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远县 编辑
靖远县,隶属于甘肃省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东南与本市会宁县毗邻,西南与兰州市榆中县、本市白银区接壤,西北与本市景泰县相连,北与本市平川区交界,飞地南为平川区,西为景泰县,北、东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海原县,总面积5809.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靖远县下辖13个镇、5个乡。截至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6.63万人。靖远县是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和甘肃省文化大县,汇集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8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11处。中国百大名寺法泉寺同陕西法门寺一脉相承,其石窟艺术与敦煌莫高窟极为相似,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森林公园。2023年,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95747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
中文名:靖远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甘肃省白银市
地理位置: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
面积:5809.4 km²
下辖地区:13个镇、5个乡
政府驻地:乌兰镇
电话区号:0943
邮政编码:730600
气候条件: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人口数量:36.63 万(2023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屈吴山,乌兰山
火车站:靖远火车站、靖远北站
车牌代码:甘D
地区生产总值:1095747 万元(2023年)
境内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据。
秦
灭义渠戎,置北地郡,郡治义渠,靖远境域始划入秦国版图。
靖远县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靖远境内始置祖厉、鹑阴二县,属安定郡,郡治高平,为靖远县级行政建制之开端。
新莽
改祖厉县为乡礼县。
东汉
祖厉县治南迁,鹑阴县改为鹯阴县,属武威郡。
三国
属魏国武威郡。
东晋十六国
后赵将祖厉县南迁,置陇东郡。前秦于鹯阴县地置平凉郡。西秦属苑川郡。
南北朝
北魏置高平镇,鹯阴县属之。西魏置会州,靖远始称会州。北周改会州为会宁防。
隋
会宁防改为会宁镇,后改为会宁县,属平凉郡。
唐
改会宁县为西会州,后复为会宁县,属关内道。
北宋
西夏国曾两度攻陷靖远地,置敷川县。崇宁三年改为敷文县,属泾原路。
南宋
先后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
元
仍为会州,属陕西行省巩昌府。
靖远县
明裁会州,于迭烈逊设巡检司戍守。
清
顺治元年(1644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属巩昌府。
康熙二年(1662年),靖远卫并入陇右道。
雍正八年(1730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属巩昌府。
乾隆二年(1737年),靖远县改属兰州府。
中华民国
民国三年(1914年),甘肃省设七道,靖远县属兰山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1961年,隶属定西地区。
1961—1963年,划归白银市管辖。
1964—1985年,复属定西地区。
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成立,靖远县复归白银市管辖。
区划沿革
靖远县政区地图
2005年1月,乌兰乡与城关镇合并为乌兰镇;撤销曹岘乡并入若笠乡;撤销中堡乡,将其所辖中堡、营坪2个村并入北湾镇,营防、贾口、上滩3个村并入乌兰镇。
2014年,甘肃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刘川乡、北滩乡,设立刘川镇、北滩镇。
2016年8月,甘肃省民政厅批复,同意靖远县撤销五合乡、大芦乡、糜滩乡、高湾乡、平堡乡、东升乡、三滩乡、双龙乡,设立五合镇、大芦镇、糜滩镇、高湾镇、平堡镇、东升镇、三滩镇、双龙镇,实行镇管村体制,行政区域界线和政府驻地不变。
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靖远县下辖13个镇、5个乡 。靖远县人民政府驻乌兰镇。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名称 |
620421101000 | 北湾镇 |
620421102000 | 东湾镇 |
620421103000 | 乌兰镇 |
620421104000 | 刘川镇 |
620421105000 | 北滩镇 |
620421106000 | 五合镇 |
620421107000 | 大芦镇 |
620421108000 | 糜滩镇 |
620421109000 | 高湾镇 |
620421110000 | 平堡镇 |
620421111000 | 东升镇 |
620421112000 | 双龙镇 |
620421113000 | 三滩镇 |
620421206000 | 兴隆乡 |
620421208000 | 石门乡 |
620421211000 | 靖安乡 |
620421215000 | 永新乡 |
620421216000 | 若笠乡 |
位置境域
靖远县地处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东南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毗邻,西南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白银市白银区接壤,西北与白银市景泰县相连、北与白银市平川区交界;飞地北、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海原县相连,南与白银市平川区交界,西白银市景泰县相连。介于东经104°13′—105°15′,北纬36°—37°15′之间,东西间隔120千米,南北相距135千米,总面积5809.4平方千米。
靖远县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长125千米,东西宽106千米,总面积5809.4平方千米,海拔1300—3017米之间。
气候特征
靖远县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每年均气温8.9℃左右,每年极端最高气温35.1℃,每年均降水量240毫米,每年蒸发量1634毫米,每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小时,无霜期165天。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靖远县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137082.51公顷(205.6238万亩)。
其中,水田1857.47公顷(2.7862万亩),占1.36%;水浇地45223.50公顷(67.8353万亩),占32.99%;旱地90001.54公顷(135.0023万亩),占65.66%。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37294.17公顷(55.9413万亩),占全县耕地的27.21%;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41502.95公顷(62.2544万亩),占30.28%;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43713.03公顷(65.5695万亩),占31.89%;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2942.71公顷(19.4141万亩),占9.44%;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1629.65公顷(2.4445万亩),占1.19%。高湾镇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县耕地的14.36%。
(二)种植园用地11442.58公顷(17.1639万亩)。
其中,果园4572.02公顷(6.8580万亩),占39.96%;其他园地6870.56公顷(10.3058万亩),占60.04%。五合镇园地面积较大,占全县种植园用地的24.97%。
(三)林地25615.69公顷(38.4235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3108.06公顷(4.6621万亩),占12.13%;灌木林地10622.01公顷(15.9330万亩),占41.47%;其他林地11885.62公顷(17.8284万亩),占46.40%。靖安乡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县林地的29.59%。
(四)草地342847.02公顷(514.2705万亩)。
其中,天然牧草地4856.74公顷(7.2851万亩),占1.42%;人工牧草地223公顷(0.3345万亩),占0.07%;其他草地337767.28公顷(506.6509万亩),占98.52%。高湾镇草地面积较大,占全县草地的9.85%。
(五)湿地891.95公顷(1.3379万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其中,沼泽草地7.18公顷(0.0108万亩),占0.80%;内陆滩涂884.77公顷(1.3272万亩),占99.20%。湿地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流域八个乡镇及大芦镇。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494.99公顷(27.7425万亩)。
其中,建制镇用地1263.35公顷(1.8950万亩),占6.83%;村庄用地15903.56公顷(23.8553万亩),占85.99%;采矿用地1110.74公顷(1.6661万亩),占6.01%;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17.34公顷(0.3260万亩),占1.18%。
(七)交通运输用地6358.74公顷(9.5381万亩)。
其中,铁路用地264.88公顷(0.3973万亩),占4.17%;公路用地1369.97公顷(2.0550万亩),占21.54%;农村道路4722.98公顷(7.0845万亩),占74.28%;港口码头和管道运输用地0.91公顷(0.0014万亩),占0.01%。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553.77公顷(8.3307万亩)。
其中,河流水面2657.88公顷(3.9868万亩),占47.86%;水库水面31.5公顷(0.0473万亩),占0.57%;坑塘水面451.33公顷(0.6770万亩),占8.13%;沟渠2336.05公顷(3.5041万亩),占42.06%;水工建筑用地77.01公顷(0.1155万亩),占1.39%。我县的河流水面主要为黄河,分布在沿黄河流域八个乡镇。
矿产资源
靖远县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锰等10多种,非金属矿藏有煤、石灰石、重晶石、坡缕石、陶瓷粘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硫磺等14种,最新勘探发现的10亿吨特大型坡缕石矿,品位及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水力、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
生物资源
靖远县共有野生药用植物287种4变种,隶属于63科189属;主要栽培药用植物19种。靖远县野生药用植物的生活型组成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有160种,占总种数的54.98%;靖远县野生药用植物主要以全草入药,有161种,占总种数的55.33%。
综述
2023年,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95747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8080万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293352万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354314万元,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42.36:23.85:33.79调整为40.89:26.77:32.34。按照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812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7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81%;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6.17%。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7.82%;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14%;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26%。按经济类型划分,公有经济投资同比增长76.75%;非公经济投资同比增长2.42%。全县实施固定资产项目131个,其中本年新建项目51个,续建项目80个。
财税收支
2023年,全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为99725万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同口径增长19.41%;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889万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同口径增长8.73%,其中税收收入30723万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同口径增长7.65%,非税收入15166万元,增长11.09%。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5026万元,增长5.52%。
人民生活
202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94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工资性收入24350元,增长6.77%,经营净收入3245元,增长3.95%,财产净收入2095元,增长1.9%,转移净收入4004元,增长5.2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965元,增长4.2%。
2023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81元,增长7.9%,其中:工资性收入4925元,增长7.62%,经营净收入8415元,增长8.28%,财产净收入157元,增长1.41%,转移净收入984元,增长7.1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600元,增长4.48%。
能源
2023年,全县能源消费总量222.7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1.62%,(其中规上工业能源消费180.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1.23%),单位GDP能耗为2.358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增长41.19%。
第一产业
农业
2023年,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69.53万亩,比上年增长0.73%。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0.05万亩,与上年持平;蔬菜种植面积18.56万亩(不包括薯类),增长9.58%;瓜类种植面积39.09万亩,增长2.80%;中药材种植面积19.29万亩,下降0.67%。
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215777.2吨,增长1.58%。其中:夏粮产量40158.2吨,增长4.12%;秋粮产量175619吨,增长1.02%。
2023年,蔬菜产量达到818538.60吨,增长6.71%。瓜类产量达到920427.5吨,增长5.25%。中药材产量达到34823吨,增长1.67%。
林业
截至2023年末,全县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甘肃省靖远县哈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175.12公顷(整合优化后面积),省级森林公园2个,甘肃省靖远县法泉寺省级森林公园面积383.41公顷,哈思山省级森林公园面积4183.3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99%。
畜牧业
2023年末,生猪存栏21.18万头,下降0.94%,生猪出栏33.49万头,增长5.58%;鸡存栏290.4万只,增长0.18%,鸡出栏160.35万只,增长4.83%;羊存栏47.19万只,增长3.75%,羊出栏71.68万只,增长14.08%。全年肉类总产量39330.81吨,增长8.09%;禽蛋总产量8500吨,下降0.65%。
渔业
2023年,水产品产量931.4吨,增长0.47%。
生产条件
截至2023年末,全县化肥施用折纯量1.53万吨;农村用电量22113.45万千瓦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9.52万亩;水平梯田面积43.78万亩。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全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其中: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从行业分类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下降27.5%;非金属采选业增加值下降57.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7.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4.9%;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增加值下降2.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0.2%;有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业增加值增长9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74.7%。从主要产品产量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电石30.31万吨,增长15.9%;石灰21.47万吨,增长36.26%;商品混凝土51.83万立方米,下降0.83%;水泥6.59万吨,下降18.17%;石墨及碳素制品402吨,下降23.72%;瓷质砖947万平方米,增长216.43%;电解铝29.84万吨,增长132.51%;饲料9.79万吨,增长59.14%。
202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75415万元,增长63.76%,产销率为98.0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3640万元,比上年增加31940万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78%。
建筑业
2023年,全年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5771万元,同比增长14.8%。年末共纳入统计的有资质建筑企业27家,实现产值189011万元,同比增长5.72%。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靖远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956万元,同比增长26.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8095万元,下降2.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206万元,下降4.9%;金融业增加值32060万元,增长13.5%;房地产业增加值48420万元,增长3.5%;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45599万元,增长0.6%;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29034万元,增长5.8%。
国内贸易
2023年,全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206.6万元,同比增长9.6%,其中:限额以上完成175714.7万元,限额以下完成95491.9万元。按城乡划分,城镇零售额181897.2万元,同比增长9.6%;乡村零售额89309.4万元,同比增长9.57%。按行业划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72568.7万元,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4306.5万元,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604.4万元,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1727万元。年末全县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共34家,其中:批发业:11家,零售业21家,住宿餐饮业2家,批零住餐个体户共13家。
招商引资
2023年, 全年全县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7个,其中新建项目21个,续建项目6个,到位资金50.33亿元,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2.41%。
房地产业
截至2023年末,年末全县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9家,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107.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9%;竣工面积34.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4.01%;销售面积11.23万平方米,增长15%,销售额64694万元,增长14.59%。
邮电通信
2023年,本地固定电话年末用户达到4.1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37.86万户;互联网年末用户达到11.70万户。
旅游业
2023年,全年全县旅游总收入25.46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489.89万人次,增长571%。
金融业
截至202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00319万元,同比增长8.3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459449万元,增长11.11%;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95618万元,下降25.2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32093万元,增长10.05%,其中,住户贷款余额810691万元,增长15.49%;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521403万元,增长2.54%。
保险业
截至2023年末,全县有保险公司18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9家,人寿保险公司9家。全年实现保费实现保费收入4.30亿元,其中:财产保费1.54亿元,人寿保费2.76亿元。
交通
白宝铁路、京藏高速、国道109线、省道207线穿靖远县境而过,兰州中川机场至刘川工业园的快速通道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包兰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穿境而过,交通便捷。靖远距白银只有半个小时车程,银川3小时,在“兰白核心经济区”一小时都市经济圈内。
运输
2023年,全年客运量66.80万人,客运周转量6679.68万人公里,货运量1181.49万吨,货运周转量153594.25万吨公里。
科技事业
2023年,全年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0.34亿元。全县共实施科技计划项目9项,其中国家项目2项,省列项目2项,市列项目5项。
2023年,全县授权专利117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2件,万人口拥有量达到1.68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76所,其中:普通小学111所,小学教学点29个,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独立初中21所,高级中学4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职”)1所,特殊学校1所。全县共有幼儿园9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9所,民办幼儿园43所。在校学生人数53742人,其中:小学生28285人,初中生15171人,高中生7839人,中职学生2447人。全县教师总数6459人,其中:小学教师3197人,初中教师1500人,高中教师926人,中职教师229人,幼儿园教师586人,特殊学校教师21人。2023年全县大中专院校录取人数3657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二本上线总人数2080人(二、三本合并)。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全县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公司10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转播站13座,档案馆1个,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7%和99.8%,有线电视用户达7918户。
卫生事业
截至2023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18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和计生服务机构各1家,民营专科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卫生服务站3家,乡镇卫生院20家,村卫生室177所,个体医疗网点210家。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714张。全县卫生计生机构共有在职职工2666人,其中:卫技人员2469人。
社会保障
2023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296人,共有1955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81%。全年输转城乡富裕劳动力9.14万人,创劳务收入25.83亿元。
截至2023年末,全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5521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4095.32万元;失业保险参保7480人,征缴失业保险费454.78万元;工伤保险参保20297人,征缴工伤保险费1106.53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6.83万人,领取待遇人数73269人,缴纳本年度保费4056.59万元。
截至2023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97874人,参保率达到96.3%,征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3925.6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5165人,征缴职工医疗保险费11319万元。
2023年,全县共有1069户、2639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2133.4万元;共有8332户、23261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7426.2万元。
环境保护
截至2023年末,全县有生活污水处理厂7个(不包括未列入省市清单的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厂3个,生活垃圾转运站37座,全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安全生产
2023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起,同比下降22.22%;死亡6人,同比下降25%,受伤2人,同比下降50%。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5起,死亡3人,受伤2人;建筑施工领域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工贸领域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起,死亡2人
2023年,全年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10429.66公顷,其中成灾面积6090.27公顷,成灾面积中洪涝灾害达649.13公顷,低温冷冻灾害达1094.68公顷。受灾人口达到9.15万人。
地名由来
靖远取“边远之地已安定下来”之意故名。
秦腔艺术
秦腔起源自中国古代渭河流域,流行于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是一门古老的戏剧艺术。靖远的秦腔艺术,传入年代较早。据史料记载,明朝穆宗隆庆年间,靖远县境北部黄河古渡小口子附近的哈思堡,曾为古丝绸之路来往商旅休整歇脚之地,旅馆林立,客商云集。这里建有两处大戏台,而过往者多为山陕商户,所以经常演出秦腔、晋剧等节目,以解除客商旅途中的劳累和寂寞,活跃文化生活。由此可知,秦腔艺术在靖远的流传,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秦腔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再现历史情景,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传播文化知识,从而达到惩恶扬善、教化民俗的积极作用,深受民众欢迎。尤其对作为山陕移民后裔的大多数靖远人来说,人们对秦腔的钟爱更是程度有加,因此也促进了秦腔艺术在当地的继承与传播。秦腔剧目多取材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种类繁多,仅在靖远流行的秦腔剧目就有一百余种。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县城西关原老君庙保存的清仁宗嘉庆年间巨型铁钟上,就铸有当时演出的秦腔剧目一百多个。
古琴艺术
靖远民间珍藏有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制作的良琴,以及极为少见的古指法乐谱和琴乐手抄本。此外,还存留有文字记载的历代靖远本籍或客籍名士创作的反映古琴音乐艺术活动的诗、词、赋等。可见古琴艺术在靖远的产生,从宋代就已经开始。
明代以来,古琴艺术在靖远得到更好的承传。据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收录的名为樗斋以及清意逸者所撰两篇《乐琴轩记》记述,明代靖虏卫人路升不仅长于诗词写作,而且古琴艺术造诣精深,书斋取名“乐琴轩”,曾著有《乐琴轩》一卷,其内容吟古琴者颇多,在当时很有名气。路升字彦翔,时为肃王府仪宾,博学多识,于读经学史之余,素擅丝桐,气质高雅。每逢佳日良宵,清风满轩,明月在庭,文人雅士会聚一堂,宴饮欢畅之际,吟咏唱和,抚琴助兴。
近代靖远文化人物皆研习古琴音乐艺术,以此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其中不乏造诣独到者。靖远文化的代表人物张云锦、范振绪等名家身体力行,极力弘扬古琴艺术,提倡地方琴学不辍,从而使靖远的古琴音乐绵绵不绝。张云锦不仅擅长于弹奏古琴音乐,而且还亲自制作古琴乐器,时称“斫琴老手”,并且著有《琴品》二十四章。范振绪曾为甘肃唯一的音乐期刊《祁连歌声》亲笔题写刊名,还喜欢为人题写有关古琴音乐内容的对联,如“竹露松风焦雨,茶烟琴韵书声”、“流水四时鸣古乐,夕阳一角导逮舟” 等名联佳对。
自1982年开始,杨绍周、张慎微、张尚瀛、党世才等人组织成了“靖远县古琴研究小组”,开展艺术交流活动。当时,身为甘肃省文史馆员的张尚瀛负责汇集琴学材料,组织新闻报道,对外宣传琴人,使外界对靖远的琴学艺术以及相关活动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此间曾燃星星燎原火,这里始闻声声大雅风。”古琴研究小组自撰的这副对联,表达了他们对古琴艺术的执着和振兴古琴文化的信心。经过20多年的艰辛历程,靖远县古琴研究小组中的一些年青学子和爱好者也逐渐成为主流,古琴艺术得以弘扬光大。
靖远民歌
靖远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陇上名县”,其广阔的地域,多样的自然环境,产生了许多绚丽多姿、风格各异的民歌。
1980年冬,李振荣先生对县内苏沾、张普等人士采集的靖远民歌录音资料进行记谱整理,形成了《靖远民歌集》初稿。2012年初,县文广局张生禄和郁佐邦两同志得知此事后,积极申请专门经费,帮助李振荣先生重新对其整理、制谱、出版,填补了靖远文艺工作的一项空白。
《靖远民歌集》抢救性地搜集整理了靖远民歌二百余首。这些民歌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映、有对忠贞爱情的描述、有对黑暗世事的控诉、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也有散发宗教色彩的道歌经文,真实地保留了靖远民歌的本来面目,生动、鲜明地表达了靖远地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靖远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是靖远人民生产生活的珍贵资料。
靖远社火
每逢春节,从旧历腊月开始,到新年的元宵节期间,靖远城乡都要排练和表演由当地民众自发参与的系列文化娱乐活动。这些庆祝活动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民间俗称社火,亦称其闹社火或耍社火。
靖远老百姓的闹社火活动由来已久,经过历代延续已成为习俗,主要有告庙、舞狮、龙灯、彩船、高跷、铁芯子、太平鼓、跑驴、大头和尚等。
法泉地灵 | 法泉寺石窟 位于靖远县东湾乡杨梢村西5.5千米。又名红山法泉寺。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窟开凿于红粘土山崖的断面上,初开于北魏,兴盛于隋唐,历代多次维修扩建。原凿洞窟为支提式及平顶窟两种,有四面开龛、三面开龛、一面开龛三种形式。龛中有圆雕、高浮雕、浮雕(彩塑)等,圆雕主要有佛像,浮雕则多为千佛像,高浮雕则有装饰在佛龛上之经变图、龙头及凤首等,窟前有木结构斗拱衬承。现存千佛洞、观音殿、达摩洞等洞窟30余处、造像80余尊及数处木结构殿宇。 |
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 | 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 位于靖远县鹿鸣园戏台西侧,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主展厅500平方米,临时展厅300平方米,馆藏文物360余件。整个展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生动、真实的展示了红军靖远渡河战役和靖远起义等内容。 |
哈思山 | 哈思山 位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部,距离白银市140千米,距平川50千米,距靖远县城80千米。是集自然保护区与文物旅游的森林公园。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是靖远县域内第一峰。哈思山有植物29科60属92种,药用植物40余种,如柴胡、志远等;动物7目20科24种,其中林麝、猞猁、岩羊、红腹锦鸡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景区有哈思寺、太和山、雪山寺三大自然保护区,区内苍松翠柏、飞泉流瀑,珍禽异兽出没其间,是西北地区典型的荒漠绿州地貌。大峁槐山的东侧为雪山,山顶常年积雪,素有“雪岭堆银”的誉称。人文景观有雪山寺、明长城及烽燧遗址、汉唐墓葬等。 |
屈吴山 | 屈吴山 为祁连山东延余脉,旧志谓“六盘山回顾西北,迤逦而来,界靖、海、会三县”,“以相传屈、吴二姓所居,故名”。主峰南沟大顶,海拔2858米,为平川区最高峰。山势雄伟,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李宪败夏兵处即在山下,甘肃省由中国领导的最早的武装-靖远兵暴的第一次战斗也在屈吴山麓打响。 |
寺儿湾石窟 | 寺儿湾石窟 位于靖远县北湾乡天字村东北2千米。又名红罗寺,窟凿于红砂岩崖面上。创建于唐,清康熙、嘉庆年间重修,原有6窟,现存1窟,为平顶式,坐东向西,窟内有石雕一佛一菩萨和唐代造像释迦、伽叶、阿难、观音、力士、天王、十八罗汉等泥塑像66尊,高0.03—0.2米。窟门为砖券拱结构,上方有木结构小阁一座,出檐处为斗拱木雕,为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增建楼基。北崖面上有北魏佛龛一处,距地表高2米,内有浮雕残迹,配殿和山门毁于清同治年间。窟前留有残碑半块,高1.1米、宽0.81米,残存133字,记载石窟建立经过,又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碑两通,阴刻于南面石窟前半壁红砂崖上。 |
靖远钟鼓楼 | 靖远钟鼓楼 位于靖远县城中心。原名谯楼,明正统三年(1438年)为指挥房贵建,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原楼基上重修”。建筑面积约972平方米,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建楼修于高7.8米的方形台基上,台下拱门连通南北大街,楼为三层五楹,楼东西面宽5间(20.8米),当心间宽3.2米,楼高17米,通高24.78米,歇山顶,从第一层起,楼内设木梯可上三层。 |
平堡黄河吊桥 | 靖远县黄河铁桥 1971年建成通车,是甘肃境内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全桥共6墩2台,净跨60米,净高9米,长350.28米。在当时连接兰州、白银、宁夏三地,牵动着陕、甘、宁三地经济发展,它既是甘肃昔日的一条重要交通线,也是西北五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是现代桥梁文化的代表建筑之一。 |
小口大枣 | 小口大枣 大枣又名红枣、干枣、枣子。主要产于靖远县石门一代。由于石门一代地势较高,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上,气候差异明显,加上石门土地一般为肥沃的黑土,所以,石门大枣品质特别。其和其它大枣的主要区别是:个大、皮薄、肉厚、味醇,易于存放,不易腐烂变质。味道香甜醇厚。石门大枣和产于石门的哈思梨一起在清代曾作为贡品上贡皇宫。 |
靖远枸杞 | 靖远枸杞 靖远名优果类产品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据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靖远卫志》记载:“枸杞拱把成树,五月结实,红干可食”。自古就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靖远县靖安、东升等一些乡村田间地头和山坡上还生长着大量野生枸杞。靖远枸杞鲜果玲珑、干果深红、粒大色鲜、皮薄肉厚、味道甘甜、品质纯正、绿色安全,经济价值高,被誉为“枸杞之佳品”和“陇上名品”。靖远枸杞鲜食、干制均可,经传统工业加工后,干枸杞子,久贮不腐,是食用、药用等滋补佳品。 |
靖远香水梨 | 香水梨 又名软儿梨、消梨,属波斯梨科果实,栽植历史悠久。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载:“香水梨,即消梨也。它处不多见,深秋成熟,咀嚼无渣,至冬春间冻释成汁,天然甘美,诚珍品也。”靖远境内黄河沿岸普遍栽植。香水梨为当地最佳。香水梨入秋成色,清黄鲜亮,果味微酸,熟后摘下冻藏,肉质变成褐色,解冻后汁液较多,营养丰富,食如甘蜜,有清肺醒酒之功效。香水梨树一般为金字塔形,虽不似冬果梨树那样高大挺拔,但枝干强韧,生长旺盛,不逊于其它梨树,属高产长寿树种。果实呈圆形,单个直径4—6厘米,个体重130克左右。株产量一般在千斤以上,有树龄长达200年以上者,仍然结果不衰。 |
靖远籽瓜 | 靖远籽瓜 西瓜的一个变种,瓜形与西瓜相似,但比西瓜小,单瓜平均重量2—3千克,表面光滑,色浅绿,套有深绿色条纹。瓜肉色黄白,较甜,含籽量多,籽大。 主产于靖远高湾等乡镇。年种植面积在13万亩以上。靖远籽瓜与其种子“大板瓜子”皆为西北特产。当地选育的“靖远1号”和“靖远2号”两个优良品系,以其板大平整、仁饱味美而著称,亩产瓜籽80千克以上,1989年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农品。 |
冬果梨 | 哈思梨 属稀有珍品。因产于靖远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鸡蛋,质细味甜,香味浓郁,核小个头均匀,果肉水白色,剖切不易氧化,隔夜不变其色味,异于他果而著称,历史上曾是靖远县进贡品之一。梨木面积极小,易地栽植不佳。靖远县石门乡小口村哈思街崖头及小口沙河掌有小片栽植,1988调查共有老树11株,树龄高达80年以上。共有大小梨树30多株,年产1500千克左右,株产150千克,多为礼品使用,市场销售极少,故而“以稀为贵”。尚存不多,仅有28株。 |
羊羔肉 | 靖远羊羔肉 是一种独特的地方风味美食。其肉肌理细腻,骨肉匀称,极易煮烂,入口滑嫩细软。靖远羊羔肉,尤以肉裘兼用型滩羊奶羔肉为精品,其产羔到出栏屠宰,生长期限在30至50天之间,肉质鲜嫩,没有膻味。 |
2016年12月,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1月25日,靖远县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20年6月30日,靖远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0月10日,被甘肃省教育厅确立为甘肃省第一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2020年11月,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2年4月,获评甘肃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23年1月19日,靖远县入选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区)。
2023年7月27日,靖远县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军区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