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翼元帅府 编辑
翼元帅府,始设于龙凤元年(1355年)六月三日,共设立了27个,龙凤十年(1364年)三月六日悉数改为卫指挥使司。
中文名:翼元帅府
成立时间:1355年
机构职能:统诸道兵
结束时间:1364年
龙凤元年(1355年)六月三日,朱元璋率军攻克集庆路(今南京)上游门户重镇太平路,改地方政区的「路」为「府」,以儒士李习为太平府知府。与之同时,朱元璋设立了地方军队领导机构「翼元帅府」这一军事机构形态。
第一个翼元帅府,是龙凤元年(1355年)六月三日设立于太平府的「太平兴国翼元帅府」。
将「翼」这一概念运用于军事建制,是直接取法于蒙元。在铁木真尚未统一蒙古之前即有所谓「十三翼」部落兵,史载:「…札木合以为怨,遂与泰赤乌诸部合谋,以众三万来战。帝时驻军答阑版朱思之野,闻变大集诸部兵,分十有三翼以俟。」蒙元南下灭亡中国后,神州陆沉,1285年,忽必烈下令改江淮、江西元帅府、招讨司为上中下三万户府,编组成三十三翼。根据徐元瑞的训释「翼,辅佐武备之司曰翼,犹左右护卫也」。虽然「翼」和「元帅府」都是源于元制,但是把「翼」与「元帅府」连起来使用却是朱元璋的发明。
龙凤十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建置百官,初步整合了军事与行政制度系统。三月六日,将翼元帅府悉数改成卫指挥使司,置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晓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
自龙凤元年(1355年)六月设立第一个「太平兴国翼元帅府」以后,凡攻克重要城池,皆照例设置翼元帅府,命将设官镇守,「以统诸道兵」。到龙凤十年(1364年)改定官制为止,共设立了27个翼元帅府。
时间 | 名称 | 地点 | 史料 |
---|---|---|---|
龙凤元年(1355年)六月三日 | 太平兴国翼元帅府 | 太平府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以李习知府事,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诸将奉上为大元帅,上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潘庭坚为帅府教授,汪广洋为帅府令史,以陶安参幕府事,命诸将分守各门,修城浚濠,以固守御。 |
龙凤元年(1355年)八月二十四日 | 永昌翼元帅府 | 芜湖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遣禆将习伯容攻芜湖县,克之,置永昌翼,以伯容为万户。 |
龙凤二年(1356年)三月十一日 | 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 | 建康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上周览城郭,谓徐达等曰:「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诸公又能同心恊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达曰:「成功立业非偶然,今得此,殆天授也。」乃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命赵忠为兴国翼元帅,以守太平。 |
龙凤二年(1356年)三月十九日 | 淮兴镇江翼元帅府 | 镇江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以镇江为淮兴镇江翼元帅府,命徐达、汤和为统军元帅,改镇江路为江淮府。 |
龙凤二年(1356年)三月十九日 | 秦淮翼元帅府 | 龙江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置秦淮翼元帅府,以俞通海为元帅。 |
龙凤二年(1356年)六月六日 | 广兴翼行军元帅府 | 广兴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元帅邓愈、邵成,总管汤昌率兵攻广德路,克之,改为广兴府,置广兴翼行军元帅府,以邓愈、邵成为元帅,汤昌为行军总管。 |
龙凤二年(1356年)七月一日 | 左、右、前、后、中五翼元帅府 | 应天府 | |
龙凤三年(1357年)三月一日 | 永兴翼元帅府 | 长兴州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改长兴州为长安州,立永兴翼元帅府,以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刘成为左副元帅,李景元为右副元帅守之。 |
龙凤三年(1357年)三月十三日 | 毗陵翼元帅府 | 常州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置毗陵翼,以汤和为枢密院同佥,总管张赫为元帅守之,命镇抚孙继达浚治城隍。 |
龙凤三年(1357年)七月十二日 | 雄峰翼元帅府 | 徽州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改徽州路为兴安府,立雄峰翼元帅府,命邓愈守之。 |
龙凤三年(1357年)十月十四日 | 淮海翼元帅府 | 扬州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上阅军于大通江,遂命元帅缪大亨率师取扬州,克之,青军元帅张明鉴以其众降。置淮海翼元帅府,命元帅张德林、耿再成等守之,改扬州路为淮海府。 |
龙凤四年(1358年)三月二十四日 | 德兴翼元帅府 | 建德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改建德路为建安府,立德兴翼元帅府。 |
龙凤四年(1358年)十月六日 | 闽越翼元帅府 | 兰溪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枢密院判胡大海取兰溪县。先是,大海至婺之乡头,擒万户赵伯颜不花、云完都等,平其五垒。是日,进攻兰溪,敌兵千余出战,败之,克其城,获元廉访使赵秉仁等十四人,马牛羊万头,立闽越翼元帅府,分兵守其要害,遂进攻婺州。 |
龙凤四年(1358年)十月十三日 | 全吴翼元帅府 | 宜兴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改宜兴州为建宁州,置全吴翼,以元帅杨国兴等守之,寻复以为宜兴州。 |
龙凤四年(135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 金华翼元帅府 | 金华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置中书分省于婺州,调中书省左右司郎中李梦庚、郭景祥为分省左右司郎中,中书省都事王恺为分省都事,中书省博士夏煜为分省博士,中书省管勾栾凤为分省管勾,以汪广洋为照磨,儒士王祎、韩留、杨遵、赵明可、萧尧、章史炳、宋冕为掾史,立金华翼元帅府,以袁贵为元帅、吴德真副之。 |
龙凤四年(135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 星源翼元帅府 | 婺源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立星源翼分院于婺源,以元帅汪同为院判。 |
龙凤四年(135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 浦江翼元帅府 | 浦江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浦江县民蒋可大等以民兵来降,立浦江翼元帅府,以可大为左副元帅,吴志得、叶子祥为右副元帅,领兵镇守,仍命元帅王玉、张彪招徕民之未附者。 |
龙凤五年(1359年)二月一日 | 明海翼元帅府 | 诸全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立枢密分院于诸全州,置明海翼元帅府,升谢再兴为院判,王玉等为元帅守之。 |
龙凤五年(1359年)九月十七日 | 金斗翼元帅府 | 龙游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同佥常遇春克衢州。时遇春围城两月余,攻击无虚日,元枢密院判张斌度不能守,密遣其下诣遇春约降。是夕,引军士十余人出小西门,迎大军入城,宋伯颜不花不知其降也,犹督兵拒战,俄顷城中举火,大军已入城,众溃,总管冯浩赴水死,擒宋伯颜不花及院判朵粘等,得粮八千石,改衢州为龙游府,以武义知县杨苟知府事,立金斗翼元帅府,以唐君用为元帅,夏义为副元帅,朱亮祖为枢密分院判官,命宁越分省都事王恺兼理军储,遇春还宁越。 |
龙凤五年(1359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 安南翼元帅府 | 处州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改处州路为安南府,以义乌知县王道同知府事,立安南翼元帅府,以朱文刚为元帅,李佑之为副元帅,耿再成为枢密分院判官守之,以分省都事孙炎总理军储 |
龙凤六年(1360年)闰五月二十九日 | 龙虎翼元帅府 | 广信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改信州路为广信府,以叚伯文为知府,立龙虎翼元帅府,以葛俊为元帅,周隆为副元帅守之。 |
龙凤六年(1360年)闰五月 | 安庆翼统兵元帅府 | 安庆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以安庆总管童敬先为省都镇抚兼安庆翼统兵元帅。 |
龙凤六年(1360年)七月 | 徽州永平翼元帅府 | 徽州 |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陈友谅守浮梁,院判于光左丞余椿与饶州幸同知有隙出兵攻之,幸同知走,光等遂遣人以浮梁来降,命光等仍守其地,既而友谅遣其参政侯邦佐复攻陷浮梁,于光等败走,光独乘轻骑谒上于龙江,授行枢密院判官,令戍徽州永平翼,赐衣冠金环而遣之。 |
安庆翼统兵元帅府设于龙凤六年(1360年)闰五月,不久被陈友谅占领,到龙凤七年(1361年)为朱元璋的军队收复后,八月十二日改安庆府为宁江府,立宁江翼元帅府。
诸翼元帅府的名称不是完全统一的,绝大多数称「元帅府」,少数则称「大元帅府」、「行军元帅府」、「统兵元帅府」。
诸翼元帅府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中央性质的军事领导机构,一类是具有地方性质的军事领导机构。
朱元璋建立的第一个翼元帅府是「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为大元帅,并置有僚属,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为令史、陶安参幕府事,负责处理日常公务、文牍,参谋军事机务,一应文移用宋龙凤年号,旗帜及将士战衣皆尚赤用红色。
龙凤二年(1356年)三月定鼎金陵(今南京),设置「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取代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成为最高军事机构,「太平兴国翼元帅府」也因此降为地方性质的军事领导机构。七月,韩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江南行枢密院,由于朱元璋名义上是接受韩宋领导的,故而朱元璋此后所建的诸多军政机构皆冠带「行」字。至此,江南行中书省便成为吴国公的最高行政机构;江南行枢密院取代了刚刚设立的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而成为最高军事领导机构了。
在置江南行中书省、行枢密院的同时,朱元璋又置左右前后中五翼元帅府等机构。此五翼元帅府具有中央侍卫军的管理机构的性质与功能,是明代京营的起源与雏形。
除却以上六翼元帅府外,分散于各地的二十一翼元帅府就成为具有地方性质的军事领导机构。其中「秦准翼元帅府」是水军管理机构,最高长官由精通水战的将领充当。
诸翼元帅府最高军事长官或曰「大元帅」,或曰「总兵都元帅」,或曰「统军元帅」,或曰「元帅」,名号各异,极不统一;且无定员,或一员,或数员。有的翼元帅府仅置元帅系统军职,有的翼元帅府不仅设置元帅系统军职,还设有枢密院系统军职。同时设立两个系统军职的翼元帅府,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毗邻翼、星源翼、金斗翼、安南翼和永平翼五翼。
龙凤十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李善长、徐达等文官武将的再三翊戴下即吴王位,建置百官,对现行军事、行政制度系统进行了初步整合。
三月四日,朱元璋定诸衙门机构官制时规定:元帅为正三品、同知元帅从三品、元帅副使正四品,元帅府经历正七品、知事从八品、照磨正九品。定制前诸翼元帅府的元帅品秩情况,由于文献阙载则不甚明。又,蒙元定制后的元帅、副元帅品秩皆为正三品。据此推测,诸翼元帅府下元帅、副元帅品秩很可能就是正三品,龙凤十年(1364年)是予以制度上的确立而已。
三月六日,置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晓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先是,所得江左州郡置各翼统军元帅府,至是乃悉罢诸翼,而设卫。
此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是有明一代「设亲军卫之始」。值得注意的是,此十七卫并不完全是由诸翼元帅府直接对应改制而来的;而是在此之前己有一部分翼元帅府改制为其他形态的军事机构,如毗陵翼元帅于龙凤四年(1358年)三月改成卫指挥使司,淮海翼元帅府于龙凤六年(1360年)改成江南等处分枢密院,不过这些改制行为皆属零星行为。
龙凤十年(1364年)改制后,所置诸翼元帅府基本上就皆改成卫指挥使司了。譬如,改长安州为长兴州,永兴翼元帅府为长兴卫指挥使司;雄峰翼元帅府改为兴安卫,旋即改为徽州卫:金华翼元帅府改为金华卫、归安卫;等等。卫指挥使司,一般设指挥使、指挥副使、佥事以及镇抚等职官。
由于诸翼元帅府改制成卫指挥使司,翼元帅府系统的军职也随之改授为卫指挥使司系统的军职,如统军元帅郭子兴改为鹰扬卫指挥使,永兴翼都元帅耿炳文改为长兴卫指挥使,龙虎翼元帅府元帅葛俊为骁骑卫指挥使,左翼副元帅金朝兴为龙骧卫指挥同知,淮兴镇江翼右副元帅王志为飞熊卫指挥使。
同时,改各门总管府为千户所,革去统军元帅府、万户府、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府等军事机构。
应当注意的是,军事改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逐渐完成的过程,到洪武初卫指挥使司便顺理成章演变成卫都指挥使司。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