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潭柘寺 编辑
潭柘寺(Tanzhe Temple),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是北京有记载的年代最久远的寺庙。因寺以龙潭和柘树闻名,俗称潭柘寺。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初名嘉福寺。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华严和尚以破败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并改名为“龙泉寺”。金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将寺改名为“大万寿寺”,是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至明代,在其二百多年间的历史上,潭柘寺进行多次整修和扩建,皇帝几次对寺院赐名,因而寺名屡次更改,曾恢复旧名嘉福寺,目前的总平面规模是明代形成的。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拨款整修潭柘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自此潭柘寺成为了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潭柘寺位于宝珠峰南侧坡地上,坐北朝南,寺内占地0.025平方千米,寺外占地1.12平方千米,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平方千米以上。寺内建筑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全寺建筑共分为中路、东路、西路和塔院等几大部分,构成潭柘寺的核心建筑群体。潭柘寺是北京早期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谚语。其建筑规模亦当属京城寺院之最。2001年,潭柘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潭柘寺
外文名:Tanzhe Temple
地理位置: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
所处时代:清
占地面积:1.21 k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8:30-16:30
公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5-195-003-001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华严和尚以破败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并改名为“龙泉寺”。
金代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将寺改名为“大万寿寺”,是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
至明代,在其二百多年间的历史上,潭柘寺进行多次整修和扩建,皇帝几次对寺院赐名,因而寺名屡次更改,曾恢复旧名嘉福寺,现存建筑的总平面规模是明代形成的。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拨款整修潭柘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自此潭柘寺成为了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
俯瞰潭柘寺
潭柘寺
中路自南而北依次为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已废)和毗卢阁等,东西配殿、廊庑相辅左右。
东路有方丈院、清代的行宫和流杯亭等,多为庭院式建筑,是僧人居住和来寺的皇室、文人下榻之所。
西路是寺院式的殿堂组合,有八角形重檐屋顶的楞严坛(已毁)、戒坛殿和观音殿等建筑。汉白玉砌筑的戒坛分三级,坛身刻有精细的花纹。观音殿高踞第二层台上,殿左右有文殊殿、祖堂等。
龙潭位于寺后,寺外有安乐延寿堂和上、下塔院等建筑。塔院有金、元、明、清各代不同形制的僧塔共七十五座。
潭柘寺平面图
山门
潭柘寺山门
天王殿
潭柘寺天王殿
大雄宝殿
潭柘寺大雄宝殿
大殿东西两侧对称建有伽蓝殿和祖师殿两座配殿,大殿院内还建有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后面原来有三圣殿,仅存基址。
毗卢阁
潭柘寺毗卢阁
观音殿
潭柘寺观音殿
方丈院
潭柘寺方丈院
帝后宫
帝后宫在方丈院东侧,为清代帝后的行宫,因而又称为行宫院。潭柘寺的行宫原来在方丈院南侧,为四合院结构,北房三间是太后宫,高21尺,进深27尺,面阔33尺,硬山式。现宫内放有一木雕宝座,上有雕花垂花木罩,宝座上有乾隆皇帝的蜡像,其前侧有侍立的太监蜡像。太后宫的东侧有耳房两间,原来是侍候皇帝贴身太监的住所。
猗玕亭
潭柘寺猗玕亭
竹林院
潭柘寺竹林院
西路建筑群
西路建筑群从使用功能上划分,南侧是法坛建筑区,主要建筑有举行剃度出家仪式的戒坛、高僧讲经的楞严坛和大悲坛,还有僧人抄写经书的写经室、高等僧人吃饭的南楼等建筑;北侧是佛殿建筑区,建筑多依山而建,主要有观音殿、文殊殿、祖师堂、龙王殿等建筑。
潭柘寺寺外左前方有用于僧人养老的安乐延寿堂,寺院后部东西两侧为东西观音洞,寺院东部为明王殿建筑群。
塔林
潭柘寺上塔院
潭柘寺修建最早的塔是下塔院的海云禅师塔,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此塔为六面六角密檐式实心砖塔,共有七层,正面镶有塔额,上写“佛日圆明海云禅师塔”。
潭柘寺广慧通理禅师塔
塔林中埋葬僧人最多的墓塔是“十方普同塔”。十方普同塔位于金代广慧通理禅师塔的东侧,为覆钵形实心砖塔。此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几百年来,塔内所埋葬的僧人难以数计,因此,此塔又称为“万人塔”。
宝锅
潭柘寺宝锅
石鱼
潭柘寺石鱼
古玉兰
古玉兰
“帝王树”
潭柘寺“帝王树”(银杏)
“御竹”
潭柘寺“御竹”
古柏
潭柘寺古柏
艺文
神话离奇餐听经,佛心感应兽心灵。永留色相传千古,香火人间拜道星。——民国·田树藩·西山名胜记
翠叶才抽碧玉枝,经旬清影上阶墀。凌霜抱节无人见,终日虚心与凤期。——清·康熙皇帝·咏潭柘寺竹
传说
传说妙严公主在潭柘寺出家,每日在这里礼杆观音,天长日久,就在一块铺地方砖上磨出两个深深的脚窝。这块拜砖放在一个刻有明代高僧达观所作《妙严公主拜砖赞》的硬木厘中。明万历年间慈圣孝定皇太后来潭柘寺进香时,见到这块拜砖深受感动,特意将其请到皇宫内院,让后妃们观览。
虎塔位于潭柘寺下塔院西侧,是一座神秘的墓塔。据说这座墓塔内埋葬的不是僧人,而是一只老虎。传说此老虎原来住在潭柘寺后山的上峰,时常下山伤害性畜,后来受到寺内“疯魔和尚”因亮法师的教化而弃恶从善,改吃素斋。它每日都伏在因亮法师身边,听其讲经,中午跟随因亮法师去寺中喝粥。清末宣统元年(1909),因亮法师圆寂后,虎悲恸欲绝,不食不动,终日哭泣,5日后死去。寺僧感其至诚,遂将其葬在下塔院内,并且按照大和尚的待遇为其修建了一座高大的覆钵式塔。
进香古道
从金代以后,每个朝代都有皇帝到这里来进香礼佛,特别是从明代之后,潭柘就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个固定场所,“四月潭柘观佛蛇”已经成为了京城百姓的一项传统民俗。在每年潭柘寺举办“浴佛法会”、“莲池大会”、“龙华圣会”等佛门盛会的时候,各地的游僧和善男信女涌身潭柘寺,成千上万,如风如云。潭柘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在历史上曾形成了多条古香道,从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资修建,有的是由于潭柘寺结有善缘的民间香会出自于对佛的虔诚之心,而集资修筑的,还有的是当地的商号与百姓共同修筑的。这些古香道经过了历代不断的整修,使用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为潭柘寺的对外交往,为善男信女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文保碑
2001年,潭柘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
潭柘寺
开放时间
8:30-16:30
交通线路
从前门、阜城门、乘游7,或在苹果园转931路可直达。从市区出发,可在五孔桥沿阜石路西行走108国道可直达潭柘寺。从野三坡景区出来上108国道,经马各庄、霞云岭、佛子庄直达潭柘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