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察 编辑

宋朝历史人物

杨察(1011年-1056年),字隐甫,合肥(今属安徽)人,宋朝大臣。

景祐元年(1034年),举进士甲科,通判宿州。直集贤院,出知颍、寿二州,入为开封府推官,判三司盐铁、度支勾院,修起居注。庆历初,为江南东路转运使。景祐二年(1035年),召为右正言、知制诰,权判礼部贡院,换龙图阁待制。复为知制诰,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擢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景祐八年(1041年),坐事出知信州,徙扬州。历知永兴军、益州,再迁礼部侍郎,复权知开封府,再为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拜三司使。嘉祐元年(1056年),病卒,时年四十六岁。

杨察属文敏捷,其为制诰,初若不用意,而文辞雅致有体,时人称之。自信州召还时,有士人十二人送行,察即席赋诗,用十二星象典故,精当贴切,士人叹服而不能属和。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卷三六零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九八九收其文五篇。

基本信息

编辑

字:隐甫

所处时代:宋朝

出生地:庐州合肥

出生日期:1011年

逝世日期:1056年

本名:杨察

人物生平

编辑

杨察,字隐甫,庐州合肥人,生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卒于嘉佑元年(1056年)。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于张唐卿榜榜眼及第,除将作监丞、通判宿州。先后任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知颍州、寿州,开封府推官,判三司盐铁、度支勾院,修起居注,江南东路转运使,右正言、知制诰,权判礼部贡院,后任御史中丞,论事无所避,曾数忤宰相陈执中,迁户部侍郎,充三司使。卒,谥宣懿。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史料记载

编辑

《宋史·杨察传》:杨察,字隐甫。其先晋人,从唐僖宗入蜀,家于成都。至其祖钧,始从孟昶归朝。钧生居简,仕真宗时,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官庐州,遂为合肥人。居简生察,景祐元年,举进士甲科,除将作监丞、通判宿州。迁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出知颍、寿二州,入为开封府推官,判三司盐铁、度支勾院,修起居注,历江南东路转运使。

属吏以察年少,易之。及行部,数摘奸隐,众始畏伏。察在部,专以举官为急务。人或议之,察曰:“此按察职也,苟掎拾羡余,则俗吏之能,何必我哉!”召为右正言、知制诰,权判礼部贡院。时上封者请罢有司糊名考士,及变文格,使为放轶以袭唐体。察以谓:“防禁一溃,则奔竞复起。且文无今昔,惟以体要为宗,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选之法。”前议遂寝。

晏殊执政,以妻父嫌,换龙图阁待制。母忧去职,服除,复为知制诰,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擢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论事无所避。会诏举御史,建言:“台属供奉殿中,巡纠不法,必得通古今治乱良直之臣。今举格太密,公坐细故,皆置不取,恐英伟之士,或有所遗。”御史何郯以论事不得实,中书问状。察又言:“御史,故事许风闻;纵所言不当,自系朝廷采择。今以疑似之间,遽被诘问,臣恐台谏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

又数以言事忤宰相陈执中。未几,三司户部判官杨仪以请求贬官,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虽去官,犹罢知信州。徙扬州,复为翰林侍读学士,又兼龙图阁学士、知永兴军,加端明殿学士、知益州。再迁礼部侍郎,复权知开封府,复兼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内侍杨永德毁察于帝,三司有狱,辞连卫士,皇城司不即遣,而有诏移开封府鞫之。察由是乞罢三司,乃迁户部侍郎兼三学士,提连集禧观,进承旨;逾年,复以本官充三司使。饵钟乳过剂,病痈卒。赠礼部尚书,谥宣懿。

察美风仪,幼孤,七岁始能言,母颇知书,尝自教之。敏于属文,其为制诰,初若不用意;及稿成,皆雅致有体,当世称之。遇事明决,勤于吏职,虽多益喜不厌。痈方作,犹入对,商画财利,归而大顿,人以为用神太竭云。有文集二十卷。无子,以兄子庶为嗣。弟寘,举进士第一,通判润州,以母忧不赴,毁瘠而卒。时人伤之。

下一篇 韩丕

上一篇 杨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