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利 编辑
仁义与利益。反映孔子伦理思想与价值观念的一对重要范畴。不同的义利观,成为后世儒家有争议的道德人格标准。
中文名:义利
定义:仁义与利益
释义:反映孔子伦理思想与价值观念的一对重要范畴
孔子讲“务民之义”(《论语·雍也》),提倡人民应该遵从道德;又讲“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使用人民也要合乎义理。子路说:“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认为君臣名分不能废弃。这种带有契约性的道德准则,居上位者要先做出榜样。孔子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论语·子路》)子路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在领导岗位和参与国家管理工作的人,都要通过行义来处理好人际关系。
孔子“罕言利”(《论语·子罕》),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他对利很少谈及,又认为追求财利的行为,会招来很多怨恨。当子夏问政时孔子回答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不能因小失大。孔子亦非绝对不言利,当子张问政时他就讲到一条,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他少谈私利,但有利民思想。
总体上是重义轻利。他有句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以此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对后世影响很大。孔子强调义,反对“言不及义”,主张“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以义作为根本,要求“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他还提出“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以上言论都是对义的肯定。孔子亦非不言利,但以不违背义为原则。他通过评论公叔文子,宣扬“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的观点。他还提出“君子有九思”,其中就有“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一条,主张取得财利时,要考虑是否合于礼义。他声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不取不义之财,不能见利忘义,而要“见利思义”,这是孔子义利观的精髓,后来亦成为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