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镜芙 编辑

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工程专家

潘镜芙潘镜芙

潘镜芙(1930年1月26日—2023年10月8日),男,汉族,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船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员。

潘镜芙长期从事舰船总体设计研究工作。1952年,潘镜芙毕业于浙江大学;1952年—1955年,担任华东电工局电器设计处工程师;1955年—1961年,担任船舶工业管理局第一产品设计室副科长;1961年—1964年,担任国防部舰船研究院七〇一研究所三室电气科科长;1964年—1981年,担任国防部舰船研究院七〇一研究所三室副主任;1981年—1983年,担任国防部舰船研究院七〇一研究所三室副主任;1983年—1991年,担任中国船舶总公司舰船研究院七〇一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3年10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潘镜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湖州市

出生日期:1930年1月26日

逝世日期:2023年10月8日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职业: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生平

编辑

1930年1月26日,潘镜芙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

1948年10月—1952年9月,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2年9月—1955年3月,担任华东电工局电器设计处工程师。

1955年4月—1961年6月,担任船舶工业管理局第一产品设计室副科长。

1961年7月—1964年6月,担任国防部舰船研究院七〇一研究所三室电气科科长。

1964年7月—1981年1月,担任国防部舰船研究院七〇一研究所三室副主任。

1981年1月—1983年7月,担任国防部舰船研究院七〇一研究所三室副主任。

1983年7月—1991年11月,担任中国船舶总公司舰船研究院七〇一研究所副所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2023年10月8日,潘镜芙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1999年6月9日摄于上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01所1999年6月9日摄于上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01所

儿时的潘镜芙儿时的潘镜芙

潘镜芙1952年从浙江大学毕业潘镜芙1952年从浙江大学毕业

潘镜芙夫妇结婚照潘镜芙夫妇结婚照

工作中的潘镜芙工作中的潘镜芙

潘镜芙1995年在江南造船厂潘镜芙1995年在江南造船厂

潘镜芙与儿女合影潘镜芙与儿女合影

潘镜芙潘镜芙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作为舰艇设计专家,潘镜芙成功主持设计了中国两代四种型号导弹驱逐舰,在驱逐舰的总体设计、全武器综合作战系统和电磁兼容等高新技术领域完成大量开拓性工作,在第一代导弹驱逐舰设计中,首次将舰对舰导弹武器系统装备水面舰艇,并为武器装备按系统研制作了开创性工作。在主持设计第二代新型导弹驱逐舰设计中,采用系统工程思想,做到舰船综合性能兼优,实现了作战指挥自动化,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装备选型上,采用中国国内新技术成果与引进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促进了中国造船、机电、电子等工业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潘镜芙在主持护卫舰电气部分设计时,首次确定在中国自行设计舰艇中采用交流电制,组织并推动了中国国内船用交流电机电器设备的试制;解决了船电交流化中柴油发电机调频调压、电动机调速等技术关键问题,护卫舰采用交流电制取得成功,为其他舰船采用交流电制作了开创性工作。

20世纪60年代后期,潘镜芙在舰船研究院的支持和组织下,与兄弟研究所一起,进行舰炮、反潜系统的论证和设计,与航天部三院进行技术协调,确定舰舰导弹系统的组成与布置,确定了各武器系统的组成、功能、装舰要素和布置安装;解决了系统内设备间的精度指标分配;确定了系统内外的机械和电气接口,制订了接口协议;解决了导弹、火炮发射时火焰温度、气浪、噪声等防护问题;首次在水面舰艇上解决了舰载武器系统装舰的各种技术问题,为武器装备按系统研制,舰舰导弹系统装备水面舰艇作了开拓性工作,对驱逐舰这样的大舰,如何进行航行试验也是新问题,和海军多次交换意见后,对首制舰总体性能和武器系统进行了大规模试验。

1977年,潘镜芙建议在已开工建造的驱逐舰上进行改建,以加快进度,建议得到采纳,迅速组织制定了改装设计方案,对动力装置进行了改进,提高了航速;使用了新型电子设备,提高了作战指挥和远航通信能力;加装了海上油水干货补给装置,使该舰具有远航能力。

20世纪80年代初,在参观中国国外驱逐舰,并与中国国外厂商进行技术谈判后,潘镜芙组织制定了采用中国国外引进或中国国内自行研制装备的多种驱逐舰设计方案,这些方案紧紧抓住一个中心,即提高舰的作战能力,潘镜芙认为要提高舰的作战性能,首先要在武器系统上作改进,在驱逐舰已形成单个武器系统后,要进一步将舰上武器和电子装备形成有机作战联系的全武器综合作战系统,以有效提高作战指挥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和舰的作战能力。

1983年,潘镜芙向领导建议先研制改进型驱逐舰,改进重点是形成作战系统,为新型驱逐规研制起到开路作用,在此基础上研制作战性能优越的第二代新型驱逐舰,在各级领导机关正确领导,各研制厂所和海军部队大力协同配合下,经过10余年的努力,设想成为现实,舰模成为军舰,改进型驱逐舰在中国首次将各种武器和电子装备组成作战系统,有效地提高了作战能力。在设计师系统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型舰设计方针是:按照系统工程观点进行设计,要求全舰有机协调,综合性能兼优。在舰总体设计中要优选舰主尺度和线型,使快速性、稳性、适航性、操纵性、居住性等均性能优越;在作战系统设计中,要采取从顶层抓起自上而下的设计,先确定作战系统的性能和结构,然后向分系统提出技术要求,以求相互协调。潘镜芙组织舰总体、系统技术骨干,在武汉集中工作两个月,确定了舰和作战系统的方案和重大技术问题,为求舰战术技术性能优越,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在装备选型上,潘镜芙提出既尽可能采用中国国内新技术成果(如作战情报指挥自动化、电子对抗等),又有针对性地引进中国国外先进技术(如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等)。

学术论文

截至2018年6月,潘镜芙先后撰写了《新型驱逐舰研制中的经验和体会》《21世纪武器装备发展及对策研究》《水面舰艇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等学术论文。

科研获奖

获奖年份

获奖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1999年

新型导弹驱逐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98年

第一代驱逐舰指挥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2年

改进型驱逐舰设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78年

导弹驱逐舰首舰“济南号”

全国科学大会奖

荣誉表彰

年份

荣誉称号

2001年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8年

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国防科工委颁发)

199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1年

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社会任职

编辑

潘镜芙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名誉理事、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个人生活

编辑

名字由来

潘镜芙的名字中“镜芙”二字,出自《酉阳杂俎》中的“人镜芙蓉”这一典故,寓意考试高中第一,“这个名字是我外祖父给我取的,虽然有这个用意,但外祖父更是在提醒我,不能像镜子里的花一样,要脚踏实地地做事。”

梦想起点

1930年1月,潘镜芙出生于浙江湖州,抗战爆发后,为躲避战乱,七岁的潘镜芙不得不同家人一道乘着小船逃往上海。“到黄浦江的时候是晚上,我看见了一片灯光,都是日本的军舰和外国的大船,没有我们自己的大船、军舰。当时虽然年纪很小,可是我想,如果长大以后能够造军舰多好啊!”这成为潘镜芙“铸舰梦”的起点。

特殊习惯

1970年底,潘镜芙与来自701所的一帮设计师一直吃住在船上,当时所有设计人员都有一个特殊习惯:大家的外套上口袋都特别多。出去跟船实验时,一二十个人,每人都是一个口袋装苹果,一个口袋装咸菜,一个口袋装饼干,另外一个口袋装面包,都是吃的。原来,当时很多实验都是选在海面出现台风、风浪高的天气,这个时候,专家们一上船不久就会晕船,不断地呕吐,为了防止把自己的胃液吐尽,他们都是把肚子里东西一吐光,立刻吃点随身带的食物;再吐,吐完后又强迫自己继续吃。

爱好文学

尽管工作很忙,但青少年时代对文学的爱好,潘镜芙从未放下,在他家客厅、餐厅、卧室的书柜里,珍藏着大量文学、历史类书籍。他涉猎很广,喜欢《红楼梦》,喜欢巴金、林语堂,也喜欢金庸琼瑶。他还喜欢中国古典音乐,如古筝、琵琶和京剧,当年他就是因为经常参加单位的合唱等文娱活动,才与同为文艺爱好者的妻子许瑾相识相恋。潘镜芙家里,最抢眼的是客厅、餐厅和卧室里的3个书柜,大部分珍藏的是中外历史上那些大文豪的著作。看那些藏书,不知底细者,还以为潘老是一位专攻文史的学者。潘镜芙的休闲方式多是读书、写诗,还有欣赏音乐,每当他攻克了一道技术难题,总会拿起一把口琴,轻轻地吹上一曲浪漫又深情的《军港之夜》。

家庭生活

1966年到1992年20多年里,潘镜芙与妻子几乎过着分居的生活,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才能回到上海的家。“我对妻子和孩子真的很愧疚。分隔两地的那些年,我和家人都是通过写信相互支撑的。”直到1992年,潘镜芙的工作移回上海,这场马拉松式的亲情割舍,才算重新得以“焊接”。

人物评价

编辑

潘镜芙在作战系统电磁兼容等领域作了开拓性工作,为中国海军装备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评)

在驱逐舰研制和舰载作战系统、电磁兼容等新技术领域,潘镜芙均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 。(《解放军报》 评)

潘镜芙半个多世纪以来呕心沥血,为中国研制两代四型驱逐舰和中国进入世界舰艇强国之林作出巨大贡献,为母校光辉的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潘镜芙以对中国舰艇杰出的贡献,实现了他的人生格言“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浙江大学校史研究员熊家钰、上海校友会副秘书长张迎华 评)

在国弱民敝的战乱年代里,潘镜芙在漂泊的小船上立下宏伟的志向——为国造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艰苦岁月中,他隐姓埋名投入到新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设计之中;他把自己和导弹驱逐舰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深蓝的大海里,不断创新,一生践行 。(《湖州晚报》 评)

下一篇 朱惠勇

上一篇 徐舜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