不等。
因为演出的不景气,近些年来,皖南民间皮影戏班多数自行解散了。而何泽华趁机收购了不少整套的皮影,并将包括幕布在内的有关道具“一锅端”。
何泽华的父亲何祖大64岁了。何祖大说,他们祖上是从清嘉庆年间从湖北移民过来的。小时候他就演过皮影戏,多是《杨家将》、《岳飞传》等。像《杨家将》有30场,要15天才能演完,每天上、下午各一场。演出时没有剧本,全凭老师傅传的内容唱,有时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相对于北京等地的皮影社或者皮影剧团,宣城乡村里的“中国南方民间皮影收藏社”,可谓“养在深闺”。但它却被认为是国内唯一现存的保持皮影原生态的非专业团体,吸引了不少研究专家、文化学者,以及高校师生的关注。几年前,皮影社成员曾照了一张合影,当时老艺人吴金陵与郑远清上身穿的还是农村常见的涤卡褂子,而方宗堂与彭以军则松垮垮地穿了西服,何泽华与妻子冯正湘的穿着相对休闲一些。
这个民间性质的皮影社所开展的活动内容,主要由皮影收藏、展览与演出三个部分组成,前两项为当地40岁出头的农民何泽华一手操办,而演出部分,虽然何泽华与其爱人也参与,但主要是由几位老艺人担纲,这些老艺人可以说个个是全才,不仅会唱、会敲锣打鼓,还能亲手做人物、鸟兽、房屋等皮影。
皖南皮影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皮影剧团全体演职人员与县花鼓剧团合并搞运动,传统皮影戏被作为“一个眼睛看文化大革命”的毒物,在运动中被整箱搬至十字街付之一炬,从此皮影剧团撤销。“文革”结束后,皮影戏又得到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戏班如雨后春笋一下子涌现了50多担戏箱。八十年代末,经过艺术上的大浪淘沙,大部分艺人被淘汰,皮影戏兴衰更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