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洋公学 编辑
南洋公学(Nanyang College)是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始建于1896年末,由清光绪帝御批,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着手兴建,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是中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这一完整教育体系的学校,其中师范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师范学校;学校经费半由商民(即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总局)所捐,半由官助,是为公学,清末称今上海地区为南洋,故学校取名为南洋公学。
1912年,学校改隶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1921年,叶恭绰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时将交通部所属三所高校(上海、北京及唐山)统一更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1956年国务院决定,起源、根植并辉煌于上海“南洋公学”的交通大学主体内迁西安,是为交通大学西迁。1959年7月31日,经教育部批准,分别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的回信中指示:要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中文名:南洋公学
外文名:Nanyang College
创办时间:1896年(光绪22年)
学校类别:高等实业学堂
院系设置: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
校训:勤 俭 敬 信
地址:上海徐家汇
所属地区:原址上海,今分散西安、上海、新竹
首任校长:盛宣怀
1896年(清光绪22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广学校》一折,建议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
1896年10月,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公学,经费由轮电两局捐输,聘请何嗣焜出任总理。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洋公学中院
在清廷的支持下,盛宣怀加紧了对南洋公学的筹备,1896年12月得到光绪皇帝准允,南洋公学正式创立。因学堂地处南洋(当时称江、浙、闽、广等地为南洋),参考西方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故定名为南洋公学。
1897年1月26日,盛宣怀呈《开办铁路总公司并启用关防折》与《筹建南洋公学及达成馆舍》片,主要是关于经费的筹集问题。当日,光绪朱批:“该衙门知道,钦此。”
由于19世纪末天津发生义和团运动,因此北洋大学堂的师生被迫转移到南洋公学继续教学,1899年毕业生王宠惠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律科获得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
师资力量
南洋公学校舍
院系设置
建校初期,学校隶属于轮船招商局和中国电报总局,盛宣怀首立四院——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层设学。
何嗣焜手书《南洋公学章程》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藏)
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最早的公立新式小学。接着于1898年开办二等学堂中院,等待条件成熟再开设头等学堂大学。南洋公学是我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教育体制的学校。它加速了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统治的灭亡,同时也为清廷2次学制的颁布提供了成功实例。
几经变迁
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5年,南洋公学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学校改隶邮传部,校名也随之更改为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
南洋大学堂:1911年11月6日,辛亥革命刚刚爆发之际,唐文治校长宣布:“本校自即日起改名中国南洋大学堂” ,之后带头剪辫,以示拥护革命,摆脱封建旧制的束缚。
定名交通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12-1921):1912年,学校改隶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并将铁路科改为土木科,电机科改为电气机械科。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这是中国设立此科之开端,开创了工管结合的先河。
交通大学上海学校(1921-1922):1921年,叶恭绰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时,将交通部所属三所高校(上海、北京及唐山)统一更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董事会,校长亦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叶恭绰当选为校长,张铸为沪校主任,凌鸿勋和张廷金为副主任。学校在原有电机科外又增设了机械科。
交通部南洋大学(1922—1927):1922年4月,由于政局变动,叶恭绰出走海外,交通大学随后又被分为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三校。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决议改组南洋大学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唐山大学为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为第三交通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1928-1942):1928年,为加强对交通教育的管理,交通部将分立的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学再次合并统称交通大学,同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为加强全国铁路管理权,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部)(1942-1946):1942年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后,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移到重庆九龙坡。此时期,交大开展院系建设。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组建造船等新专业,创办电讯研究所。学校规模扩大,教学设施、条例逐步完善。
国立交通大学(1946—1949):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各自迁回原址。1946年起,三校各自独立。在上海的仍沿用国立交通大学校名,在唐山的改称国立唐山工学院,在北平的改称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分设三地
1955年7月21日高等教育部下发关于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通知
1958年,国立交通大学在台湾新竹复校,成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1967年,电子研究所改制为工学院;1979年,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
革命传统
南洋公学,老大帝国之缩影—1902年11月21日《苏报》评论
1902年11月,南洋公学全校200余名学生为抵抗学校专制行为集体退学,因缘于一墨水瓶,故称为“墨水瓶事件”,它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发生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学运。
事件原委大致为: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六
1959年,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分离成为两所学校,作为主体的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改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剩余的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则在与另一所学校合作之后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交大西迁之初,中央决定交通大学徐家汇原址需永久性让给另一所学校使用,接收校址的学校成为了今日上海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两次校址变迁。抗战时交大内迁重庆,徐家汇校址成为了东亚同文书院校址;解放后交通大学部分西迁西安至今,原址变为了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徐家汇校区。
学校第一次内迁重庆是暂时的,第二次内迁西安是永久的——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南洋公学创校校门
西安交通大学前身是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最早的校门沿用至1911年。学校将建设新西门,以复建创校校门为蓝本,以“南洋公学”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传承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创校纪念校门选址位于兴庆校区西二楼西南侧。
双甲子校庆,阎新锋校友向母校捐资建设创校纪念校门。
感恩:致敬西迁先辈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在纪念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之际,学校决定,向为迁校做出积极贡献的陈学俊等789名老同志颁发“交通大学迁校60周年纪念章”。宫辉副书记宣读了《关于弘扬“西迁精神” 颁发交通大学迁校60周年纪念章》的决定,张迈曾书记为西迁老同志代表颁发纪念章。
未来:继续奋勇前行
张迈曾书记在讲话中说到,60年前,交大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服从新中国建设的大局,彭康校长带领师生从大上海迁到古都西安;60年后,交大人以自己的自觉、坚定、坚忍、奋斗,实现了中央的要求,把西安交大建设成为一所世界著名的学府。老一辈西迁人是西安交大辉煌历史的缔造者,是西迁精神的谱写者。学校复建创校校门,建筑西迁广场,颁发纪念勋章,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向先辈致敬。
西安交大举行“交通大学迁校60周年纪念会”
他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安交大人一定要继续秉承西迁精神,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坚决当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努力成为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和国际交流的新引擎,在践行“中国梦”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再立新功。
传承:弘扬交大精神
南洋公学创校纪念校门揭幕
创校纪念校门位于兴庆校区西二楼西南侧,校门尺寸高11米,宽10米,采用黄山石材和徽派石雕艺术,以做旧的施工工艺还原了南洋公学老校门的建筑风格。校门牌匾分别刻“南洋公学”与“交通大学”,根据1906年前南洋公学校门牌匾原迹,以及1928-1935年交通大学校门牌匾原迹进行调整、复制而成。追溯涓涓源头,传承百年薪火。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南洋公学办学过程中凝结的南洋精神都在时时刻刻鞭策我们高举兴国强学的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南洋公学创校纪念石坊门
西迁广场设有迁校浮雕六幅,分别为:上海外滩、交通大学上海徐家汇校区鸟瞰、迁校时期西安城区鸟瞰、西安校区鸟瞰、上海火车站迁校送别场景、西安校区建设场景;有圆雕人物六个,西安校区部分包括两个学生和一个老教授,上海火车站部分包括年轻教授的三口之家。
西迁纪念广场和创校校门南洋公学牌楼的创建,为交大校园再添一处重要文化地标,也为“老交大传统”和“西迁精神”的弘扬传承提供了重要载体,将成为交大师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重点基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