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编辑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XiangYa School of Medicine, CSU)是中南大学下设二级学院,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之一 ,首批教育部、卫生部共建高校医学院的十所部属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之一 ,首批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五所院校之一 ,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之一 ,中英高校医学联盟成员之一 。
颜福庆于1914年创办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前身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历经私立湘雅医学院、国立湘雅医学院和湖南医科大学等阶段,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由卫生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建;2000年4月,原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原湖南医科大学合并为中南大学,并组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截至2023年11月,学院占地面积425亩,设有14个本科专业,4家直属医院、有6所学院实验动物学部,1个挂靠直属单位;有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有在校学生1万多人,教职员工近万人。
中文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外文名:XiangYa School of Medicine, CSU
创办时间:1914年12月8日
创办人:颜福庆、胡美
办学性质:二级学院
主管部门:中南大学
现任领导:常实(党委书记)、陈翔(院长)
专职院士数: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本科专业:14个
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
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
国家重点学科:8个(培育)学科1个
院系设置:有6所学院实验动物学部,1个挂靠直属单位
院训:公勇勤慎,诚爱谦廉
院庆日:12月8日
地址:新校区:湖南省长沙市桐梓坡路172号(410008)老校区: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湘雅路88号(410013)
主要奖项:国家级三大奖7项(2012-201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2012-2019年)
追根溯源
湘雅医学院
1901年,有意在华发展医学教育的耶鲁大学毕业生在美国康州成立了雅礼会(Yale—in—china)。
1903年,选定长沙兴医办学。
1906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生胡美(E.H.Hume)受邀在长沙市的西牌楼,正式开办了湖南省内的第一所西医医院—雅礼医院。与同时开办的雅礼学堂隔街相望。
1913年,谭延闿决定以湖南省政府名义与雅礼会合作,拟在长沙创办一所新式医科大学,并将这个联合体称为“湘雅”。
1914年7月21日,由湖南育群学会代表湖南省政府出面,与美国雅礼会合作,按照1913年7月双方兴办医学的“草约”,正式签订了合作创办医学教育的“十年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湖南育群学会和美国雅礼会联合在长沙创办一所新型的西式医科大学——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并推举颜福庆博士为第一任校长。这个《协定》上呈北洋政府国务院后,很快得到了内阁教育、财政、内政、外交等各个部门的批准。12月8日在长沙市潮宗街举行了学校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从此,在中国教育史上,颜、胡、谭携手,开拓了中美合作办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创办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
湘雅医学院
1915年2月,湘雅医学会接收了西牌楼雅礼会医院,并将其迁入潮宗街公房医学校之东部,更名为湘雅医院;雅礼护病学校则更名为湘雅护士学校。在湘雅医学会的管理下,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湘雅医院和湘雅护士学校,既是统一整体,彼此连结,互为依存,又彼此独立,自成体系。
与此同时,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报呈北洋政府国务院及教育部立案,并迅速在外交部等,争取国内外财政资助与地方合作。其时,颜福庆校长的哥哥颜惠庆,在北京,先任北洋政府外交部长,后任内阁总理。通过颜惠庆从中斡旋,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乃于1915年9月顺利地被北洋政府核准立案。
1915年,湖南育群学会呈请湖南省政府拨款,在长沙市北门外的麻园岭购地3000多方(合9英亩,54.9市亩),即在现今湘雅医院东部筹备建筑及校舍。美国雅礼会亦通过募捐,在与校区毗邻的西部购地1400方建筑新医院——湘雅医院。10月8日,新医院开工兴建,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威尔逊教授主持了奠基典礼。
1921年,美国教育考察团确认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与创办1906年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现北京协和医学院)是全国最好的学校。从此“北有协和,南有湘雅”之誉在中国医学和医学教育界传为佳话。
1924年7月,湖南育群学会和美国雅礼会联合创办湘雅“十年协定”届满。经双方反复磋商,决定继续合作办学,并于1925年5月8日,双方代表签定了续约十年的协定。它与第一次协约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
1、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湘雅医科大学;
2、湘雅医科大学全权为中国方面管理,学校董事会完全由湖南育群学会负责产生;
3、湘雅医院仍然由湖南育群学会和美国雅礼会双方共同管理,并由双方派代表联合组成医院董事会。
孙中山为湘雅毕业生题赠的“学成致用“勉词
其间,湘雅医科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分派在全国各大医院临床实习。李振翩所在的第五班学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实习时,正遇上孙中山先生在该院住院治疗。应同学们的请求,孙中山先生挥毫题写了勉词“学以致用”。
孙中山先生提写的这一勉词,刊发在1925年6月湘雅医科大学学生部李振翩主编的《湘雅》杂志上。
大革命时期在声势浩大的排外浪潮中,外籍教师离湘后,中方教师也相继离开了湘雅,湘雅停办。
1929年,颜福庆主持了湖南育群学会的特别会议,重组了由25人组成的湘雅校董会;任命王子玕博士为湘雅医科大学校长,兼湘雅医院院长、湘雅护士学校校长;确立学制为七年。
1931年,民国政府教育部核准湘雅医科大学校董事会立案;同年12月,学校更名为私立湘雅医学院。
湘雅西迁
湘雅医院1935年
为此,学校成立了迁校委员会。原拟定低年级学生迁往西南继续随校学习,高年级学生及湘雅医院留守长沙,以协助湖南的抗日救护及卫生防疫工作。后教育部与湘省却批迁广西桂林。
1938年的湘雅
1938年11月23日凌晨,长沙城在“文夕大火”中几为灰烬。湘雅护校遭解散,仅湘雅建筑幸存。1944年日军进逼长沙,湘雅医院医护职工和家属被迫逃亡湘潭和安华,而湘雅建筑群则化为断壁残垣。
抗战时期
1940年的湘雅
1944年,因战事迁校重庆杨公桥。
1945年至1946年,湘雅人员分五批先后回到长沙。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9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部部长袁任远、副部长刘寿棋、江峰联合签发文教手第二号命令,定于9月11日开始接管国立湘雅医学院,并派郑琼为接管代表。9月8日,凌敏猷院长签发“奉令派员接管布告”,并遵嘱要求在接营期间,本校各部负责人应经常驻校,随时准备接管。
迎接春天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部接管国立湘雅医学院。
1951年12月8日校庆日举行,从而正式确立了湘雅医学院领导湘雅医院,湘雅护校的管理体制。
1953年4月1日,学校主管领导关系亦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领导划归中央卫生部领导,学校各项经费预算,皆由中央财政委员会交高教部拟定。4月14日,学校填报给中央卫生部的各项数据如下:校园基地面积75076.57平方米,使用面积为23094.47平方米,学校经费核定为101亿余元,附属医院维持费为28亿余元。
1978年,邓小平会见李振翩,并在照片上签字
当时全校拥有教职员工2823人;拥有本科、专科、医师班、检验班、技术生、高级中级师资班各类学生946人;校园面积134011.13平方米(合201亩);图书馆藏各类图书5500余种,约合近万册。其中,中外文各类专业杂志近600种;附属医院有病床460张,年门诊量逾22万人次,年出院人数超过6000人次。全校各二级行政、业务机构共38个。
从1979年起,湖南医学院(包括附属医院)经费、外汇、基建投资和进口仪器设备等,由卫生部负责。
自1979年,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等组织取得联系,在“不干涉内政、不传教、不妨碍与其它团体发展关系”的条件下,经国务院批准与美国雅礼协会恢复了合作关系。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改革发展
1987年,学校按照党的第十三大关于党政分工的决定.对党委和校长的工作作了明确分工,从而使学校的工作分为党、政两大系统运行。从8月份起,实行医德医风、医疗质量三级考核评审制度。同年12月,学校基于事业的发展而报请湖南省政府、国家卫生部同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湖南医科大学。第二天,在校庆73周年之际,正式举行了挂牌仪式。
湘雅医学院
学校为加强外事工作,扩大对外交流,召开了首届外事工作会议。是年,学校邀请、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96位外宾,进行了43次学术讲座,听课人数逾两千,作实验技术示范5次,手术示范6次;聘请了6位外国专家任学校的名誉教授或医学顾问。此外,还获得丹麦政府出口信贷和赠款混合使用的贷款70万美元。
1996年9月通过立项审核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
2000年4月,为顺应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潮流,原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原湖南医科大学合并为中南大学,并组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4月29日中南大学组建后,11月起,更名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2004年5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出《关于增加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试办学校的通知》,批准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5所学校为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试办学校,并自2004年起开始招生。
2010年11月,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印发文件共建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10所高校医学院(部、中心)。
2014年10月18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迎来百年华诞。
2019年12月,入选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理事单位。
2020年6月8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海口临床学院挂牌仪式在海口市人民医院举行。
2023年11月20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挂牌仪式在省儿童医院举行。
湘雅医学院
院系概况
湘雅医学院老楼
院系名称 | 专业设置 |
---|---|
湘雅医学院 | 临床医学(五年制、本博连读八年制) |
基础医学院 | 基础医学、法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
湘雅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湘雅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硕连读5+3制) |
湘雅药学院 | 临床药学(五年制)、药学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生物信息学 |
湘雅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五年制) |
医学检验系 | 医学检验技术 |
麻醉医学系 | 麻醉学 |
精神卫生系 | 精神医学 |
实验动物学部 | - |
参考资料 |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教职员工近万人,其中有正、副教授2000余人,在岗博导473人,硕导1046人,外籍专/兼职博士生导师21人,中国两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四青人才33人,国家万人计划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开泰(离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专职)、夏家辉(专职)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周宏灏、夏昆、宋伟宏、周集中、曹亚、董子钢、张灼华、邓汉湘等
国家教学名师:张亚林、范学工、文继舫、罗学港
团队名称 | 带头人姓名 | 获评时间 |
---|---|---|
精神病学 | 张亚林 | 2009年 |
临床医学内科学 | 范学工 | 2008年 |
基础医学形态学 | 文继舫 | 2007年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6个医学学科ESI(基本科学指标)排名居全球前百分之一,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千分之一。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遗传学、药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神经病学、胸心外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耳鼻咽喉科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心理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
心理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
教学建设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为中国同时开展“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两个标准试点的两所院校之一。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 。2010年正式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2年获教育部、卫生部批准为第一批试点高校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截至2023年11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共拥有16个临床学院(教学基地)、11个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16个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基地,有一流本科课程18门,国际平台线上课程9门,国家级教学平台11个,多学科教学平台6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4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精神医学、临床医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训练中心
序号 | 立项年份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
1 | 2007年 | 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田勇泉 |
2 | 2008年 |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基因科学与技术产业化点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 夏家辉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 徐克前 |
临床技能实验学 | 沈守荣 |
流行病学 | 谭红专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 田勇泉 |
社区护理学 | 何国平 |
传染病学 | 范学工 |
神经病学 | 肖波 |
医学分子生物学 | 胡维新 |
临床麻醉学 | 郭曲练 |
医学(卫生)统计学 | 孙振球 |
精神病学 | 张亚林 |
病理生理学 | 肖献忠 |
内科学 | 廖二元 |
诊断学 | 张桂英 |
儿科学 | 易著文 |
药理学 | 周宏灏 |
人体解剖学 | 罗学港 |
生理学 | 罗自强 |
病理学 | 文继舫 |
国际交流
湘雅医学院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0个,包括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级科研平台180个。
基地名称 | 依托单位 | 批复时间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 | \ | \ |
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基础医学院(参加) | 2005 |
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大数据研究院(参加) | 2007 |
个体化诊疗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湘雅医学院 | 2022 |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 | \ | \ |
代谢性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湘雅二医院 | 2013 |
精神心理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湘雅二医院 | 2014 |
老年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湘雅医院 | 2016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 | \ | \ |
内镜微创技术装备与标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湘雅医院 | 2011 |
医学代谢组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湘雅医院 | 2018 |
抗癌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湘雅医院 | 2012 |
精神疾病诊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湘雅二医院 | 2013 |
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湘雅三医院 | 2016 |
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 | \ | \ |
癌变与侵袭原理创新引智基地 | 基础医学院 | 2008 |
化学生物学与创新药物创新引智基地 | 湘雅医学院 | 2008 |
神经变性机制创新引智基地 | 生科院 | 2012 |
重要皮肤疾病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湘雅医院 | 2020 |
参考资料 |
|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72项,中标经费4.2亿元,获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目近2000项,科研总经费体量累计达14亿元;获国家“三大奖”7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获省部级成果奖励87项;在Nature、Science等刊物的发表呈现良好势头,产生了数个服务经济主战场的转化成果,转化或应用发明专利百余项,其中2个项目转化合同金额过亿元。
奖项 | 项目 | 第一完成人 |
---|---|---|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糖尿病免疫诊断与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 周智广 |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策略、产品与推广应用 | 周宏灏 |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红斑狼疮诊治策略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 陆前进 |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人类辅助生殖和精子库的关键技术及其在生殖健康中的应用 | 卢光琇 |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与治疗 | 廖二元 |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世界首报中国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遗传资源保藏及B/S模式共享体系 | 夏家辉 |
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神经性高频性耳聋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的克隆和遗传疾病家系的收集 | 夏家辉 |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常用智力、人格和神经心理测验的研制及推广应用 | 龚耀先 |
参考文献: |
学术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主要介绍中国国外医学研究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新经验、对中国研究成果和现状的报道。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2008、2010、2012版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及其《化学文摘》(CA)、中国生物学文摘及其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于2002年10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主要刊载感染疾病学理论、实践、科研、教学和管理的最新成果和经验,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源与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等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机构收录。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儿科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国立图书馆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等国际著名的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已进入多个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和大型数据库,如: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AJ),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万方数据-数学化期刊群,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光盘版等。
《中国内镜杂志》:创刊于1995年,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湖南省十佳期刊。每年发表相当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国家十五“863”计划及省部级基金论文,为促进学科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2005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引证报告显示该期刊影响因子:1.004,在特种医学类中列在第3位;总被引频次:2655,在特种医学类中列在第2位。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荷兰《医学文摘库/医学文摘》(Excerpta Medica,EM)、Scopus数据库(Scopus)、EMCare数据库(EMCare)、EMBiology数据库(EMBiology)、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伯尼索引》(Index of Copurnicus,IC)、俄罗斯全俄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数据库(VINITI)、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中文(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第5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等数据库收录。
《中国医学工程》:被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及俄罗斯Pж(AJ)文摘杂志收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创刊于1991年,是一本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承办。主要刊登中国国内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以及医学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最新信息、动态等内容。已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数据库收录(国家科技部,1989年——);《化学文摘》(CA)收录(1997~2000年及2007年入选“CA千种表”;美国《化学文摘》社,1991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原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2007——)。
校名溯源
1914年湖南育群学会代表湖南省政府与美国雅礼协会合作创办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现湘雅医学院),雅礼医院随之更名为湘雅医院,“湘”代表湖南,“雅”代表雅礼。
湘雅医学院 毛泽东书
一是1931年12月—1940年8月的私立湘雅医学院;
二是1940年8月—1953年9月的国立湘雅医学院;
三是2000年4月29日中南大学组建后,11月起,在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基础上复名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学院院标
院标
校标图案由学院标志性建筑矢量图、橄榄枝、医学院建立年份、学院中英文校名和阿斯克勒庇俄斯蛇杖组合而成;蛇杖为医学传统象征,橄榄枝和学院标志性建筑象征捍卫健康、保卫生命。
医学精神
湘雅院训----公勇勤慎、诚爱谦廉
湘雅院风----求真求确、必邃必专
湘雅精神----严谨求实、团结进取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湘雅医学院院长 | 陈翔 |
党委书记 | 常实 |
常务副院长 | 武明花 |
医院管理处处长、副院长 | 彭仕芳 |
党委副书记 | 吴世明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黄志军、刘洪、李学军、黄耿文、曾艺 |
党委委员、动物学部主任 | 周智君 |
芙蓉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 向波 |
参考资料: |
历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任期 |
---|---|---|
校长 | 颜福庆 | 1914~1927 |
代校长 | 胡美 | 1916.4~1921.8 |
代校长 | 朱恒壁 | 1927~1929 |
院长 | 王子玕 | 1929~1937 |
院长 | 张孝骞 | 1937~1946.5 |
代院长 | 肖元定 | 1946.6~1947 |
院长 | 凌敏猷 | 1948.4~1958.12 |
院长 | 游胜华 | 1958.12~1960.4 |
院长 | 李哲 | 1960.4~1961.12未到任 |
代院长 | 齐镇垣 | 1961.1~1966 |
院长 | 李亭植 | 1966~1978.9 |
院长 | 王鹏程 | 1982.11~1983.11 |
院长 | 徐有恒 | 1983.11~1987.10 |
校长 | 罗嘉典 | 1987.10~1993.7 |
校长 | 胡冬煦 | 1993.8~2000.4 |
院长 | 田勇泉 | 2001.1~2010.6 |
院长 | 陶立坚 | 2010.6~2020.6 |
院长 | 陈翔 | 2020.6~至今 |
参考文献: |
职务 | 姓名 | 任期 |
---|---|---|
书记 | 兰维廉 | 1948~1949 |
书记 | 魏书均 | 1949.10~1950.1 |
书记 | 殷传昭 | 1950.2~1950.5 |
书记 | 刘军 | 1950.5~1951.3 |
书记 | 孟献国 | 1951.3~1956.4 |
代书记 | 杨明显 | 1956.2~1960.2 |
书记 | 吴玉玺 | 1960.2~1962.2 |
书记 | 屈正中 | 1962~1964 |
书记 | 苏明 | 1966~1969.7 |
组长 | 罗年丰(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 | 1969.8~1972.3 |
书记 | 张士林 | 1972.4~1978.6 |
书记 | 佟 英 | 1978.4~1980.10 |
书记 | 秦雨屏 | 1980.10~1981 |
书记 | 缺 | 1982~1983.11 |
书记 | 何鸿恩 | 1983.11~1988.11 |
书记 | 胡冬煦 | 1988.12~1997.8 |
书记 | 孙振球 | 1998.6~2000.4 |
书记 | 卢捷湘 | 2001.1~2005.12 |
书记 | 陈主初 | 2005.12~2006.3 |
书记 | 张步新 | 2010.6~2019.1 |
书记 | 陈立章 | 2019.1~2020.6 |
书记 | 黎志宏 | 2020.6~2021.5 |
书记 | 常实 | 2021.5~至今 |
参考文献: |
红楼
汤飞凡 著名病毒学与微生物学家
汤飞凡: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世界“衣原体之父”,第一个成功分离沙眼病毒,从此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他白手起家,建立起中国第一支防疫队伍,他生产了中国自己的青霉素、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卡介苗和丙种球蛋白和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成功遏制1950年华北鼠疫大流行,研制出中国的黄热病疫苗。1961年,研究出“乙醚杀菌法”,使中国成功消灭天花病毒,比世界早了16年。1981年被国际沙眼防治组织授予金质奖章,并提名诺贝尔奖,因其意外去世,诺贝尔奖离中国而去。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三名医学家之一。
张孝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内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在医学界有“内科全才”之称。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三名医学家之一。
谢少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30-40年代主要研究传染病,在国际上首次用鸡胚培养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成功(1934)。50年代开始探讨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联系。70年代致力于免疫学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标准化,以促进免疫学在中国的发展。在60余年的教学、科研中,对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振翩:誉满全球的细菌学家和病毒学家,病毒疫苗培养法创治人。享有“科学医星”的美誉;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和毛泽东一起探索拯救中国的道理,并为推动中美建交和两国之间科学技术的交流而努力,因此获得“中美友好使者”的殊荣。去世时,美国副总统布什亲自打电话表示哀悼。
魏曦:中国科学院院士,流行病学家,原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
陈文贵: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卫生部顾问;
鞠躬: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科学(神经解剖与神经生物)学家,原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马骏:中国科学院院士,鼻咽癌放疗专家,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
王建安: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血管专家,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刘耕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化药理学家,原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黎鳌:中国工程院院士,野战外科学和烧伤学家(中国烧伤医学的开拓者),原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
刘德培: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分子生物学家,现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
齐镇垣:国家一级教授、著名血液病学家;
易见龙:国家一级教授、著名血液生理学家;
凌敏猷:国家一级教授、著名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家;
萧元定: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外科学家;
任廷桂:国家一级教授、著名骨科学家;
高镜朗: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儿科学家;
吴绍青:国家一级教授、著名肺科学家;
应元岳: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内科学及热带病学家;
黄友岐:国家一级教授、著名神经病学家;
王肇勋: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心血管病内科学家;
龙伯坚:国家一级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胡信德: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妇产科学家;
林筱周:国家一级教授,著名耳鼻喉科学家;
刘泽民:国家一级教授,著名皮肤性病学家;
梁觉如: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儿科学家。
黎光煦:国家一级教授,著名放射学家。
谢陶瀛: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外科专家。
潘世宬:著名病理生理学及试验肿瘤学家;
卢惠霖:著名医学遗传学及人类优生学家,师从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教授;
鲁重美:“内科全才”张孝骞的关门弟子,消化病学家,原北京协和医院院长;
卢光琇:著名遗传学与生殖医学专家,中国试管婴儿之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殖工程研究室主任;
胡卓伟:临床药理学专家,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袁志民:肿瘤细胞生物学专家,现美国Harvard University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张灼华:遗传病理学家,现任中南大学副校长、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廖二元:内分泌内科学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研究所所长;
杨德森:精神病学家,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现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专家顾问;
方加胜:神经外科学家,亚洲神经外科医学学术最高奖—“KANNO医学奖”得主,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院长;
文继舫:病理学与法医学家,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原院长、病理系主任兼湘雅司法鉴定中心主任;
罗学港: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家,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
谭学华:首位发现日军在常德进行细菌战(鼠疫病毒)的人士,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最初的取样和测试。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