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台 编辑
土台又称“大土堆”,是中国古代建筑遗迹。它起源很早,从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台建筑甚多,这种建筑类型一直到明、清均有所见。高层建筑多在土台上建造,比如宫殿和楼阁。
中文名:土台
别名:大土堆
定义: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起源时间:秦汉时期
土台它不仅用于宫苑中,而且在寺院等建筑中尤为多见。这一点,过去在建筑史研究中从不被人们所注意。这些都是高台建筑之土台。
高台建筑利用天然的土台或人工夯土的土台,在其上建造宫殿和楼阁。最高的土台有20米,一般都在5米到15米。台上的平面面积一般都在90—260平方米左右。 建筑高台能使人感到庄严、尊贵,既可登高远望、眼界开阔,同时也利于建筑本身的防潮湿和通风。高台的做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天然高台,一种是人工夯土高台,有的则在山坡处利用山半腰中突出的台地,也有的是在山顶上建设庙宇。人工夯土高台,多用于庙宇和宫殿的内部,或者用于城市建筑。建造独立的高台,台的四周多用砖墙砌到台顶,以使高台整齐。一组建筑中,或者一个城市里的高台建筑大都是重要的建筑物,可使整个建筑群有高有低、此起彼伏,有一种错落有致、波澜壮阔的变化。
当时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所以多用土来做高台。我国古代高台建筑数量很多,遍及全国。不过,遗留至今的高台虽然很多,但台顶上的建筑大多数已经塌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