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子 编辑

汉语词语

蛮子蛮子

蛮子,汉语词语,拼音为man zi,(1),指东周春秋时的蛮氏子爵,后泛指部落首领 。(2),旧时北方人讥称南方人 。初为汉人对于南方某些部族人士的称呼(至迟在宋高宗时已是如此) ,后为蒙古贵族治下北中国人们对南宋及其治下居民(南人)的称呼,含贬义 ,与蒙古语中的“南家思”(Nankias)等词同义,后成为蒙古语中汉语借词 。其后又变为满洲人对汉人的称谓 ,与女真语中的“南家”(Nikan,即“尼堪”)等词同义 。(3) 对男子的鄙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蛮子

注音:man zi

基本解释

编辑

(1) 指东周春秋时的戎蛮(蛮氏)国君 。

(2) 泛指部落首领。唐代白居易《蛮子朝》:“德宗省表知如此,笑令中使迎蛮子。”

(3) 旧时北方人讥称南方人 。此词在宋高宗时已是汉人对于南方某些边疆部族人士的称呼(如《皇朝中兴纪事本末》等书称虚恨蛮将军叶遇的部下人为“蛮子”:“历阶降,遣蛮将军叶遇带蛮子送大猷等还本州”) 。女真贵族建立的金国统治中国北方后,女真贵族治下的“北人”也称江南某些地方的人士为“蛮子”,如海陵王完颜亮时的南方人“倪蛮子”(《三朝北盟会编》:“金人所造战船,系是福建人,北人谓之倪蛮子等三人,指教打造七百只,皆是通州样,各人补忠翊校尉”) 。大蒙古国兴起后,此词为蒙古贵族治下北中国人们对南宋及其治下居民的称呼 ,在《史集》、《至元译语》等书中与蒙古语中的“南家思”(Nankias)、“曩家歹”以及回回语中的“摩至那”(Māhacīna)、女真语中的“南家”(Nikan,即“尼堪”)等词同义,后成为蒙古语中汉语借词 。在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朝,蒙古语称汉人通作契丹(Kitan),蒙古贵族与其治下的北中国人称南人作蛮子(Manzi),此词含贬义 。被各族语言称作“南家”、“南家思”、“摩至那”、“蛮子”的南人在四等人制中最低贱 。满洲贵族兴起后,“蛮子”又成为满洲人对汉人的称谓 ,与女真语中的“南家”(Nikan,即“尼堪”)等词同义 。

(4) 对男子的鄙称 。

下一篇 兴州

上一篇 野狐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