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炼 编辑

明朝中期名臣、锦衣卫

沈炼沈炼

沈炼(1507年10月13日—1557年11月7日),字纯甫,号青霞山人, 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人,祖籍浙江处州府丽水县(今浙江省丽水市),明朝中期名臣、锦衣卫。

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历任溧阳、茌平、清丰三地县令,后因事左迁为锦衣卫经历,得到陆炳的赏识。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曾以“十罪疏”弹劾严嵩,被处以杖刑,谪居保安州为民。沈炼在塞外,却仍以詈骂严嵩父子为乐,严嵩得知大怒,想尽办法除掉沈炼。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严世蕃遣巡按御史路楷和宣大总督杨顺设计诛除沈炼。恰逢白莲教教徒阎浩等人被捕,招供多名嫌犯,于是列上沈炼的名字。沈炼终因被诬为谋反而遭到杀害,享年五十一岁。万历年间,追谥忠愍。

(概述图来:取自绍兴印刷局1918年《越中三不朽图赞》 )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沈炼

别名:沈青霞

字:纯甫

号:青霞山人

谥号:忠愍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出生日期:1507年10月13日(正德二年九月八日)

逝世日期:1557年11月7日(嘉靖三十六年十月十七日)

主要成就:“越中十子”之一,弹劾严嵩

主要作品:《青霞集》

最高官职:锦衣卫经历

祖籍:浙江处州府丽水县(今浙江省丽水市)

人物生平

编辑

少年闻名

正德二年九月八日(1507年10月13日),沈炼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郭里(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在他降生前,其祖父沈庆逝世下葬,曾有两只老虎跳到墓穴上,吼震林木,在占卜两年后得到沈炼。

嘉靖元年(1522年),沈炼补为县学生员,在学宫名声很大。当时沈炼随王守仁游学,因奇气异质,王守仁对沈炼青睐有加,并赞赏他。

嘉靖三年(1524年),沈炼娶妻徐氏。

嘉靖五年(1526年),督学汪文盛考察浙江士子,看到了沈炼的文章,称赞他说:“这是不同一般的人!”因气节出众,沈炼被选拔为第一名。

孝子应试

嘉靖十年(1531年),沈炼考中举人, 当时沈炼的父亲沈璧不乐家居,早在沈炼尚年少时,他便不顾家人劝阻,执意将把家产卖掉几百两黄金,游历京师,誓不回乡,此时沈炼又进京参加会试,再次见到了落魄已久的父亲。

嘉靖十一年(1532年),沈炼在会试中落第,请父亲归家。沈璧执意不回,沈炼不禁哀号痛哭,长跽不起。沈璧终被沈炼孝诚之心感动,幡然悔悟,涕泣道:“我的儿子这么孝顺,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可以回家了。”迎父归乡之后,沈炼并未因家贫而怪罪或怠慢父亲,而是一心侍奉,菽水承欢。

嘉靖十二年(1533年),沈炼的母亲俞夫人生病,沈炼一连三月衣不解带,昼夜侍于床畔,焚香吁天,希望让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不久,俞夫人病愈,乡人都说是沈炼的孝诚感动了上天的原因。

为民请命

嘉靖十七年(1538年),沈炼考中进士,授官溧阳(今属江苏)知县。在任期间,沈炼廉洁勤政,严明法纪,搏击豪强,保护良善,当时县中倚仗权势横行的恶霸时有丧命于沈炼杖下者,沈炼也因持正不阿而得罪御史。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由于刚直傲慢,忤逆御史,沈炼被调到茌平(今属山东)担任县令。到任后,依旧秉持以往行事作风,清正严明,几个月就讼简民和。当时正值饥荒之年,沈炼体恤民情,请开官仓借粮于民,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同时,他还切身践行着儒家“先富后教”的礼义教化之旨,每月朔望之日,亲自为民众讲论经义,又数次到民间子弟的家塾中言传身教。沈炼在任上的种种作为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一致称赞,当时民间曾有“沈茌平,如镜明,如水清,不赏民劝,不怒令行”之语流传。不久,沈炼以父亲的丧事而回家守孝。

荐入锦衣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沈炼守孝期满,被派往清丰县(今属河南)担任知县。沈炼并未因仕途不显而沉沦懈怠,反而愈加勤勉为政,自责自励。在任期间惠溥闾阎,颇得民心,不久声名便传到了京城。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听说了沈炼的亢直,想将沈炼调入锦衣卫担任经历一职。当沈炼离任清丰时,百姓夹道相送,扳辕恸哭,极力挽留。之后,清丰百姓感念沈炼恩德,还专门为他建立生祠,祀享不辍。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沈炼到达京城任职。 当时沈炼为人刚正,痛恨邪恶,就像仇敌一样,然而他的性格颇为狂放不羁。他每次一喝酒就伸开两腿坐地上,仰天大笑着自得其乐,旁若无人。锦衣卫指挥陆炳对他以礼相待。陆炳与严嵩父子交情深厚,因为这个缘故沈炼也多次跟严世蕃喝酒。严世蕃在酒桌上虐待客人,沈炼心中不平,就站出来反对,严世蕃畏惧他,不敢再放肆。

直对严党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十月,俺答兵临京郊,当时都城城门关闭,村民们百万求进城不能,哭声震野,当权者没有人敢发令,沈炼急忙说:“请陆公不要关闭城门,关闭城门就是把城外的人民给敌寇了。”陆炳替他向上请求而得到允许,进城的男女有上万计。

不久,敌寇获得御马监中的官员,在他背上贴上告示,让他回来报告说:“如果投降进贡,不这样的话将要大肆劫掠。”内阁次辅徐阶请求明世宗临朝,下诏令文武群臣商议。检讨毛起起言:“允许他们投降进贡。”司业赵贞吉叱骂毛起,反对通贡,并大声说道:“臣以为天子应该拿出金银丝绸招募军队,亲自重赏勇猛之士,文武百官自会同心守城,敌人定会退兵。”当时廷臣没有人敢支持赵贞吉的,惟独沈炼支持他,说:“敌寇违背和约到城下,允许他们进贡,劫掠,不允许也是劫掠,京营的将士长期过着太平日子。武器钝了、盔甲腐朽了。难以应对。最终暂且让礼部跟他们说话,你们远道而来请求进贡,不知道圣上的意思不敢立即上奏,一定要进贡应当准备好列好诚恳的奏章,替你们上奏,请求这样做,拖延时间以暗中作好战斗准备,趁他们松懈时袭击他们,那样就可以擒获他们了。”这时严嵩奇怪,而问他的同党夏邦谟,夏邦谟就承望而斥责他说:“你为什么这样多话?”沈炼用目光威摄他说:“大官们闭口不言,所以小吏才多话,而且不说主辱臣死吗?”

第二天,明世宗临朝听政,下诏有计策打败敌人的,能尽言。沈炼就上疏请求发兵万人,一方面守卫陵寝;让主上没有北方顾忌之忧;一方面守卫通州、卢沟以通粮食供应之道。严整警备将吏奋勇作战设奇谋,大败强敌。下诏把作战计策交付给兵部议论。这天晚上天空打雷下大雨如同注水一般,敌寇于是逃跑了。不久以后,仇鸾建议马市买卖,严嵩实际上主张这样做的,沈炼在朝廷中极力反对,言辞正直慷慨,激昂恳切。大家都很惊讶,退下后还有气不平的。严嵩被皇上贵宠而当权,边臣竞相贿赂送东西给他。等到失事后惧怕得罪,更加运送金银贿赂严嵩,贿赂一天重于一天。沈炼时时扼腕感叹。一天跟尚宝丞张逊业饮酒,酒喝到一半谈及严嵩,说:“以前敌人在城下的时候,如果有为国出谋献策的人就不至于让敌人如此胡作非为、蹂躏人民到这种地步吧?国家的纲纪已经破坏、贿赂公行、四海之内人民已经穷困、九边军政已经衰败。这全是严嵩父子的罪过。如果不除去大奸臣。其他事情就没有什么可议论的了。”因慷慨怒骂,涕流满面。

贬谪保安

沈炼造像沈炼造像

嘉靖三十年正月十二日(1551年2月16日),沈炼上疏弹劾严嵩,同时,沈炼又弹劾夏邦谟说:“吏部尚书夏邦谟名义上是公室之臣,实际上是私门之吏,大事要事先对严嵩说明然后才敢执行,小事要写信通告严世蕃而后才敢办理,因贿赂而得到官位。”请求将他们都罢斥掉,以谢天下。明世宗大怒,下诏说:“沈炼去年在金殿吵闹,不注意作为人臣的礼仪,现在又想通过诬告诋毁大臣来获取名声,将沈炼拷打数十,贬谪到保安(今河北涿鹿)去种田。”沈炼带着妻子寄住在保安州的客栈里,还没有住处,而保安州人贾某斜眼看着沈炼说:“您不是那个上书请求诛杀严党的沈炼吗?”向他行礼,邀请他回家,让沈炼住在他家,沈炼才开始有了家。过了很久,沈炼靠教授学生自给自足,他向学生们讲述忠孝大义,而且亲眼看到边境情况日益恶化,忧愤得忘记睡觉吃饭,常常通过诗歌文章来讥讽当代社会,大体上大多归罪于严嵩父子。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宣府、大同各郡县遭受大灾,一斗米价值六十铢,边境地区的百姓死亡枕藉,许多尸骸暴露在外不得掩埋,买下田地埋葬这些尸骸,又倾其所有装满做粥的食材以赈济饥饿的百姓,又劝说富家大贾相继进行赈济,救活男女数万人。后来麦子稍有收获,百姓仍然无法维持生计,建议集合工人修浚城濠。这一年秋天,大水突然涌至,从北山直冲保安新城,将西北角冲塌几十丈,幸好壕沟挖得深,水顺着壕沟流走,百姓的房屋得以无恙。士人和庶民欢呼雀跃,竞相建造生祠祭祀。当时张游击从西进入卫国,遇敌后进行血战,全军覆没。东面的军队十余万驻扎聚集观望,将佐环堵不进行救援。抚按想掩盖这件事,在沙场上痛哭,话语中侵犯到当事者。当事者听说后对他怨恨。又因为塞上的人们大多肮脏不洁净,当时的人便争相诽谤严嵩,严嵩以此为快。那些诸生甚至制作了三个人像(指三公)——唐相李林甫、宋相秦桧和严嵩。也时常扼腕叹息,拉强弩射他们(指严嵩等人),话语逐渐传到严嵩父子耳中,对他衔恨入骨,思考如何报复。

冤死宣府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严嵩的党徒杨顺做总督。恰逢俺答入侵,破应州四十多堡。杨顺惧怕得罪,想上敌人首级论功自解,听从吏士诛杀逃避兵战的人,还超过许论。沈炼遗书责谴他更加急切。又作文祭祀死了的人,言词多讽刺杨顺。杨顺大怒,让私人找严世蕃,说沈炼结士击剑习射,居心叵测。严世蕃将这嘱托巡按御史李凤毛。李凤毛荒谬自责说:“有这种事,已经暗中散去他的党徒。”既而代李凤毛的人是路楷,也是严嵩的党徒。严世蕃嘱咐他和杨顺一起图谋这件事,许诺给他们厚报。他们两人日夜谋图如何中伤沈炼的事。九月,蔚州的妖人阎浩等人一向用白莲教蛊惑众人,出入漠北,泄露边情为患。官军捕获他们,词所连及的人很多。杨顺大喜,对路楷说:“这足以报告严公子。”撰改沈炼的名在其中,诬蔑阎浩等人拜沈炼为师,听从沈炼指挥,具狱上奏。严嵩父子大喜。前总督许论这时正掌管兵部,竟回覆如其奏。于十月十七日(11月7日)斩沈炼于宣府街市 ,将他儿子沈襄戍守极边。给予杨顺一子锦衣千户,路楷等人待选五品卿寺。杨顺说:“严公薄我赏,意岂不满足吗?”拿沈炼的儿子沈衮、沈褒,用杖打死,再移檄令逮捕沈襄。沈襄到达后,拷打审讯正急,恰巧杨顺因他事被逮捕,沈襄才得以免死。

死后平反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御史邹应龙弹劾严嵩父子为奸恶之状,明世宗震怒,下诏释放严嵩回乡,而严世蕃则被流放到雷州,沈炼的儿子沈襄前往京师申诉父亲遭受冤枉的罪名,并弹劾杨顺先前故意杀害沈炼的罪行,同时呈上沈襄并没有其它罪状,诏令准许,于是沈襄恢复保安学生的身份,得以背负沈炼遗体回归越地。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严嵩败露,严世蕃将要被诛。临刑的时候,沈炼所教的保安子弟在太学的人,用一锦帛写上沈炼姓名官爵,持举入市。看到严世蕃断头完毕,大呼说:“沈公可以瞑目了。”接着恸哭离去。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诏令褒赏言事的人,赠沈炼奉议大夫、光禄少卿,任用沈炼的儿子沈襄为官。沈襄于是上书,陈述杨顺、路楷杀人媚奸的情况。给事中魏时亮、陈瓒也相继疏论这件事。于是将杨顺、路楷交付官员审理,处以死罪。

万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1573年4月24日),明神宗荫沈炼之子沈袠为国子生。

万历十九年十一月六日(1591年12月21日),明神宗荫沈炼之孙沈存德入国子监读书。

万历三十八年正月十六日(1610年2月9日),礼部为沈炼请谥,明神宗同意了,赠沈炼谥号忠愍。

主要影响

编辑

政治

嘉靖三十年正月十二日(1551年2月16日),沈炼上疏弹劾严嵩,他说:“过去敌寇侵犯边境,得利而归,近来又声称入贡,暗中怀着旧日的意图,皇上奋发神武,张皇六师,一定要趁时机北伐,这本来是神人也都喜欢的,也是臣民们甘愿效死的。然而用兵的关键在于事先作出筹划,如今筹划则必须首先为天下诛杀奸邪之人,而激发忠义之气则敌寇不值得平定。我确实感到愤懑,发誓不和贼寇共同生存。我私下见辅臣严嵩贪婪的习性严重,愚昧鄙陋的心肠坚硬如铁石,在这个时候,他不闻他苦心积虑,延访贤豪之士,咨询各方策略,作为治国安边的计策,却和他的儿子严世蕃日夜谋划,陷害忠良之人和妨碍自己的人,加以揣摩、利用,在极其微小的方面也不利用他们,以国家的利益为狐媚之徒,使夏畦(夏朝的暴君)也感到羞愧,却不去推举贤良之士,亲近贤良的边疆将领。这不是多多用黄金贿赂不可以得到官位的,即使官员没有一件多余的事可以做的,严嵩也不会通报他做某件事可得到赞誉的。如今到了考核官员政绩的时候,也就是严嵩父子获取利益的时候了。朝廷奖赏一个人,就说‘是我赏赐你’,惩罚一个人,就说‘是我惩罚你’,如今天下的人都只是考虑严嵩父子的是否爱憎某个人,却不再知道朝廷的恩威了。这难道不是大事吗!”其中又列举了严嵩的十大罪状。

1.

接受将领官吏的贿赂,引发边境战乱。2.

接受各位藩王的馈赠,令宗藩失去职责。3.

把持吏部的权力,狼藉不堪以至于驿站小吏没有什么遗漏的,使得官府没有建立正常的秩序,风俗败坏到极点。4.

索取抚按的常规例行事项,致使百姓财力一天天削弱。5.

暗地里压制科道官员,使他们不敢直言。6.

嫉妒贤能,只要有人一忤逆他的意思,必定被致之死地。7.

纵容儿子接受财物,使天下人怨恨。8.

运财物回到家乡,无日不有,致使道途驿站骚扰。9.

作为内阁成员满九年了,却没有一条好的政绩。10.

不能协同谋划、讨伐以缓解君主的忧虑。

文学

诗歌

沈炼诗歌体裁多样,众体兼备。近体诗共368首,约占诗歌总量的79%。其中五言律诗133首,七言律诗78首,五言排律34首,七言排律3首,五言绝句11首,七言绝句109首。古体诗共98首,约占诗歌总量的21%。其中古乐府53首,歌行体7首,五言古诗38首。由此可以看出,沈炼诗歌主要以律诗为主,其次为绝句,再次为古乐府、五古,创作数量最少的为歌行体。从数量上看,沈炼的五言诗共237首,七言诗共214首,五言要多于七言,但从艺术水平来看,七言则稍胜于五言。沈炼的五言诗相对而言七言诗则主题丰富,立意较高,情感性和思想性也较为深刻。

青霞集青霞集

在沈炼的古体诗中,七言是运用最多的体式,有的诗歌虽严格来讲为杂言,但整体却还是以七言为主,如《送张瓯江符卿》除首句和中间四句外,其余十四句都是七言长句,在整齐中带有参差错落之美。方东树言“七古以才气为主,纵横变化,雄奇浑灏,亦由天授,不可强能”,沈炼的七言诗中唯七古最能体现其才气,而七古中最为优秀的便是歌行体。他的歌行虽只有七篇,但都极具个人特色,显示出自由豪迈的特点。沈炼的五律酬酢性质较重,表现内容相对狭窄且在格律上也有不够严谨之处,但在情感表达上仍秉持真挚恳切、感事而发的原则,多涉及诗人内心感受,如《送岑山人出塞》《寄冯敬叔》等篇目在抒发友朋之情时结合诗人对时事人生的深层次感慨,充满豪壮悲慨之气。且从文字表达的角度看,五律在刻画交游场面时善于借助景物传递情绪,颇多生动细腻之句,体现出清雅风味。

沈炼慷慨豪迈的诗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多选用刚健宏大的意象。如“剑”“龙”“江河”“天地”“日月”等。二是刻画了“侠”的形象。三是诗歌用词具有豪放潇洒的特点。沈炼的诗风真实体现出他不同时期的心境变化,向世人展示出一个比史书上更为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而茅坤所言其诗“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不仅是指诗歌本身,更是指其中散发出的诗人自身的人格力量,他的诗歌是其人格精神的最大融合,真正体现出了诗如其人的特点。

沈炼诗歌思想感情的基调是忠君报国,他有着为国除奸、杀敌立功的强烈愿望,其《报国吟》云:“长安近兮我所思,决壮猷兮日孜孜。龙有翼兮凤有文,骥悲呜兮思其群。世路隘兮谁当辟,抚长剑兮凌青云。”(卷五)长剑是其济世理想的具象化,从军杀敌则是实现其理想的主要手段。《青霞集》中许多以《出塞》《从军行》为题的诗歌,多以宝剑作为抒发感情的媒介。如“男儿从来通六艺,不分尘沙杂边骑。剑磨流出射斗光,赋成常有凌云气。”(卷五《古从军行》)“生悬宝剑报君恩,自许青萍气不凡。若遣海波清未得,玉颜何用立乾坤。”(卷七《出塞曲》其二)其它一些咏怀赠别作品也常表达与此类题材相同的感情,且也多将宝剑这一意象用于诗中。如:“余亦沧江学剑人,十年为吏在风尘。请缨自羡凌云客,投笔曾无出塞辰”(卷五《送吕子出游宣大》),“黄云马首横,仗剑赴边城。虽歌出塞曲,讵谓从军行。炎夏征途壮,河山旅望惊。从来班定远,曾是一书生”(卷六《送岑山人出塞》),“浩浩穹壤内,一气常感通。山河献灵秀,生有百代雄。龙蟠抱三辰,虎踞经八戎。风云随指顾,日月回掌中。手提属镂剑,目送塞上鸿。岂无声色资,惭愧海宇空。男儿不命世,何用悬朱弓”(卷五《咏怀三十首》其五),“中原消息近何如,故旧无人问谪居。报国惟怀三尺剑,筹边空作万言书。春秋首止曾题笔,南北音尘已食鱼。一片苦心悬碧落,风烟浩浩独怜予”(卷六《咏怀二首寄徐太保》),“平生胆略好封侯,夜读阴符晓未休。为问张华龙剑在,借余一斩月氏头”(卷七《寄张有功十六首》其十二)。在这些作品中,剑是其忠君报国的武器,更是其思想感情的象征。这一意象的大量使用使其诗歌获得一种凌厉的气势。

同时沈炼更强调侠客不依从权贵的独立品格,在卷六的同题作品中他写道:“北里新名侠,门多隐者车。问人寻宝剑,留客注丹书。七贵空闻姓,三公欲造庐。宁甘布衣老,不肯曳长裾。”与其时代特征相联系,则作品借助侠客形象所表达的是文人的高洁品质,宝剑时刻不离身则与屈原“带长铗之陆离”有着相同的意义。“风流倾斗酒,调笑折花枝”等内容则是沈炼疏放性格的体现,同时也与晚明士风的大背景有密切关系。

“剑”这一意象在沈炼作品中的频繁出现以及与其现实生活、思想感情的密切联系,除了表明其豪放的个人性格外,还和绍兴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一定关系。《汉书·地理志》载:“、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这一传统在晚明演化为勇于任事,“重义轻利,缓急可赖”的文人品格,虽然他们的剑术可能并不高明,兵法也不实用,但这种豪侠之气却凝结为文学作品中荡气回肠的优秀诗篇,与沈炼磊落的品行相映生辉。

散文

沈炼散文体裁不一,各具特色,但整体上又具有共通特点。他作文多涉及时事,切于实用,文辞不拘法度,既有质朴之风又不乏雄藻丽语,雅俗兼备,气势纵横,字句间展现出作者自身豪迈劲健的气质。沈炼的散文在艺术特点上与诗歌有颇多相似之处,如尚情、明道等,但亦有其独特风貌。

沈炼主张文章以实用为主,坚持“文以载道”的文论观,这在《邓玉亭文集前序》和《文赋》两文中已有鲜明的展示。沈炼的文道观与唐宋派可谓不谋而合,但亦有迹可循。除其本身作为忠实的儒学信徒而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致用精神,心学是推动沈炼形成载道致用文学观的另一大影响因子,也促成了他与唐宋派的不解之缘。

沈炼的文章在表达上侧重于对客观现实的理性阐述,通过严密周祥的说理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其以政论为主的书信体散文,多是针对现实政治军事问题,有的放矢地予以评议论析,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措施,显示出作者理智务实的个性特点。然而沈炼亦有感性重情的一面,这在前文已多有论及,他的文章在重理的同时,也饱含忧国爱民之情,情理兼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沈炼的文学功用论使他为文写作更注重文从字顺,而不以辞为工。沈炼的文章句式多样,既有对仗工整的骈句,又有长短不一的散句,通俗中带有文雅气息。

历史评价

编辑

王守仁:吾与沈子论事,种种超卓,真用世之才也。 (《青霞集》引)

汪文盛:异者! (《青霞集》引)

徐阶、张居正等:炼自负狂直,悻悻不得志。 (《明世宗实录》)

茅坤:①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茅坤集》)②青霞之身可杀,而其文章之精光,所以写其忠孝廉节之养,而千百年之后,犹不可得而磨灭。 (《茅坤集》)

徐渭:①随事触景为诗赋文章,无一不慨时事,骂诃奸谀,怀忠主上也。 (《徐渭集》)②君之似屈原也! (《徐渭集》)③终军愤懑几时平,远放穷荒尚有生。两疏伏阶真痛哭,万人开幕愿横行。朝辞邸第风尘暗,夜度居庸塞火明。纵使如斯犹是幸,汉廷师傅许谁评? (《徐渭集》)④其始为诸生时,即以文才为时辈所推重。凌厉崛奇,深造远览,横逸不可制缚。 (《徐渭集》)⑤沈一举一乡,再举于廷,三仕于县,一言事于朝,声名满天下。 (《徐渭集》)⑥自守仁以成化辛卯娠,而尔之乡沈光禄炼又以嘉靖辛卯,炼举虽不敢望守仁,亦孔门之狂狷也。 (《徐渭集》)⑦皆谓先生非邀则迂,非狂则愚,而不知先生之见素定于胸中也。 (《徐渭集》)

王世贞:青霞诗甚奇丽,而不能尽削其牢骚愤激之气,故往往多楚声。 (《弇州四部稿》)

李贽:余谓公死而生,嵩生而死,公固流芳百世,嵩亦遗臭万年。 (《续藏书》)

王元敬:①先生少岐有异质,儁悟绝人,始龀读易,过目成诵。 (《青霞集》引)②先生虽燕处,必正衣冠,坐立不失矩度。 (《青霞集》引)

朱赘:公虽一时饮恨以死,而百世之下凛然犹生。 (《青霞沈公遗集》引)

尹守衡:沈纯甫卑卑一幕职,抵掌而欲却千里之难,叩阍自效骯髒哉。又一请缨生也。至于借剑尚方,窜身塞上,遵养时晦以待天子任使,奚不可者?不胜咤嚓不平之气,瞋目时事,哆口伤人,长歌作祟,自谓浇吾块垒,终婴疾甚之乱,群凶之戈则已揕于其喉矣,悲夫! (《皇明史窃》)

董其昌:世知青霞之忠节,不知其深于文也。 (《容台集》)

何乔远:曾铣、杨允绳、沈炼三公,或当任或在旁,观其心胆并壮,忠愤并切,而皆不得全其躯,患在嫉恶过当而几事之不密也。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故夫柔刚微彰以望万夫,盖君子哉。 (《名山藏》)

钱谦益:陈(鹤)、沈(炼)皆矜奇放诞,不可梯接。 (《东武山人诗集序》)

谈迁:沈纯甫气吞逆胡,当庚戌秋,怒目而斥严氏,其强直自遂固已不可一世矣。投身荒塞,隐约潜晦,何必不自得。至于传檄京师,欲清君侧之恶,以视请剑咏桧,尤为过之。俭德避难,岂其然乎。 (《国榷》)

张岱:故青霞之言,屈、宋也。 (《石匮论赞》)

陈子龙:青霞快男子,诗亦俊爽。 (《皇明诗选》)

张廷玉等: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然颇疏狂。每饮酒辄箕踞笑傲,旁若无人。 (《明史》)

纪昀等:其文章劲健有气,诗亦郁勃磊落,肖其为人。以词藻论,虽不及《钤山堂集》之工,然嵩集至使天下不欲读,当时为作集序者如湛若水诸人,至以为文章之玷,而诵炼集者至今肃然起敬。 (《四库全书总目》)

周群、谢建华:沈炼的峥嵘气节,无疑对徐渭的性情具有楷模作用,对于政治、军事等治平之策的热情也从与沈炼的相互激赏中得到了升华。 (《徐渭评传》)

轶事典故

编辑

放归白龟

嘉靖八年(1529年),有渔人捕获一只很大的白龟,想要献给地绍兴知府以求奖赏,但绍兴知府觉得白龟太大了,怕引发水害,因此感到很疑惑,于是就问沈炼该如何处置。沈炼回答说:“这只白龟应当放回河里去。捕获白龟并杀死它,会引发水害。”于是他们就将白龟放生。后来其他地方果然发生了大水灾,绍兴知府听说了这件事后非常惊叹,说:“沈先生果然很有博学。”

得剑劾严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一天,沈炼在京城的住所里举行了一场宴会,有一位道士通过使者进来了,他手持一把锋利的剑赠送给沈炼。沈炼把玩着剑,非常高兴并问道:“这把剑的价值是多少?”道士回答说:“没有一百金是得不到的,然而我认为您是位刚烈的大丈夫,所以把这把剑赠送给您,您不需要给我钱。”于是道士向沈炼深深地作了个揖就离开了,出门时突然不见了,沈炼这才知道是神仙。沈炼非常高兴,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认为这是皇上用来斩马的剑,可以清除身边的奸臣。接着他拔出剑来翩翩起舞,只见一个黄布像伞一样从空中飞来,还有一只仙鹤从南方飞来,长鸣了几声向北面飞去,与剑舞相互辉映。舞罢,仙鹤在庭院中栖息了一个月。之后,沈炼抗疏直言指责严嵩父子的行为,仙鹤于是戛然而止并飞走了。

人际关系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先辈

曾祖父

沈伯才

——

祖父

沈庆

——

父亲

沈璧

号素庵。

母亲

俞氏

——

——

妻子

徐氏

诰封太宜人。

后辈

儿子

沈襄

沈炼长子,历仕安乡知县、姚安知府,以母亲徐氏年老乞归终养。

沈衮

沈炼次子,被杨顺杀害。

沈褒

沈炼三子,被杨顺杀害。

沈袠

沈炼四子,万历元年(1573年)被荫为国子生。

孙子

沈存德

万历十九年(1591年)被荫为国子生。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编辑

沈炼书法《草书诸家送别诗卷》节选沈炼书法《草书诸家送别诗卷》节选

沈炼著有《青霞集》《鸣剑集》等。

史料索引

编辑

王元敬《青霞集·卷十二·青霞沈公年谱》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明故锦衣卫经历赠奉议大夫光禄寺少卿青霞沈公墓志铭》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九·列传九十七》

艺术形象

编辑

文学形象

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有《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一篇,歌颂沈氏家族抗击严嵩党羽的不朽传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描述沈炼在得知边防将领杨顺“搜获避兵的平民,将他劗头斩首,充作鞑虏首级”后,诗人先以“曲解”古诗来讽刺杨顺等将领的残忍罪行,又运用神奇的想象力,站在“冤魂”的视角上,描写无辜百姓的痛苦和绝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影视形象

年份

影视类型

剧名

饰演者

剧照

2001年

电视剧

《徐文长外传》

陆诗雨

陆诗雨版沈炼陆诗雨版沈炼

2014年

电影

《绣春刀》

张震

张震版沈炼张震版沈炼

2017年

电影

《绣春刀Ⅱ:修罗战场》

张震

张震版沈炼张震版沈炼

下一篇 何光裕

上一篇 沈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