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时来 编辑

明代后期大臣

时来(1527年5月27日—1590年6月11日),字惟修,初号寤斋,后改号悟斋,浙江台州府仙居县(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人,祖籍浙江处州府遂昌县(今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 明代后期大臣。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授松江推官,选刑科给事中。建言弹劾内阁首辅严嵩,廷杖遣戍。隆庆改元,补吏科给事中,历任顺天府丞、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寻以巡抚广东被论,调云南副使,闲住。万历十二年(1584年),起补湖广副使,升左通政、大理卿、吏部、刑部侍郎,历左都御史。

万历十八年五月初十日(1590年6月11日),吴时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赠太子太保,谥号忠恪(后褫夺)。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吴时来

字:惟修

号:寤斋、悟斋

谥号:忠恪(后褫夺)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台州府仙居县(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

出生日期:1527年5月27日

逝世日期:1590年6月11日

主要作品:《悟斋稿》《江防考》

最高官职:左都御史

追赠:太子太保

祖籍:浙江处州府遂昌县(今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

人物生平

编辑

少而能文

嘉靖六年四月二十八日(1527年5月27日)辰时,吴时来出生于浙江台州府仙居县(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 据《吴忠恪公行状》记载,母亲王氏在生产吴时来时非常艰难,仅仅三周,王氏就因为难产而去世。吴时来最初号寤斋,大概是想念王氏生产时的艰难,取意于庄公寤生(即难产而生)的意思。吴时来的父亲吴炳台以文行名世,对王氏的去世深感悲痛,发誓不再娶妻。因此吴时来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照顾和哺育,身体瘦弱多病,腹部常有肿块起伏,经常哭泣。

吴时来七岁时,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和聪明,过目成诵。吴炳台将他放在膝上,教他作对句,不用两三次就能对出工整的句子。族中有人惊奇于吴时来的才华,见到山野中有火,便叫吴时来试着对句说:“半块火能烧千仞山”,吴时来不假思索地对道:“一粒谷可种万亩田。”族人对此大为惊奇。

吴时来十岁时就能写文章,每当文章还未写完,吴炳台就迫不及待地将它拿出来给别人看,说:“这是我儿子的文章,将来可以继承王勃、唐寅的文采。”众人都对吴时来感到惊奇,但也有人觉得吴炳台过于夸奖了。

勤学苦读

吴时来年长后,参加县试,仙居知县况一经 一看到吴时来的试卷,就赞不绝口,将他列为第一名。况一经还携带吴时来的试卷,去临海和刘子兴一起校对,询问谁的试卷更优秀。刘子兴一看,就称吴时来为神童。两位公卿一起向台州知府陈尧推荐吴时来。在六县的联合考试中,吴时来的试卷更为出色,陈尧将他列为六县之首。浙江学政孔天胤常常对群士不屑一顾,唯独对吴时来的试卷赞不绝口,说:“这不是第一流的文才吗?”于是将吴时来列为第一名,对他的褒奖超过了其他人。

陈尧非常喜爱吴时来,招他前来亲自监督他的学业。吴时来寄住在临海的操江陈璠家中,对操江的事务了解得非常详细。友人嘲笑吴时来还是个秀才,就如此关心操江的事务,未免太超前了。吴时来说:“范老也只是一个秀才而已,操江的事务将来就是我的事,你何必责怪我呢?”

吴时来专攻《春秋》,听说陶大顺因研究《春秋》而成名,于是背着行囊去向他请教。他静坐一室,不出声,桌上只有《胡传》两卷。陶大顺看到他这样,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读经书。吴时来说:“《胡传》就是经书的意思。”陶大顺这才明白,自己的见解都是糟粕,对吴时来非常器重。然而吴时来家境贫寒,陶王氏却对他十分看重,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抚养他。直到现在,两家还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志在科举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吴时来参加浙江乡试,当时浙江学政雷礼非常欣赏吴时来,并把他列为第一名,就像孔天胤当年那样受到赞誉。这一科的考试中,吴时来与他的叔叔吴见平以及吴炳庶一同在乡试中脱颖而出;但他的捷报来得特别晚,吴炳台默默坐在庭院里,忽然,庭院前有一股气直冲云霄,声音如同雷鸣,颜色五彩斑斓。众人聚集观看,有安慰吴炳台的人称赞吴时来的才华,认为这是状元的预兆,也有人调侃吴炳台,直接说是宰辅的怒气而已。不久,捷报传来,才知道吴时来考中乡试第一名。

当时吴时来才二十多岁,还没有娶妻。世家大族都争相将女儿许配给吴时来,但吴时来却从容地拒绝他们说:“我身体多病,一直依赖尹幕峰的调养才能活到今天,而且尹幕峰是我父亲的老朋友,他家境虽然贫寒,但我愿意娶他家的女儿。”于是吴时来就把这门亲事写在了记录家族世系的簿子上,众人都感到很惊讶。吴时来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夫人尹氏的内助最多。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吴时来因为疾病发作没有考中,回家后,放下轿子,就登上景星山的绝顶,两年间没有下山。他的父亲吴炳台带着食物和水去探望他,吴时来拿出一部新作,吴炳台非常高兴,进入吴时来写作的地方,四面墙上都是血痕。吴炳台询问吴时来,吴时来说:“写作时吐痰罢了。”吴炳台大声哭泣说:“我的儿子都呕出心肝了。”就要吴时来回家。

赴京赶考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吴时来入京赶考,去拜见知县马濂。马濂是与其叔父吴见平同一年考中的人,奇怪吴时来投的帖子没有同年的礼节,于是拿住吴时来的名帖,想为难吴时来,认为一定能迫使吴时来向他行礼。吴时来坚决不等待名帖的回复,带着一个老仆人前往,马濂更加愤怒,急忙要捉拿吴时来的叔父,把他的叔叔定了罪,他听说后也不顾。船到长芦时,恰好陈尧在长芦任职,吴时来悄悄乘船经过,陈尧追上赠给吴时来十两银子。离开长芦不久,两船一起沉没,船上的人急忙抢救,吴时来得以生还。吴时来面色没有丝毫改变,于是笑着说:“多了这十两银子,所以船才沉没了。”也不再去见陈尧。

抵达京城后,与同年考中的人陈绾、杨旦在寺中会文,忽然有报信的人说:“今天杨继盛被捕了!”吴时来把笔扔到地上说:“忠臣被杀,我们还写什么文章?”于是起草奏章,直想跪在皇帝宫殿的台阶下以死相谏,为杨继盛求援。又有报信的人说:“杨公廷杖已经打完了。”吴时来痛哭失声,大家也哭泣,说:“我们虽然没有看到杨公受刑,但看到吴时来如此哀痛地哭泣,也不能不感动。”吴时来勉强参加了第一场考试,不想再考下去。当时的官署有位有威望的人劝吴时来:“天下的事情还值得去做。”吴时来醒悟过来,于是考完了全部场次。主管考试的毕锵在卷子上批阅道:“不看第二、三场,几乎就失去了一名名士!”于是考中进士。大家更加相信吴时来第一场考试,确实是因为杨继盛的事情过于急迫,他无心作文,并不是故作的姿态。考完试后,吴时来一个老仆人又死了,因而常常自己生火做饭,出门就租驴子行走,回家则整夜读史不停,人们都认为这很困难。

治理松江

吴时来考中进士后,到松江担任推官一职,他独自一人前往。路过某驿站时,恰巧遇到星象变异,他在墙壁上题诗道:“官吏来说星星可以射,我欲拉弓先射狼。驿站官吏又说星星可以摘,我欲摘下彗星清扫紫微垣。”诗句中暗含所指。等到他上任后,致力于多次审讯以脱人罪名,很多冤案都得以平反,他一切只按法律办事,从不趋炎附势。之前仙居知县马濂的父亲,因重犯的事情前来拜访吴时来,吴时来婉转地为他处理了案件,马濂听说后十分惭愧。

▲明《倭寇图卷》画的明军与倭寇水上作战▲明《倭寇图卷》画的明军与倭寇水上作战

当时倭寇侵扰松江十分紧急,吴时来奉按台之命,监督军队并代理城防。城外的男女老少都逃入城中,有人提议关闭城门阻止他们进城,吴时来却说:“城外的人难道不是我的百姓吗?”他打开城门让所有人进入,并给他们提供住处和药物,救活了数万人,松江人至今还祭祀他。倭寇突然到来,攻打城的西南角,暴雨导致城墙损坏,当权者和守城的人都吓得直哆嗦,吴时来告诫他们死守,并用强弓对准敌人的冲锋。次日清晨,吴时来只带一骑出城,众人壮着胆子跟随他,城池立刻得以保全。倭寇知道有人防守严密,稍微后退。吴时来判断贼人一定会逃往携李,于是秘密传令吴江县令掘开湖泊,水漫平望,贼人经过时,被水阻挡无法前进,吴时来随即用伏兵急攻他们。贼人大败,被斩首数千人,其余的都溺水而死。因此有了王江泾、沈家庄大捷,这都是吴时来筹划所定的。

总督张经率军转移至边境上,他的亲兵沿街抢掠,强行闯入民房,吴时来与知府方廉正好路过此地,人们都攀着车辕盼望他们相救,方廉装作没听见离开,而吴时来厉声说:“军队是用来保卫百姓的,反而骚扰百姓,哪能用这样的军队?”他命令擒拿这些士兵。众人按照吴时来的话,擒获了二十多名士兵,吴时来列举他们的罪行,每人鞭打数十下。士兵们把吴时来的情况告诉了张经,张经大怒,立刻在庭中树起牌子捉拿吴时来。吴时来去见方廉,方廉因为吴时来敢于杖责士兵,认为他有能力,也愿意见他。吴时来又去拜见钦差大臣,钦差大臣也责备吴时来不知变通,与方廉所说的一样。吴时来退下后闭门不出,门外都是张经的亲兵。吴时来毫不畏惧,把这件事上奏给明世宗。恰好张经因其他事情,奉旨被捕。方廉与钦差大臣都自愧不如吴时来。之前张经在吴门犒赏各路军队,部署无法施行,士兵们大吵大闹,等他们到了松江,巡抚周珫嘱托吴时来调停,吴时来没有推辞。这时张经的亲兵怨气未消,客军又十分强悍。而且军队出动数万人,没有不为吴时来担忧的。吴时来却安然不放在心上,他估计军队归来的路线,在旷野中检查各部军队,把粮食包裹悬挂在竹竿上,整齐地摆放在道路两旁,吴时来只是拿着名册点名而已。顷刻间就犒赏了数万军队,巡抚和按察使都赞叹佩服。

弹劾权贵

总督赵文华听说吴时来贤能,首先推荐他,吴时来去拜谢赵文华,在参拜时抬头仰望,赵文华却端正坐着,没有回礼。吴时来没有完成参拜的礼节就离开了。赵文华很生气,追回了举荐的奏章,删去了吴时来的名字,而推荐了其他人。那个人因为赵文华的推荐,就做了御史。有人对吴时来说:“你能忍一时之气,就能终身享受富贵。”吴时来说:“富贵如果能这样取得,能算是真正的富贵吗?”不久,赵文华因为事情败露,被举荐的官员都被贬职,只有吴时来安然无恙。当政的人因此更加器重吴时来,召他做了刑科给事中。

当时沈炼的几个儿子还关在监狱里,相继死去,只剩下一个儿子名叫沈襄,严世蕃想斩草除根,杀掉他。吴时来听说后,惊愕地说:“今天的沈炼,就是昔日的杨继盛,沈炼已经死去了,能救他的儿子,是我的愿望。”于是就上疏弹劾总督巡抚杨顺、御史路楷以及许论,因为杨顺、路楷都是当年迫害沈炼的人。明世宗看了吴时来的奏疏,立即下令逮捕杨顺、路楷二人下狱,这二人都是严嵩的党羽。吴时来剪除了严嵩的羽翼,严世蕃一定要置他于死地。正好琉球国来使,明世宗让严世蕃接待,严世蕃想趁机陷害吴时来,吴时来说:“男子汉大丈夫死也要死在朝廷,怎能被这些外国使者陷害而死呢?”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张翀、董传策和吴时来同时上疏弹劾严嵩,其中吴时来上疏说:“最近皇上赫然震怒,逮捕并惩处了误事的边疆官员,远近听闻,无不欢欣鼓舞。臣认为边疆官员克扣军饷来贿赂执政者,这是有罪的。如果执政者接受贿赂,与他们同党欺瞒皇上,难道能独自无罪吗?严嵩、严世蕃父子执政已经二十年,文武官员的进退任免,全都由他们掌控。又私下命令其子严世蕃进入内阁,替他拟写奏章,收受贿赂,招揽权势。边疆的官员用布袋装钱送给严世蕃,严世蕃再转交给严嵩。远的如赵文华、王汝孝、张经、蔡克廉,近的如杨顺、吴嘉会,都是剥削百姓的民脂民膏来结交私人关系,挪用公款来填满奸邪的口袋。圣明的君主在上,已经洞察一二。而言官如给事中袁洪愈、张灯,御史万民英,也曾多次提及此事。但多是旁敲侧击,没有直接攻击严嵩父子的。臣私下认为现在边疆战事不振,是因为军队困顿,军队困顿是因为官员邪恶,官员邪恶是因为国家没有贤能的谋士。所谓去除邪恶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堵塞水流要从头开始,哪有时间先治理穿墙打洞的小偷,攻击次要的疾病呢?”明世宗看了奏疏后,十分感动,把它留在宫中多日没有批下。

当时大学士徐阶素来不与严嵩同流合污,严嵩对他很忌惮。吴时来和张翀都是徐阶的门生。董传策是松江人,与徐阶同乡,而吴时来又曾在松江担任推官,严嵩于是大为怀疑。徐阶密奏说:“三位大臣同一天构陷严嵩,必定有人指使他们。而且吴时来已经被派遣出使琉球,怀疑他后悔此行,想借此事为借口逃脱。”明世宗下旨说:“边疆官员不忠,欺瞒皇上,已经处理了。吴时来原本就不是真正为皇上尽忠,本是心怀怨恨,讥讽朕,懈怠政务,所以先说了几个远臣,再涉及首辅严嵩,这必定有人主使并一同谋划。而且他长时间不出使琉球,就以亡命之徒自居,假借此事沽名钓誉。”锦衣卫于是逮捕了他们,送交镇抚司严刑拷问,同时追究张翀和董传策各自的主使之人并上报。不久,三位大臣被逮捕到诏狱,用尽各种方法拷问,遭受了极度的酷刑,但他们始终不说。主使者说:“这是高皇帝的神灵教我这么说的。”镇抚司于是认为张翀、董传策相互为主使,连同吴时来都以诬告的罪名定案。上报后,明世宗下诏将他们发配到烟瘅卫所充军。严嵩不久也请求治罪,但明世宗以优厚的诏书没有答应。

谪戍横州

明世宗将吴时来发配到横州。吴时来临行时,只有一位姓姜的狱卒送他上路,一路上凄凄惨惨,如同押送一名重犯。姜狱卒送给吴时来路费,抚摸着吴时来的儿子,伤心地哭了,姜狱卒也因为这件事被调到外地去了。

吴时来抵达横州时,内心平静,没有怨恨和责怪,他一心只想博览群书,更加深入地研究《易经》的注解,以理解其中关于盛衰、盈亏的深奥道理。他著有《横槎集》。忽然有一天,他的家族中有人传报说他已经去世了,他的父亲和岳父悲痛地哭泣着赶路,到了横州后,发现吴时来安然无恙,非常高兴。然而,由于长途跋涉的劳累,他们相继在横州去世。吴时来扶着他父亲和岳父的灵柩回家,想把父亲的灵柩安葬在祖坟旁边,但家族中有势力的人阻止了他,最后安葬在思敬山。

不久后,有一个挥使从横州来,传言要捉拿吴时来,家族中很多人逃跑了。吴时来询问使者,才知道是直指黄泮催促吴时来入伍。吴时来对使者说:“请不要惊动我的家族。”于是立即起身前往丰城,突然风雨大作,船只颠簸危险,吴时来起身查看,发现大桅杆直接断了,连同吴时来一起被抛入水中,漂流了一百多里。有一个渔人梦见在某个水口处,一网可以捕到大鲤鱼,于是急忙划船前往,没有片刻耽搁。醒来后,他立刻奔向梦中所示的地方,只见浪势滚滚,好像有一条大鲤鱼的样子。他撒下一网,竟然捕到了吴时来。渔人惊讶得掉了网,吴时来又沉入水中。渔人想,昨天的梦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又迅速划船去救他,将吴时来救起时,他的胸口还微微温暖。渔人用锅在吴时来的肚脐上熨去身上的水,吴时来才苏醒过来。渔人告诉吴时来他的梦,并为他找了一艘小船。吴时来向渔人拜了两拜后离去。挥使认为吴时来必死无疑,但吴时来已经提前入伍了。挥使将吴时来的情况报告给直指,直指仍然以吴时来擅离职守为由责罚他。

从此,吴时来更加无意于人间事务,每天与学生谈论玄学。横州的人士带着文章来向吴时来请教,吴时来总是和蔼地与他们详细讨论并指正,无论远近的士人都争相拜他为师。当时横州有吴公书院,人们对吴时来的思念不亚于对甘棠树的怀念。

再度入朝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登基,奉遗诏征召正直的臣子,首先就召见了吴时来,并授予他原职。当吴时来抵达京城时,张居正的门客秘密地迎接他,并告诉他关于援引的事情,但吴时来对此并不以为然。等到吴时来觐见时,竟然因为与张居正的意见相矛盾而离去。张居正又写了一封信给吴时来说:“我本想亲自向您请教,但为何您如此难以接近呢?”从此,风波便日益增多了。不久,吴时来被提升为工科给事中。他上疏条陈治理黄河事宜,又推荐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应当任用他们到苏州府镇守,专门训练边防军队,减少各镇的征调。明穆宗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吴时来任郧阳巡抚,佥都御史刘秉仁被弹劾将要被调动,吴时来说刘秉仁推荐的太监李芳,没有大臣的气节,刘秉仁于是获罪被罢免。明穆宗免除丧服已经很长时间了,临朝没有发过一次言,吴时来上奏保泰九劄,明穆宗回复知道了。

吴时来在陈述时政时,指名斥责权奸,如《保泰九扎》《安边》等奏疏,都不符合张居正的心意。十一月,恰逢有兵务重任需要商议,推举吏部尚书的提议也不协调,张居正便趁机将吴时来转任为顺天府府丞。 当时天子谒陵,百官都需要从府丞那里领取供应品,但吴时来上奏要求裁革这一制度,改为由自己携带包裹。按照惯例,内监负责的钱粮都会有额外的收入,即“羡余”,并且每逢进春时,内监应分得一部分银两,但吴时来都废除了这些惯例,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在春季朝贺结束后,突然有一位内监大声呼喊吴时来的名字,显然是想让吴时来上朝并当众羞辱他。张居正催促吴时来上朝,但吴时来坚决地说:“春季的朝贺已经完毕,朝班也已经解散,这不是天子的命令,我为何要上朝?”内监命令治中上朝,但治中因为不是吴时来而被呵斥并赶下去。吴时来直接离开了朝廷,张居正和其他官员都大惊失色,纷纷称赞道:“在关键时刻能够坚守原则,保持风度和气节,无人能比得上吴时来。”

隆庆二年(1568年),吴时来又按照内监的意愿,被调任为操江佥都御史。当时,南陵的显贵李芳仗着明穆宗的宠爱而横行霸道,吴时来一到任就弹劾并罢免了他,整顿了官场风气,使得南陵的官风变得肃然。吴时来生活简朴,饮食不重口味,衣物不用锦绣,出行只骑一匹马,其他人都不敢乘车。操江原本有很多家兵,吴时来从自己开始裁撤了这些家兵。江防的水军和陆军,陆军因为骜不驯而难以驾驭,吴时来也全部裁撤了他们,每年节省了数万两银子的开支。淮阳等地的军饷,原本需要解户冒险运输,甚至有人因此丧命或破产,或者经过多次转运而被扣除。吴时来提出应该直接由各防守部队领取并申报,这样既减轻了百姓的运输负担,也避免了士兵的冗滥和浪费,官员也没有扣除军饷的嫌疑。人们都说操江的裁革已经将弊端全部革除,却不知道吴时来自从做秀才时就开始向故老询问并仔细筹划这些事情。

吴时来在操江都御史院任职两年,当时黄泮在池州做知府,他的弟弟黄池在监狱中收受金丝果盒,代人传递关节(即行贿求情),事情败露后被告到都御史院。众人都认为吴时来一定会发泄在横州时的愤怒,但吴时来询问后得知是黄泮的弟弟,而且不想连累黄泮,最终还是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了这件事。黄泮非常感激并道歉。马濂当时任刑部郎中,因为受到舆论的谴责而需要被审查,他担心吴时来会严厉处置他,但吴时来并没有计较,使得马濂得以转任外守。马濂既感激又惭愧,众人都佩服吴时来的雅量。吴时来在都御史院时,每晚都会注解《易经》到三更时分。有人劝他早些休息,他说:“人都有外慕之心,当我读《易经》疲倦时,就会一觉无梦地睡去,而且我在横州时还没有完成的事情,也要在这里继续。”他所注解的《易义》,有见识的人都认为其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当时高拱在闲居期间,曾派游士持书劝说吴时来,希望他能为自己揄扬名声,但吴时来没有答应,高拱因此怀恨在心。不久后高拱被起用为内阁首辅,秘密调查吴时来的事情,但一无所获。

隆庆四年(1570年)三月,吴时来被调任为广东佥都御史, 将要出发时,他推荐了所属官员五十九人。给事中光懋等人弹劾他滥举官员。恰逢高拱掌管吏部,他向来不喜欢吴时来,于是将吴时来降职为云南副使。吴时来又遭到高拱的门生给事中韩楫的弹劾,被罢免官职闲居在家。

闲居乡间

吴时来回到家乡后,生活肃然简朴,居所并非完整无缺的房屋,他亲自耕种数十亩贫瘠的田地,头戴葛巾,身着布衣,完全是一副书生的样子。仙居山以外便是缙云的边界,自从遭遇倭寇的侵袭,加上赋税劳役繁重苛刻,许多百姓都逃离了家园,土地有一半都换了主人。山外的百姓因欠税而常常逃避,吴时来对此深感忧虑。

恰逢编审之时,吴时来认为应当按田亩数来承担里甲(古代地方基层组织的名称)的户数:其余官户都按照三百亩田地来承担一名里甲,田地已卖但户口尚存的,都予以开除。山外的业主因为田地粮食难以征收,往往连累到卖主;僧侣的田地也被混编在民户之中,使得民众更加受累。吴时来建议:“山外的业主与僧侣的田地应另立一图(指户籍登记册)。县里原本有七十名里甲,吴时来考虑到逃亡的情况,将其减少到六十名,使得赋税没有重复征收,每户都有固定的户籍。”百姓们纷纷回家归附。这次编审是由临海知县周稷主持,但所有的政策都是按照吴时来的建议来制定的。仙居的百姓为周稷建立了生祠,同时也时常怀念吴时来的恩德。

对于家族中无法安葬的人,吴时来赠送他们墓地;对于亲戚中无法生火做饭的人,他给予粮食援助。然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没有任何奢侈的享受。吴时来在乡间平静地生活了十六年,期间多位当政者交相推荐他,张居正也希望吴时来出仕,并多次通书问候,最终才起用他。有一位督抚山东的官员与吴时来是旧交,深知吴时来的为人,便派遣使者传达辅臣的意愿,但吴时来对使者说:“通过书信得到官职,哪里比得上当年通过谄媚获得宠信呢?”他最终没有给那位督抚写推荐信。那位督抚知道吴时来的为人无法改变,便感叹这位老人依然像从前一样倔强不屈。

起复任职

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月,吴时来被起用为湖广副使。 十二月,吴时来被提升为左通政。 当时正值天寿山讨论国家大事,各方意见纷纭,人心惶惶,吴时来在其中处理事务,从容不迫,颇具古代大臣的风范。

万历十三年(1585年)六月,吴时来升任大理寺卿。 九月,吴时来改任刑部右侍郎。

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吏部推举吴时来可以胜任吏部左侍郎的职位。然而,明神宗命令沈一贯升任为吏部左侍郎,并保留他日讲官的职位,按照旧例行事,而将吴时来改任为刑部右侍郎。

万历十五年(1587年)三月,吴时来升为左都御史。 在都察院任职三年期间,他上奏了多项改革建议:督促监司以监督地方官员,革除移潜以维护官场风气,停止进贡金珠以彰显德政与节俭,明确律例以规范法律程序,裁减冗员以节省民财,遏制侥幸晋升以充裕国家财政,陈述利弊以消除隐患。这些建议都详细记载在宪章剩余稿件中。他三次被考核评定为优秀,深受皇上的恩宠,家族三代都被褒奖封赏,还赐给他羊、酒、花币等物品,恩宠优厚。

万历十六年(1588年)四月,诚意伯刘世延依仗权势作恶多端,多次违抗朝廷命令,吴时来弹劾他,将他交给有关部门审理。

晚节不保

吴时来最初因正直敢言,名声震动朝廷。后来两次遭受挫折,沉沦十多年。晚年不能坚守节操,在执政者之间委曲求全。他连续被饶伸、薛敷教、王麟趾、史孟麟、赵南星、王继光弹劾,吴时来也连续请求退休归家而未获批准。

万历十八年五月初十日(1590年6月11日)戌时,吴时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忠恪。不久被礼部郎中于孔兼弹劾,剥夺了谥号。

主要影响

编辑

在明朝万历年间,吴时来提出了六条法律条例的修改建议:

1.

法律规定普通百姓之家不允许豢养奴婢。这是因为功臣之家可以得到朝廷赏赐的奴婢,而普通百姓应当自行劳作,所以不得豢养奴婢。有违犯此规定的人都自称是雇佣工人,起初并未涉及到官员之家。官员之家,豢养奴婢,是势所难免的。因此,应该命令司法部门酌情商议,无论官宦之家还是普通百姓之家,凡是签订契约并支付薪酬、工作有年限的,按照雇佣工人来论处;如果薪酬微薄、按日计算工资的,则按照普通人来论处。如果花钱购买的奴婢年龄在十五岁以下,并且长期恩养,到了十六岁以上并婚配的,则视为子孙来论处。如果恩养时间不长,未曾婚配的,普通百姓之家仍按雇佣工人来论处;官员之家,则按照奴婢的法律来论处。 2.

法律规定伪造各衙门印信的人应当斩首。但如果是私自铸造铜铁印信,则必须斩首。如果仅是篆文印章,但材质并非印信,则不能称之为伪造,所以法律条例中又规定了描摹印信充军的处罚。今后伪造印信的人犯,如果是用木石泥蜡等材料制作的,只按照描摹印信的条例来处罚,如果再犯则拟斩首。伪造印信并使用的,如果只使用了一次且赃物不足以判徒刑的,也按照盗窃罪来论处。如果再犯则按照条例,三犯则按照法律来论处。 3.

法律规定盗窃三次的人应当处以绞刑,以曾经刺字为罪证。但赃物的多少,会影响判决的轻重。今后凡是遇到盗窃案件,三次犯罪都在赦免之前的,或者都在赦免之后的,都依照法律判处绞刑。或者赦免前后所犯的罪行加起来达到三次的,都可以上奏请求皇帝定夺。录官应附在矜疑辨问的奏疏内,并与改判流放一并发落。 4.

强盗肆意抢劫杀人,按照赃物的多少来拟定死刑,并且立即执行。但其中难道没有罗织罪名、胡乱抓人抵罪的情况吗?今后务必要详细审查。如果赃物和证据不明确,难以立即决断的,都拟在秋后处斩。 5.

法律规定同谋共同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的,动手打人的人判处绞刑,其他同谋者各自承担罪责。如果有两三个人共同殴打一个人,各自都造成了重伤,难以确定是谁下的手以及谁是主谋或指使者,如果遇有在监禁中死亡的情况,就以这个死亡的人作为定罪的依据。现在有些官员在遇到在家病故,且已过去数年的情况时,就将监狱中下手打人的人从轻发落。这是用病死的人去抵偿因殴打而死的命案,实属纵容滥用法律。今后不得一概准许这样抵罪。 6.

在京城的恶逆和强盗真犯,即使在停刑之年,也会不时处决。但凶恶到杀害父亲的地步,即使立即凌迟处死,也仍觉有遗憾。而在外地此类罪犯却得以拖延时间,因为案件应当分类上奏,没有单独上奏的先例。单独上奏是表示情况紧急;分类上奏则表示情况较缓。如果这类案件在外地拖延数年,让罪犯在狱中病死,将如何平息神人共愤呢!今后在外地,凡是遇到这类案件,御史单独详细上报到都察院,都察院单独上奏,一旦皇帝的批复一到,就立即处决。对于已死的罪犯,由府州县戮其尸体。这样,才能使刑罚得到公正的执行。

明神宗批准了这一建议,只有伪造印信一条,不论用什么材料制成,都一律斩首。

历史评价

编辑

孔天胤:此非人文第一流耶! (《吴忠恪公行状》引)

海瑞:承教累数百言,莫非相爱至意。 (《备忘集》)

毕锵:不看二三场,几失一名士矣! (《吴忠恪公行状》引)

谭纶:有给事中吴时来者,起自谪所,首陈破敌之策,盖诚有见于陛下。 (《谭襄敏奏议》)

林一焕:大都上天笃生我公,表表名世,功业名位靡不共知,而历履艰辛或有遗知;耿介忠直靡不共知,而宽容宏受或有遗知;正大光明靡不共知,而纤悉曲尽或有遗知。焕三十年属公宇下,真如家人父子然。其平常亲领公教,与公之所为行藏者,备知之,故不得不恸泣为公状,求为志公,以传之于百世不朽也。 (《吴忠恪公行状》)

饶伸:至于吴时来,附势灭法,不称台长。 (《弇山堂别集》引)

叶向高等:初,时来以直节著称,抗疏权奸,投荒万里,颇为士论所推许。及再起,人微有訾之者,然侃侃不愧大臣风节云。 (《明神宗实录》)

张廷玉等:时来初以直窜,声振朝端。再遭折挫,沈沦十余年。晚节不能自坚,委蛇执政间。 (《明史》)

轶事典故

编辑

制服土兵

嘉靖年间,日本倭寇入侵,地方官员发动当地土著的军队来援助。土著军到了松江,吴时来在福田禅林外扎营,命令土著军官将部队带到,各自管好自己的队伍,由船夫引导进入,依次接受犒赏。由于受惠平均而不浪费,每个营队都很服帖。由外地征调来的士兵向来强悍难训,剽窃掠夺,无异于盗寇。吴时来以幕僚身份说好话,联合他们的酋长来共同管理,所以直到战争结束,没有敢犯错的。

安顿土女

吴时来在松江抵御倭寇时,常有奇特事迹。倭寇进攻逼迫得很紧时,有上万个土人妇女逃到城里来寻求保护,有人建议关闭城门拒绝接纳,吴时来则让人选择空旷的地方搭建屋子安顿她们。

人际关系

编辑

家族源流

吴时来的先祖是延陵吴季子的后代吴全智,在唐朝担任祭酒一职,后来迁徙到仙居居住。他因忠孝闻名于家,子孙后代繁衍兴旺,家族聚居人口达到万余人。宋朝时期,他的家族出过很多公卿将相,科举成绩在两浙地区首屈一指。

亲属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先辈

曾祖父

吴叔深

曾任锦衣卫经历,赠文林郎。

祖父

吴荣赞

赠左都御史。

祖母

王氏

被追赠为夫人。

父亲

吴炳台

赠左都御史。

母亲

王氏

被追赠为夫人。

平辈

妻子

尹氏

被封为夫人。

子辈

儿子

吴锡岱

因恩荫历任刑部郎中。

孙辈

孙子

吴兆昆

因祖父的官职荫庇成为国子生。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编辑

吴时来的著作颇丰,著有《寤斋先生遗稿》一册、《江防考》六卷、《悟斋稿》十五卷、《横槎集》十卷。

后世纪念

编辑

墓葬

吴时来墓 吴时来墓

吴时来墓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大林村。据县志记载,该墓规格很高,被盗掘过多次,现已被吴氏族人保护起来。

史料索引

编辑

《明史·卷二百十·列传第九十八》

《吴忠恪公行状》

艺术形象

编辑

2008年电影《抗倭恩仇录》:王冰饰吴时来。

下一篇 董传策

上一篇 赵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