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季龙 编辑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

毕季龙毕季龙

毕季龙(1914—2007),共和国外交家。原名庆芳。原籍江苏仪征,生于上海,毕倚虹之子、毕庆昌之弟。出身书香门第,祖辈为官,与李鸿章刘铭传均为姻亲,其父毕倚虹为民初报人、小说家。 因过继给叔父,在扬州度过青少年时代,1932年扬州中学毕业。1936年中央大学财政系毕业后,先后任国民政府资委员会科员、重庆炼钢厂会计课课长、电化冶炼厂会计处长、资源委员会专员等。1939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秘密党员。抗战胜利后留学美国,1948年获乔治·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从事外交工作,曾作为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处长参加朝鲜板门店谈判。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法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等职。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作为外交官参加多次国际会议。1979年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主管规模最大、基金最多的技术合作发展部。在几十年外交生涯中曾先后出访欧、美、非、亚70多个国家,致力于和平外交事业和国际科技交流活动,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毕季龙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14年

逝世日期:2007年

毕业院校:南京中央大学

出生地:上海

人物生平

编辑

毕季龙(1914-2007),江苏仪征人,著名外交家,曾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主管联合国技术合作与发展部长达6年,成绩卓著。

毕季龙高中就读于人才辈出的扬州中学,193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财政系,此后一直从事经济工作,后来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深造,并于1948年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美学习期间,毕季龙时时遥想大洋彼岸的祖国,盼望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新中国成立后,一纸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签署的电令通过香港有关方面传到了在纽约任教的陈翰笙手里。毕季龙遵嘱打点行装,带着优异的成绩单和对祖国的赤子之心,飘洋过海,顺利回国。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新闻发布官的毕季龙随同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入朝,并参加了著名的朝鲜停战谈判。

1958年至1968年的这十年间,毕季龙参加了许多可上青史的重大外交活动。1961年夏,毕季龙随陈毅副总理参加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的许多活动、主张及声明由担任新闻官的毕季龙传达出去,毕季龙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并得到西方媒体的赞扬。毕季龙出任外交部国际条约法律司副司长期间,曾多次奔赴纽约、日内瓦、瑞典、加拉加斯等地参加联合国的有关会议。他曾以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了第27届、30届联合国大会,此外还参加了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贸易和发展理事会会议、人类环境会议以及在日内瓦召开的人类环境理事会首次会议。毕季龙曾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了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会议第三期会议。那是一次人数众多、与会人员身份高、讨论问题复杂的国际会议。每天会场都人声鼎沸,争论激烈,讨论的问题从大陆架定义,直至海底深处资源如何让有关国家共同分享等,可谓内容庞杂,涵盖面极广。中国代表团不光要参加各种会议,就各种问题具体表态,还要讨论许多的决议草案,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进行无休止的磋商,这中间包括77国集团的会议、西方国家的会议、拉美国家的会议、非洲国家的会议,毕季龙都忙得不亦乐乎。他作为团长,在处理问题时,总是笑容可掬、镇定自若、细致耐心,赢得了不少国家代表团团长的称赞。经过多次磋商,联合国海洋会议通过决议和声明,成为处理国际海洋争端的重要依据。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的席位的决议。根据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五个常任理事国都可由各自政府推荐一人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工作,而毕季龙就是中国的第二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作为主管技术合作与发展部的联合国副秘书长,毕季龙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最受欢迎的客人。在联合国这个大家庭中,他也曾面对许多棘手的问题。6年时间,他风尘仆仆地访问了六七十个国家,足迹遍布亚、非、拉、美各洲,结交了成千上万的各界人士。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合理要求,毕季龙一回到联合国总部就悉心研究,从不拖延。在他的身体力行下,技术合作与发展部门曾向100多个国家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援助,从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到科学技术的筹划乃至传授,从较大规模的技术队到三三两两的专家小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与此同时,技术合作与发展部门还派出了数以千计的专家和顾问,或对有关国家进行技术指导,或组织讲课培训当地技术人员。6年的辛劳操作,毕季龙成了这些国家的幸福使者,只要他一到,欢迎款待都是最诚挚和盛情的。1985年,毕季龙结束了联合国副秘书长6年的任期,回到北京,并先后出任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从事民间外交活动。 2007年逝世。

下一篇 丁光训

上一篇 谢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