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礼 编辑

明朝中期大臣、史学家

雷礼(1505年10月9日—1581年8月28日),字必进,号古和,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人,祖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明朝中期大臣、史学家。

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授兴化府推官。历任宁国府推官、吏部主事。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因与内阁首辅夏言有隙,降为大名通判。旋而升任浙江按察司副使,督察两浙学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改太仆寺少卿,不久又改任太常寺少卿,并提督四夷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升顺天府尹,提出了八项措施。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升任工部右侍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升工部左侍郎,加授二品官服和官俸。三殿工程完成后,进工部尚书。隆庆二年(1568年),致仕归乡。

万历九年(1581)七月,雷礼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赠太保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雷礼

字:必进

号:古和

所处时代:明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

出生日期:1505年10月9日

逝世日期:1581年8月28日

主要作品:《国朝列卿纪》等

最高官职:工部尚书

追赠:太保

祖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弘治十八年九月十三日(1505年10月9日),雷礼出生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

雷礼身材矮小,相貌平常,但志向坚定,头脑聪明,领悟力强。雷礼的母亲郑氏常常阻止雷礼读书,雷礼却要求多读,而且读了就不会忘记。雷礼写的文章警策超群,含义深奥。雷邦鉴曾带着雷礼到湘乡(今湖南湘乡)读书,湘乡有个大商人想把女儿嫁给他,雷礼却坚决推辞,回家去了。

嘉靖二年(1523年),雷礼补入县学,成为一名生员。

嘉靖七年(1528年),雷礼参加江西乡试,中举。

登科入仕

嘉靖十一年(1532年),雷礼考中进士, 当时礼部选拔庶吉士,雷礼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却正赶上忌恨他的人泄露了雷礼试卷中的话,这些话又传到明世宗那里,言官们又连类引譬地弹劾他,于是礼部奏请重新考试,雷礼最终没有参加复试。

嘉靖十二年(1533年),雷礼被授予兴化府(今福建莆田)推官的职位。推官本是知府属下的耳目,但雷礼特别擅长断案,明察秋毫,揭发隐情,所以每到一处都被人称为“霹雳使者”。知府更加倚重雷礼,凡属他审查的案卷,必定既公开审讯又秘密查访,而且用胥吏审案的办法去审问犯人。一旦查清了案情,雷礼总是按照法律条文,从宽处理,这样处理的案件,数不胜数。所以雷礼在执法上,既明察又能持平。

嘉靖十五年(1536年),雷礼因为母亲郑氏去世而回家守制。

嘉靖十八年(1539年) ,雷礼服丧期满。正逢朝廷各部门缺少人才,当时夏言掌管国政,认为雷礼曾经轻视过自己,所以不让雷礼担任要职。雷礼试补为给事中,雷礼坚决不去就任给事中;接着又试补为御史,雷礼还是不去就任,雷礼对同年考中进士的文选郎说:“你们如果真的怜惜我,就让我尽快辞职归乡吧。”后来文选郎想让雷礼去补任礼部的官职,吏部尚书许赞听说这件事后说:“雷礼这个人真是卓越不凡,应当让他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于是补任雷礼为宁国府(今安徽宣城)推官。

当时慈孝皇太后的灵柩回葬郢龙,沿江的关卡迎奉不力,导致府尹以下的官员都受到了惩罚。然而,雷礼却独出心裁,使用船只进行运输,并且准备得非常充分。当船只渡过采石矶时,一路上静悄悄的,仿佛没有人一样。各个路段的官员都照搬雷礼的办法,没有出现任何混乱或抱怨。于是南京的巡抚大臣向部使者举荐雷礼,部使者也越来越倚重雷礼。部使者交给雷礼审判案件,雷礼审判后放掉了冤枉的犯人,并且把蛮横无理的人关进了监狱。雷礼的判决不用刑具犯人就服罪了,部使者拿这个来质问雷礼,雷礼说:“不用刑具就可以了,如果用刑具,就等于诬陷推官是盗贼,他敢不承认吗?”部使者非常同意雷礼的话。 同年冬,雷礼以父亲去世而回家守制。

历职吏部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雷礼的服丧期满。当时吏部验封主事一职空缺,吏部尚书许赞听说雷礼服丧期满,高兴地说:“不是这个人就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担任这个职位了。”于是上奏推荐雷礼担任这一职位。 雷礼在吏部一共工作了六年,他对于属吏的考核非常严格,狡猾的官吏不敢做坏事。对于官员的子弟,一定要等他们的父亲在职期满后才分配工作;把官员派到偏远恶劣的地方,不允许他们找门路调到好地方;官员病假满三年,不剥夺他们的官职;吏部文选清吏司和考功清吏司两个部门,不允许用虚报俸禄的办法升实职。这些规定都是雷礼制定的。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雷礼改任吏部考功清吏司主事,又改任文选清吏司主事。不久,代理考功员外郎的事务。 雷礼屏退一切外来交际,每天只专注于咨询有才能和贤德的人,而且特别坚持执法,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在此之前,对于官员的考核,地方官员全都看巡抚和巡按御史的脸色行事,南京的科道官弹劾部门长官,不能自主。雷礼这时暂时代理考功司的事务,秘密地考察那些不称职的官员,记录下来后交给太宰,所请求的各部门郎中也都登记在册。到了考核的日期,内阁复查,于是被部门贬谪的官员占了一半,而留在南京科道所弹劾的官员也只剩下了三分之一。对京官的考核也如此。按旧例,各部门院官共同主持对官员的考核,以及公私档案的管理,但执行的只是各部门院官,而明世宗并不知情。于是雷礼罢免了权贵所庇护的十四个人。其中有一个是车驾郎,他是掌院的姻亲。严嵩脸色都变了,雷礼安慰他说:“您声望很高,希望您不要因私情而徇私。”严嵩最终没有办法对付雷礼。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雷礼改署文选员外郎事。

当时严嵩执掌国政,早已对雷礼的专断不满,恰逢文选郎中职位空缺,雷礼这时暂时代理其事,按规定应由考功郎中迁升,明世宗却另有旨意,雷礼说:“这严嵩一定是想用他自己的人。”雷礼又以刑部郎中的名义上报严嵩,触怒了严嵩,严嵩指使明世宗杖责雷礼半年。最终还是用了严嵩所推荐的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唐龙担任吏部尚书,想到雷礼与严嵩所推荐的人势如水火,如果不分别对待,必然牵涉到雷礼,于是改任雷礼为稽勋郎中。

通判大名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严嵩所推荐的人终于获罪被贬谪,而调雷礼回考功司,明世宗又另有旨意,想另选他人。这时夏言再次执掌国政,想为他的姻亲、被大计考核所罢免的邳州知州恢复官职。邳州知州是雷礼在大计考核中所罢免的,雷礼坚决不同意。邳州知州私下对夏言说:“因为雷礼阻挠,并且他又主管考功,我终究不能得到官职了。”所以明世宗的旨意大概是为邳州知州说情,于是雷礼被推迟回考功司又一年。

当时闻渊是吏部尚书,明世宗将要选拔台省官员,雷礼禀告说某某五人都是夏言的私人,应该先以其他官职安排他们,不要让他们得志逞凶。闻渊于是更改了其中一个人的官职,其中一人哭泣着向夏言诉说。夏言很生气,就把其他四个人都安排在省中。后来这四个人终于诬陷了户部尚书王杲,逮捕了刑部尚书何鳌并投入锦衣卫监狱,闻渊这时才后悔没有听从雷礼的话。夏言依仗皇帝的恩宠,非常骄傲,而且又纵容他的妾父在苏州内外进行买卖,从大官员那里回来,总是用买卖成交来炫耀,而雷礼坚决抑制他。张同知是个贪官,贿赂以求得知府的职位,雷礼不同意,而是命令部使者去调查。张同知向聂豹坦白了自己的过去,说那是为了筹措招募士兵的费用,并不是有什么罪行。两位吏部侍郎向夏言为张同知求情,夏言只是唯唯诺诺地答应。雷礼说夏言没有其他理由,于是又上奏章。明世宗已经有了逮捕雷礼审问的旨意,整个朝廷都大为震惊。于是有人说夏言的手下说:“雷郎中这次可吓破了胆了。”在这个时候,与夏言谈论张同知的人,难道能不从夏言的手下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吗?夏言派人拿着名片去拜见雷礼,雷礼生气地说:“吏部郎中,是你们这些人可以随便拜访的吗?拿着名片来拜访我,我要打他。”于是夏言更加愤怒。正好这时佐院空缺,皇帝将要召见应大猷,而夏言却一定要对付应大猷,长久地指使他的私人指责:“雷礼以前任云南巡抚时,有举荐却没有弹劾,不符合御史的职责,吏科不驳奏是为什么呢?”科臣害怕,就弹劾雷礼,并且请求从今以后举荐一定要同时弹劾,作为法令。雷礼叹息说:“这就是所说的束缚人啊。圣明的时代啊,御史的职责在于惩处邪恶,哪里有放纵邪恶而不打击的呢?如果一定要让御史弹劾大臣,恐怕名义上一定会过分苛刻,过分苛刻就一定会使中等才能的人无法自立,这不是推广皇上爱惜人才的深意。按照旧例,大计考核官员超过半年才开始举荐弹劾,应大猷上疏时刚满三个月,按照旧例可以不弹劾。就在这个时候,姜巡抚也是这样的,怎么能单独治应巡抚的罪呢?”于是就把这些话上奏给明世宗,而夏言非常愤怒,于是削去应大猷的官籍,把雷礼的官职降一等,外调到大名府做通判。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六月,雷礼升任浙江按察司副使,督察两浙学政, 他独自主持考试,非常公正,没有人敢因私事求他,学政因此焕然一新,浙江的士人一直称赞他。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十月,雷礼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 当时仇鸾请求北伐,急需马匹,而雷礼尚未到任,雷礼说:“事情紧急,我会提前办理好,然后赶到任上,以备不时之需。”兵部尚书赵锦惊讶地说:“你怎么这么迅速果断?”

还京任职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雷礼改任太仆寺少卿,不久又改任太常寺少卿,并提督四夷馆。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二月,雷礼升任顺天府尹。 顺天府在京城附近,政事繁多,很多事务因受到权贵干扰而无法履行其职责。雷礼以法律为标准进行裁决,杜绝了请托之事,又着眼于根本,为百姓着想,筹划便利之事,解除他们的忧患。雷礼开始提出了八项措施,后来又请求将其他需要赎回的三千名劳力改做柴薪的差使,以免骚扰疲惫的百姓;请求停止在各关隘附近运输,以免骚扰大车;请求将怀来县的运输任务交给司农,以免骚扰小车。这些建议都被明世宗高兴地接受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雷礼升任工部右侍郎, 当时营建天寿山费用不计其数,他上疏建议节省开支,并且勤勉工作。明世宗派太监暗中观察了解雷礼的情况,对他赞叹不已。从这里开始,雷礼受到了明世宗的赏识。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天寿山的工程工程结束,雷礼被升任为工部左侍郎,论功行赏,加授二品官服和官俸。

修复三殿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六月 ,三殿工程开始兴建,严嵩父子想把工程交给他们亲近的人去做,没有成功。于是,他们只好让雷礼升官掌管工部事务,负责营造工作。雷礼随即上疏提出八项建议,而将作大匠徐杲被提升为卿,他很有心计,与雷礼合作,将砖石改为须弥座,将木柱改为积木,节省了大量费用。连大宦官黄锦见到后,都认为雷礼是天生的人才,能为国家所用。然而,宦官袁亨在明世宗面前却说工程尚未完备,雷礼上疏请求设立木牌标记工程进度。明世宗知道宦官们想陷害雷礼,只相信雷礼的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工程完成,明世宗推恩及于欧阳必进、朱裳等人,而雷礼只被升任为工部尚书,这是严嵩父子阻挠的结果。然而,三殿工程的费用估计高达数十百万,而实际花费只有十分之一。

嘉靖四十年(1561年),万寿宫发生火灾, 估计修复费用需要三百万,负责此事的人感到困难。内阁次辅徐阶询问雷礼需要多少费用,雷礼回答:“二十万就足够了。”他立即上报给明世宗,明世宗很高兴,而严嵩却不高兴。雷礼想到明世宗的旨意非常恳切,于是日夜不懈地工作,冒着严寒雨雪,亲自走在泥泞中,拿着伞遮挡自己,即使在元宵夜也不休息。明世宗知道后非常赞叹,撤下自己的御膳慰劳他。明世宗又想到自己孤单一人,需要有人辅助,于是让徐阶的儿子徐璠负责修建工作,而严嵩的孙子严绍庭则负责巡查。严嵩因为孙子不能胜任修建工作,却一定要他去做巡查,雷礼对此非常不满。

当时,有内监说不需要再修建了,激怒了明世宗,雷礼力争请求明世宗亲自查看。明世宗查看后非常高兴,称赞雷礼是良臣,赏赐他银镪和飞鱼等物品。严嵩更加不高兴了。然而,明世宗仍然非常信任雷礼,认为他体恤国家大事,而严嵩前后嫉妒雷礼的行为也显而易见。除了兵仗、盔甲、织造、内使、针工、承运库等事务外,雷礼还负责节省冗费、淘汰冗员、缓解运输等事务,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然而,工部常常与宦官有瓜葛,雷礼总是裁抑他们,让他们无法谋取私利,因此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但雷礼并不在意,最终与他们相安无事。到此时,雷礼已经历任一品官职三年,明世宗按照旧例赏赐他羊酒钞锭,并授予他柱国的官职,加封为少保。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紫宸宫再次兴建 ,雷礼认为宫禁重地不便出入,请求选派廉洁谨慎的内使专门负责稽查,而他自己则全心全意地督促工程进展。在此之前,有个姓毛的内婢请求修缮板房,雷礼不答应,说:“营建必须奉旨进行,内宫之言不能超出规定的范围。”毛姓内婢派人向雷礼致谢,但心里却怀恨在心。这时,明世宗询问工程进展情况,毛姓内婢回答说管工的人大多休息沐浴,实际上是指责雷礼。明世宗派大宦官秘密侦查,得知雷礼非常辛苦,说:“雷礼真是忠勤可嘉。”于是赏赐他上等的酒。紫宸宫建成后,雷礼被加封为少傅,他推辞不受,但明世宗不允许,说:“你监督掌管工程事务,节约财用,任劳任怨,我深知你的忠诚。”

受任穆宗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冬,明世宗去世 ,雷礼非常伤心。明穆宗登基后,雷礼上疏请求罢免此前加派的冗费,明穆宗都批准了,天下人认为国家又得到了新生。

起初,有一两个年轻人讨好严嵩,等到严嵩失败了就排挤雷礼,天下人都不认为他们做得对,一定要严惩他们才甘心。奏疏上奏后,明穆宗说:“雷尚书对江山社稷有功,为什么要弹劾他?”一时之间人们都称赞皇帝是圣明的天子。但是雷礼更加严格地整顿吏部事务,像抑制要求增加冠服费用的请求,停止分发床桌的差使,淘汰多余的工匠差役,裁减皇亲国戚的乞求,一一都写成法令。明穆宗到国子监时,雷礼和徐阶并排坐着听讲,明穆宗对他们很尊重。正好时来当时上奏疏,说宦官不守法度,明穆宗很生气。雷礼趁机说:“先前杖责了石星,现在又杖责吴时来,恐怕会损害皇上的圣德。”于是吴给事得以免罪。

致仕归乡

隆庆二年(1568年),宫中又发生教坊场的事情,雷礼上疏说:“皇上尊贵地居于九重宫阙之中,必须导引和气,凝神深思,不宜急躁动怒。”这件事于是被搁置不议。御史李志学上疏奏请裁减中官号房,内使们群起殴打御史于朝堂之上。雷礼正气凛然地奋步上前说:“这是什么地方?御史是什么官职?你们这些人捋起袖子侮辱御史,这是大不敬啊!”众人于是散去。不久,雷礼又上疏说:“内府每年的例支都有定额,近来因营造宫殿而增派,而内监又奏请加倍派发,我不愿意见到这样的事情,请求辞官归乡。”宦官滕祥以为雷礼是在指斥他,非常嫉妒,不送雷礼的奏疏到内阁,并且私自拟旨不准他辞官。雷礼再次上疏说:“工部与内府相关的事务,如今内宦倚仗权势胡作非为,我每件事都受到掣肘,希望乞求皇上允许我罢官归乡。”明穆宗准予他退休。各省台的官员交相上章请求留任雷礼,但雷礼只带着一个仆人和一只破旧的箱子,就翩然离去了。

雷礼回到家乡后,闭门谢客,著书立说,如《大政纪》《内阁行实》《列卿年表》《镡墟摘稿》等著作都流传于世。他在家居住了十三年,到了万历九年七月三十日(1581年8月28日),因病对妻子凃夫人说:“我梦见夏原吉邀请我游览南岳,约定在霜降时一起去,共同欣赏日观峰的胜景,我现在大概不能去了。”于是雷礼被扶到正屋躺下,因而叹息说:“泉水干涸了,山丘崩塌了。”随后眼睛就闭上了,享年七十七岁。 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明神宗停止上朝,追赠他太保的官职,并赐祭文为他办理丧事。

主要影响

编辑

政治

雷礼的政治功绩主要包括:

明察秋毫:雷礼作为推官,特别擅长明察秋毫,揭发隐情,因此得到了“霹雳使者”的称号。他在处理案件时,既能明察又能持平,使得无数案件得以公正处理。

忠诚耿直:雷礼在官场上表现出忠诚耿直的品质。他不畏权贵,坚持执法,即使面对严嵩等权臣的打压,也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改革吏治:雷礼在吏部工作期间,对属吏的考核非常严格,使得狡猾的官吏不敢做坏事。他还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如不允许官员子弟通过父亲的关系谋取职位,不允许官员通过门路调到好地方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改革吏治,提高官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

整顿考功司:雷礼在代理考功司事务期间,秘密考察不称职的官员,并记录下来交给吏部尚书处理。他还坚持公正考核官员,不畏权贵干涉,使得被贬谪的官员占了一半,科道所弹劾的官员也只剩下了三分之一。这些举措有助于整顿考功司的工作,提高官员的考核公正性和准确性。

建筑

雷礼一生建树颇多,但建筑方面尤为突出。

十三陵修建中的功绩

雷礼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任工部侍郎开始,直至隆庆二年(1568年)辞官为止,整整为明十三陵的修建而操劳了十四年,其督建的主要工程如下:

1.领导重修、扩建永陵。永陵是朱厚熜和他三个皇后的陵寝。早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二十二日正式破土动工,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闰七月十一日主体工程就大体告完。但朱厚熜并不满意,以后由雷礼领导重修扩建,直到朱厚熜满意。永陵为三进院落,享殿七间,两庑配殿各九间。墙垛用花斑石砌造,斗拱、飞椽、檐椽、额枋都为石雕,宝城垛口和两侧通道也用石砌。永陵终于成为十三陵之冠。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厚熜驾崩,隆庆元年(1567年),雷礼主持了明世宗的安葬仪式。

2.组织修缮整个陵区的配套工程。《明世宗实录》记载:北京“天雨连绵,大水泛滥,山陵桥、路冲决甚多”。雷礼奉命提督天寿山整个皇陵区的桥梁、道路、墙垣工程。与此同时,他还组织修缮了整个皇陵区的配套工程,如神路、驳岸、沟渠等。十三陵的神路有2.6公里长,在大碑楼至龙风门的神路两侧,有石兽24座,石人12座,神路最南端有石牌坊,龙风门又叫火焰牌坊,都是用汉白玉砌成,宏伟壮观。

3.继续修缮已有的七座皇陵。朱厚熜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登基当皇帝,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二十一日才去“拜谒诸陵”。拜诸陵是假,为自己选陵址是真,他在拜谒诸陵的过程中,发现各陵多有损坏,于是决定在建造永陵的同时,对天寿山其它诸陵全部进行修缮。雷礼在领导重修和扩建永陵时还修缮了其它七座皇陵。这七座皇陵就是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

此外,雷礼还组织修缮了代宗朱祁钰皇陵(位于北京西郊金山下)的享殿、厨库和太祖朱元璋孝陵(位于南京东郊钟山南麓)的宝城,以及显陵的达孝楼、裬恩殿,更建百龙殿。

故宫重修增建中的贡献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日戌刻,皇宫因大雷雨所致发生火灾。大火把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文武二楼和奉天门、左右顺门、午门及午门外的其它建筑全部烧毁。嘉靖帝要求修复三大殿,但工部尚书赵文华却迟迟拿不出修复方案,遂被罢免,由欧阳必进代理工部尚书。时任工部左侍郎的雷礼则与徐杲共同提出重修并扩充三大殿的方案,之后雷礼晋升工部尚书,领导重修三大殿和其它门楼工程,历时五年之久,完工之后,朱厚熜为重建的三大殿、二楼和其它各门重新更名:奉天殿改称皇极殿,华盖殿改称中极殿,谨身殿改称建极殿;文楼改称文昭阁,武楼改称武成阁;左顺门改称会极门,右顺门改称归极门;东、西二角门,分别改称弘政门、宣治门;奉天门改称皇极门。

此后,皇宫在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十四日再次发生火灾,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也曾火烧皇宫。虽然每次烧后都进行了重修,而每次重修都是按照雷礼领导重建时的规模和布局来进行的。

京城加固修筑中的业绩

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三月三十日,明世宗决定构筑京师重城。同年闰三月十九日就正式兴工。当时的方案是这样的:预计重城南北各筑18里,东西各筑17里,总计周长为70里。其中利用旧土城遗址22里。城墙基厚2丈,收顶1丈2尺,高1丈8尺,加垛口5尺,共2丈3尺。四面重城,预开城门11座,每门设门楼5间,每门建角楼4座。每城1面,内设上城马道5路,外设敌台44座。西直门及通惠河,各设水闸一座。八里河、黑窑厂等处,设泄水关6座。如果这个方案能够得到实施,那北京城的平面图就将是“回”字形形状。后来由于财力枯竭,加上要重建三大殿,所以重城构筑未能按原设计方案完成,从而使北京城的平面图呈“凸”字状。

雷礼在任工部右侍郎时,组织修理了京城九门,在任工部左侍郎时,组织修复了大朝门、午楼,修建了午楼东西角门,在任工部尚书后领导修缮了皇城,增修重城,添筑永定等七门瓮城,并深挖城外护城河。还重建大明门内千步廊、修缮端门、承天门、禁门城楼和巩华城垣等。

卢沟河桥治理中的成就

雷礼任工部侍郎后,主持修理卢沟桥有两次:一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二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据《明史》记载,明世宗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命雷礼修筑卢沟河岸。雷礼与助手徐杲踏勘河道,提出了治理方案。雷礼说:“卢沟桥的东南方有一条大河,从丽庄园流入直沽再汇入大海,沿途有十几里的沙淀。这条河的东面稍偏南一些的地方,另有一条支流,从固安县流入直沽,地势较高。现在应当首先疏浚这条大河,使河水回归原来的河道,然后再建筑长堤来加固它。决口处的地下水流很急,用人力很难立即施工。大河西岸原有的长堤连绵八百丈,遗址还可辨认,应当同时修复加固。”明世宗采纳此方案,雷礼、徐杲抓紧施工,在第二年就圆满完工。卢沟河治理后改名永定河。

其他水利工程

雷礼在工部任侍郎、尚书期间,还领导组织了其它水利工程建设: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维修京城排水系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疏浚皇城河道;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踏勘北京西山河流,实施了引水灌田工程;同年,疏浚皇城外围河道;隆庆元年(1567年),疏浚皇城内河道。从而解决了京城内涝用水问题。

史学

雷礼具备扎实的史学功底,在职期间撰写过《真定府志》和《南京太仆寺志》,而《皇明大政纪》与《国朝列卿记》是雷礼的代表作。雷礼居官数十载,在仕宦途中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史籍和奏疏决议,为他后期的著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来。此外嘉靖朝正是明朝私家修史的兴盛时期。明朝中后期统治腐败,边患问题严重,催生了一批史家撰写国史,以达到借古鉴今的目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雷礼也积极撰写史书。

《皇明大政纪》

隆庆二年(1568年)致仕归乡后,雷礼潜心著述,撰写了多部史书,其中就有大致成书于万历二年(1574年)至万历九年(1581年)间的当代史《皇明大政纪》。

《皇明大政纪》断限上起至正十二年(1352年)明太祖起兵濠州,下迄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初登帝位。体裁采用编年体中的纲目体,按时间顺序逐条纪事,每条史事或纲目齐备,或去目存纲。纲以简要概括某件史事,目则详述该史事的细节,层次分明。该书以皇帝为中心。主要记载关于明王朝“因革用舍”的重要史事,其中对武宗历史采取了异常的书写方式。

《皇明大政纪》以否定和批判为基调书写武宗历史,按照直书武宗劣迹,揭露正德弊政的标准进行史事的取舍、编排及是非评判。同时,还记载了大量正直官员因忤逆当权宦官,被“矫诏”罚俸、罢黜甚至处死的史实;详述“流贼”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及宁王朱宸濠扰攘地方、谋划反叛的前后经过;并着重叙述王守仁由兵部主事滴为龙场驿丞后的历官行实,尤其是王氏巡抚江西时平定当地盗贼和宁王叛乱的事迹。使得武宗信用奸佞、荒游废政的昏君形象愈益突出,与苦苦维系家国安定的忠臣义士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反差感。如此进一步刻画出正德朝百弊丛生、内乱不断的黑暗社会图景,对武宗及其宠臣的抨击和愤慨跃然纸上。

《国朝列卿纪》

雷礼编纂的《国朝列卿纪》共165卷,成书于万历初年。所记人物上至洪武,下迄嘉靖,是明中后期私修史浪潮中较早的传记类著作。《国朝列卿纪》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对《明史》以及后世史书编纂有深远影响。

《国朝列卿纪》中所收部分人物,是同类史书中不曾涉及或很少涉及的。《国朝列卿纪》对职官的取舍反映了作者的编纂思想。 《国朝列卿纪》体例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年表与行实相结合。

2、互见法的广泛应用。作者在编纂中主要运用两种互见方法:(1)传记为主,事纪为辅。(2)详略得当,互相补充。传记的主体性并不唯一。

历史评价

编辑

明世宗朱厚熜:礼忠勤。 (《少傅工部尚书雷礼传》引)

明穆宗朱载坖:①雷尚书功在社稷。 (《少傅工部尚书雷礼传》引)②我素知雷尚书功,今论者何语,辅臣还我雷尚书。 (《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工部尚书雷公行状》引)

许赞:卓哉是子,当卒成之。 (《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工部尚书雷公行状》引)

余寅:公体屏,类厄者,然志强,机悟遒敏,郑夫人时时禁公读,公请益读,读辄不忘,为文警迈,臻于理奥。 (《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工部尚书雷公行状》)

潘季驯:驯为诸生时,公知余,及守御史台,则驯又谂知公云。无论其他绩树更仆未易数,即世庙宫建,岂不称亟亟?而元相怙宠,巨璫噬赀,南急倭,北急胡,民苦征输,帑乏余积,一工兴辄计数十百万。上谕迅发,期以工竣而朝食,公一一肩之,既以称上意,复以胜群心,茹劳怨,它无所觊,卒以就绩。主人鉴知,岂不称社稷臣哉!然公诚难之矣。夫古大臣任天下事,而或阻干权奸,牵于宦竖,卒以无成,令后之人扼腕不平者何限也!而于公则有所歆艳焉,君臣相遇可多哉! (《少傅工部尚书雷礼传》)

叶向高顾秉谦等:博物洽闻,扬历中外。鼎建陵殿,积有劳能。虽经言官岑用宾等论其邀宠保位,实以礼始终焉。 (《明神宗实录》)

尹守衡:好学院闻,初在铨司与晓同官,每政暇,辄以彼此所撰述相质证。 (《明史窃》)

查继佐:雷礼博古,郑晓通今。 (《罪惟录》)

陆陇其:雷(礼)博物多闻,一言而解先儒之惑,善哉! (《三鱼堂文集》)

轶事典故

编辑

出生传说

传说雷礼出生以前,他的母亲曾梦见天门大开,有使者带着鼓乐引导一个穿紫衣的男孩到母亲身边,说:“赐给你这个孩子,他将振兴你的家族。”第二天,母亲就在在岐山生下了雷礼,因此来了被认为是个奇才。他的父亲雷邦鉴去巴陵(今湖南岳阳)应试,走到湘阴(今湖南湘阴)时,梦到少保夏原吉告诉他:“你一定不要去应试,船中的人全是剑客,你应该回家去教你的儿子,以完成你的志愿。你的儿子将来会像我一样。”第二天强盗来了,把船上的人全杀了。雷邦鉴因及早得到警告,得以逃脱。于是回家督促雷礼读书。

匿弟诬兄

雷礼担任兴化府推官期间,有个叫林子诚的人,贪图他侄子的家产,利用哥哥的儿子的妻子对他弟弟这一点,就把自己的弟弟藏匿起来,并状告是自己的哥哥杀了他。御史叫雷礼去审讯这件事,雷礼到了林子诚的家,只见那里人口众多,家家相连,人们几乎挨着屋子住,雷礼想:“这些人怎么可能杀人呢?如果杀了人,尸体又藏在哪里呢?”雷礼责问林子诚的儿子,才知道人被卖到潮州去了。雷礼就派人把哥哥的儿子活着弄回来,哥哥才得到释放。

龙溪血案

雷礼担任兴化府推官期间,龙溪有个人,他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在一个晚上被杀了。雷礼审讯那个男人的时候说:“你与别人有仇怨吗?”他说:“没有。”雷礼又问:“你家还有什么人?”他说:“没有。”但那个人并不悲伤,雷礼说:“这不合人情。”于是写下“赫裭”,说:“这一定是那个人在伦理道德上发生了变故而难以启齿的事情。”于是责问那个人的妾室,妾室告发了那个男人的不轨行为。雷礼拿出所写“赫裭”给那个人看,那个人在台阶下痛哭,磕头请求赐死。

神断泾案

雷礼担任宁国司理期间,泾县有个豪强叫吴荣四,和华六发生冲突,结果华六被打死了。于是吴荣四又急忙将华六的仆人打死,抬到华六家作为赔偿,而华六却苏醒过来。吴荣四反而控告华六打死了他的仆人,华六因此被判死罪。雷礼调查此案说:“不对。华六和吴荣四发生冲突,为什么不打吴荣四,反而打他的仆人?一定是吴荣四害怕华六死了,仆人活着无法对华六家有个交代,于是反咬一口罢了。”旁边听审的人问:“这难道是神断吗?”雷礼所审发的案件,很多都像这样,以奇特的推理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持正不阿

嘉靖年间,方士陶仲文受明世宗宠幸,他滥用权力,吓唬各部门长官。都御史毛伯温请求让自己的儿子毛某任南太仆寺的官,但毛某任职未满三年,陶仲文就让他当了都御史,四个月后又罢免了他,按照规定,他不符合任官的资格,但吏部不敢拒绝,一直拖延到雷礼这里,雷礼坚决拒绝。陶仲文依仗明世宗的势力要挟雷礼,雷礼不为所动,还写信开导他。陶仲文感到惭愧,又对雷礼说:“你确实不像以前的曹郎那样骗我。”陶仲文当了九年少师,应当接受吏部的考核。雷礼说:“我们和他们是不同的系统,为什么要考核他们呢?如果考核,一定要上奏皇帝,这等于是天上的官员向我们这个系统乞求恩惠,这就会玷污我们吏部考核官员的职责。我打算欺骗他。”正好陶仲文七十岁,雷礼就对他说:“少师年老了,应当自己请求退休,不应当接受考核,这是大臣应自尊自重的道理。”陶仲文又认为雷礼的话可信。于是雷礼上疏说陶仲文效力朝廷已久,应当退休,是去是留,希望皇帝裁决。最后,竟然没有进行考核,也没有上奏明世宗。

人际关系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先辈

远祖

雷焕

西晋时人,因为博学多识被张华所赏识,做了丰城县令,得到了一把宝剑。

曾祖父

雷启阳

——

祖父

雷遂冲

——

父亲

雷邦鉴

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工部尚书。

母亲

郑氏

一品夫人。

平辈

原配

李氏

被赠予一品夫人的封号。

继室

张氏

被赠予一品夫人的封号。

再继室

涂氏

封一品夫人。

子辈

儿子

雷瀚

雷礼长子,考中了顺天乡试,但后来去世了。

雷濴

雷礼次子,光禄寺署丞。

雷瀛

雷礼三子,工部虞衡司员外郎。

雷泓

雷礼四子。

女儿

雷氏

雷礼长女,嫁给了庠生黄羽惠。

雷氏

雷礼次女,嫁给了刑部侍郎孙公的孙子孙贯。

雷氏

雷礼三女,嫁给了庠生万缃。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编辑

雷礼一生还勤于治学,博通经史,涉猎群书,尤究心于昭代典故,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其著述达二十九种,具体著述如下。

作品

卷数

作品

卷数

作品

卷数

《国朝列卿纪》

一百六十五卷

《内阁行实》

八卷

《国朝列卿年表》

一百三十九卷

《国朝进士列卿表》

二卷

《南京太仆寺志》

十六卷

《皇明大政纪》

二十五卷

《真定府志》(嘉靖本)

三十三卷

《镡墟堂摘稿》

二十卷

《督学存稿》

二卷

《欧阳南野行状》

一卷

《明六朝索隐》

十六卷

《列卿传》

一百四十四卷

《顾辅宝鉴》

——

《江西历科进士表》

——

《唐宰相传》

——

《宋两府年表》

——

《明元魁表》

——

《铨曹表》

——

《督学表》

——

《百官表》

——

《各省世宦表》

——

《豫章科目表》

——

《豫章人物记》

——

《丰城科第记》

——

《丰城人物记》

——

《事纪》

——

《古和疏稿》

——

《古和诗稿》

——

《古和集》

三卷

以上内容来源于《雷礼著述考》

后世纪念

编辑

雷礼的坟墓在江西省丰城市淘沙墟张家村背山上。1958年坟墓被毁,2000年冬雷坊后裔复修。

史料索引

编辑

《国朝献徵录·卷五十·少傅工部尚书雷礼传》

《农丈人文集·卷十一·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工部尚书雷公行状》

下一篇 皇明大政记

上一篇 高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