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姓 编辑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
截至2013年,刘姓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刘姓建立了西汉、东汉、蜀汉、刘宋、后汉、南汉等政权。
起源演变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中华刘姓始祖苑。
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外族的改姓
刘邦
(2)西汉初年:匈奴族刘姓。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
(3)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
(4)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
迁徙分布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 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
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刘姓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4%,为明朝第五大姓。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一样,经历宋、元、明600年,刘姓人口增长同样地缓慢,刘姓人口纯增加率仅仅10%,净增加了40万。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湖南、陕西、江苏和湖北,这六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2%。江西省的刘姓人口约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23%,仍为刘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6.7%。全国形成了赣浙苏、鲁冀晋陕、湘鄂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块地区进行,东南地区主要向北和西扩散,华北地区主要向南移动同时向西和东漂移,而四川地区人口主要向两湖地区迁移。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刘姓人口由近400万激增到6456万之多,整整16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江西、山东、河北五省,人口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辽宁、湖北、黑龙江和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26%。四川和河南均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分别占省总人口的5.5%和6%。全国形成了华北、四川、华中、东北四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刘姓人群也大批向东北地区移民。
2013年4月15日,新华社电文公布了姓氏人数排行榜,刘姓人口有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
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渤海湾、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刘姓人口达到14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5人以上。刘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示:密度最高的
——佚名撰刘姓宗祠联上联典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下联典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
皇恩有秩光先世,祖德无疆裕后昆
——清代光绪状元曹鸿勋甲子题山东潍县后门刘氏族谱联
先代蒲鞭昭德泽,后人藜阁继书香
——佚名撰刘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东汉华阴人刘宽。
下联典指西汉刘向。
世号五忠光世第,家传七业振家声
——此联为福建省地区刘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福建省刘氏分支在宋代有刘颌、刘纯、刘铪、刘子羽、刘珙5人被谥为“忠”公的历史;
下联典指刘氏在晋朝时,著名学者刘殷的7个儿子分别攻读“五经”和《史记》《汉书》,后来都功成名就的典故。
太史令术通象纬,剡溪人喜入天台
——上联典指明初大臣刘伯温,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博通经史,善写文章,尤精象数谶纬之术。著有《诚意伯文集》等。下联典指东汉剡溪人刘晨,相传永平年间和阮肇同入山采药,迷路遇两个仙女,邀他们到家中,吃胡麻饭,睡前行夫妇之礼。半年后回家,子孙已经七代了。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藜照堂敦本堂中山堂蒲编堂堂堂挺秀,彭城郡弘农郡东海郡高密郡各郡争芳。
——全联典指刘姓名郡和名堂。
少志萦怀,两篇宏论警天下;奇冤惊世,六字大谎丧国师
——题刘少奇主席。六字即叛徒、内奸、工贼。
家谱文献
族谱名称 | 编者 | 编纂时间与方式 | 藏地 | 备注 |
---|---|---|---|---|
【全国】闽杭白沙白莲塘刘氏族谱十一卷首一卷 | (清)刘青藜纂 | 清宣统二年(1910)木活字本九册 |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首1-7、9-11) | |
【天津静海】刘氏家谱二卷 | (民国)刘杰臣编 | 民国十六年(1927)序石印本二册 | 日本、美国 | |
【天津】敦复堂刘氏家谱一卷 | (民国)刘厚生编 | 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 | 天津档 | |
【天津】刘氏家乘序一卷 | (民国)刘数勤编 | 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 | 天津档 | |
【河北】丰润刘氏家谱五卷 | (民国)刘焕然刘璧荣重修 | 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 河北唐山市档 | 谱原纂於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建墉等十九人。 |
【河北】沧县西赵河庄刘氏族谱不分卷 | (民国)刘庆凯刘孟扬等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津文义印书局铅印本一册 | 山东济南市博美国 | 谱创修於明成化间,封面作《沧县刘氏族谱》。 |
【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 | (清)刘涛刘玉策修 |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 人民大学河北大学辽宁图 | |
【河北】盐山刘氏家谱不分卷 | (民国)刘传恕等修 | 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四册 | 美国 | 此为七修本。 |
【河北南皮】刘氏族谱 | (民国)刘廷樾等修 | 民国十七年(1928)天津铅印本三册 | 北图 | |
【河北】上元刘氏宗谱六卷 | (民国)刘文耀纂 | 民国间朱丝栏稿本八册 | 北图 | |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 (清)刘镇刘志纂辑 |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四册 | 人民大学美国 | |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五卷 | (清)刘周颂刘业长等重修 | 清雍正七年(1729)刻本四册 | 日本美国 | |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六卷 | 清乾隆五年(1740)木刻本六册 | 河北大学 | ||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 | (清)刘日采刘蒸霖修 |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八册 | 科图 | |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 (清)刘大哲纂修 | 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六册 | 历史所人民大学辽宁图吉林大学日本美国 |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刘镇始修,此为三修。 |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五卷 | (清)刘振基重修 | 清道光元年(1820刻本 | 辽宁图 | 明万历四十七年刘承龙、刘承先首修。附刘氏族谱图考一册。 |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 | (清)刘劻刘元鹤重修 | 清同治四年(1865)重刻本十六册 | 吉林大学日本美国 | 此为七修本。 |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 (清)刘胜莲编辑 |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十六册 | 北图历史所山西洪洞县档 |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刘镇始修,此为五修本。 |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 | 清钞本 | 北京大学 | ||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 | (民国)刘钟英纂辑 | 民国三年(1914)刻本 | 辽宁大连市图山西洪洞县档 | 明万历四十七年刘承宠、刘承光创修。 |
【山西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 | (清)刘灿刘得义等修 | 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五册 | 人民大学美国 | |
【山西平定】刘氏族谱附合谱分谱不分卷 | 清咸丰六年(1856)刻本十二册 | 美国 | ||
【辽宁潘阳】刘氏家谱不分卷 | (清)刘安国等修 |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一册 | 美国 | |
【辽宁潘阳】刘氏家谱 | (清)刘德懋重修 | 清乾隆二十六年(1751)刻本 | 日本美国 | |
【辽宁】锦州白官河刘氏宗谱一卷 | 清道光十四年(1834)稿本 | 辽宁辽阳市吉洞乡亚沟村 | ||
【辽宁辽阳】刘氏宗谱一卷 | 旧抄本 | 辽宁辽阳市水泉乡尚头村 | ||
【辽宁凌源】刘氏宗谱十卷 |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 辽宁凌源县河坎子乡大河东村 | ||
【上海松江】刘氏宗谱续稿 | (民国)刘维泽纂 | 抄本一册 | 上海松江县博 | 书中记事止民国三十七年。 |
【江苏南京】刘氏家谱 | (民国)刘泗英增修 |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抄本 | 台湾 | |
【江苏溧水】中山刘氏宗谱不分卷 | 清光绪十八年(1892)承启堂木活字本十册 |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山口村 | 谱首修於明嘉靖十五年。 | |
【江苏溧水】刘氏宗谱十卷 | (民国)刘德贵刘修堂纂 | 民国二年(1913)中山堂木活字本 |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凉蓬村 | 谱初修於清嘉庆十八年刘显敏、刘显禄。 |
【江苏溧水】续修刘氏家乘十六卷 | (民国)刘兴开刘昌明等纂修 | 民国二十九年(1940)道胜堂木活字本十八册 | 南开大学 | 始修於明万历元年,此为七修。 |
【江苏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 | 清道光十年(1830)抄本一册 | 台湾 | ||
【江苏丰县】刘氏家谱十卷 | 清光绪间抄本 | 江苏丰县顺河乡裴庄村(存五卷) | ||
【江苏丰县】刘氏宗谱十卷 | 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 | 江苏丰县欢口乡大前营 | ||
【江苏丰县】刘氏家谱十三卷 | (民国)刘学文纂 | 民国二十三年(1934)抄本 | 江苏丰县顺河乡 | |
【江苏】泗阳橡树刘氏宗谱四卷 | (民国)刘鉴清三修 | 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 | 江苏泗阳县葛集乡翁庄材刘老庄 | |
【江苏扬州】甘泉刘氏宗谱 | (清)刘豫成纂修 | 清宣统三年(1910)传经堂活字本四册 | 历史所 | 清乾隆四十一年刘方玉等始修。 |
【江苏泰县】姜堰刘氏家乘四卷首二卷 | 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本 | 江苏扬州市文管 | 又名《刘氏家乘金声公支谱》。 | |
【江苏】华县姜堰镇刘氏续修家乘□□卷 | 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编木活字本 | 江苏泰县(存卷3、4) | ||
【江苏靖江】梓溪刘氏支谱六卷 | (清)刘松久等重修 | 清道光七年(1827)敦本堂活字本六册 | 人民大学 | |
【江苏靖江】梓溪刘氏支谱十五卷末一卷 | (清)刘辅廷刘辅仁修 | 清同治十年(1871)存心堂刻本 | 辽宁大连市图(存7-15卷、卷末) | 明永乐二十一年创修。 |
【江苏靖江】戏鱼墩刘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 (清)刘钟英主修 | 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五十册 | ||
【江苏靖江】戏鱼墩刘氏家谱二十八卷 | (清)刘楚宝等续修 |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序五忠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靖江梓溪刘氏异移公直系支谱四卷 | (民国)刘岳镇修 | 民国抄本一册 | 江苏苏州市图 | |
【江苏】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 (清)刘秉钧等重修 | 清道光三十年(1850)世德堂刻本 | 科图江苏宝应县图美国 | |
【江苏】宝应刘氏家谱□□卷 | 清宣统三年(1911)续修本 | 江苏宝应县图(存卷5) | ||
【江苏江都】安阜洲刘氏重修族谱六卷 | (清)刘兆福等主修江永河纂辑 |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六册 | 北图 | |
【江苏江都】安阜州刘氏重修族谱六卷 | (清)张永明纂辑 | 清光绪十九年(1893)再思堂木刻本六册 | 河北大学 | |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刘氏重修分谱二卷 | (清)刘德湖刘德国主修江子谟纂辑 | 清光绪二十年(1894)活字本二册 | 北图(残) | |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刘氏重修族谱四卷 | 刘云龙刘云祥主修蔡步云纂辑 | 民国元年(1912)活字本四册 | 北图 | |
【江苏江都】刘氏族谱 | (民国)刘文焘纂 | 民国元年(1912)重修木活字本四册 | 江苏句容县春城乡袁和大队黎甲村 | |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刘氏宗谱四卷 | (清)孙宪椿纂辑 | 民国二十年(1931)武忠堂活字本四册 | 吉林大学 | |
【江苏】兴化刘氏族谱 | 谱首修於宋宣和六年刘安世。此为四修。 |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六册 | 江苏兴化县昭阳镇南沧办事处 | 又名《天宝刘氏家谱》《彭城刘氏重修家谱》《秋浦刘氏重修家谱》。 |
【江苏南通】刘氏宗谱十五卷 | (清)刘芬修 | 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 江苏南通市图(存卷6-15) | |
【江苏如皋】刘氏宗谱二十五卷。 | (清)刘廷萼等辑 | 清同治七年(1868)观音阎宗祠木活字本十六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如皋】皋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 (清)刘铮等纂修 | 清光绪二十二年刘氏明经堂木活字本二十册 | 四川图美国 | |
【江苏如皋】刘氏族谱三十二卷 | (民国)如皋刘氏合族编修 | 民国十五年(1926)传经堂活字本三十二册 | 江苏南通市图 | |
【江苏镇江】润东刘氏宗谱六卷 | (清)刘日新等修 | 清光绪六年(1880)藜照堂木活字排印本六册 | 上海图 | |
【江苏镇江】京江刘氏宗谱四卷 | (清)刘志奎等重修 | 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字本四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镇江】京江刘贻德堂支谱四卷首末各一卷 | (清)刘景澄校 | 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二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镇江】东江刘氏续谱四卷 | (民国)刘长庆等续修 |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四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镇江】刘氏族谱十六卷 | (民国)刘康遐修 | 民国四年(1915)五忠堂木刻本十六册 | 河北大学 | |
【江苏丹徒】京口刘氏族谱六卷 | (清)刘祥澍重修 |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六册 | 科图 | |
【江苏丹徒】京口刘氏宗谱六卷附世系表一卷 | (清)刘增绣修 |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敦伦堂刊本七册 | 上海图 | |
【江苏丹徒】京口儒林刘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 (清)刘从*重修 | 清活字本六册 | 吉林大学 | |
【江苏丹阳】云阳小墟刘氏宗谱十卷 | (清)刘中汉刘永盛等重修 | 清光绪元年(1875)木活字本十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丹阳】云阳嘉山刘氏家乘十卷 | (清)刘瑛等纂修 | 清光绪四年(1878)藜照堂活字本十册 | 历史所 | 明洪武七年(1374)孟安公始修,此为七修。 |
【江苏武进】国营刘氏宗谱十卷 | (清)刘宏概刘景舆等增修 |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十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卷 | (清)刘突等修 | 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十二册 | 美国 | |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二卷 | (清)刘堃刘炳照等重修 | 清光绪二年(1875)木活字木 | 科图吉林大学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8-12)四川图日本美国 | |
【江苏武进】西严刘氏宗谱八卷 | (清)刘正松主修 | 清光绪二年(1876)五忠堂刻本八册 | 美国 | |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大分老七房支谱二卷 | (民国)刘如辉刘租濬等纂修 | 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 北图江苏常州市图美国 | 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刘汉卿。 |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二分支谱二卷 | (民国)刘煊刘尚德编纂 | 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 中央民院江苏常州市图 | 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刘汉卿。 |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五福会支谱不分卷 | (民国)刘氏五福会修 |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一册 | 江苏苏州市图美国 | |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八卷 | (民国)刘琛刘善强等修 |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十册 | 北图历史所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江苏常州市图苏州大学 |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刘汉卿始修,此为七修。 |
【江苏武进】昇东刘氏宗谱十四卷 | (清)刘佑南等修 |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五忠堂刻本十二册 | 美国 | |
【江苏武进】昇东刘氏宗谱十六卷 | (清)刘叙正刘正协等修 |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十六册 | 日本美国 | 此为八修本。 |
【江苏武进】昇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 (清)刘叙正刘维晋等九修 | 清光绪十六年(1890)五忠堂木活字本二十册 | 日本美国 | 此为九修。 |
【江苏武进】昇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 (民国)刘金宝等修 | 民国四年(1915)五忠堂刻本二十册 | 江苏档(存卷21)美国 | |
【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二十卷 | (清)刘越甫纂修 | 清光绪三年(1877)武进刘氏守三堂木活字本 |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6) | |
【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二十二卷 | (清)姚安纂修刘荫福主修 |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 历史所 | 清雍正十年始修。 |
【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三十六卷 | 民国二十二年(1934)守三堂木活字本 |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5-8、11-14、24-27、30、33-36) | ||
【江苏武进】毗陵新安刘氏宗谱二十卷 | (清)刘善亨修 | 清同治十三年(1874)佩三堂刻本二十六册 | 人民大学美国 | |
【江苏武进】毗陵刘氏宗谱十二卷 | (清)吴治允修 | 清光绪二年(1876)五忠堂活字本十四册 | 北图 | |
【江苏武进】毗陵戚墅堰刘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 (清)刘宸等修 |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贻远堂木活字本十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武进】毗陵刘氏宗谱十六卷 | (清)刘树屏等修 |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忠堂活字本十六册 | 美国 | 此为七修。 |
【江苏武进】晋陵闸头刘氏宗谱八卷 | (清)刘开林等重修 |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序九如堂木活字本八册 | 日本美国 |
参考资料:更多家谱来源于,台湾公藏刘姓家谱目录
遗产故居
西汉帝陵
西汉帝陵
大邑刘氏庄园
四川大邑刘氏庄园
凤岗忠贤刘氏宗祠
凤岗忠贤刘氏宗祠
刘少奇故居
刘少奇故居
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刘姓历代名人1574名,占历代名人总数的3.46%,排在姓氏名人的第四位;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39%,排在第四位;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88%,排在第六位;刘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47%,排在第八位;但在历代帝王录上,刘氏却以66位帝王而独占鳌头,领诸姓氏之先。
名门望族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
其中,刘邦建立的西汉历214年,刘秀建立的东汉历196年,两汉共计41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刘备建立的蜀汉历43年;匈奴族刘渊建立的汉国,至其侄刘曜即位,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历26年;
刘裕在南方建立的宋朝历60年;刘武周于唐初曾自称皇帝,年号天兴;刘黑闼于唐初称汉东王,年号天造;
刘隐在广州建立的南汉历55年;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历4年;刘崇建立的北汉历29年;刘豫受金册封,南宋初曾为“齐帝”;新莽末年,湖北枣阳人刘玄曾在河南南阳称帝,年号更始;
东汉建都于洛阳,刘秀又是南阳人,所以“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东汉时河南的刘姓族人特别多。此后,由于刘姓子孙蕃盛,支脉众多,分布广泛,又有“遍地刘”之称。
诸城刘氏(刘墉家族)
曾祖父:刘必显,顺治年间进士
祖父:刘棨(qǐ),康熙朝有名的清官
父亲:刘统勋,清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知名人物
古代名人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西汉(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称沛公。
汉文帝刘恒: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躬行节俭励精图治,开创治世“文景之治”,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其父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
刘向:(约前77—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现江苏省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中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刘洪:(约130-196年),中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9月19日),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于220年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刘协被封为山阳公。
汉昭烈帝刘备:字玄德,(150-222),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裔孙。一生以仁义为本,颇得民心。
刘元梁:晋代南郡破城英雄,曾被封为上卿,后被奸臣所害贬为右淮尉,精通诗词,颇有文采,诗作众多,后被庸王抄家,才不得已保存至今,残诗作有 反昭新书等。
刘徽: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著有《九章算术》(九卷)、《海岛算经》等。
先主刘备
刘伶:“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 礼法”表示蔑视。
刘琨:(271~318),西晋爱国将领,也是著名的诗人、音乐家。成语“闻鸡起舞”的人物之一。
刘渊即汉光文帝,字元海。新兴(治今山西忻州)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公元304-310年在位(308年称帝)。
刘牢之:东晋北府兵将领,淝水之战中率精兵5000夜袭驻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的5万前秦军,并分兵断其退路,使前秦军腹背受敌,迅速崩溃,争渡淮水,前秦梁成等10名将领阵亡,士卒损失1.5万人。
宋武帝刘裕(363—422),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曾先后灭亡南燕、后秦等国。有“气吞万里如虎”之美誉。
刘义隆:宋文帝(407年-453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刘勰:(约465—532)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比较完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
刘禅
刘焯:(公元544~610年)隋代天文学家。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
刘文静:(568-619) 唐初开国功臣。李渊在太原起兵,他亦随军南下,俘隋大将屈突通。唐立,任纳言,助修律令,并助李世民击灭薛仁杲,任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封鲁国公。
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歆
刘仁瞻:(900-957) 五代十国南唐大臣。以骁勇名于当世。曾任吴右监门卫将军。历任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使。
刘金定:北宋著名巾帼女将(与穆桂英齐名),高琼之妻。曾大败南唐军,为宋军平灭南唐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宋建立后,刘金定随丈夫高琼北上抗辽,助丈夫镇守雁门、宁武、偏头三关等重地,后不幸战死。
刘娥:(968-1033),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主政长达十余年,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邦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刘松年:南宋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早年与四灵派翁卷、赵师秀等人交往,诗歌创作受他们影响,学晚唐,刻琢精丽。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刘元:元代杰出的雕塑大师,其雕塑作品使元代的雕塑艺术达到了峰颠。
刘秉忠: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原籍瑞州(今江西高安)。
刘福通:(1320~1365),元末红巾军首领。至正十五年(1355年)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称小明王,定都亳州。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他历任平章、丞相等职,掌握大宋的军政大权。
刘基
刘天和:明代医学家、治河专家。曾官至兵部尚书,后告老返乡。平时留心医药,辑有《保寿堂经验方》四卷,另刻有《伤寒六书》《幼科类萃》等书。
刘纯:明初著名医学家。(祖籍吴陵,即今江苏泰县、如皋一带。)著作有《医经小学》《太素脉诀》《玉机微义》《杂病治例》等。
刘瑾: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
刘统勋:(1698-1773),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刘墉之父。雍正二年进士,授编修,乾隆年间累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为官清廉,颇能进谏,参与《四库全书》编辑,并担任《四库全书四》正生总裁。乾隆三十八年卒,谥文正。
刘墉:(1719~1804),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
刘墉
刘铭传:抗法抗日民族英雄,台湾首任巡抚,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
刘锦棠:协助左宗棠镇压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的功臣,新疆第一任巡抚。
刘秉璋:(1826~1905),庐江人,晚清重臣。中法战争期间,他力抗外侮,指挥了著名的“镇海之役”,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刘光才:清代名将,在固关阻击战中刘光才率忠毅军共打死打伤法、德侵略军一千八百多名,其中有军官多名。
刘鹗:清代小说家,写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甲骨文收藏家。
刘步蟾:北洋水师名将
近代名人
刘少奇(1898~1969):湖南宁乡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 :原名刘明昭。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
刘亚楼: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新中国空军的第一任空军司令员。
刘震: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志丹(1903—1936):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2,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刘家语:又名谷牧,前任副总理、国务委员。
刘胡兰(1932~1947):革命烈士。
刘亨赙(1872-1926):菲律宾准将,福建南安码头人,是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华侨将军。
刘国英:法学博士、华裔美籍空军少将军衔。
刘长春:中国奥运第一人,短跑运动员。
刘思齐:毛岸英的妻子,刘谦初烈士和张文秋的女儿。
刘兆玄:台湾作家、政治家。青年时曾写武侠小说,笔名上官鼎,2008-2009任台湾"行政院长",现为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
刘大年:中国历史学家。
刘克峰:著名数学家,现任浙江大学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兼数学系主任、光彪讲座教授。
刘德华:著名香港歌星、影星。歌坛四大天王之一。
刘欢:流行音乐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集作词作曲、编曲、制作、演唱和音乐教育于一身的音乐人。
刘晓庆:国家一级演员,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女配角奖等。
刘翔:国际著名田径运动员。
刘绥滨:四川省非遗青城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现任青城派掌门人。
刘青云:著名香港影星,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
刘锦川:华裔美籍人,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刘永坦: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谦:台湾著名魔术师。
刘璇:前奥运会体操冠军。
刘焯华:广东新会人,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
刘国梁:奥运会冠军,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主教练,原中国乒乓球队著名运动员。现任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WTT首任董事会主席、国际乒乓球联合会第一副主席。
刘文辉:民国二级陆军上将,四川省主席。1949年12月9日率部起义,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刘诗诗:中国内地女演员,代表作品《步步惊心》。
刘亦菲:华语影视女演员,代表作品《神雕侠侣》(黄晓明版)。
刘伟强:香港著名电影导演,代表作《古惑仔》《无间道》。
刘镇伟:香港著名电影导演,代表作《大话西游》《东成西就》。
刘若英:台湾知名女歌手、演员,代表歌曲《后来》《为爱痴狂》《很爱很爱你》。
刘强东:京东商城创始人。2011年获得华人经济领袖大奖,同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刘云山: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
刘延东: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曾任国务委员。2013年3月16日任国务院副总理。
刘淇:原北京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北京市委书记。
刘涛: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歌手。
刘和刚:男高音歌唱家。
刘果林:赣州市十大红色文化传承人,知名瑞金籍歌手。
刘诗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里约奥运会冠军。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