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光训 编辑
丁光训(1915年9月20日~2012年11月22日),男,汉族,上海市人,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纽约协和神学院毕业,文学硕士,神学博士。
丁光训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三届、四届、五届主席,第六届、七届、八届名誉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一届、二届、三届会长,第四届、五届、六届名誉会长,金陵协和神学院名誉院长,爱德基金会董事长。
2012年11月22日10时,丁光训因病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98岁。
中文名:丁光训
性别: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上海市
出生日期:1915年9月20日
逝世日期:2012年11月22日
毕业院校: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纽约协和神学院
信仰:基督教
丁光训祖籍浙江定海县(今舟山定海区),1915年9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 。外祖父是圣公会的牧师。
1992年1月28日,江泽民同志与丁光训主教亲切握手
1942年获得神学学士学位,同年被按立为圣公会会吏,担任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干事。
1942年至1945年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干事。
1946年,与妻子郭秀梅移居加拿大,担任加拿大基督教学生运动干事。
1947年后前往美国纽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和纽约协和神学院。
1948年获得两校的文学和神学硕士学位。
1948年至1951年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担任干事。
1951年底,克服重重困难,携全家回到祖国。回国后,先在上海广学会担任总干事。
1952年起任新成立的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
1954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丁光训被选为常务委员。
2006年3月3日,胡锦涛同志与丁光训主教亲切握手
1979年,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成立,丁光训担任所长。
1980年在中国基督教第三次全国会议上,丁光训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虽然圣公会组织自1958年联合礼拜后就不复存在,但丁光训仍一直是圣公会的主教。
1981年,金陵协和神学院复校后,他一直担任学院的院长,直到2010年。
1985年发起成立爱德基金会并任董事长。
在1996年12月召开的“中国基督教第六届全国会议”上,丁光训主教主动提出退休,只担任中国基督教两会名誉主席、名誉会长。
丁光训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2年11月22日10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著名的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三届、四届、五届主席,第六届、七届、八届名誉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一届、二届、三届会长,第四届、五届、六届名誉会长,金陵协和神学院名誉院长,爱德基金会董事长丁光训主教,因病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98岁。
丁光训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习近平、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形式对丁光训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2012年11月27日,丁光训主教的遗体在江苏南京火化。受中共中央委托,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专程前往南京殡仪馆为丁光训送别,并慰问其亲属。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央和国家机关、江苏省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宗教界代表和丁光训的生前友好也前往送别。
“上帝之爱”与圣经观
丁光训认为,《圣经》是基督徒的信仰根据,他着重阐释“上帝之爱”,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圣经观”,这可以说是他倡导中国神学思想建设的宗旨所在。他指出:中国基督教摆脱西方教会的桎梏,并面对中国的现实,使我们在神学观点上非做出某些调整不可,这对中国基督徒的圣经观是有影响的。
“上帝之爱”与教义观
1988年6月,丁光训主教在上海沐恩堂祝圣礼拜上讲道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
必要性。丁光训提出,基督教在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历史上没有可参照性,主张中国基督教必须自强,必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走出“一条新路”来,这条新路彰显的特质就是他于1983年提出的“中国基督教中国化”。
重要性。丁光训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今天整个中国基督教的关键点是“教会的自我栽培”,是“自治治得很好,自养养得很好,自传传得很好”的教会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
可行性。丁光训认为,中国基督教要立足现实和处境,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征”、去除“殖民地性格”的中国基督教,即建设有“中国特征”“神学自我”“荣神益人”的基督教会。
此在性。丁光训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的此在性:注重保存和发展中国基督教的“自我”——有“中国特征”的自我。为此,他强调要发挥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的作用,提高信徒素质,办好教会。
地方性与国际性的互动关联。丁光训强调建设有地方性与国际性的互动关联的中国基督教:“应当提倡那种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使神学思想向世界现实开门,该认同的就认同,该存异的就存异,既有必要的融通,又有应有的保留。”
丁光训主教的神学思想源自中国教会处身其中的社会政治处境,是一种处境神学。他的神学同样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好的思考。他基于独特的社会政治处境提出“和好”神学,这一神学思想打破了传统基督教神学信与不信的二元对立,为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找到稳固的神学基础。
《怎样读圣经》(1995)
《丁光训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
《论三自与教会建设》,梅康钧、王芃责任编辑,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0年9月。
《论神学思想建设》,梅康钧、王芃责任编辑,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0年9月。
《论圣经》,梅康钧、王芃责任编辑,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0年9月。
《论上帝》,梅康钧、王芃责任编辑,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0年9月。
《论基督》,梅康钧、王芃责任编辑,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0年9月。
No Longer Strangers: Selected Writings of K. H.Ting (edited by RaymondL. Whitehead, 1989)
Love Never Ends: Papers by K. H. Ting(edited by Janice Wickeri, 2000) A Chinese Contribution to EcumenicalTheology: Selected Writings of
K. H. Ting (edited by Janice and Philip Wickeri, 2002)
God is Love: Collected Writings of Bishop K. H.Ting ( CookCommunications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2004)
1986年,丁光训在中国基督教第四届全国会议代表茶话会上发言
1989年3月27日,丁光训主教在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
1982年,丁光训主教在南京机场迎接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
丁光训主教的一生,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国家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是高举爱国爱教旗帜,为推动中国基督教健康发展操劳奉献的一生。他识大体、顾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俭朴、清正廉洁。他的爱国情操和崇高品德将永远为人们所尊敬和怀念。(新华网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