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文化圈 编辑
汉文化圈,即中国文化圈—是以汉族文化为文化载体的区域的统称,是中国与环中国海周边国家、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上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主体和主导的汉文化共同体。汉文化圈包括中国、越南、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部分地区,也影响中国境内其他民族。这一区域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汉服、汉礼、汉俗、汉传佛教、儒学、汉唐律令制度,以及中国生产技术等,受正统汉文化的观念以及五服制的政治思想支配,遵守四书五经的古典教训。视中国(中华)为世界中心,华夏文明和思想具有最高的价值。汉文化圈的国家自汉朝开始,一直受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支配影响。在古代汉文化圈的视野之中,汉文化是惟一最先进、最繁荣的文化,四书五经记载的是人类最初的历史,是最古老的记忆。而诸子百家作为汉文化的主流,其传播的方向与途径是和汉文化传播的总体趋势相一致。此文明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汉文化的学习和认同。古代中国,作为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宗主国,不仅向外输出了汉字,也输出了大量的典籍,使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学术和宗教极大地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产生了慕华心理。也接受了汉文化影响下的绘画、医学、建筑、音乐、礼仪和服饰。近代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势力进入汉文化圈后,汉文化圈国家开始去汉化和废除汉字。随着中国再度崛起,学习汉文化的优势又再度被重新审视。
文化输出
汉文化发源于中原,春秋时代汉文化圏巳掩有黄河中游和下游流域。汉文化圈继续向外扩张,覆盖中国。
两汉时期派往越南的地方官吏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整顿社会秩序,移风易俗,并实施儒学教育,输入儒家经典。汉平帝时交趾太守锡光“教导民夷,渐以礼义”;东汉时九真太守任延,明《诗》、《易》、《春秋》,儒学造诣颇深,且在越南建立学校,导民以礼义,使百姓得以粗通礼化。他们二人对儒学初传越南做出了贡献,史称“岭南华风,始于二守。” 南海郡尉赵佗建立南越国后,即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节人心。 越南士人亦络绎不绝地游学中原,并可以同样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入仕为官。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如杜审言、刘禹锡、韩渥等都曾流域越南。越南李朝改变过去尤重佛教的政策,开始重视儒学,推行儒、释、道并尊的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儒学的地位。1070年,李圣宗在首都升龙(今河内)修文庙,成为越南修文庙之滥觞。自此,儒学在越南开始儒教化,孔子则开始偶像化。1075年,开始开科取士,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越南的科举制自此实行。科举以儒、释、道三教经典为考试内容,儒学成为重要内容之一。陈朝进一步完善儒学教育,完善科举选官制度。立国学院,讲习四书五经。逐步确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按照儒家学说更定刑律礼仪。
逐步瓦解
17世纪前后,清军未入关前就曾令:“若有效他国衣帽,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他国衣冠指的就是汉族的服饰礼仪。清军入关之后,统治日益牢固,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剃发令之下,汉族服饰礼仪消失。同时在其他方面开始防范汉文化。为汉文化在中国清朝时期日渐衰弱奠定了基础。
明朝的灭亡,清朝统治中国,标志着汉文化圈的解体。但是汉文化依然在汉文化圈其他国家占据重要地位,随着18世纪末,由于西方文化强势进入汉文化圈,引发了脱汉运动以及汉字拉丁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脱汉运动在中国本土达到高潮。
日本
18世纪后半期,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及江户条约向美国等西方列强开放门户,大量洋人涌入日本贸易,带入新物件、新概念来,引发日本语言文字的改革运动。18世纪末的语文改革主张大概分做3方面:主张全部使用「假名」、主张「罗马字化」、限制汉字的使用数量。明治维新前1年,前岛密向德川幕府提出《废止汉字的意见》,主张废除汉字、完全采用假名,建立口语的书写方式,做到「言文一致」。创立庆应大学的教育家福泽谕吉于1873发表《文字之教》,倡议把罕用、复杂的汉字去掉,只保留二、三千字的数量。20世纪以后,日本政府为著解决罗马字方案的问题,于1930年设立「临时罗马字调查会」,1937年发布训令式的拼音方案。
朝鲜
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教伴随封建制度的解体而丧失了统治地位。旧时宣讲儒学的成均馆、书院被新式学校代眷。 1893年,科举被废除,文庙及启圣祠亦久辍祭祀。1949年朝鲜废除汉字、完全使用朝鲜文。
越南
19世纪法国势力进入越南以后,越南的传统政治、文化架构开始改变。1884年,越南被迫签订《顺化条约》,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法国以武力建立殖民的政治架构以后,废止越南的科举制度、进行文化的解构。法国统治者认定「汉字」是造成越南人爱慕「中原」、继续和中国合作的重要因素。若用「法文」取代「汉文」,一时得可能有困难,不如推行罗马化的「越南文」,等越南人接受罗马字后才有可能接受同样用罗马字书写的「法文」。越南的知识份子则透过推动越南语文来普及知识、加强民族意识、累积政治反抗的资源。1945年越南宣布独立、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政治架构以后,胡志明遂宣布越南语文的国语地位、罗马字化,建立越南的文化架构,切断和中国的文化联系,替越南的政治、文化独立铺路。越南文的使用人口数从1945年的14%上升至1959年的79%。
西元939年,南越利用唐朝大乱脱离中国直接统治。越南李朝和陈朝(西元1010-1428)引进汉文明,也用科举制度来强化「儒家思想」稳定朝代的封建基础。不管大人小孩,谁去上学都只学中国历史,而不学本国史。诗赋文章也要取典于中国,对本国之事则是只字不提。越南人把本国历史看成微不足道,论为知之无用。
文字
汉文化圈的书写系统是汉字。用于东亚各国的汉字以及汉字承载的儒家思想是维系汉文化圈共同心态的基石。 东亚地区存在的卓尔不群的汉字文化从心理上和思想上把各国联系起来了。 直到 20 世纪初,汉文化圈主要以汉字为书写工具,东亚知识人写作了大量的汉文作品,出现了汉字诗歌以及史学。 如日本官方用汉字编写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朝鲜历史书《朝鲜王朝实录》,《燕山君日记》等。新罗和高丽王朝(918-1392)积极模仿唐朝,确立科举制度,中国的经书变做朝鲜人必修的课程,汉字的正统地位稳固起来。日本三省堂出版的《大辞林》中关于《千字文》的词条也言“平安时代后期起,被用于儿童汉字习得教育”。
19世纪30年代《千字文》的欧译者们,都认识到了汉文对形成东亚三国“共同语”的作用。尤其被使用于商用文和学术、宗教文书中。”用来阐释汉字以及汉字文化的中华哲学思想的主流乃是儒家文化,假借了汉字作为语言书写符号的民族区域之文化思想,其主体也不可避免地由儒家文化来承担。
习俗
越南、日本、朝鲜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形成了相似的冠婚丧祭的习俗,衣冠制度以及历法。
婚礼
中越韩日遵循共同的婚礼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
丧礼
朝鲜释奠祭
祭礼
根据儒教经典,汉字文化圈都祭祖,祭祀日月、星辰、社稷、山川、大傩。还有祭孔和朝鲜释奠祭。
释奠祭
日本多久圣庙秋季釈祭
服饰
汉服
建筑
浙江宁波保国寺
历法
传统历法,就是汉历(现被误称为农历),属于阴阳合历,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二十四节气来反映季节变化。中国从古至今一直使用它。中国在辛亥革命使用西历后,曾强行废除汉历,但终因国民反对而继续保留了汉历。
传统的节庆,一直也是使用汉历日期,比如新年(春节)——汉历正月初一、元宵节——汉历正月十五、端午节——汉历五月初五、乞巧节——汉历七月初七、中元节(鬼节)——汉历七月十五、中秋节——汉历八月十五、重阳节——汉历九月初九,等等。
在汉文化圈内的诸国,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琉球等古时候也一直使用汉历作为记事日历。节庆也当然的使用汉历。直到19世纪西方列强的进犯,西方文化的兴起。汉文化圈内的诸国逐步采用西历,汉历逐步被废止。如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全面采用西历,把许多节庆改用对应的西历日期。朝鲜韩国越南等虽然也改用了西历记事,但还保留使用汉历用于节庆。
宗教
日本东大寺
律令
日本《养老律》,古代朝鲜成文化的法典《经济六典》和《经国大典》都是在汉唐律令影响下完成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