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 编辑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境内,始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后,现存建筑均为清朝所建,是清代前期较重要的村落建筑文化遗存。爨底下村古建筑群整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33平方千米,建筑主要以清代山地四合院为主,现存院落75个,房屋612间。整体依山而建,分上下两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为南北轴线,呈扇面形向下延展。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为研究清代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和山区建筑艺术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2001年7月12日,川底下古民居村落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爨底下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爨底下村古建筑群
外文名: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 of the Cuandixia Village
地理位置: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境内
所处时代:清朝
占地面积:5.33 k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312-3-015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爨底下村规模达三十几户。同年,始建龙王伏魔庙。
抗日战争时期,爨底下村遭受侵华日军破坏,其中228间房屋被焚毁。
1958年,爨底下村改称川底下村,后改原称 。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平面示意图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内古民宅院落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体,兼有少量三合院,整体依山势修建,以村北馒头山包为中心,形成南北轴线,呈扇面状向下延展,通过规划及点、线、面形态相结合的应用,塑造了层次分明、形散而神聚的空间组合。同时,爨底下村古建筑群内由一条街道分为上、下两部分,街道采用紫石、青石、灰石铺,山坡上根据地形在坡前砌石墙,而后逐层垫渣土夯实以便建房,体现了典型山地四合院的特征。其不仅具有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形制和以传统院落空间为核心的一般特点,又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形成了多种类型且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的古民宅院落在砖雕、石雕、木雕及壁画四个方面的局部装饰上也各有特色。古民宅院落的砖雕雕琢工序复杂,图案融入了匠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石雕则采用平雕与去地起凸的雕刻技法,纹饰种类及雕刻图案多种多样,反映了爨底下村人的生活文化。木雕采用细密的硬木雕刻,内容以透雕花卉为主,用于装饰门窗。而壁画画于门洞之内,采用中国国画的工笔淡彩技法,描绘了福禄寿、望子成龙等图案 。
广亮院
广亮院
广亮院坐北朝南,建于清代早期,是爨底下村古建筑群内最高级别的四合院,亦是全村地势最高,位居中轴线的宅院建筑。院落前后共两进,分东、中、西三路,共有房屋45间,院外环以围墙东路前院南北狭长,方砖堤地,地下嵌方形石窝,以便搭架放置荆笆。倒座房三间,清水脊合瓦屋面,东侧一间辟为广亮大门,木质门罩透雕牡丹花纹样,寓意“富贵荣华”,廊心前绘清代山水壁画。两侧戗檐装饰砖雕图案,砖雕上部为荷花、牡丹花,寓意“阖家欢乐”,下部为“民国元宝”方孔钱和鱼,寓意“金钱有余”。墙腿石亦平雕图案,东侧残,西侧为“喜鹊登梅”。门前设踏跺七级,另有方形门墩石一对,顶部石雕狮子正面雕刻暗八仙纹样,侧面为花卉、瑞兽纹样。大门内平铺有石头两块,一为青石,一为紫石,寓意“脚踏青云,紫气东来”。院内正房三间,清水脊合瓦屋面,明间五抹隔扇门装修,前出垂带踏跺四级。东、西厢房各两间,板门装修,其中西厢房与中路前院东厢房呈勾连搭形式,且后檐墙前移,形成室内夹道,可通中路前院。此外,院内西侧地下设有地窖,青石嵌边,方口,木盖。后院地势高于前院,于东南角辟随墙门,院内正房三间,清水脊合瓦屋面,东山墙设山柱,西山墙则没有,建筑手法独特。东、西厢房建于陡坡之上,东厢为杂品间,西厢为花房 。财主院
西路院倒座房三间,东侧一间辟门,院内方砖地,有正房三间,清水脊合瓦屋面,明间五抹隔扇门装修,次间支摘窗装修。西厢房两间,合瓦屋面 。
石甬居院
石甬居院
双店院
双店院
磨盘院
磨盘院建于清代,位于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上层,是爨底下村内过去八个碾房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个。磨盘院由磨房及其后的两座院落组成,磨房位于院落最南端,坐南朝北,清水脊合瓦屋面,屋内石碾子一盘,可人推也可马拉。磨房东侧有过道通其后的两座院落。磨盘院1号院内倒座房三间,正房三间(现已无存),东、西厢房各两间,均为清水脊合瓦屋面,其中东厢南侧半间辟门,门前木质门罩装饰。磨盘院2号院内门楼一座,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亦为清水脊合瓦屋面 。
关帝庙
关帝庙
关帝庙,又称龙王伏魔庙,位于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东北的小山之上,坐北朝南,四周环以围墙,门前有老桑树一株。关帝庙原为龙王伏魔庙,后因爨底下村位于古道旁,商业发达,庙内便增设关帝,遂改为关帝庙,村内人称“大庙”。现存门楼一间,灰筒瓦屋面,双扇板门,门洞内有墨书题记左曰:口座宝刹似口口,十方子弟来进香,口诵真经念口咒,古佛下界降祯祥。右侧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庙内正殿三间,前出廊,硬山顶调大脊,覆灰筒瓦屋面,檐下施以苏式彩绘,明间隔扇门四扇,前出垂带踏跺五级。殿内龛台正中原供奉关帝坐像,两侧为龙王像及风、雨、雷、电四神像,龛台下为周仓持刀和关平捧印立像(现均已无存),后重塑关帝像及周仓、关平像供奉其中。殿内后墙墨绘壁画,中间为四扇屏风,两侧为云龙行空和神龙吐水图案。两侧山墙上前端亦有墨画碑记,左侧额曰万古流芳。西配殿三间,过垄脊合瓦屋面,明间隔扇门四扇,前出踏跺两级,配殿北侧接耳房一间 。娘娘庙
娘娘庙
2001年7月12日,川底下古民居村落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2006年5月25日,爨底下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名称由来
爨底下村的名字源于爨头。所谓爨头,即距离爨底下村北1千米的地方,此地紧扼三沟之咽喉(柏峪沟、爨宝玉沟、双头石沟),当地人便根据其奇特的地形地貌将其命名为“爨头”。明景泰二年(1451年),朝廷在此设立关口,名爨里口,并建正城一道,其侧为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守口千户李宫修筑的栈道,现古道上仍可见蹄窝印记。此后军兵及眷属渐至,逐步形成了村落,此时,因“爨头”在上,村落在下,故村以“爨底下”名之 。
祭祀活动
拜关帝是爨底下村的主要祭祀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保佑村庄平安,免灾祛病,商人到此也会上香祭拜,祈求行商安全,招财进宝。此外,爨底下村古建筑群的每座四合院大门口都设置一座门神龛,位于院门右侧,神龛嵌于墙内,四周各种纹样装饰,规格一般为30厘米×15厘米×15厘米,龛内供奉墨书门神爷神荼、郁垒的名号 。
地理位置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境内。
爨底下村
交通路线
公交
北京市内乘坐M12路公交车,在村底下村站下车前往。
驾车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距离爨底下村古建筑群约66.6千米,驾车约98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