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希颜 编辑

明代官员

郭希颜(1508年-1560年),字仲愚,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人,民籍,国子生,治《书经》,江西乡试第十五名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二十四岁中会试第三十七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嘉靖十三年 (1534年)授翰林院检讨。嘉靖十八年(1539年),兼任右春坊右赞善。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陞左中允,受论劾,调外任两浙运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上书言立储而忤旨,明世宗命处斩。隆庆初,赠光禄少卿。

基本信息

编辑

字:仲愚

所处时代:明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西南昌府丰城县

出生日期:1508年

逝世日期:1560年

本名:郭希颜

官职: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兼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检讨兼左中允→两浙运副→光禄少卿(赠)

人物生平

编辑

正德三年(1508年)正月初七日生。

嘉靖十一年(1532年)十月十日,在此之前,先是大学士方献夫言:「宫僚馆职员缺,乞下两京科道部属推补」,大学士李时复以「荐举未必公宜如考选庶吉士例,凡各衙门所举者臣等会同吏部试之」,内阁皆报可,无何,明世宗命时等于新进士未选者自年三十五而下悉令就试,取二十一人,时等提取进士钱亮、许檖、闵如霖、卫元确、叚承恩韩勖、扈永通、吕光洵、谢九仪、刘光文、黄献可、刘士逵、刘思、唐阎朴、胡守中、钱籍、王梅、雷礼、边涔、李大魁、郭希颜等以闻。明世宗阅卷,见弥封姓名,疑有私,遂报罢,翰林院编修程文德疏请明世宗亲试文华殿阅卷,大臣校毕,惟明世宗裁定,得旨:「朕既委辅臣及吏、礼大臣,又何以亲临为?」于是李时等复奉旨,复考进士吕怀、范瑟、钱亮、黄应中、秦鸣、夏边侁、闵如霖、王珩、卫元、确浦、应麒游、居敬、赵汝濂、刘思唐、阎朴、胡守中、李本、赵维垣、何城、王梅、李大魁、郭希颜等,奏改翰林院庶吉士,明世宗从之,升礼部右侍郎顾鼎臣为吏部左侍郎,仍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专管教习。

嘉靖十三年 (1534年)二月二十六日,授庶吉士秦鸣夏、闵如霖、浦应麒为翰林院编修,闫朴、李本、郭希颜为翰林院检讨。

嘉靖十五年(1536年) 十月十二日,以皇子生,明世宗遣翰林院侍读屠应峻、华察,侍讲胡经,修撰杨瀹、陈节之,编修秦鸣夏、闵如霖,检讨郭希颜,左春坊左谕德张衮、右春坊右谕德张治、王用宾各賫书报诸王。

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十四日,在此之前,吏部上选置东宫官僚。得旨:「东宫辅导,端本攸系。」仍敕内阁详拟以闻,至此,大学士夏言等疏名以请「拟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温仁和加太子少保,仍掌府事;户部尚书兼学士,李廷相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张潮张邦奇俱太子宾客,礼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张璧兼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蔡昂,兵部右侍郎张衍庆俱兼詹事府府丞,改南京礼部侍郎费采为礼部右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陆深为詹事府詹事,俱兼翰林院学士;起原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崔铣为少詹事,升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孙承恩为少詹事,俱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王教兼右春坊右谕德,升司经局洗马童承叙为左春坊左庶子,杨维杰右春坊右庶子,俱兼侍讲;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龚用卿仍本官,升侍读屠应峻为右春坊右谕德兼侍读,编修李学诗、修撰陈节之俱左春坊左中允兼修撰;编修秦鸣夏、闵如霖俱右春坊右中允兼修撰;编修浦应麒、修撰罗洪先俱左春坊左赞善兼修撰;检讨郭希颜、阎朴俱右春坊右赞善兼检讨;改兵科给事中吕怀、礼部仪制司郎中白悦俱左春坊左司直;主客司郎中皇甫涍、兵部车驾司郎中薛侨俱右春坊右司直,兼检讨。监察御史胡守中左春坊左清纪郎,吏部文选司主事史际右春坊右清纪郎,俱兼侍书;升侍读华察、侍讲胡经为司经局洗马,兼侍读复;编修黄易、王同祖、黄佐、唐顺之俱原职,易同祖兼校书,佐顺之兼左右司谏太常寺卿周令兼正字」诏俱如拟。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三月八日,在此之前,御史杨瞻、樊得仁奏「故礼部侍郎薛瑄,国朝大儒,宜从祀文庙。」诏下儒臣议。时尚书霍韬、侍郎张邦奇、詹事陆深、少詹事孙承恩、祭酒王教、学士张治、詹事府丞胡守中、庶子杨维杰、谕德龚用卿、屠应峻,洗马徐阶、邹守益,中允李学诗、秦鸣夏、闵如霖,赞善阎檏,司直谢少南、吕怀,编修兼校书王同祖、赵时春,编修兼司谏唐顺之、黄佐,侍讲胡经二十三人议宜祀,庶子童承叙,赞善浦应麒议宜缓,赞善兼检讨郭希颜以薛瑄无著述功,议不必祀,给事中丁湛等请从众议之多者,霍韬又欲黜司马光、陆九渊、吕怀,欲将道统正传皆进之庙堂,系于四配下。至此,礼部集议以请,明世宗曰:「圣贤道学不明,士趋流俗,朕深有感,薛瑄能自振起,诚可嘉尚,但公论久而后定,宜候将来,童承叙、浦应麒议是,司马光、陆九渊从享与四配等位,次俱历代秩祀,又经我太祖钦定,俱照旧不许妄议。」时御史吕光洵上从祀议,上摘疏中有不敬语,夺俸二月。

三月八日,御史饶天民言「薛瑄从祀,众皆谓宜,独检讨郭希颜不可,肆言无忌,宜罪。」明世宗以有旨下议,不嫌异同,责饶天民不达国体,姑不究。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二月二日,南京河南道御史包孝奏「辛丑会试,以礼部尚书温仁和主试,翰林院编修嵇世臣为礼经分考,贿中进士徐履祥、陈志、潘仲骖,当追罢。」且言「左庶子童承叙之嗜酒,右赞善郭希颜之轻险,编修袁炜之放浪,俱不堪典试事,宜量行别用。」时潘仲骖等授官,温仁和承叙已故,吏部复郭希颜、袁炜等俱令痛加策励,明世宗责部臣不行,分别查究,漫无可否,郭希颜、袁炜事无指,实照旧供职嵇世臣等事,属暧昧,置不问。

三月 十五日,复除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郭希颜原职。

四月二十五日,礼部会廷臣集议礼,庙建同堂异室之制,咸谓:「圣神之见,高出千古,诚至当而不可易者,请遵制卜期兴建。」上曰:「今庙已不得正,却咸谓美,当昨同五臣计銮,既引宗庙序昭穆为词,后闻诸论复谓同堂异室已久,昭穆之列难行,一人之言,何先后苦是,再会官详议以闻。」于是礼部尚书张璧等再集议,奏曰:「天子七庙,昉于夏商,而备于周室,迨我皇上尊祖,孝亲,仿周定制,特出宸断,庙建聿新,惟是创兴之初,当事诸臣失于精考昭穆之序,稍有未顺,遂有同堂异室之说,诚宜圣心有所未安,臣等窃惟尽善尽美,垂范罔极,无如七庙之制者,至于昭穆之序,宜仍奉成祖为世室,盖功德兼隆,又称祖已久,不当奉居昭列,其次奉仁宗为一穆,宣宗为一昭,英宗为二穆,宪宗为二昭,孝宗、睿宗为三穆,武宗为三昭,古者宗庙之中惟以左右为昭穆,而不以昭穆为尊卑也。今孝宗、睿宗各为一庙,并立于三穆之位,他日以次逓迁,则惟奉迁孝宗之主,而睿宗常尊,安其庙矣。」疏入,上命待旨行议,久未定,左庶子江汝璧言:「臣闻刘歆曰:『三昭三穆,其正法也,有常数也,宗变也,苟有功德则宗之,无常数也。』今成祖首正世室,而奉皇考入庙,则见存旧庙宜迁于穆庙之首,以当将来,世室与成祖庙貌东西对峙,太祖岿乎其中,祧庙奠乎其后,三昭三穆列乎其前,成庙、睿庙翼乎其左右,而于朱熹庙议之图正相合矣。」 右赞善郭希颜言:「周在文王,祀后稷及四亲,是五庙也。自武王至昭王,亦祀五庙,至穆王始祀六庙,是时文王为穆,世室首四亲而昭之,首则虚也。是天子七庙者,有其人则七,无则五焉六焉可也。太祖创造之初,用周制建四亲庙,今日当从之,制无过于此,今诚立太庙居中,立世室居左而虚右,立四亲庙以次左右,立祧庙居后,太庙则祀高皇帝,所以贵受命之始也;在世室则祀文皇帝,所以报有功,示不迁也;四亲庙则祀皇高祖、皇曾祖、皇祖考、皇考,何也?四亲相承,不敢忘所由生也,所以明未有无父之国也,欲舍考而庙其,不为考者非人情也。二宗不在四亲,则侄不祀伯弟,不祀兄固也,但孝宗于皇上为伯考,德泽在人,宜庙于成祖之右,武宗于皇上兄也,临御日久,宜别庙。于昔所祀皇考之宫,或祀或祧,以待他日,则于情为各当,于费为不繁,于列圣为曲全,于人心为允协,皇上无豊祢之嫌献皇帝,无子先父食之议矣。」疏下礼部议,礼部言「汝璧之议间有异同,然其说本于朱熹;希颜之议,本于韦玄、成韦,此不待智者而知其不可也。夫奉孝宗、睿宗,同为一庙以位,于穆三而武宗以帝王统序不失在三昭之位四亲之恩既全世室之义有待武庙之祀不更名正言顺,足以垂宪万世,其视损七庙而为五庙,孰为当耶?若希颜之见,以逆为顺,非礼之,礼其曰于费为不繁,尤为悖戾之甚,惟皇上亟赐成断,下所司遵行,则请狂悖不经者自将默阻,不然则妄议典礼观望以济其私者不独一希颜而已。」疏入,报闻,是日希颜复上疏,持前议益坚,御史刘存德等劾奏希颜妄议,上曰:「希颜所陈,亦人臣之心,未便纳用,存德等辄行奏扰,责令置对,已乃夺存德俸半年余。」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正月十一日,以恭录皇祖列圣御制文集,并圣学心法,四书五经大全,及性理大全,二十一史诸书成,赏总视经理官、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严嵩,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许赞,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张璧,各银四十两,纻丝三表里,升校录官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讲杨维杰为左庶子兼侍读,加从四品服俸,右春坊右中允兼修撰闵如霖为右谕德,加俸一级;右赞善兼检讨郭希颜为左中允,编修孙升右中允,山左赞善,司业周文烛右中允,赐五品服色;左司直郎兼检讨谢少南、吕怀,编修李玑俱升俸一级,誊录官太常寺卿张电升通政使,与张文宪俱加俸一级,光禄寺少卿曹梁升四品服俸,尚宝司少卿谈相升光禄寺少卿,中书舍人王槐左评事各四品服色,左参议林应禧升顺天府府丞,郎中李宏杨武俱山东右参议,员外郎王应芳升礼部郎中,尚宝司司丞董子仪,闻人德行主事高尚志各升俸一级,右寺正孙墀与从五品服俸,左寺副吴昴升左寺正,评事刘璋、徐大纶,中书舍人刘铠、都事任卿俱左寺副,中书舍人沈文东升光禄寺署正,吴应凤、赵性鲁丛恕李苪、叶彬俱右评事,徐应豊、孙学思、何迁俱署右评事,试中书舍人顾从礼准实授知事,吕升、表琅俱通政司经历,典籍张濂升俸一级,序班吴自成等四员俱鸿胪寺主簿,李中等六员俱司宾署署丞,中书舍人任廷弼等二员俱光禄寺署正,李衢等四员俱通政司经历,主簿张辅等三员俱光禄寺署丞,监生邢化、傅和俱试中书舍人,生员郭瑀等五名俱序班,书办官张业等九员各外任正八品,骆邦奇等十员送部选用,旗校等二十六名各赏银布有差。

闰正月三十日,大学士严嵩等请续纂《大明会典》,除先次纂辑已完外,今自嘉靖八年起至二十三年止一应事宜照前凡例续收附入以成全书。报可。已乃命大学士严嵩、许赞、张璧为总裁官,吏部侍郎兼学士孙承恩张治为副总裁官,左春坊左谕德闵如霖、左中允郭希颜、右春坊右中允孙升、右赞善吴山司直郎吕怀、谢少南、翰林院修撰茅瓒,编修李玑、赵贞吉、敖铣、郭朴、康大和、嵇世臣、袁炜,检讨林廷机、黄廷用、陈东光、王维桢、卢宗哲为纂修官,以光禄寺少卿曹梁谈相大理寺寺正吴昴,寺副徐大纶、刘璋,评事王槐、吴应凤、赵性、鲁丛恕、季芮、叶彬,署评事徐应豊、何迁、孙学思,中书舍人顾从礼,翰林院典籍张濂,通政司经历吕升,鸿胪寺主簿吴自成、章子谊、李凤,署丞崔禋、蔡梧、孙仕、汪旃为誊录官,通政使司通政使张电,太常寺卿张文宪为催纂官,大理寺寺副刘恺任卿为收掌官。

三月二十日,吏科都给事中等官卢勋等以考察拾遗,论劾工部尚书甘为霖、掌通政司事尚书郑绅、吏部侍郎孙承恩、南京户部尚书周金、兵部侍郎张汉、南京户部侍郎张

下一篇 德安府

上一篇 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