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见曾 编辑
卢见曾(1690年-1768年),字抱孙,号雅雨山人,亦号澹园,山东德州人。
卢见曾于1721年中进士。后历任四川雅洪、安徽蒙城等县知县,安徽六安州、毫州、颍州等州知州,勤于吏治,所至皆有殊绩,尤注重水利。1736年,擢为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到任,清理积案,调剂民食,整顿盐务,得罪盐商,以微嫌被劾,候勘羁扬州。1740年,遭诬陷,遣戍军台,出塞至杭霭山麓,三年后召还,起用为直隶滦州知州、永平知府等职。1751年,迁长芦盐运使。1753年,复为两淮盐运使,在任十年,以老告归。两淮盐运使任所在扬州,卢见曾怜才好士,四方名流咸集,诗酒唱和,极一时之盛。
一生宦游四方,诗多登临题赠之作。其所著《出塞集》一卷,描写塞外壮丽风光,反映出诗人虽万里投荒,穷愁困厄,却安详自若,充满豪情。其《杭霭竹枝词》十三首,反映当地少数民族生活,具有异族情调。喜藏书刻书,尝校勘、刊刻高氏《战国策》、郑氏《尚书大传》、李鼎祚《周易集解》,补刊朱彝尊《经义考》,皆有功于后学。又采山东诸诗人作品,仿元好问《中州集》体例,辑《国朝山左诗钞》。一生作诗很多,共分八集,焚于火,后所刊《雅雨堂诗集》二卷、《文集》四卷。还撰有传奇《旗亭记》、《玉尺楼传奇》。
字:澹园、抱孙
号:雅雨、道悦子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1690年
逝世日期:1768年
主要作品:《雅雨堂诗文集》等
本名:卢见曾
籍贯:山东德州
官职: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
卢见曾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卢道悦为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做过陕西陇西、河南偃师县知县,著有《公馀漫草》《清福堂遗稿》等书。卢见曾出生时,卢道悦已五十多岁了,老来得子,疼爱之余,卢道悦更是悉心培养。卢见曾先后师从王士祯、田雯等,学业大进。康熙五十年(1711),卢见曾中举人,六十年(1721)中进士。雍正三年(1725),卢见曾被委任为四川洪雅县知县,从此走上了仕途。
洪雅地瘠民贫,税目繁多,治安混乱,狱讼不息,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卢见曾到任后,“ 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清史列传》卷71,以下注略),迅速整顿了社会秩序,受到当地百姓的拍手称誉。雍正十三年(1735),卢见曾被调为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颍州西湖,原是宋代欧阳修出任颍州知州时主持兴修的一个蓄水工程,民以为利,但至明朝末年,由于州民填湖为田而逐渐湮塞废弃了,每逢雨季,洪水泛滥,害及四周农家田庐。卢见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劝说百姓:“若复湖,则水有蓄洩,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何乐而不为呢?”在百姓的支持下,西湖水利工程很快就恢复了。由于政绩突出,乾隆元年(1736)卢见曾被擢升为两淮盐运使(治扬州)。据《两准盐法志》记载,当地盐商勾结官府侵占灶户(盐民)盐池,在所有权问题上,双方久讼不决,盐民深受其害。卢见曾到任后,作出了“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的判决,并核发文契,维护了盐民利益。广大盐民追念卢见曾,于1920年自动筹资修建了“卢公祠”以为纪念。然而,卢见曾却因此得罪了当时那些贪官污吏及不法盐商,他们纷纷蜚语诬告,乾隆皇帝不待查明真相便在乾隆五年(1740)将卢见曾革职充军发配到塞外。
乾隆九年(1744),冤案昭雪,卢见曾被补为直隶滦州知州。第二年又升为永平府知府。在任期间,他带领所属抚宁官民筑坝阻水,解除了多年来洋河对抚宁城的威胁。十八年(1753),复调两准盐运使赴任扬州。扬州地势低洼,河池湮塞,经常发生水患,卢见曾筹集资金,开挖修浚了城周围河池,免除了水患之隐。卢见曾还沿小秦淮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使古老的扬州更加妩媚多姿,一时游人如织,名流学士云集。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卢见曾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郑燮、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卢见曾“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诗三百卷”(《扬州画舫录》),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乾隆二十七年(1762),73 岁的卢见曾告老还乡,过起了隐退生活。三十年(1765),乾隆南巡,路过德州,特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三十三年(1768),两淮盐引案发,卢见曾被逮论绞,死于狱中。 三年后,大学士刘统勋为其昭雪。
在他的宾客当中,除了有后来闻名天下的“扬州八怪”外,还有《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吴敬梓一生贫穷,写作《儒林外史》全凭卢见曾的支持。吴敬梓死后,卢见曾慷慨解囊,买棺装殓,并且安顿好吴敬梓的妻儿老小。
卢见曾还以学问闻名天下。他的最大的功绩就是考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张汝舟了。
卢见曾的长子名字叫卢谦,卢谦出生于1713年,比纪晓岚大11岁。卢谦有个儿子名字叫卢荫文。卢荫文很有才学,1789年考中进士,但是他终生不愿为官,46岁即告归故里,隐居山林了。
《文昌杂录》
卢公祠高清大图
清藏书家、刻书家。字抱孙,号澹园,一号雅雨山人,祖籍河北涞水,明初迁居山东德州,明代藏书家卢世潅重孙。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官四川洪雅知县,后知安徽蒙城、六安、升亳州知州、颍州知府、两淮盐运使,迁长芦盐运使、再复任两淮盐运使等职。曾多次遭到蜚言而被罢官,晚年瘐死于狱中。一生重视教育,兴办书院、著述、刻书、藏书等文化教育为己任,所到一地,建书院、刻书籍。颇富文采,有王士祯遗风。官两淮盐运使期间,兴办书院,置办刻书之所,以校刻古籍著名于世。所刻《雅雨堂丛书》14种,法式善称其“皆世间罕见之本,卷帙宏富,楮墨精好,洵足珍秘”。又补刻朱彝尊《经义考》,使之成为完书。为藏书世家,曾祖卢世潅有“杜亭”、“匿峰庵”、“涪轩”藏书楼,架上有图书万余卷。见曾建有书楼名“雅雨堂”,益增图书至10万余卷,珍秘善本数十种。藏书印有“雅雨山人”、“卢印见曾”、“澹园之珍藏秘籍倍加呵护”、“杜亭亭长”等。刊刻有《山左诗抄》《雅雨堂藏书》等,其中《雅雨堂藏书》刻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收录古籍14种,每种均有其所作的序言或解题,记其内容和概要、版本、著者生平和学术贡献等。著有《雅雨堂诗文集》《出塞集》《雅江新政》《渔洋山人感旧集小传》《读易便解》《尚书大传补遗》等10余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