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炉霍县 编辑
炉霍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北部,介于北纬31°00′~31°51′,东经100°10′~101°13′之间,总面积5796.64平方千米。炉霍县属高原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截至2021年10月,炉霍县辖4个镇、11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新都镇。2022年,炉霍县总人口为47185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制屯时因炉(打箭炉)至霍尔为入藏要道,两地名中各一字命名“炉霍”。1950年,建立中国共产党炉霍县工作委员会和炉霍县人民政府。炉霍县有317国道贯通全境。2020年6月30日,炉霍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主要景点有宗塔草原、易日沟、石棺墓群等。2021年,炉霍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48亿元,同比增6.5%;工业增加值完成1.09亿元,同比增8%。
中文名:炉霍县
外文名:Luhuo County
别名:炉霍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甘孜州中北部
面积:5796.64 km²
下辖地区:4个镇、11个乡
政府驻地:新都镇
电话区号:0836
邮政编码:626500
气候条件:高原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47185 人(2022年)
著名景点:宗塔草原、易日沟、石棺墓群
车牌代码:川V
地区生产总值:13.48 亿元(2021年)
梦幻般的炉霍县卡萨湖
民国二年(1914年),设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抵达炉霍,建立县、乡博巴政府。
1950年,建立中国共产党炉霍县工作委员会和炉霍县人民政府。
区划沿革
2004年,炉霍县辖1个镇、15个乡。
炉霍县
2021年8月,炉霍县辖4个工委,12个乡、3个镇、139个行政村,其中纯牧业乡6个,半农半牧乡(镇)9个。虾拉沱片区工委基层区划:仁达乡、虾拉沱镇。新都片区工委基层区划:新都镇、雅德乡、泥巴乡、卡娘乡、洛秋乡。朱倭片区工委基层区划:旦都乡、朱倭镇、充古乡、更知乡。罗宗片区工委基层区划:上罗科马镇、下罗科马乡、宗塔乡、宗麦乡。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10月,炉霍县辖4个镇、11个乡:新都镇、朱倭镇、虾拉沱镇、上罗柯马镇、泥巴乡、雅德乡、洛秋乡、仁达乡、旦都乡、充古乡、更知乡、卡娘乡、宗塔乡、宗麦乡、下罗柯马乡。 县人民政府驻新都镇。
位置境域
炉霍县地处川西高原与山原的接触地带,介于北纬31°00′~31°51′和东经100°10′~101°13′之间°, 西南与新龙县接壤,北面毗邻色达县,东北则与阿坝州的壤塘、金川两县相邻。距成都654千米,距康定291千米,总面积5796.64平方千米。
炉霍县
地形地貌
炉霍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河流走向多是由西北向东南,牟尼芒起山自北部伸延入境。处于鲜水河断裂带,县内平均海拔3860米。最高点为旦都喀雪山,海拔5484米,终年白雪皑皑,高山地貌特征极为明显;最低点为仁达乡扒里村,海拔3050米。
气候
炉霍县总的气候类型属高原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垂直分布变化明显,但也有区域性差异。全县地形相对高差大,垂直变异显著;立体地貌景观突出,气候基带属山地寒温带气候,并随海拔增高而依次过渡为山地亚寒带→山地寒带→极高山冰冻带等不同4条垂直气候带谱,2020年平均气温约6.2℃,年总降水量约695.7毫米,年日照总时数为约2256.4小时。
水文
鲜水河西北向穿流炉霍县。
矿产资源
炉霍县矿产主要有砂金、泥炭、汞、多金属矿和一定储量的石灰石。
生物资源
炉霍县出产贝母、虫草、羌活、党参、三颗针、大黄、秦艽、雪莲花等名贵中药材,有猴头菌、刷把菌、红菌、草地白菌、鸡蛋菌、羊肚菌、獐子菌、木耳等稀有菌类以及野生蕨菜、沙棘等。
水能资源
炉霍县集水面在72平方千米以上的大小河流17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8.9万千瓦,可开发能量14.7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28878万千瓦时。其中,尼曲、达曲、鲜水三大河流天然落差大,水源集中,占可开发总量的93%以上。
土地资源
炉霍县境内有草地面积1754.71平方千米,林地面积2360.02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为51.89%;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340.946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9.95%。
综述
炉霍县
第一产业
炉霍县
第二产业
2021年,炉霍县工业增加值由0.59亿元提高到1亿元,年均增速1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8%。发展规上企业1家,培育中小微企业3家。建成总装机容量7万千瓦的光伏电站2个,年产值达9000万元;培育牦牛产业企业,年产值达2069万元。强化特色产业培育,郎卡杰唐卡、高温粉彩等文创品牌逐步打响,炉霍雪域俄色茶通过国家“绿色”认证。
第三产业
2021年,炉霍县创建旅游示范村3个,完成虾拉沱红军主题文化广场、2个旅游综合服务站及旅游标识标牌建设。累计接待游客247.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接待收入26.33亿元。
教育事业
2017年10月,炉霍县公办建制义务教育学校16所,其中:高完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13所;另有小学教学点3个。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7464名,其中:小学生5437名、初中生2027名。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专任教师494名,其中:小学教师338名,初中教师156名。
2022年5月,炉霍县具备独立法人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7所,其中:高完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13所;另有小学教学点3个,现城三完小在建。
文化事业
2021年,炉霍县完成1个国家级、1个省级、20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41个代表性传承人申报,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
医疗卫生
2021年,炉霍县建成重大医疗项目3个,县人民医院、县妇计中心、县藏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
基础设施
2021年,炉霍县投入186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投入870余万元,开展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着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围绕农业增产开展节水灌溉、农田水利等项目,建成太阳能提灌站工程1处、500方蓄水池2口。投入1450余万元,加快推进堤防、水利维修养护等防洪工程建设,完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社会保障
炉霍风景
卡萨湖
卡萨湖位于炉霍县西60千米处,海拔3510米、面积1.92平方千米,属于高原淡水湖泊,是川藏北线最大的水鸟栖息地。冬季的卡萨湖,湖水如镜,倒映着群山白云,恬静美丽。
密八勒幽静圣地
密八勒幽静圣地位于仁达乡境内。这里是佛教密宗事部三怙主的道场,亦称三怙主神山,三座神山紧相对峙,山上有森林、溶洞、白泉等许景观,有珍稀动物栖息于山中,沟内还有分别属宁玛教派和本波教派的两座寺庙。
卡萨湖石棺墓
炉霍地震纪念碑
语言
炉霍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农牧民交流工具以藏语为主,县城以汉语为主。
宗教
炉霍县境内有藏传本波教、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寺庙共22座。其中喇嘛庙20座,觉姆(尼姑)庙2座。炉霍县境内95%以上的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信教群众家中均设有经堂,供有佛像、唐卡,逢农历初一、十五有点酥油灯、煨桑的习惯。许多寨子外面必经路上放有“嘛呢”石堆,高处挂有经幡,山上立有山神位。信教群众普遍佩戴“松扣”“松的”“嘎乌”等护身符。教徒遇重要的事情有请活佛、喇嘛打卦做决定或作指点的习惯。许多老年人经常佛珠和转经筒不离手,并认为到西藏拉萨朝佛是一生最大的功德。有少数群众叩头到拉萨朝觐。在宜木乡虾拉沱有十余名天主教信徒,年龄均在58岁以上。
石棺文化
炉霍县地处远古民族迁徙古道要衢,以石棺为代表的远古文明遗存十分丰富,在川滇西部高原民族考古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县内仅上百座的巨大石棺遗址就有6处,沿达曲河、泥曲河、鲜水河西岸台地均有零星分布,是名符其实的石棺王国。
“望果”节
炉霍县
“望果”节是藏族地区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吐蕃时期,为了祈祷农业丰收,以村寨为单位,人们手捧香炉,高举幡杆,手拿青稞、麦穗,跟在本教教主后,绕田间地头转圈,祈祷神灵保佑,获得丰收。这种宗教仪轨结束后,开展角斗、斗剑、耍梭标等活动。
贝母
虫草
虫草,又称冬虫夏草,属菌种植物,生长在海拔3400~4500米的高原草甸土中。虫草是补精益髓、保肺、益肾、止血、化痰、补虚弱的高级天然滋补品。虫草炖鸭是有名的药膳菜。州内各旅游区均可供应。
牦牛肉
作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之一,牦牛肉被誉为“牛肉之冠”,属半野生天然绿色食品,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牦牛肉脂肪含量特别低,热量特别高,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
雪域俄色茶
雪域俄色茶产于青藏高原的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霍尔章谷地区,是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3800米之间的野生俄色树的一年生嫩芽,经现代工艺加工精制而成的雪域天然绿色的药、食两用健康饮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