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锣鼓 编辑
大小锣鼓,安徽省胥河两岸的锣鼓艺术,安徽省郎溪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传大小锣鼓的传承自隋唐,时因战乱,其祖由山西迁徙带入胥河沿岸,故又称“隋锣鼓”。
大小锣鼓现分布在胥河沿岸及皖东南和苏南各地。其发源地郎溪县地处皖东南。梅渚镇在该县的最北端,与江苏省南京市的高淳县、溧阳市相连。梅渚镇的定埠街道与高淳县桠溪镇,中间隔一条胥河。公元前506年,自伍子胥伐楚开凿了这条人工运河,吴越人丁群聚两岸。在这条河流边,多种文化交融,还保留有非遗:皖南花鼓戏首、《跳五猖》、大小锣鼓等。
大小锣鼓演出遍及江苏高淳、溧阳、常州城乡,这既满足、丰富了皖、苏两省这一地域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弘扬了本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影响、带动着两省毗邻地区的这一活动,促进了这一地域的民间文化交流,同时也引起了海峡对岸梅渚村民旅台后裔的文化认同与关注。
中文名:大小锣鼓
批准时间:2010年7月
非遗级别:省级
非遗批次:第三批
非遗类别:传统音乐
20世纪中期后中断,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胥河两岸重新恢复跳五猖及各种祭祀活动,大小锣鼓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重新得到发展。
2007年,大小锣鼓荣获批准为“宣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获批准为“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郎溪县梅渚镇的大小锣鼓,主要分布于梅渚镇街道的外西门、王家桥、吴家巷、镇东、大梁五地。北庄村周、倪两姓的跳五猖大小锣鼓,历史也较久。而胥河两岸的梅渚镇定埠(南)街道,与胥河北岸南京市高淳区定埠(北)街道,为纪念唐代抵抗安禄山叛乱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二十四将,共同组建的定埠民俗文化村,二十四将出会时,每将均配有一至两堂锣鼓,仅此就有约三十个锣鼓班社。
梅渚镇的锣鼓班每年演出三十余场左右,经常演出于县内的城关、十字、涛城,以及溧阳市的社渚等各地。除此,郎溪县梅渚镇胥河北岸南京市高淳区的定埠(北),和桠溪、东坝等村地;溧阳市的社渚,周城等镇地大小锣鼓的演出,班社也众多。
历史上由于大小锣鼓的不断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已遍及梅渚、定埠(2003年底梅渚、定埠两镇合并为梅渚镇)、新发、钟桥、东夏、凌笪等镇,各村兴办的灯会、庙会,都建有自己的锣鼓班社,演奏人员已有三百余人。而今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梅渚一镇,含七个行政村(200个村民组)及梅渚、定埠两个街道,锣鼓班社的人数达四百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